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806节

  就这样还不够,很多工厂开始向周边农村开始大量招工。而类似金陵这样的城市不止一个。
  因为网咖带来的技术升级是全方位的。北京在国庆期间举办的五年工农业展览会就是一个证明。
  作为祖上三辈子都是农民的赵春谈,在金陵机械厂去他们镇上招工的时候,不顾家里人的劝阻执意要进城工作。
  当年二十岁的他非常庆幸自己做的决定。现在他工作两年了,已经二十二岁了。
  当时村里人对进厂当工人这件事,既害怕又有些期待,但总体是害怕和畏惧的。
  害怕畏惧什么呢?害怕脱离他们熟悉的生活,脱离他们习惯了几十年的生活环境。但是期待城里可能会有更好的生活。
  不过大多数人在去闯一闯和留在本乡本土安稳发展之间,选择了后者。无可厚非,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不过赵春来显然不在此列,他出门闯荡了。并且闯荡了两年。从农村出来的时候,他认识的字只有几十一百个,这两年工厂办夜校,要求他们这些不识字的工人进行学习。基本的识字、运算和工厂技术都要考核。
  如果考核不过关,可能是要清退的。
  赵春来玩了命的学,现在的他已经认识一千多字,四则运算也没问题。还学会了使用绘图工具在钢板上绘制机械图。是厂里的正式工人了。
  而今天是他非常开心的日子。他终于要组建自己的家庭了。他和妻子,金陵纺织厂女工魏兰今天来到团结小区,他们终于存够了维修基金、小区维持费用等前置费用,并且存够了购买家具的钱。他们要在团结小区安家了。
  第三百四十八章住与人
  赵春来和魏兰在国庆那天去民政后领了结婚证,成为了正式的夫妻了。
  “在我们村里,我应该是第一个自由恋爱,然后结婚的。”赵春来握着魏兰的手,他如此说着,脸上还有一种自豪的神色。
  “幸好我当时没有顾及家里人的反对,直接报名来了厂里。不然的话,我现在不光是在家里种田。更可怕的是可能会和一个我不认识的女人相亲结婚,然后莫名其妙的过一辈子。”
  赵春来说道这里,忍不住全身打了一个颤。
  想一想真的觉得这样的生活太可怕了。从前他不觉得有什么,因为在村子里老一辈都是这样过的,好像全世界就该如此。
  但是自从开始村村通喇叭工程之后,村里喇叭里放的那些节目和新闻给赵春来这样的年轻人开了一扇窗。
  这也是他为什么在家人反对的情况下也要出来闯一闯的原因。
  他向往广播里外面世界的模样。现在他真的出来了,他见到了。只觉得外面的世界比广播里的更好。
  不仅仅是因为外面的世界可以赚到更多的钱,更是因为这里有更多的选择。
  自己上次回家,看到了家里从前和自己玩的好的小伙伴,现在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爹了。
  虽然有土地,但是日子只能说是紧巴巴的。
  从前大家伙过日子的好坏,是按照解放前那种日子对比的。现在农村的日子自然是比解放前的好了大多了。
  但是人的日子好和不好,都是通过对比来的。
  现在的农村的日子确实在不断进步,但是进步的程度真的比不上城市的发展。
  “也不知道村子里什么时候能发展的和城里一样。”
  “估计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吧。但是工厂组织的学习小组不是说了吗,我们国家在致力于缩小城乡差距。今年年初开始农村的小学也有课间餐了。以后会越来越好的。等到什么时候咱们农村也通了水电有了医院和中学,那就一切都好了!”
  魏兰也是江苏农村来的。
  他们结婚的时候响应现在国家的号召,拒绝大操大办,甚至都没有回乡办酒席。就请了双方父母来城里,然后赵春来向厂里打了个申请,在工厂的食堂搞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再搞了一些酒就算是办喜酒了。
  厂里的同事也纷纷过来祝贺,但是没人蹭饭吃。(在这个年代,蹭饭吃是非常无礼的行为。主人请吃饭,很多人都不吃。劝饭劝菜是这个年代独具一格的习俗。)
  而且这个年代,这样搞这种结婚酒不算寒酸。桌上有大肘子和一整只的南京烤鸭,算得上是很不错了。
  当时两家的老人都喝的有些多。他们都觉得孩子虽然没有听父母之命去结婚有些想法,但是在看了城里的孩子之后,他们的这些想法又被抛掷脑后。
  他们父母生于农村,只是见识少又不是傻。怎么分不清什么好什么不好呢?
  就像是小两口现在好不容易申请下来的房子,对于现在农村的普通农民来说可是太好了。
  赵春来和魏兰两人今天趁着休息,过来准备好好的收拾一下自己的房子。
  团结小区不小,可以容纳差不多一千户人家。不过没有什么高房子,最高的只有七层。
  毕竟要是太高的话,现在又没有电梯,爬楼可是累死人了。
  其实没有电梯的话,七层楼已经很高了。
  赵春来和魏兰很庆幸,他们抽签的时候没有抽到最高楼。
  不然的话爬楼都要爬死了。
  他们的楼层在三层算得上是一个比较不错的位置了。
  团结小区内部还是做了相当的规划的。小区内部道路相对宽阔。在设计这个小区时,当时规划是这个小区的使用年限大约为50年。
  倒不是说这房子50年后质量就不行,不能住人了,而是考虑到城市的发展扩张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国力的不断攀升,50年后这个小区能否存在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而且在设计的时候小区还特别将楼间距相对的拉宽一点。
  原时空之中,很多小区在最初设计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考虑过采光的问题。采光权这玩意儿还是在21世纪之后才慢慢被大家所普遍了解。在那之前很多楼挨着楼,楼挤着楼,导致低层住户一点阳光都没有。
  长期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下,对人的身体健康也是不利的。由网咖培养出来的专业团队,在设计和建造的时候就规避了这些问题。而且楼间距设计的宽一点,也可以考虑到日后小区用户有可能会出现的停车问题。
  现在小区规划地下停车场为时尚早,但是不得不考虑的是也许本时空30年之后,很多国人就可能可以买得起汽车了。
  到那个时候,小区里面停车位的问题又是一个大难事。
  必须要说网吧的出现开的预知卦真的是很有用,不仅仅是体现在国家战略制定和外交政策制定这一些大事件上。同时更是体现在了各方面的民生小细节上。
  毕竟毛主席等人努力了一辈子,需要的不仅仅是强大的国,更需要一个个幸福的家。
  魏兰和赵春来两人就觉得很幸福。他们这是第3次来自己的小区了。第1次来是抽签定房。第2次是带他们的父母来参观。
  这一次他们则是带了皮尺过来,准备好好量好一量屋里的大小尺寸,好去让木匠给他们做家具。
  就在他们的楼下,两人看见一位穿着蓝色工装的大爷在小区里闲逛。眼神里对小区的房子充满了好奇。
  “大爷你也是咱们小区的邻居?赵春来好奇的上前搭话。
  穿着蓝色工装的黄维摇了摇头:“不是,我就是好奇,想看看听说这团结小区都是给工人住的。我就想看看这小区到底长什么样子。”
  听着黄维这话,赵春来笑了:“大爷,您是外地的吧?”
  “嗯,祖籍江西。”黄伟点点头。
  “江西那是个好地方啊,我听说南昌和九江也搞了类似的小区了。”魏兰说:“我一个远方表姐在九江工作,听说他们那儿推出的保障住房,比我们这还早一点呢。”
  穿着蓝色工装的黄维好奇道:“保障住房?我怎么不知道呢?”
  “大爷,您家的孩子在哪个厂上班呀?”
  “我孩子没在工厂上班。不过我在北京的工厂上班。”黄维说这话一点都不亏心,他可是功德林缝纫车间的优秀质检员呢。
  “怎么住这什么保障住房,还必须是工厂工人才行吗?”
  “倒也不是这么说。百货大楼里的售货员,粮站里的管理员,餐厅里的服务员厨师都行。”
  赵春来解释道:“您老啊,大概是在北京有房子,所以没太关注这个事情。”这话说的没毛病,反正黄维在北京是不缺住的地方。
  “保障性住房啊,就是为了保证城镇居民人口最基本住房而存在的,反正咱们厂里面是这么说。”
  “这房子是你们厂里盖的?”
  “一开始是咱们厂里想自己干,但是申请批上去之后,上级领导部门不允许下面的工厂这么搞。由一个专门的住房部门来统一化配全市的住房规划和建造。
  黄维听到这里点点头。因为他在国府的军队里面混过,太清楚什么叫做军头什么叫做山头主义?
  如果一个工厂拥有这样大的权力可以随意分配如此大的利润,那么在工厂内部就很容易形成山头主义。
  更有甚者,集结在这个山头之上的工厂领导会将工厂视为自己的私产。甚至会在工厂内搞出自己的小王国都有是可能的。
  最后尾大不掉。如果工厂利润一直向上爬升那还好,一旦工厂利润开始滑坡将会出现大问题。
  黄维在国府军队中早就吃过类似的亏了。
  他嘴上不说,但是心里对这样的安排却是非常佩服的。虽然说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有可能也会引发相关问题。但是这世上哪来十全十美的解决方案?
  至少这样做要比工厂搞自己的山头要好多了。
  黄维对这一对年轻小夫妻所能够住的房子充满了兴趣。他非常好奇的询问与之相关的一切问题。
  对于他的问题,这俩小夫妻倒也是知无不答,毕竟他们也算是乔迁之喜吧,心情好的很。
  “我们住的是属于保障性住房,这种房子不需要花钱买,但是需要缴纳居住时的维修基金。”
  “这个维修基金呢,就是如果房屋出现损坏的时候,大家用这些钱来进行房屋修缮。还有小区的物业管理需要维护,大爷您看到这小区里面不是有很多花坛吗。还有那些垃圾箱,到时候都会有清洁工人来这里进行打扫,这些也得给人发工资呀。”
  “您问这房子我们没有花钱买,那怎么算?咱们是签订一个长租协议。长租上五年10年或者20年。房屋产权是归国家所有。咱们每个月只需要支付5块钱的租金。”
  “您要感兴趣啊,我带您去看看。”小两口丝毫不介意向他人分享他们自己现在的喜悦。
  他们所在的小区如他们一样的保障房是最多的。
  而这样的保障性住房。房子不大里面大约就套内四十平米的样子。
  但是整个房子的规划却太合理了。因为借鉴了元时空后世日本小户型的规划方式。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有点小。”黄维道。
  “不小了,大爷你看这厕所连收纳的地方都做好了,还是直接冲的厕所呢,还有这个厨房。灶台都修葺好了可以烧煤球,可以用煤气都行,水电也通上了。”
  “这地方也用砖头修葺好了,拉上帘子,用木头做上格子就是衣柜了。这客厅不大,但是吃饭会客也够了呢。”
  小夫妻俩显得很高兴,一点都不觉得房子小。
  黄维却想到一点:“这房子这么你们生孩子怎么办? ”
  小夫妻对视一眼,魏兰道:“申请呗。别的地方不知道,我们南京是按照人均二十平米的规格提供保障住房的。”
  “单身,工厂提供宿舍的话是不能申请保障住房的。夫妻两人可以申请四十平米保障房。如果有一个孩子,且孩子满三岁,可以申请五十平米的保障房。如果是两个孩子,可以申请五十八平米房子。如果是三个和三个以上,最大可以申请七十平米住房。”
  魏兰看起来是对这个政策了解的非常透彻了。
  黄维听到这话一呆,在功德林里大家讨论过一件事。
  那就是新中国想要控制出生人口数量,搞计划生育。大家认为这可能是不行的。
  但是现在黄维听到小两口这么说,再加上之前听说的工厂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事情之后,黄维猛的一拍脑袋,这样一来谁还要生三个以上的孩子啊!
  第三百四十九章旅行与书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