第260章

  “他又做什么了?”乔皱眉。杰克不在哈佛,他便承担了接送她的任务,其实哪里需要他效劳呢?她明明有保镖有特工,谁都会开车。
  比约恩也还是每天来跟她共进晚餐,真拿自己当亲戚。
  “伯爵夫人,把信拿给他们看。”
  女管家取来信。
  两人轮流看了信,都蹙眉。
  乔一肚子恼火,但克制住自己,仔细想了想,“你想抓他?”
  “他不是说我只需要一句话他就会来吗?我不可能总让他时不时的恶心我一下。我不喜欢疯狗。”
  乔险些笑出来:不行,忍住。
  他严肃的点点头,“你说的对。”
  比约恩问:“你有什么主意吗?他没有给回信地址。”
  凯瑟琳胸有成竹,“在报纸上刊登广告,让他来波士顿。”
  “哪里的报纸?”
  “《纽约时报》!”凯瑟琳怒瞪比约恩,不客气的说:“你也是个蠢货!他肯定在美国安排了人手。”
  比约恩挨了骂,但不以为意,耸耸肩,“然后呢?”
  “安排人手,给我上机枪!弄死他!”她气势汹汹的一挥手。但到底要怎么做,她心里还是没谱。
  毕竟她又不是当兵的。
  *
  波兰战事紧张,德军直逼首都华沙,波兰军队在华沙附近布置了防线,被媒体称为“华沙保卫战”。从9月8日开始,战况激烈,战地记者冒着枪林弹雨发回报道。
  波兰军队顽强抵抗,但失去了制空权,只能节节败退。
  最糟糕的是,祸不单行,9月17日,苏联也从另一个方向入侵波兰——哦不,苏联并不认为是“入侵”,而是“收复”。沙俄时期,波兰也是俄罗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欧美舆论纷纷谴责苏联的突然进攻:不讲武德!蛇鼠一窝!
  史达林同志不为所动。
  北欧四国暂时无事,但伦纳特和瑞典王子埃德蒙都已经给比约恩写信,要他毕业之前都留在美国不要回去。德国的u型潜艇在北海海域杀气腾腾,已经击沉多艘英国民船,不保证他们不会无差别攻击他国船只。
  伦纳特和埃德蒙也都给凯瑟琳写了信,请她多多照看比约恩。埃德蒙给比约恩汇了5000英镑,伦纳特给比约恩汇了将近3000英镑的瑞士法郎。
  比约恩很是忧郁:表哥们都很好,就是还拿他当孩子一样看待,明明他比奥莉娅还大几岁呢。
  乔总是嘲笑他是“littleboy”,可他俩只相差15天!
  好气啊!
  这几天他总在想“男人求而不得会做出什么疯狂的事情”,那可太多了好吗!
  也许他骨子里也是一个疯狂的人,一个暴虐的人,他在脑子里想过很多次,想将她囚禁起来,关在无人的森林里,为她修建一座高塔,就像……莴苣姑娘;
  或者一处荒岛,无人知道她就在荒岛上,他会为她当鲁滨逊,只有他们两人,在荒岛上砍伐树木制作房屋,以瀑布当做浴缸和泳池;他们不需要衣服,彻底回归自然;他会为她种满一整座岛屿的鲜花,四季不断,每一朵鲜花都是为她而绽放。
  他沉迷在梦幻之中,丝毫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如果有机会……
  如果有机会。
  乔一定跟他一样,对吧?
  男人们总是说女人都差不多,那怎么一样呢?说这种话的简直是混蛋,又十分愚蠢。你问问乔,难道对他投怀送抱的女人少了吗?波士顿的漂亮姑娘可是前赴后继扑向“王后的男朋友”,以至于他一直暗搓搓希望乔能跟其中随便哪个女孩回家,这样他就能让奥莉娅看看,男人,是多么经不起诱惑的生物!
  可惜,乔一直没有给他这个机会。乔现在像个该死的圣徒,为了他“求之不得”的女孩保持贞洁。
  真的好可笑。
  *
  凯瑟琳在设计陷阱。
  假设利奥波德真的毫不犹豫的来了波士顿,她能在哪里弄……死他。
  可爱优雅的皇储殿下、前任王后当然不能手沾血腥,坏事都是别人做的,跟她有什么关系?她只不过是一个迷惘、无助、又可怜的被疯狗缠上的小女孩罢了。
  子弹一响,神仙难逃。
  要找个宽阔地带,查尔斯河畔就不错,在剑桥市流域有好几个小公园,那也就能算“公共场所”了吧?应该可以降低他的戒心。
  但要如何埋伏、如何“撒网”,还是应该找专业人士……不,这事她不想让阿拉斯泰尔知道,那些王室成员保护组的特工应该知道要怎么做,希望他们不要太拉胯。
  谢尔盖应该可以成为行动小组的指挥官,他几乎跟伊利亚一样好用,所以就算他是契卡她也不会辞退他。
  伊利亚……这个笨蛋!希望他不要真的死了。他大概率被抓了,所以才没有确切的消息,也不能联系她。真让人烦恼。
  她胡思乱想了半天,叹了口气,决定先把给利奥波德的“信”写了。
  “利奥波德,请你来听这首诗:
  ‘太阳在空中明亮照耀,
  到波涛中诉说着怨忿。
  噢,它一定会把你回答,
  也有可能把你来亲吻。’”
  这是俄罗斯女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的诗,至于他看不看得懂……还是相信他的文学素养吧。
  她将这封“信”放在一边,命人找来谢尔盖。
  *
  谢尔盖并不赞同皇储用她自己当诱饵。
  “太危险了,你必须出现才能让他出来,不见到你,他恐怕很难现身,而且他知道你住在哪里。”
  嘶,这确实是个问题。他也许会直接到别墅来。
  第242章
  “我可以换个住处。”凯瑟琳思忖。
  谢尔盖
  慎重考虑,“我赞成主动出击,不能一直被动,但不能用你当诱饵,太危险。”
  他不知道怎么想的,“或许……可以请休斯先生为你在好莱坞找个替身,我可以这么安排——”
  咦?
  好像……也不是不行。就是她又要改换一下形象,而且最好不要待在波士顿。
  *
  凯瑟琳目前是哈佛大学国际关系三年级学生,课程依然排的很满。暑假出去结了个婚度了个蜜月,凯瑟琳也没觉得跟以前有什么不同。教授上课还是很喜欢提问她,男生也还是填满教室。
  大部分美国人其实并不关心远在另一个半球发生的战争,倒是国际关系专业因为其相关性,几乎所有课程都会提及德波战争。
  教授会问,英国的怀柔绥靖外交策略有无错误?是否太软弱?是否有更好的处理方法?
  军备竞赛是否从另一个方面加快了战争的来临?
  凯瑟琳认为《凡尔赛条约》做的不够彻底,既没有将德国彻底瓜分,也没有让德国人民安然接受条约,反而几乎所有德国人都认为《凡尔赛条约》乃奇耻大辱。从根本上来说,英法美还要点面子,因此没有彻底分割德国;另外德国的战争赔款高得离谱,德国花上100年都无法全部赔付。压迫太狠的结果,就是无论谁成为德国元首,都只能带领德国人民走出巨额负债,唯一的选择也只有战争了。
  美国企业在德国的投资并没有解决德国的社会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美国企业做的是“竭泽而渔”的事情,资本家只想赚钱,他们已经赚到了足够的钱,所以现在无法收回在德资产也很正常。就当他们支付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利息吧。
  说到这里,凯瑟琳给同学和教授下了猛药。
  “我很奇怪,德国可是出现了卡尔马克思这样的思想家、哲学家的国家,马丁路德也是德国人,德国人善于思辨,也勇于实践,英法美怎么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一点?工/人/运/动最早发生在欧洲三个最先进的国家:英法德,谁能得到这股力量,谁就能左右国家的命运。最近的案例请参考苏联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希特勒得到了这股力量,他就能决定德国的命运。”
  男生们:震惊!这是可以说的吗?
  教授欣慰的说:“你说的很好,ladyromanova。你已经跳出普通外交关系,从更广阔的宏观层次思考问题。”
  凯瑟琳矜持微笑。
  她确实奇怪教授不考虑群众基础,只讨论什么政治秩序啊边界政治呀,全都高屋建瓯,都是上层人玩的游戏,不考虑平民和底层的死活。希特勒的崛起实际就是最佳的“平民逆袭”的范例,从今年开始,一定会有无数人开始研究他。
  希特勒确实做到了“不能青史留名,便要遗臭万年”,也是另外一种“成功学”吧。
  *
  阿拉斯泰尔没能请到假。
  英国9月3日宣战,大英帝国旗下自治领加拿大紧随其后,议会投票表决,于9月10日对德宣战。因此加拿大这边也颁布了《义务兵役法》,适龄男性全部登记,进行战时征兵动员。
  他这个王室王子、龙骑兵团少校就得全加到处跑,他可是王室在加拿大的门面担当呢。
  总督约翰巴肯也日程满满,要巡视加拿大全境,跟各省议会讨论战时供应问题。打仗打的是什么?主要只有两点:人和钱。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