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活日常 第144节
半两银子虽不多,但刘家爹娘有四个儿子,本身养老便该长子出大头,刘差役一个入赘出去的儿子能给半两银子就不错了。
这都是双方通过请的媒人定亲时就说好了,还签过契书了的。
本来刘家爹娘都才四十多岁,远不到要儿子赡养的时候,先前刘差役顶了岳父的差事,月钱全都是全额上交给岳母的,刘家爹娘也打不着主意。
结果因为刘差役跟他二哥感情深,不忍见到二哥一把年纪还成不了家,便私下攒了些外快银钱想帮着二哥攒聘礼好娶个二嫂。
这事被崔慧娘知晓了,崔慧娘是个心善的,又与刘差役夫妻感情不错,便没拦着,还主动拿了自己从锦绣阁挣的工钱早早就帮刘差役凑够了二两银子。
刘差役前年便把那二两银子送回了家里,说明了是要帮二哥聘娘子成家用的,当时他爹娘满口答应,二哥也是十分欣喜,刘差役便高兴的回了家,只等着家里爹娘何时寻到了好儿媳,送信来请他回去喝喜酒。
这一等便等到了去年,刘差役心想便是再怎么挑姑娘,半年时间也该有动静了吧,便又抽时间回去催问过几回。
每回他爹娘都是说看着呢,只是还没寻到合适的,这娶娘子是要过一辈子的,可不能凑合。
结果又拖了一年,年前家里终于送了喜讯过来,却是说要给二哥和四弟一起定亲。
四弟去年也满了二十,倒也是该定亲了,刘差役便只当是凑巧,结果回家去给两个兄弟贺喜,却被爹娘单独拉回屋里哭诉,说家里就二两银子,两个儿子要定亲,光聘礼就要四两银子,再还要办个喜宴,便是两个儿子同一天办,也得备个一两银子……
话里话外便是要刘差役再拿三两银子回家来。
刘差役在县衙做差役,一年的月俸也就六两银子,这差役的职位本身就是岳父的差事,他又是个赘婿,也就是他岳家明理又大方,才只拿走一半的月俸,另一半留给他们小夫妻攒个家底。
刘差役前年才送回家二两银子,这又要三两银子,等于是要把刘差役干差的银子全拿走。
刘差役住岳家的、吃岳家的、穿岳家的,最后还要把挣的银子全送回亲生爹娘家,这哪里像样?
再说了,刘差役又不是傻子,给兄弟娶妻成家又不是他的责任,别说他入赘出去了,便是他没入赘留在家,也没义务要替兄弟娶老婆啊。
他愿意帮二哥那是因为从小跟二哥感情深厚,二哥爱护他身弱,从小就帮着他护着他。
刘差役便说:“既如此那就别凑一起办了呗,先赶紧给我二哥把二嫂娶进来,聘礼我早就给你们了,至于喜宴,没钱就简办便是,当初我入赘家里不是连顿饭都没操办?连大哥当初也只是弄了两桌简单席面请了一回亲家罢了,哪里需要花上多少银子。”
刘家爹娘虽因为要靠老大养老,最看重长子,但最疼宠的却是老幺,当初老大、老二、老三都是过了二十都娶不上娘子也没见刘家爹娘如何着急,只说儿孙自有儿孙福,若不是刘差役找了个条件好的人家赘了出去,说不定现在家里四个儿子四条光棍呢。
现在到了老幺成了年,刘家爹娘却舍不得老幺娶不上娘子了,跟刘差役磨嘴道:“你小弟现在年纪刚好,能挑着那出挑些的好姑娘,今年不给他定下亲事,过几年就只有那被人挑拣着嫁不出去的姑娘了。”
刘差役是个聪明人,一听就知道爹娘是什么意思,但他偏不接茬,只说:“那也没办法,谁让咱家就这个条件,大哥成家晚,二哥到今年都没娶上娘子成个家,我更是出去做赘婿了,小四才成年,着什么急,等等呗。”
“你……”刘差役的爹气得挥手要拍打他,刘差役的娘唱红脸,忙给拦了。
她小心的瞧了一眼外面,确保大儿媳不在附近偷听,才小声说:“可不能等了,这回真是遇见个样样都好的姑娘,要不是你小弟长得好,人家才不会愿意嫁到咱家来呢,你大哥当初便是耽误了,最后拿了二两银子才娶回来你大嫂那样长得又埋汰手又笨的。”
见刘差役始终不肯松口掏银子,刘家爹娘知道这儿子跟老二好,都没人求他便自己弄回银子要帮老二娶妻,便出言威胁道:“若你实在拿不出来,那今年便只给老幺赶紧把那姑娘定下来,反正老二都这个年纪了,再耽误个一年两年的,也都是条件差不多的姑娘。”
他们想得很好,只要这二两银子先给小儿子娶了妻,见老二没成亲,老三总归还
是要再拿银子回来的。
人就是不能太好心,你好心人家还当你软弱,能拿捏住你。
刘差役气得不行,本来高高兴兴的回家,最后闹得不欢而散,回到家里闷闷不乐又不敢跟崔慧娘说。
还是过了几日刘差役的二哥拎着包袱来了县里,不敢去县衙,也不敢去弟弟的岳家,便按着听弟弟说过的地方寻到了弟媳做活的铺子,请弟媳帮着寻弟弟来见一面,他已经决定要离家去边关当兵了。
这便是齐菡娘见着刘差役二哥的那回。
刘差役长得俊俏,他娘说小弟长得好,其实小弟长得不如刘差役,只是刘差役作为不受宠的老三,从小吃喝都是最差的,又天生体弱,所以成家前一直瘦巴巴的。
但刘家小弟得爹娘宠爱,便是家贫吃稀粥,刘差役的娘都要给小儿子捞一勺干的,所以刘家小弟体型比刘差役高大强壮些。
但刘家最高大强壮的那个还数刘差役的二哥,便是同样作为不讨喜的老二,从小和老三是一个待遇,偏他天赋异禀,长得又高又壮,又包了家中大半的农活,练出一身精壮的肌肉,皮肤晒得黝黑,满满的男子汉气概。
当初十里八乡要招赘的人家,各个都想要刘差役的二哥。
那日刘二郎站在锦绣阁门外问齐菡娘:“姑娘,请问崔慧娘可在这里做工?”
齐菡娘一开始没发觉不对,正常的走出去回他的话,走到门外却呆住了。
齐菡娘个子娇小,若穿着带跟的鞋子,便是那些个高的男子,她能站远几步平视的瞧他们,而刘二郎比那些个高的男子还要高出小半个头,齐菡娘便是穿着带跟的鞋子,站在刘二郎面前也是娇小可人的。
更何况那日她穿的是家常的平底绣鞋,走近之后她才发现自己仰着头只能看见这人的下巴,而对方怕是只能看见她的头顶……
齐菡娘心里刚有些不舒服,就见刘二郎似乎发现了她的尴尬,忙后退了两大步,躬身致礼道:“劳烦姑娘帮我喊一下崔慧娘。”
齐菡娘看清了刘二郎的脸,和府城那些少爷们完全不一样,少爷们以白为美,若有生得不够白的,还要往脸上敷粉呢,齐菡娘去脂粉铺子买胭脂水粉的时候便曾遇见过同样来买水粉的少爷们。
刘二郎皮肤黝黑,但并不显脏,看着只觉得这人一定晒过很多阳光,好健康的肤色,刘二郎怕吓着这个陌生的小姑娘,还特地露出一个尽量和善的笑容,露出一口被黑皮肤衬得愈发白皙的牙。
齐菡娘不知为何心里紧张起来,忙点了两下头便转身快步逃进了铺子,上楼去跟崔慧娘说:“慧娘姐姐,楼下有个男子来寻你。”
崔慧娘很疑惑,她夫君常来接她,齐菡娘早就认识了,那来人必不是她夫君,她又没有兄弟,什么男子会来这里寻她?崔慧娘便问:“他可有说他是谁?”
齐菡娘这才恍然,她竟忘了问对方姓名,忙低了头掩藏脸上的热意,小声说:“他没说,我瞧他长得特别高大,皮肤还黑得很……”
“啊,那必是二哥。”崔慧娘见刘家人的次数不多,但这个高壮的刘二郎她印象颇深。
齐菡娘跟着崔慧娘下了楼,崔慧娘出去与刘二郎说话,齐菡娘便回到柜台后,只是眼神总往外看。
等崔慧娘和刘二郎说完了话,回来和齐菡娘交待了一声道:“菡娘,我出去一会儿,很快回来,若有客人来做衣裳,你帮我说一声,让客人略等我片刻。”
齐菡娘忙点头答应,说:“慧娘姐姐你放心去吧。”
崔慧娘出去带着刘二郎去寻刘差役,刘二郎走前还冲齐菡娘挥了挥道谢道:“多谢姑娘。”
辛月听了一通崔慧娘抱怨公婆偏心,忙替齐菡娘关切的问了一句:“那刘二哥已经去边关当兵了吗?”
“正是要过年的时候,夫君如何能让二哥孤身远行。”崔慧娘摇摇头,又拉着辛月拜托道:“夫君在县外的村子替二哥寻了个地方暂且安身,我正想等你回来寻你问一问,辛氏商行今年还招工吗?我家那二伯长得高壮又有力气,干起活来绝对是一把好手的。”
听了崔慧娘这一通形容,辛月虽然没有见到刘二郎,但脑海里已经浮现了另一个人的形象,活脱脱又是一个郭大郎!
去年郭大郎便和他铁匠师父的女儿定下了亲事,把手里的银钱都给置办了聘礼,辛月去京城之前到染坊还见过他一回,郭大郎憨笑着拦着辛月说:“大管事,明年我准备成亲了,您可愿意来喝喜酒?”
辛月先前就答应过,自然是满口应下了。
如今还在辛氏商行的三年扩张计划内,今年自然还要招工,辛月点点头说:“等招工的日子定下来,我便告诉你。”
崔慧娘听了便十分高兴,如今潍县乃至东安府,辛氏商行都赫赫有名,除了辛氏的绸布卖遍九州外,最出名的便是辛氏商行对工人好。
辛氏商行给的工钱高,待遇更是好,食堂的吃食比寻常人家的饭菜还好,住宿的条件也好,还有合作的医馆药堂,工人生病了辛氏商行帮出一大半的银钱给工人看病治病。
若不是县衙的差事是个能传给后代的铁饭碗,刘差役都忍不住想去辛氏商行做工了,所以一听二哥想要去边关当兵,刘差役忙给拦了下来。
有娘子和辛家的关系在,刘差役便拜托崔慧娘帮着问问辛氏商行可还招工。
刘差役心想爹娘不替二哥着想,终究是伤透了二哥的心。
那天他和爹娘闹得不欢而散,他气呼呼的走了,后来才听二哥说,爹娘赶着年前还是拿他那二两银子给小弟定了亲事,二哥早就知道那二两银子是自己攒着帮二哥娶妻用的,如今见爹娘偏心成这样,便是一惯老实听话的二哥也寒了心,和爹娘已经闹得在族长面前分了家。
家里的田地是长子的,宅子是幼子的,刘三郎这个入赘出去的儿子啥都没分到就算了,给家里做了十来年老黄牛的二哥也被净身出户了。
许是爹娘是想以此威胁二哥,想让二哥知难而退,休了分家的心思,就像那日拿给小弟定亲,让二哥再耽误几年来威胁自己再出银子一样。
可这回二哥却是铁了心,宁愿净身出户也不愿再留在家里做傻子,真就一块布裹着几身破衣裳就拿着分开的户籍离了家。
刘二郎从小就体型高大,常有人打趣他若是生在边关怕是能做个将军,刘二郎虽然不认为自己能做将军,但听了这话认为自己做个兵丁应该也能养活自己。
听说边关的兵丁是能分到田地的,不打仗的时候除了练兵便是种田,刘二郎便想好了要去边关当兵。
只是离开前他还要跟三弟交待一声,这个家里只有三弟对他真心,他走了也得给三弟告知一个去处,将来若是有朝一日他死在战场,他希望报信给三弟,若有抚恤银子也给三弟,绝不想给那家里的爹娘兄弟。
刘二郎见到三弟,便说:“三郎,我要去边关当兵,你若是手里还有银子,借我一点做路费,等我领了军饷便寄回来还你,若是没有也没事,我一路寻人家做短工便是。”
刘三郎哪里肯让二哥去边关当兵,也就这十几年边关平静,他们小时候边关还在打战呢,先帝甚至还御驾亲征过,最后那场大败仗不知死了多人……
谁说得好什么时候边关又会起战事,若是二哥把命丢到了边关,刘三郎如何能接受,便借着过年的由头强留了二哥先在县城外安顿下来。
辛月听了一肚子刘家的八卦,跟崔慧娘告辞,下了楼便被齐菡娘抓住了手使眼色。
辛月和彩兰交待一声,问彩兰是否记下了回家的路,见彩兰点头,这才拉着齐菡娘出去说话。
辛月凑在齐菡娘耳边小声的说:“刘家二郎没有婚配,但是他年纪很大了,比你大了七岁呢,都二十四岁了。”
齐菡娘倒不在意刘二郎年纪大,只是笑着说:“没定亲就好,我听慧娘姐姐说刘家有四个儿子,想来应该也不介意再入赘一个吧?等我下回回去便让我爹娘去刘家提亲。”
辛月摇摇头,告诉她:“刘二郎已经跟爹娘分家了,他的婚事如今不由他爹娘做主了。”
齐菡娘一愣,有些迷茫的问:“分家了?他还没成家如何就分家了?那我要如何提亲?直接跟他自己提吗?”
辛月把从崔慧娘那里打听到的情况告诉了齐菡娘,齐菡娘闻言十分气愤的说:“怎么会有这样的爹娘!难怪最近慧娘姐姐有些愁眉苦脸的,还好慧娘姐姐是招赘的夫婿,若是嫁进的刘家,碰上这样的公婆真得被气死。”
辛月便问齐菡娘:“他家这个情况,你还想跟他提亲吗?”
齐菡娘闻言脸上的表情便得犹豫起来,不过却不是要放弃的意思,而是说:“我是招夫又不是嫁人,他家这情况对我家来说更好了,都分了家那公公婆婆我都不用认了,但是他现在这个情况,我若是提亲,会不会显得我趁人之危啊?”
辛月捂着嘴巴咳嗽两声,这两人一个娇俏小娘子,一个铁塔壮汉,怎么齐菡娘能说出这么颠倒的话来……
辛月还没想好怎么回答齐菡娘,齐菡娘却好似下定了什么决心,跟辛月说:“多谢月娘妹妹替我打听,既然知道他没成家也没定亲,那就好说了,我待会自己寻慧娘姐姐说一声去,让慧娘姐姐帮我探探口风。”
齐菡娘别看长了一个娇俏小姑娘的外表,却是个十足的行动派,当初不想嫁人,便马上说服姐姐帮着敲边鼓留她在家招夫,后来一动了心思要做锦绣阁的掌柜,便马上和辛月说,又立刻回去说服姐姐和爹娘,现在自己看上一个男子,也是行动力十足,立刻寻辛月帮她打听情况。
这小小的身体里真的是装满了大大的能量!
辛月心想自己一个十岁的身体,可还不够牵线给人做媒的,便摆摆手带着一肚子瓜离开了。
辛月上了自家的马车,便让朱四驾车往清水镇去。
到了清水镇辛氏的丝坊、染坊外,辛月吓了一跳,到处都是马车和一群穿着面貌都不似本地的人。
这刚开年,染坊和丝坊都才开工,新布都还没出货呢,怎么就来了这么些外地商人?辛月见着自家丝坊和染坊只要有人出来,便会被人缠上,好在他们都不认识辛月,辛月这才没被人拦下,顺利的进到了丝坊里,忙去寻胡娘子探听情况。
辛月找到了胡娘子,来不及寒暄,胡娘子便跟辛月说:“月娘,你可回来了,咱们外边儿都被人围住了。”
辛月忙点头说:“我瞧见了,就是来问岚姨外面是怎么回事?咱们得三月才开始出货,怎么现在就围了这么些人?”
胡娘子拉着辛月坐下,脸上有些幸灾乐祸的笑意,说:“那些都是从江州转道来的外地绸布商人,我打听过了,他们都是过完初三便动身去江州进货的,结果到了江州发现江州已经被重兵围城,尤其是鹭江府,城门都关了,他们连进都进不去,后来好不容易才打听到,江州织行欺上瞒下多年侵吞朝廷税银,等年后朝廷便要入府清算追讨多年的税银,江州如今人心惶惶,哪还有人织布做买卖,这些人便都跑来了贺州,想要买咱们的绸布。”
辛月之前便听皇上说过,倒不惊奇,只是惊道:“咱们可没那么多绸布能卖给他们。”
去年专营权都卖得七七八八了,便是出货也都是给买了专营权的经销商,剩下的都要供给本地的,他们这些外地客商真要买辛氏的绸布,也该去寻那些辛氏的经销商去。
胡娘子皱起眉头说:“我也跟他们说过了,只是没几个听劝的,非要在外面守着,好像守着咱们就能凭空变出布来似的。”
辛月揉着脑袋觉得头大,自家的货无论如何是供应不了全天下的客商的,尤其是今年还要保障繁衍更多的蚕种,送去那些交了地的世家大族那里开新的蚕所。
如今这些人堵在门外虽没闹出什么事来,可谁知道时间长了对方又买不到布会不会心有怨气,辛月跟胡娘子商量去将那些外地客商请到一处来,说一下实际情况,请他们早日离开。
胡娘子忙去染坊借来一些人手维持秩序,这些客商听到辛月说一匹余布都无,便有人追问辛月各处经销商的名单,有聪明的便离开了潍县,去寻自己商铺所在州府的经销商提前定下绸布。
第189章
好不容易劝走了这些聚集的外地客商,辛月这才有空四处看看阔别了近四个月的丝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