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活日常 第2节

  她在县衙后院当差,年关将近事情多,她也有些日子未曾归家,家中的臭小子虽然闹腾得常让人心烦,但做娘亲的总归还是惦念的。
  张家婶娘走了没一会儿,巷口的牌坊下便出现了一个消瘦但挺拔的身影。
  那是一个穿着一身青灰色学子长袍的少年,远远的还看不清长相。
  只见他背着一个高至后脑的书箱,两手各拎着一个包裹,原本不疾不徐的走着,直到看见那在自家门口探首的小女童,脚下才加快了步伐。
  少年一路拧着的眉目舒展开来,片刻后就站到了辛月的面前,俊秀但显稚嫩的脸上显出个清朗的笑,欢喜的唤道:“妹妹,你可病好啦!”
  辛月不禁觉得一阵亲昵的感觉涌上心头。
  大半月前,便是这个少年背着只剩一口气的自己,穿了数个巷子,去城南求得京城回来养老的姜御医为自己看诊,还毫不犹豫的花了六两银子为自己买了药。
  已经到了年末,明年年初就该交书院的束脩,家中拢共就不到十两的存银。
  为辛月买药便花去了大半,娘亲怀着弟弟妹妹,也就一两月的功夫便该生产,还得留出一两用做接生婆的辛苦钱和娘亲坐月子的养身钱。
  这样一来,明年需得交的五两银子束脩便有了一多半的缺口。
  面对爹爹娘亲的担忧少年却只说无妨,还有两个月的时间,到时候再想想法子。
  便是真无法,他就是在家中自己念一年书又有甚么关系,总归是妹妹看病救命要紧。
  辛月记得他救命的恩情,哪怕这少年的年纪,实际比前世的她还小了近十岁,也诚心诚意的喊他:“哥哥。”
  “爹爹请了苏大夫帮我看过,我已经好啦,前两天便没再吃药了。”辛月伸过手去想帮他分担一包行李。
  “快回家去吧,冬日里便是没风也总有寒气,妹妹你刚好还是要多注意。”辛盛赶紧将分两手拿的包裹都拢到一只手上,空出一只手紧紧拽着妹妹,跨过门槛进家里去。
  辛家租住的地方叫青松巷,离县衙很是近便,出了巷口的牌坊右拐再穿过两个巷子便是。
  院里有一间稍大的正房,分里外两间,里间是辛月爹娘的卧房,外间是爹爹的书房。
  左右两侧有两间小些的偏房,左侧的是哥哥辛盛在住,右侧的以前是宋氏的绣房,后来原身大了不再跟爹娘住,便改成了原身的卧房。
  院子进门的侧面,靠着院墙两边各砌了间小土屋,右侧当做灶房,左侧用作库房堆放粮食、杂物和柴火。
  这间小院因靠近县衙,所以租金不菲,一月五钱银子,仅三间能住人的屋子。
  但为了方便在县衙当书吏的辛长平上下值,也只能咬牙租下。
  辛盛跟辛月进门时,帮佣的胡大娘刚收拾完灶房,见到主人家的少爷和小姐都满手拿着东西,连忙帮忙接了下来,将包裹放在院中的石桌上。
  辛盛这才松开辛月的手,蹲下将背上沉重的书箱解下来。
  胡大娘不是住家的帮佣,每日晚食后归置完灶房便要归家。
  她家住在县城北门外的村里,离主人家步行要大半个时辰,若是天黑了,一个妇道人家就算长得粗壮些也忍不住会害怕。
  便连忙抓紧同辛月交代:“少爷的晚饭正在锅里闷着,夫人补身的汤羹在小炉上煨着,夫人晚些要用时劳烦小姐端取。”
  辛月连声应下,拿起张家婶娘给的那一包桃酥,从中取出两块递给胡大娘道:“胡大娘,拿回家给小满甜甜嘴儿吧。”
  小满是胡大娘的老来女,今年才五岁多,家中没人照看时会跟着胡大娘来辛家上工,陪着原身一块玩儿。
  胡大娘快四十才生下她,前头的儿女早都成家分家了,胡大娘怕他们日后不给幼妹出嫁妆,便才找了辛家这个差事,想着替小女儿攒点嫁妆银子。
  胡大娘接过桃酥,高兴的掏出随身的帕子将点心细细包好,这才急忙告辞归家,走出院外还细心的将门给关上。
  等脚步声走远了,辛月才指着那半人高的书箱,疑惑的询问辛盛道:“哥哥,这书箱是哪来的?”
  辛盛打开书箱的盖子指给妹妹看,“妹妹不用担心了,先生帮我寻了个好差事,明年书院要招新生,会新增数十余学子,要准备不少书籍,先生帮我领了十余套任务,这次冬假我将这些书籍抄完,便能顶了我明年的束脩银子。”
  辛月原本着实苦恼着,怎么挣钱帮辛盛把学费的窟窿补上,总不能真让辛盛失学。
  记忆里这位哥哥学业优异,经常得先生夸奖,且先生明年有意让他下场科举。
  这正是紧要的时候,在家闭门造车,哪有在书院有师者答疑解惑来得便利。
  只是辛月前世也只是按部就班的上学上班,一没什么挣钱的头脑,二也无什么好手艺。
  现在听闻这个消息,心里着实放松了好些,心中默默感叹一句原来古代也有勤工俭学啊。
  兄妹两一起把书箱和行囊都搬进辛盛的屋内,辛盛才问道:“怎么不见爹爹、娘亲?”
  “娘亲前些时日照顾我过于辛劳,有些动了胎气,苏大夫叮嘱要少动,是以这些时日多是卧床静养,爹爹昨日随县令大人去府城办事,路上遥远,估摸着要明日才能回家。”辛月一边帮着摆放书籍一边回道。
  宋氏怀这胎已经年岁不轻了,胎本就有些不太稳,加之小女
  儿染上风寒后又忙前忙后的照顾,始终不见好后又担心受怕,竟见了红。
  还是吃了几副安胎药才稳住胎,但被苏大夫勒令不可再辛劳,需多卧床静养。
  “娘亲可还好?”辛盛听闻便有些着急,又有些责怪的怨道:“上回走时,我便嘱咐爹娘,家中有事要给我送个信,怎么还是这般什么都瞒着我。”
  “吃了几日安胎药,又请了大夫看过,已无大碍了。”辛月倒是理解爹娘的心态。
  便是现代也有这样的父母,认为孩子学业为重,家中有事都不愿打扰孩子学习,有时还看新闻上,有孩子高考后才知道家中爷奶之类的长辈去世。
  更别提这古代,求学更是天大的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真不是假话。
  就说原身的爹,虽然只考了个秀才便不得寸进,但也是挤进了读书人的门槛,得了不少好处。
  名下十亩地能免税,终身不用服徭役,还谋到了县衙书吏的工作,一月一两银子的俸禄。
  相当于现代一农家子,考公成功进了县政府当上了科员,摆脱了祖祖辈辈在地里乞食、看天吃饭的命运。
  如今自然盼着儿子青出于蓝胜于蓝。
  辛月接过辛盛手中的书籍说:“哥哥便先去看望娘亲吧,这边我收拾好了便将饭菜端去屋里,哥哥多陪娘亲说说话。”
  “那就劳烦妹妹了。”辛盛应下,连忙去正房里寻宋氏。
  “娘亲,儿回来了。”辛盛人还没进里间,声音便先到了。
  宋氏慢慢坐起身子,嘴里回应道:“是盛哥儿回来了,快进屋。”
  “娘亲,可还安好?”辛盛推门进了里间连声询问。
  又忍不住责怪道:“听妹妹说娘亲辛劳,动了胎气,怎么不让胡大娘去书院告知我一声,我也好请假回来照顾你们。”
  “好,好,哪有那样严重,吃了几副药便好了。”宋氏在背后垫了个软枕,靠躺在床头。
  忙招儿子至床边来细细打量:“我儿倒是清减了许多,可是手中银钱不趁手,在书院不曾吃好?”
  “儿子只是挂心家中,这半月没甚胃口,如今回来见妹妹身体大好,便心安了,略瘦了一点罢了,吃几顿家中的饭食很快就能养回来了。”辛盛连忙摇头。
  又想到娘亲这段时日除了为妹妹的身体着急,怕不是也为自己明年的束脩担忧,又连忙说:“还有一好事要告知娘亲。”
  “有何好事?”宋氏配合的追问。
  辛盛便将先生让他抄书抵束脩之事说了出来,好让娘亲宽宽心。
  宋氏本来已让相熟的货郎给娘家带了话,问能否挪借几两银子,只是她娘家中现下是兄嫂当家,她同兄嫂向来关系平平,也不敢太指望。
  听到这般情况,宋氏也放下心来。
  不多时,辛月从灶间端来了锅中闷着的一张大饼和一盘子萝卜炒肉,辛盛便熟练的支开一张折叠的饭桌。
  辛家租的这院子屋舍太少,便没有专门的饭厅,天暖和时是在院里的石桌上用饭,如今冬日里天冷了,便都是在正房里支开桌子吃饭,。
  辛盛上回归家,家中还是娘亲做饭,胡大娘还未掌握家中饮食,是以不曾尝过胡大娘惊人的手艺。
  他没有防备的吃了一口,险些没咽下去,惊讶的说道:“家中竟然苛刻饮食至此吗?”
  第3章
  辛月替面有苦色的哥哥倒了杯水,解释道:“娘亲为了照顾我动了胎气,这半月都在卧床养胎,家中饭食都麻烦胡大娘操持了,只是不曾想到胡大娘竟这般不善厨艺,也不知她家儿郎都是如何长得那般壮实的。”
  这些时日宋氏除了每日早晚看望一下养病的女儿,其他时候严格遵守大夫的叮嘱,躺在屋里不曾下床。
  这会儿宋氏放下心中一块大石,又有了心思操心儿女的饮食。
  当初请人来家中帮佣,主要是为了有人能做那些浆洗衣服、挑水洒扫的体力活,宋氏便只用做饭,好空出时间刺绣。
  所以当时不曾特意要求过要灶上手艺好的妇人。
  是以宋氏也不知道胡大娘的不善厨艺是这么个不善法。
  不论任何食材都是要么一锅炖煮了,全都是一个滋味的糊涂羹,要么就是简单加盐炒了。
  今日见儿子冬假归家消瘦许多,再加上小女儿病了月余,一直遵着医嘱吃着没甚滋味的粥羹。
  宋氏不禁心痛起这一双儿女,暗自怪自己身子不争气。
  眼下见儿子强压着咽了口中的饭食,宋氏忙说:“盛哥儿将就吃点儿,待明日你们爹爹回来,便让他去老家把你们姑母接来。”
  辛盛倒不是个吃不了苦的,书院的食堂滋味也好不到哪里去,只是一下没个准备。
  今日下山归家背着书箱走了许久,也早就饿了,他很快便拿出在书院吃食堂饭食时练出来的只嚼烂不品味的本事来,将一块饼子就着一盘菜都吃光了。
  辛月将宋氏的补身汤药端到床边喂着宋氏喝了,又将隔壁张家婶娘送她的那包桃酥拿了进来,一人分食了一块。
  宋氏听说是隔壁张家婶娘送的,感叹了一句:“张家嫂子倒是真的疼你,有了好吃的总是要给你一份,你可要记着她的好。”
  辛月连连点头,说道:“等明年我和娘学会了针线,便给张家婶娘做个漂亮的头巾送她包头发!”
  辛盛打趣道:“妹妹不给我做点什么吗?”
  辛月夸下海口:“当然要给哥哥做,哥哥以后的荷包、书包、衣裳鞋袜我都给哥哥做了!”
  又凑到宋氏身边讨好说:“还有娘亲、爹爹,包括娘亲肚子里的弟弟妹妹,日后的穿戴都包在我身上!”
  宋氏被逗得捂着嘴笑起来:“你倒是敢夸口,如今连根针都还不会穿呢,就敢许下这么大愿,不知道你兄弟妹妹多大了能穿上你做的衣裳。”
  辛月倒不害怕食言,只拍马屁道:“娘亲手艺这么好,我是娘亲的女儿肯定随娘亲。”
  她在现代时就爱做些手工活,打毛线、十字绣、绒花、绢花什么的都是做过的,找个视频跟着看,都是一看就会,做出来还像模像样。
  如今的娘亲宋氏更是个刺绣的高手,看她床上铺着的枕巾上精美的花样就知道。
  当初辛家聘宋氏做长子媳妇可是挑了又挑才看上的。
  辛月的阿爷憋着劲儿想要改换门庭,从泥腿子变成耕读之家。
  辛月的爹爹辛长平也比较争气,在村里的蒙学里总独得先生夸奖,是一众孩子里边最聪明的一个。
  阿爷越发有了心气,竟变卖了几亩上好的水田把十二岁的辛长平送到了县里最好的书院求学。
  辛长平在书院念了四年,十六岁的时候过了童生试,才让辛家说到了宋氏这个儿媳妇。
  宋氏娘家在辛家附近的镇上开了一间大布庄,宋氏的娘据说以前是在大户人家做过十多年绣娘,学到了一手出神入化的刺绣手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