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苏氏目前朝堂最大的势力便就是苏齐贤这个当朝左相了,苏盛这个吏部右侍郎又死了,苏氏的其他人无一不在五六品的官位上,这样的哪能值得他们豁出去去淌这趟浑水?!
  说到底,这场争执不过是因为苏氏目前的罪名还没有明文定下,苏齐贤是当朝左相,且是两朝元老,若是直接否决这项提议,会显得他们太过无情,没有同僚之谊,史书记载也不好看。
  所以,为了身后名,就会有人投赞成票。
  但,陛下既已开口,表了态,那么他们这些争执都该消弭。
  作为右相,庄文君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此刻,也要当仁不让,硬着头皮询问昭武帝具体的处理意见,不让风光安葬是一回事,但总不能真的任由苏盛和苏夫人的尸体烂在苏府吧?
  他们还是在乎名声的。
  昭武帝想了下,“苏盛曾为吏部右侍郎,由吏部安排人安葬,苏王氏……王卿,你们还要这个女儿吗?”
  “臣会将苏王氏以平民安葬。”
  庄文君退了回去,既已解决,他也不会再因此事触陛下的眉头。
  昭武帝这处置让程铄心下凉了一截,苏盛曾为吏部右侍郎,按理来说,他的葬礼应是由礼部安排,而不是由他生前任职的部门主持。
  昭武帝此举,无不在诉说苏盛,苏氏的完蛋。
  苏氏完蛋,被牵连进银矿分赃的程鑫绝下场不会好。
  程铄认清这件事,整个人更颓了,在苏氏还没有彻底定罪的时候,程鑫固然画押,但,由于苏氏还没事,他也暂且安稳着,这就让程铄,程府还心怀希冀。
  直到此刻,像是一桶凉水浇到程铄身上,从头到脚,凉的可怕,让他彻底认清事实。
  程铄在心里戚戚,而朝堂之上,则早就开启了另一个议题——此届学子们的授官问题。
  虽然还没公布,但殿试的排名已经定下,那自然要考虑授官的问题,此届是恩科,本就是因为朝廷缺少人手而特赦的,这倒是没问题。
  问题是,突发事件,苏氏要完蛋了,作为京畿第一世族,苏氏占据了朝堂上的高中低位置的不少,且,与此事有关联的,基本上也完蛋。
  那就空缺了不少中高官位出来,比如说御史,御史大夫,吏部右侍郎,吏部尚书之位等等。
  这些官位同此届才考上的学子没关系,此事的调任和升迁主要还是在朝为官多年的大臣们。
  但是,有一个问题就出来了,这些大臣们调任的调任,升迁的升迁,那原有,五六品级的官位便空出来了。
  这倒也不难解决,将地方任职上政绩优等的提到他们的位置上就可以了,问题不大。
  但,朝臣们一时呆愣,好似没反应过来陛下说了什么。
  什么叫‘欲为此届科举学子授六品官。”
  待他们反应过来时,劝告之声不绝于耳。
  “不可啊!陛下!”
  “此举有违祖制啊!”
  一时间,群情激奋,多位大臣脸上都是明显的不赞同之色,但,昭武帝却还是那样平静。
  “祖制?”他反问,“是苏齐贤授官七品,半个月到六品的祖制?还是程鑫授官七品,一个月晋升的祖制?”
  他好似就这么一问,语气中也并无多大的怒气,但,一时间,像是被扼住脖子的鸭,静寂无声,不少人脸都憋红了。
  不管怎么说,世族子弟的仕途是比寒门子弟的仕途要平顺百倍,就比如,苏齐贤和庄文君,同样的状元,同样的受先帝看重,但一个爬到右相只需七年,一个用了十四年,这还是庄文君押对了宝的情况下。
  世族晋升如此容易,那他拉一把寒门又如何呢?
  朝堂之上,世族一系被怼的无话可说,只是心里暗恨,苏齐贤和程鑫真是害苦了他们,陛下是动了真怒——迁怒于世族的晋升,并拔高寒门的起点。
  虽说世族子弟也在其中,但是若是原本的授官品阶,世族就是要比寒门晋升的快,但现在,寒门被拔高了,七八品晋五六品背靠家族势力容易升。
  而自古,五六品晋升三四品就是一个分水岭,根本不是能以家族势力升迁的。
  相较之下,此举,是寒门占优。
  被怼了,还怼的那般狠,他们说话一下就小心委婉了起来。
  朝臣们小心的觑着昭武帝的脸色,开口过了几道弯:“陛下,今年的学子于笔上作答皆很出色,想必平日里是苦读诗书的。”
  言下之意,纸上功夫很好,但,实事怕是没做过,这样的,恐不能有胜任六品的能力啊。
  一级一级升,没问题,朝臣没意见,但是,陛下他有不同意见啊!
  昭武帝想要将空缺的五六品官位授予此次恩科的学子,且人家还有人家的道理。
  总结下来,即就是,地方任职官员都是老油子了,小心思不少,年龄也大了,既然今年赶巧,碰上这么多官位空缺,本次恩科又是为了朝廷缺人特赦,那让这些学子从五六品的官位做起又何妨?!
  听着朝臣委婉的劝告,昭武帝面色平淡,大臣们并不能从昭武帝的脸上看出些什么。
  “陛下?”
  庄文君试探性的问道。
  此言也是有理的,科举授官起始在七八品也是经过前人检验的,就是为了让这些读书读的好的学子们在任小官时掌握做实事的能力。
  这一下上五六品,不会做事,还不如空缺着呢。
  昭武帝当然考虑过这个问题,他一开始也不是冲这个去的,昭武帝思索,仿佛是被朝臣说服,后退一步,道:“朕说的是前三甲,给他们一个机会。”
  这一届的前三甲若是承受的起压力,干出实事,那么他们就会有更高的起点,且,以他们为例,往后三甲的起点也会更高,若是不能,他们的仕途会更加艰难,同样,往后三甲还遵循原样。
  这是对于学子们来说是双向的,高风险高利益。
  对昭武帝也是,昭武帝有他的考量,官员必须流通,尤其出现的新鲜面孔必须多,否则,苏氏银矿案,军需案……这都是教训。
  固化人群掌握权力久了,便会真的以为那权力是自己的,而且还都不好动,不好查……昭武帝当然要给他们找找事,让他们明白,谁才是这天下之主。
  庄文君又一下子退了回去,阖眼假寐,表明了他的态度,他不打算掺和了。
  陛下心有成数,今年的前三甲的确是很优秀的,而且,头一次,三甲都是寒门子弟,于情于理,于公于私,庄文君都没打算再掺和。
  听着昭武帝的话,大臣们面面相觑,学子全授官在五六品的话当然不行,但若是只有前三甲的话,好像也不是不行,往日前三甲的官位就比其他人要高,只不过此次更高一点而已?
  世族,世族现在还很老实,废话,苏氏作为第一世族,他们联姻不少的,万一陛下以此觉得他们在私藏银矿之间有关联,那他们不得冤死……所以,现在老老实实的,安安分分的,哪里敢开口反驳陛下的意见。
  朝堂上除了世族这个略有些反骨的之外,其他人,被昭武帝先开了门——想要给这届学子授官五六品,没说只有前三甲给吓到了,现在开窗,便也接受良好了。
  昭武帝看了一眼众人,也不跟他们扯了,他最主要的目的已经达到,剩下的,“晋吏部左侍郎为吏部尚书,剩下空缺的五六品官位,着上一年各地政绩好的升,你看着办。”
  其他的调令,稍后也会传旨下去。
  昭武帝散朝散的雷厉风行。
  “所以,这就是想开窗,先开屋顶的道理。”
  昭武帝沉思了会,肯定了顾丛嘉的说法,“总结的形象。”
  昭武帝对于周朝官员,尤其是世族和寒门的晋升难易感到厌烦,但是,官制不是那么容易动的,而且,这也是潜规则,无可厚非。
  所以,趁朝堂有着大量缺口的时候,昭武帝在官制中敲出了一道裂缝——科举前三甲,一开始便授官六品,若有能力,便能和世族子弟爬的一样快,甚至更快。
  不然,每年都是世族子弟依仗家族势力飞快爬到五六品,虽然说五六品晋三四品是一道门坎,这不能凭借家族势力晋升了,但是,世族子弟占据了五六品的职位,寒门子弟还在七八品,若届时晋升,怎么也不会轮到寒门……这就是世族能在左右朝政的原因之一。
  苏氏为京畿第一世族也在于此,他们家五六品,三四品阶的官员不在少数。
  提到苏氏,顾丛嘉就想起来了:“父皇,大皇兄的弹劾奏折什么时候上来啊。”
  距离康王妻兄的幸不辱命,到现在都等好久了,他真的好想去苏府落井下石,不是,好好宽慰苏丞相啊。
  昭武帝一眼便瞧出了顾丛嘉在想什么,眼珠子溜溜的转,眼里的狡黠一眼可见。
  他敲了下顾丛嘉的脑袋,没好气:“你当弹劾自己母族的奏折这么好写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