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1008节
杰克逊和美国的主意,多少是有些让奔波尔霸和霸波尔奔去消灭孙悟空了。
第一百六十七章 好东西
印度可是很高兴,美国愿意向他们进行军事援助的。
毕竟印度现在的国防武器可以说是相当的磊落了,不仅仅是现在,哪怕到原时空后世的70年之后依旧如此。
他们自身的武器研究也不知道为什么进展的总是非常的缓慢,不管是20年磨一剑的光辉战机,还是比全球其他任何主战坦克研发费用还要高的阿琼。这些他们大力鼓吹的武器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还没列装已经落伍。
而就这样的武器,印度军队中还有很多官兵分不到。
乃至于70年之后印度的部分军队还有警察手中还在使用李恩菲尔德步枪。那可真是一个老兵了,从二战时期就开始服役,算是一代名枪。英国人都没想到这一款木质步枪居然能在印度使用那么多年。
还有一点非常可笑的就是在原时空的后世,印度已经在90年代研究出了原子弹,可是在他们原子弹爆炸那么多年之后,他们依旧没有办法生产子弹。依旧需要向其他国家来购买子弹,补充他们平常弹药的消耗。
几十年后他们都如此,现在的印度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非常需要其他国家的武器援助。
在这方面,印度和美国算是一拍即合,两方的合作谈判谈得非常的高兴和快活。
美国需要拉拢印度来对抗正在冉冉崛起的中国,给中国加点麻烦。印度也需要美国继续向他们投入大量的外汇,拉动他们非常重要的国内建设,尤其是官老爷们的豪军豪宅中央空调。
大家算是各取所需,宾主尽欢。
带着印度人的承诺,杰克逊算是比较顺利的完成了这一次的出访。
只不过有一点问题,那就是杰克逊回到美国之后,他和国务卿基辛格对话时透露了一点担忧:"印度人的战斗力也许并不能够给中国造成足够的伤害。他们可能无法真正的入侵中国,造成我们想要的结果。”
而国务卿基辛格却道:"我们从来都没有想过印度能真正战胜中国不是吗?难道真的让印度打下西藏,兵峰直指中国四川去威胁中国内地?别闹了,印度太强天也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他只要持续性的给中国骚扰,让中国一直和他维持低烈度的摩擦和战争就好了。不用给印度最好的装备,免得他们真的和中国人打的难分难解,甚至侵占整个西藏。”
基辛格如此说道。杰克逊对此也没有什么异议。毕竟对于他们来说。这样就是最好的结局。印度人即便是战斗力不足。但是他们士兵数量多呀。
好几十万的部队,哪怕是猪呢,新中国也不可能轻松简单的战胜他们。美国觉得他们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了,如果印度人的战斗力比较羸弱。那也最多就是和朝鲜战争中韩国部队的表现差不多嘛。
韩国部队偶尔也是能够打出一些高光战役的。从地理条件上来说,虽然印度人是由下向上的仰攻。好像是不太有利于作战。但是五角大楼的战略专家们经过详细的分析。印度那边是道路相对好走的平原,他们不管是进行补给还是补充兵员都非常简单,而反观中国虽然占据着高原的地理优势。
但与此同时也要面对非常糟糕的补给动线。相同的战线长度,印度人运送一份口粮到前线,中国人可能需要三倍于印度的资源才能够将相同分量的口粮运送过来。
那么在美国人的战略考量之中,印度即便是在最糟糕的情况下,那也仅仅是回是缩防守。中国是不可能击溃印度的防线的。因为中国的补给不可能跟得上,印度人的战斗力也不可能毫不抵抗。他们总不能连自己的国家都不防守吧。
所以五角大楼的将军们想了半天,觉得这是个稳赚不赔的生意。
军火自然不是白给印度的,而是用低息贷款卖给印度的。借美国的钱买美国的军火,然后去和中国搞摩擦,再用印度出产的资源来还美国的贷款。大家都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一石多鸟啊。
当然,这些事情是不会向外透露的。美国也没在印度布置军队。主要是印度是坚决不同意美国在印度搞军队布置。就连侦察t
几都不许。
不然的话,美国说不定会想要在印度部署u2这样的侦察机,从印度起飞,直接飞向中国搞侦查。
自从台湾、日本、韩国这些东亚基地丢失之后。美国对中国的侦查就差多了。这也和中国现代的导弹越来越厉害有关系,美国佬的侦查确实少了,怕被打下来。
不过如果是西南的话,美国佬说不定会试一试。毕竟之前防空导弹主要还是集中在了东南沿海地区。
可惜了,印度佬不让美国人在印度部署u2,不然的话过几年中国说不定能缴获极为先进的侦察机。u2还是有些可取之处的,要是能拆开研究的话,对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显然是有巨大贡献的。
反正美国人和印度人已经开始勾肩搭背了。美国军援也开始向印度输送。
为了支付美国人的低息贷款来购买美国人的先进武器。在1958年年中,印度单方面撕毁了和中国的粮食购买合同。他们需要将粮食卖给美国人,来抵债。
负责该项事宜的曾培洪极为愤怒,他致电印度贸易部长:"贵方这样单方面撕毁协议,有悖于最基本的商业合作契约精神.
印度的回复非常打官腔:“本年度因为本国出现了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所以不能向中国完成粮食合同。”"印度就这么一句话就说完了所有回复。也不说违约赔偿,也不说明年能不能把份额补上。
这种无耻的行径到是没有把主席和总理气到。因为有李锐的资料打底,两人早就知道了这件事。
""粮食问题,果然还是不能够依靠外国啊。粮食安全,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安全后盾。"主席在看到曾培洪送来的信息之后,他皱着眉头说道。原本印度要是能继续购买粮食,买到1959年的话,那么能大大缓解中国之后的粮食危机。
现在看起来是指望不上印度了。
不过相比于曾培洪带来的坏消息,李锐到是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只见李锐带着一块块由铝箔纸包装好的食物来到中南海,并且给主席和正在汇报工作的曾培洪摆摆手,示意他们注意一下自己手中的玩意儿。“你李部长现在忙啊,无事不登三宝殿。怎么今天有空来光临我这寒舍啊。”主席哈哈大笑的调侃着。
李锐也笑着回应道:“主席,您这是寒醦我呢。我最近不就是在忙一件事嘛,现在这件事忙好咯。特别来给你看看。”李锐把自己带来的由铝箔纸包着的食物在桌上放下。
前来汇报工作,顺便吐槽印度人不受契约精神的曾培洪好奇的看着李锐拿来的东西,他问道:“李部长,这些是什么啊?”李锐笑道:“增主任,知道什么是魔芋爽吗?”
曾培洪摇摇头。
“那么蛋白快呢?”曾培洪继续摇头。
“萄兢果冻和纤维粉怎么说?”
曾培洪一脸懵逼:“李部长,你说的这些都是什么东西啊?”
“好东西啊。"李锐呵呵一笑:“来,今天就让曾主任见识一下。”
第一百六十八章 开始备货
李锐带来的东西别说曾培洪了,就算是主席也没见过啊。主席也只是在李锐的报道里看到过类似的字眼。资料里面写过这些东西,算是主要二粮食作物之外的另外一种食物的补充。
魔芋这种玩意儿有很多劣势,比如说在中医里面认为魔芋性寒凉不适合老人小孩孕妇吃。
但是它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它的产量极高。现在中国的主要粮食不管是水稻还是小麦,也只能是在实验田里面堪堪堪突破1c公斤的大关。这还是由农亚技术人员细心看管,并且施了大量的肥料,才能够达成的效果,普通农民是绝对不可能种出亩产1000公斤以上的粮食的。
即便是全国各地的农技站的技术员们拼了命的去帮那些农民进行农业科普,手把手教他们种地都做不到。
但是魔芋却可以轻松地做到亩产60公斤。这玩意儿的产量实在是太高了。而且还不需要怎么精细化管理。即便是非常粗放的养殖,只要气候合适,比如说在海南那种地方,随便找个稍微愿意干点农活,不要太懒的懒汉去做,一年都能够亩产4000公斤出来。
在即将到来的三年自然灾害面前,他这样超高的产量能抵得上他所有的缺点了。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魔芋这玩意儿在海南能够大面积种植。而三年自然灾害之中,海南是全中国受灾影响最小的地区。如果魔芋能够铺开种植。在进行深加工成为这些产品之后。那么完全可以用这个东西去想办法支援全国各地的梁慌,即便是不可能代替主粮,但也可以作为主粮之外的额外补充,大幅减少因为饥饿而导致的生病乃至死亡的问题。
曾培洪不知道即将到来的三年自然灾害。当时这不妨碍他听到李锐对这些产品进行简单介绍后,做出的惊讶反应。曾培洪的一张嘴大大的张开好半天都合不拢。
“等会儿李部长,魔芋这个东西我知道。我有战友在海南工作,海南当地人都基本上不会吃这种东西。因为这玩意儿含水量太大,吃起来空落落的。而且味道还不怎么好,听说这种东西可以做成魔芋豆腐,但是好像也不是很好吃。”
曾培洪将他所知道的信息说了出来,他说的倒也没错,魔芋这玩意儿,在很早的时候中国人就想过把它当成一种食物来吃,毕竟它的产量实在太高了,但是它难吃也是真的难吃。
即便是做成魔芋豆腐,喜欢吃它的人也不多,因为不爱吃魔芋豆腐的人会觉得魔芋有一股奇怪的味道,而这股奇怪的味道需要用很重的调味才能够压得住那股子味道。重油重盐,然后放多多的辣椒。这种烹调方式显然不是现在相对贫穷的中国老百姓可以承受的。
那边李锐笑着将那些包装袋打开,将早已准备好的魔芋爽葫藕果冻,蛋白块等等全部倒在几个白瓷盘里。这些东西一被倒出来就有一股强烈的香味,穿了出来直冲鼻腔。
如果在原时空的后世,大家闻到这种味道,大概率要骂一声:“全是科技与狠活,这放了多少香精啊!”
本时空之中,中国人吃的还是少。闻到这股子食品工业科学调制出来的香精味道居然还让曾培洪和主席两人有些食指大动了。
“北京市食品工业研究所的年轻后生张福提出了非常好的想法。这半年来他苦心研究,算是交出了一份令人觉得满意的答卷了,“这里是几种不同口味的魔芋爽,主要材料用的就是魔芋。经过深加工之后味道还不错,可以尝尝。”
在李锐的招呼声中,曾培洪和主席也不客气。主席唤人拿来了筷子。直接从盘子里夹起了一片闻着就很辣的魔芋爽放到嘴里,仔细咀嚼了起来。
麻辣鲜香的味道,直冲脑壳。这个味道正对了主席喜欢的口味。他一边吃一边点头:“这个东西味道还不错嘛,吃起来口感又爽又嫩,还蛮有嚼头的,拿来下稀饭,下面条倒是很好的配菜呀。曾培洪,你来尝尝看。”
曾培洪听到主席怎么说,他也拿起筷子。夹起来一个看起来不是那么辣的魔芋爽,偿了一口。这是带着卤香味的一种口味。吃起来有点怪,但是味道还行,不算好吃,但也不难吃。放在餐桌上的话,自己大概也会吃。
之后两人又分别品尝了蛋白块和橘萄菊果冻。
蛋白块主要有木薯粉,蕨根纤维、糖和黄粉虫制成了蛋白粉混合而成。吃起来口感有些黏,非常耐嚼。口感和味道很难形容,但是因为加了糖,所以倒也不难吃。
而木薯粉混合纤维粉制成的特质食品粉。味道其实也还不错,因为用了人工增箱的香味剂,做了多种水果口味,橘子口味,芒果口味的。这玩意儿直接用冷水冲泡,直接能够形成像厚粥一样的东西。纤维粉这种玩意儿非常的耐饱,因为它不容易被消化,可以作为一种增稠剂来使用,木薯粉这种东西可以来补充这食品粉中所缺少的淀粉性物质。
自从上次和曹文清聊过之后,张福在这方面好像是开了窍一样。在食品工业上开始了,他狂飙突进之路。
主席和曾培洪吃过这些食物之后两人都赞不绝口。
“这个东西如果不占用我们主粮的田地,而且也不需要过多消耗我们主粮所使用的化肥,那么它大有搞头!平时是零食在战时它就是被荒的食物!”主席放下筷子,如此评价道。
“不过这种东西目前我们吃了说了还不算。想要将它推广到全国去,那么还要给更多的人尝尝看。看大家伙都是怎么说的。看看还有没有改进的空间,如果大家都说好,那么就不用再去考虑了,全力以赴的去生产他吧!”
主席,这话算是给李锐下了一个定心丸。他已经准备好了。这些玩意儿要开始疯狂囤货备货了。
第一百六十九 章每个人的事业
“哎呀,这个东西也带上,去了海南估计用得到。还有这个,这个,这个……”在张祥的家里,张祥媳妇桂花正在急忙忙的给儿子张福收拾他的行李。
一边收拾还一边不忘记各种吐槽:“老张,你说这是什么事儿啊。儿子本来好好的,毕业分配说是留在北京的食品工业研究所上班,这是多好的一件事啊。现在好了,要跑去什么海南岛,一去可能还要一年两年的。海南岛那是多远的地方啊!"
正在餐桌上喝着散白吃着花生米的张祥咪了口小酒后才说道:“海南岛再远那也是咱们中国的地方不是?能有多远啊。能有隔壁两个胡同的老孙家的孩子去的远人家孩子直接丢西伯利亚帮着修铁路去了。你当时给人家送行的时候,给人家塞了一袋茶叶蛋,还说要人家孩子在外面好好工作为国争光。”
“这能比嘛!老孙家的那个又不是咱家孩子!” 桂花嗔怪的说着:“再说了,老孙家那个孩子壮的和熊一样,咱们张福小胳膊小腿的,还从没出过这样的远门呢。”
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现在桂花就把这句话演绎的非常生动。
张祥却道:“你这人,现在越来越像老太婆了啊。咱们儿子张福现在去海南是有出息了。你没听儿子说嘛,他去海南是帮着搞食品工业。”
“儿子带回来的那个什么魔芋爽,你不也吃了嘛。你不也说好吃嘛。海南那个地方除了种粮食,还可以这样种魔芋。咱们孩子现在直接把这种东西给工业化科学化的管理生产了。这是多好的一件事啊。这事情办成了,能让千万人不挨饿了。你个老婆子就别在那絮絮叨叨的了。”
桂花听到这话,她的眼泪却忍不住的往下掉:“孩子为国做贡献,我不反对。那为啥说一去海南就要两年,甚至三年都回不来啊!“
“工业生产,那是你想的那么简单的。搞生产厂,一年就算能开始生产,那么后续要不要盯着﹖要不要让扶着厂子上马走一段?作为钢铁工人的张祥很清楚工业化的含义,更清楚张福能抓到这个机会是多么的重要。
“行了,你也别抹眼泪了。张福都二十岁了。他现在不拼一把,什么时候拼一把?等他三十岁、四十岁?就不说他为国家,为千万人民做出的贡献了。就为咱家孩子自己的前途想一想,他现在的研究有成果了,能落地了,以后回来了级别怎么着不得往上提一两个级别?指不定他回来的时候,他就不是张技术员,是张主在了!”
张祥这一套连唬带哄的,算是把桂花给哄好了。
“行了,别抹眼泪了。张福快回来了,你把东西给他收拾好吧。”
几乎就是张祥这话说完才五分钟,张福已经风尘仆仆地回来了。他的脸上红扑扑的,还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激动。
“研究所里的事情都安排好了?”张祥指了指自己对面的凳子,示意儿子坐在自己对面。
“安排好了,我的工作都已经交给其他同事了。现在我的任务就是帮着把海南的生产线扩大,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型工厂。”张福点头道。张祥点点头:“那你去海南的那个厂,算是什么个职位?”
“组织上说了,让我挂职副厂长。”张福此言一出,张祥夹花生米的手都抖了起来,花生米都没能夹起来。“你再说一遍,你挂什么职位?”张祥手还在抖。
“副厂长。”张福非常认真的说道:“今天计划委员会的李锐(副)主任来了我们所里。他夸了我研究的这些工业食品。他说我们国家虽然已经解放了九年了,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一些地方,我们的人民还在忍饥挨饿。尤其是一些偏远山区,一场自然灾害就能让几千上万人重新过食不果腹的生活。
“我的这个研究能帮助很多人,在危急关头是可以救命的。李主任狠狠的夸了我!”张福脸上还带着兴奋的红色。作为一名二十岁的青年,他本就该为了这些事情而感到高兴和快乐。
因为他值得为自己的成就骄傲。一个青少年都不能为自己取得的成就去感到骄傲的社会是一种畸形的社会。而张祥和桂花则是被张福可以挂职副厂长这件事给震的不轻。
桂花都停下了收拾行李的手,她呆呆的看着张福:“阿福,你说真的?你去海南能当副厂长?”
“嗯,主要是分管技术的。短则两年,长则三年。把场子搞起来,我就回来了。爸妈不用担心,我的单位关系还在这。过年的时候我还能回得来呢。”张福看得出父母眼中那种担忧和惊喜。
惊喜的是张福年纪轻轻就有了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事业。担忧的是海南距离北京太远了,一来一去不知要多久。
张祥放下筷子,拿起酒杯给自己来了一杯酒,喝完后才喃喃道:“你比你老爹厉害啊。我这干了一辈子,还有几年就快要退休了。厂里提我当了个组长。我知道,这是广里看我这些年辛苦的苦劳。指不定你回来的时候,你爸爸我就要退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