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998节

  成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对总耕种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为四十三点一和二十点一 三。
  而受灾新增人口,再加上前两年已经受灾的人口,那些因为春季青黄不接的受灾人口,加在一起, 全中国受灾人口抵达两亿一千多万。
  仅仅是看着这个数字,李锐就睡不着觉。因为他只觉得时间越来越紧迫了。
  他现在每天醒来只问一件事:“我们的大化肥设备,我们的水利设备,我们的大型水库到底修建的怎么样了!”
  第一百四十九章 旧事重提
  对于李锐来说,怎么样平稳的渡过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是眼前最重要的事情。
  毛主席他们已经知道了1959年到1961年这三年期间会出现严重的气象灾害了。中央这些年其实已经开始防备了。
  就像是之前印度踩着中国的《西嘉儿》的电影进行营销。李锐都没进行过什么反击, 最多就是趁着热度多丢一些《西嘉儿》的宣传物料出去来维持热度。
  赫曼卡比尔在全世界到处演讲,给印度文化部门拉投资。每次都不忘拉踩李锐几句,李锐也都没有和他打口水战。
  说到底不还是因为一点嘛,中国需要从印度进口粮食。
  因为李锐实在是搞不清楚印度人的所思所想。如果因为莫名其妙的事情,印度突然不肯出口粮食了,那就亏大发了。
  现在的中国,粮食产量逐年攀升。
  现在因为良种、化肥、水利、农技站数量更多农业技术员下乡、农机数量更多等等综合因素。1957年的粮食产量已经大致可以推算出来了。
  本时空之中,新中国1957年总产粮量,估摸在两亿五千万吨左右。比李锐所在元时空的一亿九千五百万吨的量大多了。多了将近六千万吨。
  李锐觉得自己带着网咖回来本时空,不算是没做事。以点破面的拉动全国发展。因为部分产品的极度先进,拉动了一批产 业的相对先进,在扩展为全国产业的大步前进。
  再以工业反馈到农业上,那就是更多的农机,能帮助更好的开垦土地,开水渠,打水井,更多的化肥投入田地等等。
  更不用说从1950年就开始的良种选育。这些零零总总加在一起,才造就了本时空之中,农业大踏步的前进。
  所以在1957年,本时空新中国的产粮量达到了元时空1971年的水平。
  但是说实在的,李锐看到这个数字一点都开心不起来。
  因为元时空之中,新中国1957和1958年的产粮量也不少。1958年更是达到了巅峰的两亿吨左右(根据资料,不排除有58年开始刚刚冒头的浮夸风而导致了粮食产量虚报)。
  但是紧接着就是浮夸风开始了。1959年 各地开始浮夸风放卫星。但与此同时,因为灾情导致了各地农作物大减产。1959年, 新中国粮食产量瞬间倒退回了1950年的水平。
  也许有人觉得,回到1950年的产粮水平也不算什么。1950年的中国人不也那么过嘛。
  但是1959年和1950年最大的差别是经过了将近十年的休养生息,中国人口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1949年,新中国人口数量在五点四亿左右。而到了一九五八年,新中国人口接近六点五亿了。
  多出来了一亿一千万张嘴在嗷嗷待哺。
  再者说了,1950年的新中国又不是人人都能吃饱饭的。当时的农业最多也就是保证大多数人饿不死的地步。
  即便是到了本时空之中,1957年的粮食产量已经很惊人了。达到了两亿五千万吨的规模。
  按照平均数的话,中国人均可食用粮食(年均)高达三百八十四点六公斤了。
  但是数字不是这么算的。其这种并不是所有粮食都是口粮。其中有一部分是饲料,还有一部分是作为深加工的食品的原材料。用来出口赚取外汇,来添加更多的就业岗位,也帮着国家用外汇对国
  内工业升级。还有其他各种需要使用粮食的地方。
  但是不管怎么说,市面上确实是比从前繁华太多了。现在新中国只对部分产品采用票证配给制度,而没有全面采用票证配给制度。就是因为现在的粮食供给比元时空要宽松不少。
  但是即便如此,李锐也不觉得能掉以轻心。因为在元时空之中,1960年的时候,新中国的粮食产量瞬间掉落到了一亿四千万吨。
  李锐和破晓基地里的专家们研究过了。如果按照中国人口六点五亿来计算。以新中国目前的工业能力,水利能力,和人口粮食消耗等等去做一个计算。(包括计算存粮)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中国粮食产量至少要达到一亿八千万吨(包括红薯产 量)才能保证尽可能少饿死人。(包括计算存量 与外购粮食)
  是的,即便是破晓基地里最乐观的专家,都不敢保证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不饿死人。只能说是少饿死人。
  现在国家就做好两手准备。第一就是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 抗旱和防洪都要做好准备。都已经提前这么多年了,一定要做好。
  第二就是要尽可能的多储备粮食。向现在这样的外购粮食就是重中之重。
  印度出口粮食我们就买,拿各种工业产品和医药、化学品和他们交换。能换多少是多少,只要日本的船队能拉的过来,那就拉。
  这也算是日本解放后对中国的好处之一了。 日本有大型运输船队,中国现在却没有。
  要在1959年之前,尽可能的多储备粮食,这就是共识。
  而除了这些技术上和储备上的硬性指标之外,还有一个东西是李锐要做的。
  那就是李锐打算提交一个议案,最好能在1958年就落实实施。
  那就是关于农村交公粮的问题。
  元时空之中,大家一直在说新中国建国之后是剪农业的剪刀差来补贴工业。其中有两点是最重的,一个是农村交公粮,另一个是农村的免费劳动。
  缴公粮这种事情是元时空之中很多60后70后农村出生的新一代记忆最深刻的事情。
  很多人对交公粮的记忆都很不美好。因为农村交公粮是会被挑三拣四的。
  有的人当了官就忘了本了。
  对农村上交的粮食橫挑鼻子竖挑眼的。甚至一些 人和封建时代的小吏一样,在收公粮的时候还要收农民的好处,不然就说你的不合格,要重新弄。
  来来回回的要折腾死你。很多农民是经不起这样折腾的。毕竟运送百多斤粮食去乡镇或县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来回跑几次要耽误多少事情啊。只能是贿赂了事。
  虽然贿赂的东西不多,毕竟那时候的农民能有什么东西啊。有时候是一些旱烟,有的时候是一些麦芽糖。 看着感觉不值钱。但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啊。
  而且这些人会严重的影响政府在老百姓中的公信力。所谓小恶变大恶,就是如此。
  李锐打算提出法案对农村交公粮政策进行修改。第是从定量缴公粮,改成按实际产量缴纳公粮。
  所谓的定量缴公粮,是国家制定一个标准,比如说每亩上交一百斤粮食。那么就所有公粮都按照这个标准来缴纳。
  如果有的农民因为今年出了点问题,导致一亩地只有三百斤产出,那么也要按照每亩一百斤的标准来缴纳。
  如果种的好,一亩产出六七百斤,也是按照一百斤来缴纳。
  这种缴纳的方式其实很不合理。(这也是元时空浮夸风盛行的原因之一,反正公粮是定量的,吹牛不上税)
  气候不同,种植环境不同,土地条件不同,化肥用量不同。不要说省和省之间的差别了,就一个县城里的两个村子都能有天差地别的差距。
  每亩地多缴还是少缴个几十、一百斤粮食,对现在的农民来说可能就是饿肚子和吃饱饭的巨大差别。
  现在中国的客观条件来说,想要全面取消缴纳公粮的制度是不可能的。国家负担不起没有公粮后的吃饭问题。
  但是剪刀差却不能在这么剪下去了。至少不能剪的这么狠,要让新中国的农民也更多的享受新中国的进步。而不是一边剥削农民一边把城里人变成 [老爷阶级]。
  自己没和网咖来这个时空农民很惨,要是自己来了,中国农民还那么惨。那么我李锐不是白来了嘛!
  所以李锐和基地里的专家们制定了新的法案,希望通过实际产量来定缴公粮。要说每家每户都按实际产量来缴纳公粮,那确实是很难。现在的中国还做不到。但是按照村落和生产大队为单位定公粮缴纳数额是可以办得到的。
  同时公粮缴纳也不在以村落的自然人向乡镇对接,而是以全村为整个单位向乡镇对接。
  同时,李锐提议,以安徽省彭家村为试点的生产大队方式可以在未来五年内逐步推广到全国。
  为了这一切,破晓基地筹备了整整八年,已经把一众前置条件点的差不多了。
  其中各种生产技术的前置条件不提。最重要的是,同时担任教育一把手的李锐这八年来不遗余力的推广初、中技学校。八年了,终于开花结果有了第一批产出了。
  在初、中技学校里,有一大批专门为了农村建设而培养的农村人才。按照后世的理解那就是类似于大学生的驻村干部一样的存在。
  这个年代让大学生当驻村干部太奢侈了。但是初、中技学校的学生却足以应对现在农村所需要的知识,也能理解中央传达的指示,让其尽可能的在农村落地。
  而公粮改革,不仅仅是为了三年自然灾害做准备,也是为了以后更长远的目标做准备。
  农村人才的推进,也是为了之后更长远的目标做打算。
  李锐准备的法案很简单,但是补充的内容很厚很厚。其中有很多具体的实施方法,还有大量详实的数据。
  当毛主席翻阅完被送来的这些文件后,他敲了敲桌子,沉吟了许久。
  之后他约了总理来一趟,在忙碌了一天后,总理在晚上九点才有空过来。
  两人也没多寒暄。主席将李锐的文件交给总理看。总理花了一个小时翻阅。
  主席问道:“这件事你怎么看。”
  总理收起文件站了起来,他在办公室里踱步。主席也没吵他,时间已经十点多了。主席让人送来夜宵吃的煎饼。
  在主席吃完第一张煎饼时, 总理停下了踱步,非常认真的说道:“主席啊,还记得我几年前和你说的事情吗?”
  主席啃着饼子,有些茫然:“你几年前和我说的事情多叻,我哪什么都记得住。”
  总理道:“这个提议,李锐现在的身份提不一定合适。当然,他也确实可以提。但是接下来还有很多事情,现在世界局势瞬息万变。我们国家也是瞬息万变。未来的几年将会很困难。”
  主席啃着饼子道:“哎哟,你就不要和我卖关子咯,什么事情直说嘛!”
  总理坐下来,也拿起一个夜宵的煎饼,他啃了一口后说道:“李锐现在其实已经把计划经济委员会的实际架子搭起来了。现在他的资历也勉强够了。我的想法是,我前几年说的,让李锐把计划经济委员会搞起来。就由他牵头!”
  “让他直接担任计划经济委员会主任!”
  总理再次重提旧事。这件事早在五年前总理就提过,但是当时主席想都没有想的就拒绝了。
  但是现如今主席却陷入了深思。
  ps:我查资料,1957年农业部长是廖,而廖之前是修养的秘书。我不太清楚廖是不是修正派。有了解的书友请留言。另外,今天查资料,只能一更了。涉及国内真实历史的就只能慢慢写。我还要继续看资料去了。
  第一百五十章 机遇与挑战
  主席慢慢的嚼着饼子,一直等他吃完了第二张饼子之后。他才缓缓开口道:“主任这个职位,他不合适。”
  这次主席到是没有直接说李锐完全不适合计划经济委员会的事情了。
  因为这些年下来,破晓基地干的事情其实就是计划经济委员会的事情。
  现在新中国的很多东西都和破晓基地脱不开关系的。
  那些赚取外汇的技术哪里来的?
  那些不依靠苏联专家搞出来的城市规划哪里来的?
  三十多个省市的统筹规划谁搞的?
  是谁在规划全国水利、道路、电网,要将其链接成一条巨大的网络,并且为未来二十年做好准备?
  这些都是破晓基地来的。在1950年开始,从各地选拔出来的那些忠诚的技术员、科学家,在这八年时间中可也不是裹足不前的。
  在基地里的学习和锻炼,让很多技术员也成为了能独当. 一面的人物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