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1060节
你的能源成本减少一点。
你的销售成本减少一点。
没有什么所谓的大盘商,次级经销商,终端经销商,不同层级的经销商的重重盘剥。
这些东西加在一起。
那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了。
就算是美国的这些供货商愿意以低价乃至成本价销售,但是他们可以不付邮轮公司的货运费用吗?他们可以不支付在其中产生的人力费用吗?这些是平时看不见,但实际上像中国和苏联这样的国家会给予补贴和国家社会隐形福利的东西。
这就造成了波兰人民现在突然觉得美国商国品实在是贵上天的一种现象。
原时空之中,东欧国家热情的拥抱西欧,拥抱美国。
那个时候美国和欧洲提供的商品价格可比现在还要贵一点,但是波兰人民可是欢欣鼓舞。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因为当时的苏联根本就提供不了任何一点能对欧美产品提供冲击的相对竞品。
波兰人和苏联人一样,手上赚了很多钱,但是没有地方消费。
苏联的工人需要8~10年才能够提到一辆小汽车。
波兰人也差不多,甚至时间会更长。
因为苏联要优先提供本国公民的福利待遇。
计划经济也要先紧着供应苏联,然后才能去供应波兰。
当时波兰民众口中的钱不少。
但是花不出去。
所以他们愿意把那些钱全部在地下黑市换成美元或者是英镑。
用以购买黑市上面贩卖的西欧与美国的商品。
从某个方面来说,这是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垄断。
但是本时空中,中国打破了这种垄断。
原时空之中那种美国商品只要来到了波兰就能够轻松赚钱的日子,在这个时代之中一去不复返。
根本就没有留给他们任何的机会。
很多兴冲冲来的波兰公民在看到了美国商场内的这些商品价格之后,他们发出了哀喙。
因为这个售价彻底打乱了他们的消费计划。
还是因为本时空之中,中国的商品已经提前让波兰老百姓的钱包消费出去了一波。
他们没有那么多的被迫储蓄。
也因为波兰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福利制度。
所以波兰人和现在的大多数苏联人也类似,手上并没有太多的存款了。
有点存款,基本上都拿来购买中国的大件商品来改善生活用。
现在拿着每月的月工资来商场购买货物。
本来一家有六七口人,一个月光是洗衣粉都要消耗3袋。
现在却因为洗衣粉价格太贵了,所以只能买一袋到两袋。
因为计算家庭开支的负责人要统筹计划接下来整个月家庭的其他开销。
洗衣粉要缩减,沐浴露也要缩减,香水这种东西就直接不要买了。
因为中国的香水便宜,而欧洲运过来的香水全是奢侈品。
价格是中国香水的3~4倍。
好一点的,简直就是翻了10倍。
可乐也很贵,膨化食品也很贵,铅笔橡皮也很贵。
安德鲁来到美国商场的时候,他原本是满脸兴奋的,但是现场的气氛和他想象中的兴高采烈,大家都欢欣鼓舞的采购美国商品截然不同。
那些负责的家庭开支的男人和女人一个个都愁眉苦脸的。
他们絮絮叻的语言,不断的传进安德鲁的耳朵里。
“看起来没有办法给孩子买巧克力了,这里的巧克力价格太贵了。”
“本来想说女儿成年了,想要送她一件漂亮的连衣裙,但是这些连衣裙的价格也太可怕了,是中国产品的将近三倍价格。我从哪儿去弄这些多出来的钱?”
“夏天快到了,但是我们家看起来不能够囤多少汽水了。可口可乐也太贵了,而且口味比山海关汽水少得多。我们家最爱喝的橙子汽水和葡萄汽水都没有。”
“美国生产的电器也太贵了。根本就是买不起的价格。算了,我们回去吧,还是把钱存着。希望政府早点和苏联中国把协议弄好了。不然的话,这日子真的没法过了。”
“美国佬就是在趁火打劫,中国和苏联的东西能卖的那么便宜,凭什么他们卖的这么贵!不买了,走!”
一句句声音四面八方传奇安德鲁的耳朵之中。
所有人都在抱怨商品昂贵抱怨着生活的不易,抱怨着美国商场简直是在剥削波兰人民。
那些波兰人民如潮水一般泌涌的涌来,然后又如潮水一般凶涌的褪去。
而这一切全都被中国和苏联的记者以现场直播的方式记录了下来。
并且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第二百五十二章 打个二皮脸
中国和苏联的直播很诚实。
算是把华沙开业的美国商场内发生的众生相都给表现了出来。
并且通过直播技术将这些画面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要知道这个事情目前可是在全世界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作为现在全世界仅有的两个拥有全球直播能力的国家。
其他国家想不看都难。
总会有好事者通过各种手段弄到中国的卫星锅,然后收看这些卫星节目。
尤其是美国,他们本来可是打算通过这个事情好好宣传一波美利坚合众国的优势呢。
但是现在宣传是宣传了,是不是优势就不好说了。
3万吨的物资开设一个商场。
原本美国预计是这个美国商场临时营业大概一个星期左右。
最多也就营业半个月。
到那个时候,美国和苏联在波兰准备的华沙辩论的会场就应该准备的差不多了。
到时候就直接把美国商场关掉。
当时筹备这个美国商场的时候。
负责做计划的人员还在考虑3万吨的物资够不够卖半个月。
因为听起来很多,但是华沙的人口也不少。
如果出现了疯抢潮。
那么很有可能许多货物根本撑不到华沙辩论的时候。
这样一来就没有办法把美国的舆论优势做到最大化。
但是现在出乎他们预料的事发生了。
他们还原本想着关于采购潮会把美国商场里的商品一次性全部清空的问题。
结果那些华沙市民一个比一个理智。
根本没有任何人进行抢购。
全部都是按照预算来采购。
而且数量根本就不多。
预想中的情况根本没有出现。
在这群美国商人代表预想之中。
波兰人民的购物欲望受到了这样的压制,那么必然会有一个强而有力的报复性消费反弹。
现在好了,反弹是有,但是报复性根本谈不上。
相反的是,之前波兰爆发的学生运动的时候。
还没有那么多人反对学生运动,大多数老百姓只是在旁观望。
这种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多的。
不关心政治,只想着过日子,但又总是搞不清楚好日子是怎么来的。
总觉得生活可以完全脱离政治。
也只有那些因为苏联停摆,而导致部分工厂歇业的工人阶级反对学生运动搞的那些诉求。
毕竟工厂工人,矿山的矿工他们往往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是收入最高的那个人。
他们即便是对政治不敏感,也对钱包很敏感。
没有钱的话怎么养家糊口?所以之前仅仅是这些工人进行比较强烈的反对。
但是这些工人数量毕竟不多。
因为苏联也没有把事情做绝,直接让整个波兰的工业体系彻底停转。
这也是莫罗托夫和赫鲁晓夫在性格上截然不同的地方。
莫罗托夫是相对听劝的,做事也不太会做一刀切,以及无谓的强硬到底。
最后又把事情搞得完全不可收拾。
莫洛托夫做事相对细致,或者说是有人评价他做事有些细致的过分,显得有些散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