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罗斯福含糊其辞,既不赞同对德强硬,又不公开支持绥靖。乔,如果你是驻英大使,你会如何应对?”
乔惊讶的看了一眼父亲,沉思片刻,“公开场合表态,希望世界和平,但不要具体指出任何国家。私下可以支持强硬派。”
“张伯伦怎么办?”
“疏远他。”乔毫不犹豫的说。
“你怎么看待即将、可能会到来的战争。”
“我反对战争,我也反对美国参战。但如果美国发布征兵动员令,我会第一时间进行登记。”
凯瑟琳点头,“记得一定要大力宣传你应征入伍了。”
杰克便笑。
“合理运用媒体舆论,杰克,你最好学会这一点。”
杰克马上正色,“我知道了。”
“杰克,如果你是驻英大使,你要怎么应对?”
“紧密联系白宫,每一件事情都请示总统。公开场合表态希望世界和平,但美国也不畏惧战争。私下既要结交强硬派,也不要冷落绥靖派。”
行,你比你哥圆滑一点。
“骑墙派可不好当。”
“尽力而为吧。”
“你如何看待温斯顿丘吉尔?”
乔和杰克脸上都露出一点不以为然。
“你们见过他,说说对他的第一印象。”
还是乔先说。
“一个种族主义者。”
哈哈哈哈,你怎么一眼就看出来了!以丘吉尔生于公爵之家的大贵族祖传尿性,他不仅会瞧不起犹太人、阿拉伯人、印度人,也一定会一视同仁的瞧不起爱尔兰人。同为公爵之孙的阿拉斯泰尔之所以从来没有种族主义者的言行举止,完全是由于他的谨言慎行。
看来老实人也有老实人的优点。
“他……他比较强硬。”杰克思考着,“他非常不赞成《慕尼黑协定》,认为德国必将再次成为英国的敌人。”
凯瑟琳冲他一挑眉。这次她可抢了先,早在9月初《慕尼黑协定》只存在口头上的时候,早在乔治六世的加冕典礼之前,她便在《泰晤士报》上发表了署名“奥尔加米哈伊洛夫娜罗曼诺娃”的文章:《战争狂人:阿道夫希特勒》。“预言”了“英法德对于苏台德地区的协定”,谴责英法玩弄小国利益、无视小国人民生死的“大国霸权主义”;并且“预言”了不超过1年时间,德国必将入侵波兰。
这篇称得上有些“耸人听闻”的文章因为作者名字在英国引起一波不大不小的讨论,但很快,英国群众的注意力便被加冕典礼占据了。
据说议会颇有些恼火,恼火她,也恼火《泰晤士报》。据说《泰晤士报》起先也不敢直接刊登她的文章,还打电话咨询了唐宁街10号,首相张伯伦本想压下这篇文章,但不知怎么又同意刊登了。
据说乔治国王亲自给张伯伦打了电话,这是菲利普写信说的。
之后凯瑟琳又陆续在《泰晤士报》上发表了几篇文章,其中一篇“预言”了英国本土将遭受德国的进攻,方式可能是空袭,毕竟英国本土跟欧洲大陆隔着一条海峡,地理条件十分优越,陆地进攻基本不太可能,那么只有空袭了。并“预言”了空中战斗将成为下一次大型战争中的重点作战方式。
堑壕战过时啦友友们!
第213章
其实她的理念并没有什么新鲜的,飞机自从在上次世界大战中崭露头角之后,军事专家全都认为空战将会是今后战争的新型战斗方式,“制空权”在一战尾声已经证明了是正确的。
凯瑟琳不过是将这个理念用自己的方式说了出来。
英国报纸也会在专栏文章的大标题下面刊登作者照片,许多英国群众发现这不是他们的前任王后吗?英国人还清楚记得20年前的那场大战,记得鲜血与眼泪,记得那林立的墓碑。
因此他们反而极为赞同张伯伦的策略,只要不打仗就是好结果。
凯瑟琳也因此发现人民是短视的,是盲目的,是自私的,需要“领袖”的指引。国王/王室是领袖,首相这样的政治人物当然也是领袖,人民需要领袖,否则就是一盘散沙。
目前看来,200万俄罗斯流亡者和移民就是“散沙”,几位“叔叔”对她“寄予厚望”,希望她能成为这个“领袖”。
她其实挺矛盾的,一方面她根本不想给自己加担子,做个坐拥400吨黄金的美少女不好吗?一辈子都花不完!一方面她又觉得“建设”一个新国家极富挑战性,对于她躁动的灵魂来说,富有挑战性的事情很吸引她。
目前的人生十分美好,唯一的遗憾可能是因为她现在的身份地位几乎是女性能达到的顶层了,反而失去了一项可能的乐趣:征服男人。她身边的男性要么拜倒在她的美貌与智慧之下,要么拜倒在她的头衔和地位之下,真是毫无乐趣。
高手寂寞呀。
她忽然莫名想起了那个德国佬,他总是抚摸自己嘴唇,一看就是欲求不满,真可惜没有机会品尝一下。他的嘴唇……看上去很适合接吻,希望以后有机会尝一尝,希望他不会令她失望。
*
利奥波德塞巴斯蒂安曼恩少校又在写信,他手中是一支刻有“queeneleanor”的万宝龙钢笔,是年轻王后定制的500支钢笔中的一支,她用这款定制钢笔来赏赐属下或是其他人,但并没有送出去多少,金雀花庄园的储藏室里至少还有400多支。
他拿走一支不要紧的。
金雀花庄园里还有许多为了结婚典礼和加冕典礼定制的纪念品,年轻王后很有意思,她把有亡夫的物品全部送到另一座庄园里,金雀花庄园只留了自己单人的物品,比如油画之类。他看中一幅穿着王后加冕礼服和礼袍的油画,画的很不错,可惜也只还原了年轻王后70%的美貌。画在画布上的美丽女孩失去了那份活泼和狡黠,变成一张扁平的画布。
很可惜,但他决定拿走这幅油画,并不在乎会不会被她发现。
金雀花的地库很坚实,买了最新的银行保险库密码门,他要是有足够时间的话,打开也不难。能想到她在地库里放了珠宝,那些沙俄遗产应该有很多。但他对金银珠宝的兴趣不大,没有非得进去看看。
只是看金雀花庄园的内部装潢就可以一窥年轻陛下的喜好,特别是陛下的……卧室。
她是个极致的享乐主义者,非常喜欢真丝,以及高支数的棉纺织品;她将卧室旁边的房间改成衣帽间,挂满衣裙。伦敦湿度很大
,衣帽其实并不适合总是挂在没有柜门的衣架上,但是陛下在乎吗?
陛下不在乎。
梳妆台上放满各种护肤品和化妆品,还有至少几十瓶香水,他拿走了几瓶用得最多的香水,相信那几瓶一定是她最喜欢的。
还拿走了她的发梳,发梳上有一些金棕色的发丝,他甚至将那几根发丝小心翼翼的取下,装进透明塑料袋中,放进钱包里。
钱包里当然有她的照片,她本人当然比照片要美得多,是一种……闪闪发亮的美貌,他永远记得她的笑容,还有时不时从她可爱的嘴唇里蹦出来的嘲讽的话。
他去了君士坦丁堡,可惜,20年前的事情和人都找不到了,君士坦丁堡的俄罗斯人极少,也没有人记得20年前出生在此地的一个女孩。
巴黎就更没有线索了,为她洗礼的东正教神父去年病逝,没有这个直接当事人,也很难找到其他证人。
一切都很巧合,但一切也都有说得过去的理由。
本着“怀疑一切”的原则,他必须核实她的身份。但他说不好是希望她真的是沙俄皇储,还是希望她是个……冒牌货,就像那个安娜安德森。
他踌躇良久,终于在信纸上写下抬头:“亲爱的殿下——”
*
1939年初,最大的国际大事莫过于教皇庇护十一世离世。
2月10日,出生于米兰的庇护十一世教皇病逝。此人学识渊博,但保守、反gong,在位17年间最大贡献是与意大利签署协议,意大利政府正式承认梵蒂冈为独立主权国家。
新任教皇的选举大概是历任最快,仅用了2天3轮投票,选出了罗马贵族家庭出身的红衣主教尤金尼奥帕切利,是为庇护十二世。
新教皇的加冕典礼定于3月12日,梵蒂冈提前半个月向全世界所有天主教国家广撒英雄帖啊不,请柬,邀请各国政要参加梵蒂冈的加冕典礼。
身为美国最著名的天主教徒,老约瑟夫肯尼迪立即向白宫请求作为美国特使前往梵蒂冈观礼。罗斯福还算爽快的同意了。
肯尼迪大使决定带全家去梵蒂冈,一定要沾沾教皇陛下的荣光。
行吧,你高兴就好。
凯瑟琳,哦不,埃莉诺王后并不打算去梵蒂冈。她之前是东正教徒(?)现在是新教徒(??),跟天主教教廷不是一路人。
她正忙着跟比约恩策划小小“课外活动”,这次,她决定选一家曼哈顿的银行。
美国目前最重要的银行是联合储备系统(federalreservesystem,简称美联储),1913年成立,是美国的中央银行,但不是国有的,仍然是私人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