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盖因子类父,昭武帝从顾丛嘉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曾经,他有父皇但等同于没有,看着父皇对其他兄弟的圣宠与看重,不少人都为他抱不平,心疼他,但其实,昭武帝从未在乎过父爱。
他有母亲便已足够,而现在,顾丛嘉的态度和他何其类似,没有母爱又如何,有他便已足够。
因为这件事,昭武帝一天的心情都是明媚的,他甚至好心情的翻开了陈王的奏折,给了个批阅。
苏禾瞧见,便知陛下今日的心情当是很好了,陈王殿下自年节宴会后每天都给陛下上奏折,虽然语言稍有变化,但意思是一样的:恨自己没有大才,不能为昭武帝分忧。
这样的奏折,陛下第一次看了,第二次看了,到第三次给陈王回复好好办事就是为他分忧,不必再上奏,过了一天,陈王继续上奏,后面,陛下就在没看过,批阅也无。
而今日,可能是心情特别好,昭武帝特别好脾气的批阅了所有大差不差的请安折子。
昭武帝的心情很好,顾丛嘉的心情也不差,不知是因为秋天上午的太阳高照,还是因为别的,他感到暖洋洋的。
心情很好的上课,然后,下课时接到了来自陈王的礼——非周朝的明显是其他地方好玩的贵重的东西,顾丛嘉看着特别具有外域特色的猫眼石匕首和小刀,发问:“二皇兄为什么要给我送这么贵重的礼?”
明和没回答,顾丛嘉也不纠结这个问题,“他有说什么吗?”
“陈王殿下说这是送给您无聊把玩的礼。”
顾丛嘉察觉出了不对劲,心中瞬间浮现出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这几个字,上次苏昭仪堵他的时候,陈王也给他送了礼——徽墨。
说的是让他好好上课,不必把不相关的人放在心上。
顾丛嘉听到的时候简直震惊,陈王是在安慰他?
他和陈王虽然没有像康王一样有仇,但,彼此关系也说不上很好,陈王突然给他来这么一出……顾丛嘉思考了下,不管怎么说,兄长关心弟弟天经地义,拿到昭武帝哪里去说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故而,他打算正常回礼。
然后,顾丛嘉给陈王送了湖笔,说的是,多谢二皇兄安慰,他送湖笔助力陈王好好办差。
上一次的结束了,这次,陈王又来?
顾丛嘉有自知之明,他本人目前一个五头身的崽,没有什么能让陈王图的,唯一特殊点就在于,他身上的圣宠。
思及此,顾丛嘉带着明和,直奔明心殿,陈王既然图的是他身上的圣宠,那总归要让昭武帝知道。
然后,顾丛嘉就不打算回礼了,一来一回的,他现在不是很想和其他人打交道,尤其是这种,明知他有其他目的的人。
陈王爱送就送。
昭武帝看着他,无奈的摇了摇头,挥手:“行,我现在知道了。以后他在给你送礼,你收就是了,不用回礼同他打交道了。”
反正陈王所求也不是顾丛嘉的回礼。
顾丛嘉眼眸亮了起来,昭武帝这么说的意思是,以后他还能收很多次来自陈王的礼?
陈王给他送礼为的是他身后的圣宠,故而,只要过了昭武帝的明路,昭武帝同意,那这礼还能收好多次——只要陈王有所求,给他送礼。
昭武帝:“我记得去年你封地的银账有三十二万两,还有逢年过节给你的赏赐,怎么现在还一副这样的表情?”
顾丛嘉:“父皇,如果有人白给你钱,你高兴不?”
昭武帝想了想,笑容更盛了。
“你看,你不也这样?”
谁都别说谁了,大小两个财迷,并极其守财。
昭武帝被噎了下,“赶紧上你的课去,吴武应该已经在练武场等你了。”
恼羞成怒的昭武帝将顾丛嘉赶出了明心殿。
第66章 第66章科举(13)
陈王持之以恒的给昭武帝上‘恨不能为昭武帝分忧’的请安折子,并时不时的关怀顾丛嘉,给他送礼——这件事不是什么秘密,朝野周知。
“可笑那些人还以为王爷您是想要争圣宠……真是小瞧了您。”
吏部尚书说的时候,语气不愤,看向陈王,眼光中尽是赞赏。
陈王频繁上奏折,得知顾丛嘉提出花都与担任副考官时在朝中据理力争,给予顾丛嘉关怀并给他送礼……桩桩件件,其他人还以为陈王这是发了狠想要争圣宠,毕竟,目前康王沉寂,其他几位皇子中,当属陈王如日中天,若是再得到昭武帝青眼,那么陈王便能趁此机会超过康王一跃成为距离储位最近的人选。
众所周知,昭武帝冷情寡言,对于几位皇子都是漠视的态度,唯有秦王是例外,但,对秦王殷勤,并没有让昭武帝对陈王的态度有所改变,对他依然和其他皇子的态度没有区别。
为了这事,楚王还隐晦的当面蛐蛐过,其他人虽然没有那个胆子当面蛐蛐,但私底下的风言风语也不少。
陈王押了口茶,目光晦涩难*辨,他做这些事最主要的目的是不在于争圣宠,毕竟,他们这些人年少时,谁没有做过各种事情以期父皇青眼,但谁都没成功……到现在,他们都长大了,你没有圣宠我也没有,这个优势谁也没有故而也不再去争圣宠——天潢贵胄,何其骄傲,哪怕是父皇,也不能让他们再低下头。
但,做这些事的时候,陈王心中也升起过期待,万一呢?
不管是为了少年时渴望得到父皇青眼的自己,还是现在的局势,朝中目前无大事,没有足够的政绩能让他登上储位,只能去争昭武帝的看重,若是昭武帝看重于他,那么他便比别人多了一份底气。
只是可惜,到底还是和往昔没什么不一样,陈王心中失望,理智上却有一种意料之中的感觉。
到现在,哪怕陈王本身存了这一份隐晦的心思,他也不会再说出口,故而,对于吏部尚书的话,他只笑了笑:“外公别生气,很快,他们就会懂得我这么做的意义。”
想到即将结束的会试,吏部尚书笑了起来:“是极是极。”
学陈王拉拢人心的手段,还都学不到家,那被教训,就是自找的。
不过,他们要的就是其他人这份学不到家!
吏部尚书:“臣已经迫不及待想看他们被训斥,而咱们毫发无伤的场面了。”
陈王:“外公夸大了,圣意难测,我们也有可能被训斥。”
吏部尚书讪讪,而后又道:“有殿下提前一年布局,就算我等也被训斥,怎么说也会比康王他们的处罚轻。”
陈王听到这话倒是笑了起来,好心情的给吏部尚书换了一杯茶,“说的不错。”
他之前因为昭武帝的阻拦见不到顾丛嘉,后宫中程昭仪也很少见到陛下,想让昭武帝身边的人为自己会试拉拢人心的举动说好话这一想法显然是不成了。
这不成,自然要想别的办法。
陈王想出来的办法便是,每天给昭武帝上奏折——‘儿未有大才,恨不能为父皇分忧’,这样的奏折到至今,陈王已经写了三百多份了,为的就是届时会试逾矩拉拢人心的计划在昭武帝那里多几分把握,不会让昭武帝太过严惩他,或者不处罚他。
而他拉拢人心的计划,很简单,但,简单无华的计划往往最有效果,不然,康王,雍王和楚王为什么会决定学他的计划呢?
当然,这也是陈王故意透露的,否则,会试笼络学子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可能这么轻易的被他人探知?
陈王还没有那么无能。
事实也如陈王所料,虽然康王他们都觉得此局有些简陋且风险大,但收益也高,想想,陈王能做的事情,他们自然也能做……届时出了事,陈王便顶在第一个。
再说了,他们也没什么好办法能够避开昭武帝笼络人心,且,若是此局他们不做,届时真的只有陈王专美于前了,那些脑海里满是君臣的学子不得对陈王好感爆棚啊。
这件事陈王做了,他们也做,那么,不说立即拉拢到人,也能让陈王在他们心中的好感度分散。
种种考量下来,康王他们已经决定好要学陈王了。
而这,也是陈王乐于见到的。
首先,他做这个局,风险真的很大,之前他考虑的都是如何避开昭武帝拉拢人心,但最终呈现的这个局,不要说避开了,简直是光明正大的笼络学子……若皇帝多疑,扣上结党营私的罪名,朝中大臣都不会有求情的方向——太明显了。
而且,不说届时可能会被扣上的结党营私的罪名,他这个逾矩的罪名都不用扣,结结实实的。
所以,陈王需要拉其他人一同抗风险。
有其他人一起分担昭武帝的怒火,陈王的压力就会小很多,再者,陈王为此做了那么多准备也不是白做的,几乎每日一封的请安折子,届时解释理由有了‘儿臣深恨没有大才,不能为父皇分忧,今日见会试学子,感触颇深,有这么多的栋梁能为父皇分忧,儿深感欣慰,一时之间情难自抑,这才有感而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