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原本张文忠夸顾丛嘉就夸顾丛嘉,这让他们针对顾丛嘉的计划大打折扣,苏丞相也认了。
  但是,万万没想到啊,张文忠称赞顾丛嘉居然还能伤到顾笔……苏丞相的脸一阵抽动,他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因为顾丛嘉被称赞,人肯定是顶顶好的,他人那么好,那么一直与顾丛嘉不合的康王肯定不是个好人。
  噢,这样弃母的人,为兄不悌,理所当然……苏丞相看着收集起来的关于康王的民间评语,眼底阴沉的可怕,没几个肉的手上青筋暴起,看起来可怕极了。
  若是康王只有弃母这一条,在苏昭仪死后,他的名声便可洗白,但若是还有个为兄不悌——哪怕顾丛嘉被设计的名声不好,这个名声也会牢牢贴在康王身上,他们真是逮着机会就不遗余力的下死手啊。
  消息传这么快,背后自然是有推手的,这推手,不用想都知道是谁。
  前有计划不顺,他还不知道哪里出了差错——宫里被昭武帝一再清洗,上次传递消息还是因为昭武帝带着顾丛嘉出宫见张文忠临终一面,才让苏丞相找着机会给苏昭仪递了信进去。
  后有康王名声再臭,为兄不悌,何其严重的指责,在重名的周朝简直是绝杀!
  若说原本还有投机者投效康王的话,那么这个名声背上之后,投机者都不会来了。
  苏丞相闭了闭眼,再睁眼时,已然下定了决心,苏昭仪他都决定牺牲了,还有什么是不能牺牲的呢?只要康王最后登上那个位置,那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清风书院,苏丞相在纸上写下这四个字。
  清风书院之前坚定的站过康王,所以,现在苏丞相在清风书院里动点手脚也是很轻松的,毕竟,他们不设防。
  而这一次,苏丞相的动作更加隐蔽,他这次要做的事情,若让大理寺查到,足以送走苏氏所有人。
  *
  看着人来人往,忙碌至极的福仙楼,二楼包间里,一人问道:“殿下,康王此时已被绝了名声,您后悔吗?”
  被问的人眼睛瞥向下方,笑道:“这有什么好后悔的,本王不后悔,叔公你后悔了吗?”
  “当然没有!”废话,就算有,他也不敢说啊。
  这怂包的模样,自然是刑部尚书。
  而与他对话的人自然是魏王。
  这次的会试,各路人马都在竭尽全力以笼络人心,但魏王奇异的没参与。
  明日就是会试结束的日子,但魏王一点拉拢人心的举动都没做,刚才刑部尚书就在问魏王后悔吗?因为魏王在搞的事情同康王有关,能一举重创苏氏!
  但是谁知道世事变化这么快,康王的名声算是完了,他们再打击康王,也只是让他更沉寂一点,与他们的付出,调查的时间和精力根本不成正比。
  刑部尚书:“这件事还继续跟进吗?”
  这件事,扯的东西很多……而康王已经被创了一波,他们继续跟倒是可以,但投入和产出并不成正比。
  但,依照魏王的性子……
  魏王摸摸杯子:“这件事,继续跟进。”
  刑部尚书笑了起来,“好。”
  他们都已经跟进到这地步了,半途放弃才不可取。
  再说了,哪怕康王名声尽毁,但他是长子,这就有天然的优势……能一举捶死康王,当然要趁热打铁,一举捶死!
  毕竟,康王代表的并不只是他本身,还有周朝百年来的礼法传统,一举弄不死他,长子这个身份能让他沉寂几年,东山再起。
  现下他已名声尽毁,多么好的一个时机,再曝出苏氏非法占有开采银矿,这是最好的一个时机——能让康王板上钉钉出局的时机。
  名声尽毁,母族势力被连根拔起,昭武帝没有另眼相待,再加之康王那平庸的本领……他没有再回来的本事,也不会有再回来的机会。
  刑部尚书想起这件事,都不由得感叹,天命不在康王。
  这件事他们发现的也很巧,刑部掌各地案件,每天都有各种卷宗被送进京。
  就那么巧,那天魏王来找刑部尚书,碰见了被送进京的卷宗,而后,一桩南陵县状告雇主,自家当家人被累死的卷宗就这么掉在了地上,恰巧的被魏王捡起来。
  那纸卷宗很小,说的也很含糊,本来若不是魏王恰巧看到,刑部只会粗粗略过,但就是那么巧,当天魏王在,且纸掉在了地上,吸引了魏王的注意力。
  由此,扯出了苏氏私自占有开采银矿的事情……这样的起源,谁不说一声苏氏天命已尽。
  “苏氏,只出了一个苏齐贤,后继无力,他们天命已尽早就显现出来了。”
  “不然,他们这次为什么下那么大功夫帮康王争?”
  “登过顶才不能忍受这种一步步下坠的滋味啊。”
  第72章 第72章科举(19)
  京畿苏氏是顶尖世族没错,但直到苏齐贤这一辈,以‘世贵’事件为契机,在先帝的看重下才成了众所周知的第一世族。
  然,苏齐贤纵然再聪明绝顶,他也是人,是人便难逃寿命之限。
  苏家的下一辈,苏盛,他能力还可以,但还不到像苏齐贤那样,压的各大世族联合才能对抗,且还没讨着好——军需案事件,苏氏固然损失不小,但其他世族也没好到哪里去。
  苏齐贤真的把京城几大世族给压的死死的,也因此,傲慢滋生。周朝传承百年,苏齐贤还没有一下子动篡位的念头,只是看着带着苏氏血脉的长子,为什么不把他养的平庸一点,好成为权臣呢?
  接触过权力,便难以割舍。
  先帝看重苏齐贤,在先帝一朝时,苏齐贤一时权倾朝野,连带着苏氏声名赫赫,所以才能联合世族搞出‘世贵’事件,但他头顶上还有先帝看着,再怎么说,先帝也是独子,有被好好教过帝王之术。
  而到昭武帝登基,他的心腹可就不是苏齐贤了,甚至,昭武帝看苏齐贤还不怎么顺眼——在昭武帝登基前期,他还没带他的兄弟们去亲征的时候,苏氏支持的还是先帝的四子英王。
  与昭武帝能达成和解就不错了,再多的,昭武帝不可能会给。
  所以,昭武一朝,苏齐贤的权力缩减了不少,连带着苏氏的名声都黯淡了不少,但,享受过权倾朝野的滋味,怎么能忍受今朝……这时候,带着苏氏血脉的长子进入到了苏齐贤的眼前。
  在苏齐贤隐晦的欲望下,康王被放纵成了他想要的样子。
  再加之,苏氏后继之人没有那个手段压服京城各大世族,所以,为了权,为了家族永远保持辉煌鼎盛,苏氏对于康王的支持力度远超以往。
  苏氏这等传承久远的世族极有经验,他们参与夺嫡,进行押注,但这其中,付出多少都是有讲究的,他们需要衡量,值不值得付出,万一失败了,怎么样去和下一任帝王进行和解……这些都是苏氏伫立这么久的立身之本。
  就如同苏氏上一次押注英王失败,利索的和昭武帝和解一样。他们苏氏依然有子弟在朝中,甚至,苏齐贤还是当朝左相,并没有改变什么。
  但这一次,苏氏对于康王,称得上是用尽全力了。
  想到此事,魏王似羡慕似感叹道:“苏丞相对我那皇兄真是费劲心力啊。”
  若不是因为苏丞相此次为康王付出的太多了——人脉,银钱,甚至动用了原本的家族公银,怎么可能会有苏氏族人让人加大力度挖矿,将人累死在矿上,最终让他查到苏氏私自开采银矿呢。
  这一桩事恐怕还被埋的死死的。
  刑部尚书假装听不懂魏王的深意,他也状似感叹:“一啄一饮都自有定数*啊。”
  该怂包的时候怂包,但这件事是万万不成的,他们家可不像苏氏登过高位,为保持地位才如此拼尽全力。
  而且,京城世族谁家不是这样的,只是苏氏例外而已……为了康王,将自家族人的公银都拿出来了。
  魏王敛下眼眸,知道此事无果,也不在纠缠,他喝了口茶,慢悠悠道:“明日,我们就坐着看戏吧。”
  刑部尚书自然知道魏王说的是什么事,笑呵呵的应下了。
  明日会试结束,在重点关注几位殿下的人眼中,康王,陈王,雍王,楚王的动作这几日就没停过。
  明日可不有好戏看了。
  会试即将结束,京城风起云涌,一切谋划开始浮出水面。
  然,掌权者关注的却不是即将结束的会试,而是
  “他们跟下去了吗?”
  “是,魏王的人已经到达了南陵县,准备进一步取证。”
  在魏王和刑部尚书眼里,那张纸的掉落,致使他们查到苏氏私自开采银矿……这是苏氏天命已尽的象征。
  但其实,哪来什么天命已尽,不过是帝王察觉到,给指派的一个任务。
  知道魏王哪天去找刑部尚书,送卷宗的人暗中动手,一张纸就这么‘巧合’的落在了魏王眼前。
  早在苏齐贤连续拿出两笔钱财建设卫城互市的时候,昭武帝就察觉到了不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