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870节

  比如说苏联驻华使馆的武官,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水。
  “看起来我小瞧了中国人做的准备了,现在看来他们真的有能力在亚洲海上和美军一较长短, 最少他们能保护住自己的面前的这块海域,如果美军不全力投入亚洲的话,他们应该也能护住中国到朝鲜
  到日本的航线,只要给他们两三年,他们应该就有余力去顾及东南亚和中南半岛了。”
  现在武官没话说了,他这个专业人士也认可了。
  甚至于他向大使先生建议道:“斯大林同志很关注这次金门海战,现在既然我们已经可以确定这件事的真伪无错,并且还知道中国有这么多的资料,我们还是赶紧汇报给斯大林同志吧。”
  大使先生点点头:“没错。”没有浪费时间,他急忙去发电报给莫斯科去。
  而今夜忙碌的人注定不止有他一个了。
  香港,港督府里。
  港督葛量洪有一种度日如年的感觉。
  “要是我不是贪恋在这里的收入(贿赂、黑钱)而是早点离开香港就好了。”
  “哎,我当初就不该贪那些钱。
  “我真傻,我本该走的。早就该申请回去英国的。
  他长吁短叹的,在后悔自己为什么不早点离开香港,自己为什么舍不得那几两碎银。
  自己就该走的。
  现在好了,这次金门海战之后,全英国都会知道这里是个烫手山药,真的还会有人来香港吗?
  自己该不会成为末代港督吧?!
  这么想着,在香港负责情报的布莱克走了进来。
  他脱下自己的帽子在港督葛量洪希翼的眼光中说出了非常可怕的话。
  “总督阁下,我们的人伪装成渔船前往金门外海看了。确实,美国佬死光了航母沉没的海域较浅,它是斜插着沉下去的,所以还有个尖尖露在海面上。”
  葛量洪最后的希望破灭了。
  布莱克深吸一口气道:“总督阁下,现在香港的情况有变了。我个人建议,咱们在香港的力量可能要收缩一下了。”
  “另外。"布莱克站起来带好帽子,他在离开前对着葛量洪说道:“或许您应该致电丘吉尔,讨论一下英国和中国的新关系,还有香港面对中国大陆的新关系了。"
  葛量洪今天晚上睡不着了。
  他也确实不用睡了。因为很多香港市民都没睡。雷月星又搞来了很多烟花,就贴着维多利亚港湾英国舰队驻地不远的地方燃放。
  有年轻的英国军官想要出来赶人,但是却被级别更高年纪更大的老军官拦住。
  “没必要,真没必要。我们还是打牌吧。“老军官懒得和愣头青解释什么。
  时代不同了。
  时代真的不同了,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
  尤其是在美国,麦克阿瑟这个六七十的老人家在听见美国驻亚洲舰队主力几乎全灭的消息之后,他整个人苍老了十岁。
  而几乎下意识的,他就找来艾森豪威尔,他只问了一个问题:“消灭中国要多少原子弹,我们有多少原子弹?!”
  第四百三十六章 难受的与深度绑定
  艾森豪威尔还真没有想到,麦克阿瑟找自己来问的第1句话居然是美国原子弹能不能够消灭中国?
  只能说本时空中,麦克阿瑟没有打过朝鲜战争,所以艾森豪威尔并不知道这个家伙到了穷途末路之时,会做出何等疯狂的选择。
  在原时空里麦克阿瑟指挥的美军被逼到了釜山港,志愿军好似再发动一次总攻就能够将美军彻底赶下海,麦克阿瑟这二战名将的身份也就会被彻底毁灭。
  为了保存自己的尊严。也为了谋取整场战争的胜利。麦克阿瑟可是洋洋洒洒的写了一篇要求美国向中国投原子弹的建议。
  要求第2次开辟仁川登陆一样的战役。并且对中国的主要工业城市以及运输口岸进行核打击,让中国彻底失去对朝鲜半岛进行援助的能力。
  原时空之中,麦克阿瑟仅仅是因为在朝鲜战场上输成这个样子,就要发动核弹攻击了。而现在金门]外海沉没了十几万吨美国军舰。麦克阿瑟想要用原子弹来翻盘,以他的性格来说倒是非常可以理
  解,他就是这样的入。
  “你疯了。"艾森豪威尔的脸色没有比麦克阿瑟好看多少。作为国防部长,他将成为这次海军重大失利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十几万吨的舰队没了,这可不是一个驻日美军总司令能背下的大黑锅。
  这场巨大的失败,自己这个国防部长可能要引咎辞职了。不仅仅是自己,自己面前的这位麦克阿瑟总统要是处理不好恐怕也要引咎辞职下台。
  因为发动金门海战这件事情,是在他们两人默许同意的情况下才出动的。
  不过两人也觉得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谁叫胡佛进步步紧逼,把他们逼到这个程度呢。
  原本说好的打击中国海军就像是老鹰抓兔子一样简单。
  但是谁能想到老鹰一个俯冲下去, 兔子翻身猛地蹬了一脚。 老鹰不仅没有抓到兔子,还被兔子一脚踢断 了胸骨,狼狈无比的吐血跑开。
  这在麦克阿瑟看来是完全无法容忍的。
  所以他必须要把这个场子给找回来。
  和这种遇到这种逆风盘就容易上头并且情绪化处理问题的麦克阿瑟不同。艾森豪威尔显得冷静的多。
  他看着麦克阿瑟说:“总统先生,现在可不是你胡乱发脾气的时候。先不说我们有没有足够摧毁中国的原子弹,甚至我们都不去考虑苏联会不会对我们投放原子弹后进行同等的报复。’
  "我假设我们美国现在有足够量的原子弹,可以将全中国所有的重要城市全部炸毁。并且苏联也不干涉假装看不见任由我们做。但是有一点, 我们该如何把原子弹投到中国?"
  麦克阿瑟过热的大脑稍微冷静了一点,他到:“什么意思?’
  “我的意思是说,我们怎么样才能够把核弹在中国的领土上引爆。他们的防空导弹有多强大相信你已经看到过了,b29轰炸机根本无法突破。我们现在正在研究新型的战略轰炸机,但是谁又能够保证
  新的战略轰炸机就一定能够突破中国防空导弹的防守呢? 他们在导弹技术上领先太多了。
  艾森豪威尔说到这里的时候,语气之中充满了无奈。
  钱学森的离开对于美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先不说本时空的影响,就单说原时空的美国。原时空美国在这个阶段,在导弹项目上是相对落后于苏联。
  后世美国给这阶段他们导弹方面的落后找了许多的借口,比如说他们没有将重心放在导弹研究上面之类的。
  但很重要一点就是因为钱学森离开了, 导致美国导弹研究项目迟滞了好几年。
  一个入以点破面的方式是可以带动一个国家在某项科技上大踏步踏前进的。
  而本时空就更不用说了,钱学森可不仅仅是导弹专家。他现在已经被全世界誉为红色谍王了。
  这就让美国方面更加难受了,他们损失的好像变得更大了。
  艾森豪威尔心念一动,想到这里他就忍不住骂了一句: “该死的胡佛,他居然没有盯好钱学森,居然让这样的人物跑了。”
  提到胡佛,艾森豪威尔和麦克阿瑟脸色都非常难看,现在这个老家伙好像疯了。已经快要不按照规矩行事了。现在麦克阿瑟和艾森豪威尔的形式都有些岌发可危了。
  当然他们两人现在还没有看到今晚新闻联播所播放的内容,他们仅仅只是在对金]海战的巨大失败而商讨对策,不然两人会更难受。
  就在艾森豪威尔好好的和麦克阿瑟讨论,让他放弃了用核弹袭击中国的念头之后。
  他们在开始讨论如何对付那个死而不僵的胡佛时。
  麦克阿瑟自己的心腹秘书却敲开了他们的门。
  “总统先生,国防部长。虽然我知道我现在打扰你们两人的私人会议非常的不明智,但是有个事情我就必须要和你们两人说。”
  麦克阿瑟的心腹秘书尽职尽责。即便知道自己现在突然闯进来,可能会惹恼麦克阿瑟,甚至影响自己的仕途,但是他还是这么做了。
  “刚刚收到了消息,中国的新闻节目披露了我们许多不同战舰的详细参数以及我们导弹的型号参数,还有我们正在试验的新型导弹等等..
  没有等这位秘书说完,总统先生和国防部长都坐不住了,两人猛地从沙发上站了起来。
  异口同声的喊道:“什么!”
  "等等消息可靠吗?中国人掌握了我们这所有的资料?”
  ,面对美国权力最 高的两人,这位秘书没有任何隐瞒,他知道接下来的消息会让这两人面色变得异常难看,但他还是直言相告道:“已经确认过了,我们的专家确认,那些资料全部属实。这也意味着钱
  学森在美国的间谍网络极其庞大,不仅仅涉足科研领域,就连军工甚至是国防部内和海军部内都有他的人。
  秘书说完这话,把目光看向了艾森豪威尔。
  这一下艾森豪威尔像是被什么东西给击中了心脏一样,整个人所有的力气都被抽离了。
  他失魂落魄的跌坐在沙发上喃喃道:“怎么可能?怎么可能?!”
  现在中国可是把一把锋利的刀送给了胡佛。用这把刀,可是能一刀砍死艾森豪威尔了。
  原本金门海战最大的问题,最大的责任者应该是当时舰队的总指挥戴维森,但是戴维森已经死了,所以想要追究他责任也无从谈起。
  次要责任自然是驻日司令部的总司令。这家伙这两天已经犯了几次心脏病了。总有一副命不久矣的样子。
  当然还有一个家伙最该被问罪,那就是勾引着美军去打援助的蒋总裁。
  这台湾的老蒋实在是太可恶了,之前朝鲜战争就因为他的手下出卖了美军,导致了美军的巨大失利。
  本来现在因为朝鲜丢了,而不得不倚重台湾来封锁新中国,现在却没有想到又被他们给坑了。
  12万吨有余的舰队啊。即便是以美国的体量来说,也是元气大伤。要是可以的话,麦克阿瑟和艾森豪威尔巴不得让蒋介石拉出来枪毙五十分钟,一泄心头之愤。
  但是这家伙现在据说也是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病殃殃的。
  真糟糕啊,环顾四周,艾森豪威尔和麦克阿瑟悲哀的发现,他们连可以帮着背锅的人都没有。
  这人生怎可艰难至此?!
  两人感慨着世事艰难,甚至互相问了一句为之奈何。
  麦克阿瑟和艾森豪威尔是为之奈何了。
  但是另一边, 有的人却是高兴不已。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内。
  斯大林无比关注金门海战,关注程度甚至高于之前朝鲜之战。
  因为陆战这种事情,苏联从来都不怕任何人。哪怕是美国佬来了也一样,斯大林不相信美国佬的军队能挡得住苏联的钢铁洪流。
  但是海战不一样了。
  苏联海军能力是比较薄弱的。而且关于海军的发展,苏联内部也是有些分歧。
  因为底子不够,所以到底是搞潜艇,还是搞导弹,还是搞航母。他们内部的分歧还挺大。
  现在斯大林在得到了金门海战的详细战报,以及和中国沟通后,中国方面也对他透露了一些消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