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791节
当他们将铝件缓缓合上的一刻,那群老外发出了:—卖糕的!—妈妈咪呀—哈拉少!等各种张福听不懂的语言。
张福知道他们为什么震惊,因为两个工件结合在一起后几平看不出接缝就好像是一块完整的铝块。只有用手仔细抚摸才能摸到一丝缝隙。
张福看了看那些老外,又看了看站在机床旁边一脸骄傲的操作机床的曹文清。
姑娘也发现了他,她笑了起来,冲他眨了眨眼睛。
第三百二十七章搞点技术
来自苏联代表团的基洛丰弗不可置信的打量着手上的这两个铝块件。
作为前来庆贺中国建国五周年的代表团,苏联派出了所有代表团中人数最多的一支团队。
因为在向所有人展示中国的工业产品之前,中国方面已经通过官方渠道和莫斯科取得了联系,并且向斯大林同志进行了沟通,中国将会以建国五周年为契机,向斯大林赠送一台高级汽车和一台高档电视机和全套的家庭影院系统。
斯大林不是一个多么贪图享受的人。不过他确实爱看电影,彩色电视这种东西中国人的信函里吹的天上有地下无的。包括那个李锐部长还特别在信里保证,这一定是斯大林同志会非常喜欢并且没有见过的好玩意儿。
这话说的好像有些过了。作为世界两极之一的领袖,斯大林什么没见过?
但是李锐以中国一个中央部级干部的身份做保,这还是勾起了斯大林的期待。
中国的巨型彩电和整个家庭影院系统并没有引入苏联专家,苏联在这方面并没有多少的了解。
但是在汽车工业方面,苏联是和中国有深入合作的。本时空的红岩cq261和解放141的技术攻关中苏联专家出了不少力气。
中国也不藏私,这两台平台的技术苏联专家在技术合作中就学会了。毕竟没有富有经验的苏联专家和技术员的从旁合作,一汽想要啃下这这些技术可能还要在晚上几年。
耽误下来的时间可比让苏联人学会两个卡车平台重要。而苏联专家在和中国专家攻关红岩和解放两大平台技术时,也深刻的发现了这两套技术在设计上的独特之处。
它秉持了苏联一贯喜欢的皮实耐造的风格,并且加了很多人性化的东西比如说液压转向助力,说出来别人都不信,都五十年代了,这玩意儿苏联人居然一直没设计在卡车上!
元时空之中,中国五十年代进口了大量的苏联嘎斯和其他卡车,其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驾驶员每天都要和卡车掰手腕。一天下来能累的腰酸背痛的。
每个卡车兵都有两条麒麟臂。一直到元时空六十年代,中苏彻底交恶,中国无法再从苏联进口汽车,也不再有学习苏联汽车技术的机会了。中国开始和法国勾勾搭搭,从法国进口了卡车。成为了红岩cq260的原始模板(cq261是在260的基础上改进而来)
中国卡车兵惊喜的发现,原来这世界上有一种玩意儿叫转向助力机构啊。
然后卡车兵们纷纷想要去开法国卡车,苏联卡车成了大家最不爱开的东西了,因为太累了。
而红岩cq261平台设计好的地方自然不止是一个转向助力机构了。还有车身悬挂系统,承重系统,大型柴油机动力传输结构等等。
这些东西让苏联专家惊叹。他们不断的写信回国,申请让更多的同行来一起研究。这事儿还惊动了斯大林,因为斯大林一直心系苏联汽车产业的发展。
斯大林喜欢汽车,当然他没有元时空的那位苏勋宗那么喜欢,苏勋宗一次带着美国总统飙车把美国总统吓得三魂七魄出窍。
但是机械嘛,小手工匠人出身的斯大林还是很喜欢的。
在50年的时候,他就特别关照过苏联相关的汽车部门负责人,并且非常严厉的质问道:“为什么苏联生产不出能配得上我们国家的汽车?”
斯大林做事风格大家都知道的,于是乎汽车部门负责人当即开始发奋图强从美国弄来了台卡迪拉克当年的顶级豪华车,然后一比一原装复刻手工敲了一台再把卡迪拉克的发动机装进去当作献礼车给伟大的斯大林同志。
纯纯的欺负斯大林同志没空关心世界汽车市场里复杂的车型,连车壳外形都不带变的。
而巧合的是李锐送去苏联给斯大林同志观赏的各种影视节目中刚好有一个介绍五十年代汽车的节目。
斯大林那天晚上十一点,和往常一样准备了一小杯葡萄酒,让人打开他的私人放映室,准备看看全世界不同的汽车。好巧不巧就看见了卡迪拉克那款和一模一样的献礼车。
并且因为那是本世代最好的豪华车,所以节目特别用了几分钟的时间专门介绍它。结果这个节目看到一半,斯大林同志就看不下去了。
他找来了当时还没被排除出中央的贝利亚(当时时间发生在斯大林晕倒前),要求他收集这款车的相关消息贝利亚当时有些纳闷,斯大林要着资料干啥呢。
但是一款市售车的资料有多难拿?一个星期的时间,贝利亚直接从欧洲弄了台实车摆在斯大林面前。斯大林让人把汽车部门给他弄的献礼车一起开过来。
贝利亚当即明白为什么斯大林脸色会那么臭了。而汽车部门负责领导当时吓得就两腿抖如筛糠了。
当天下午,这位部长级高官就以支援伟大苏联的建设为理由,请战去西伯利亚的一个集体农庄去管理日本战俘种植土豆去了。
斯大林对苏联这帮汽车工业的负责人失望透顶,对整个汽车行业的负责人进行大调查,不过那是另一个故事了。
所以当中国这边有可靠的技术设计时,新任的汽车工业负责人当即拍板,派遣了一支非常强大的技术团队前往中国搞技术攻关。
这对中苏两国都很有利,刚好中国的技术团队可以跟着苏联成熟的技术团队好好学习经验。
而越学习越攻关,苏联技术团队也越发的发现中国人在学习这方面进步真的很快。而在红岩261和解放141平台技术被吃透,两国工程师一起搞了红旗系列豪华车。对标的就是卡迪拉克。
苏联工程师这一次向斯大林同志表示,绝对不是换壳车,是两国一起合作设计攻关的原型车。并且将各项指标和参数都发过去了,斯大林同志即便是看不懂也没关系,因为苏联工程师在末尾标注了一句话:遥遥领先。
这样斯大林才满意,就算是献礼车,也要搞出点诚意,换皮不可取。
也因为这些工程师在中国境内的学习和工作,让苏联越发的重视这次的中国五年展。派出来的代表团队伍也非常庞大。
但是即便是苏联觉得自己很重视了,但是他们真的到了实地后还是觉得自己重视的程度还不够。
基洛韦佛看着手上的铝块,他的脸色不断的变换。因为他刚刚亲眼看见的,这两个铝件方块从原始材料,在那个名叫曹文清的姑娘手上加工成两个嵌入件。然后这两个嵌入件在自己的左右合并中重新组合成了一个铝块。
他清楚的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经过粗车(铣)细车(铣)精车(铣),没有经过专业的钳工进行手工研磨。只是由那个姑娘拿铿刀简单的挂了一下毛刺,它们就能如此组合。
这简直不可思议!基洛韦佛是从工厂出身的,他见过很多工厂的老钳工们精湛的手艺。钳工是一个统称,钳工中还分为装配钳工、夹具钳工、模具钳工等等。
之所以要分这么多不同的工种就是因为在这个时代,因为加工精度的问题,很多装配类的零件等到最后组合起来的时候都需要修件。
而这个姑娘直接从机器上拿下来的工件已经不怎么需要修了。
基洛韦佛相信中国人搞得这套工件,他们肯定是经过反复优化过的,但是这依旧无法改变他的震撼。
1947年美国为了制造直升机螺旋桨而提出了苛刻的加工要求,无一工厂能完成。当时有美国科学家提出以数字控制机器的概念,是为第一代数控机床。
而在1951年,在麻省理工大学的协助下,第一代电子管数控机床正式诞生。1954年,全美国已经有超过四千台备种数控机床在全国工厂、实验室投入使用。
这一切苏联人是知道的,但是苏联在数控机床上的起步晚了。一直到1955年晚期,苏联第一台数控机床才制造出来。落后美国接近五年。而铺开数控机床设备又很缓慢。因为元时空苏联在电子技术上点的是电子管技术,而没有想办法去点集成电路。
一步错步步错。没有可靠先进的数控机床,苏联的很多技术装备根本无法大规模生产。没错,苏联有很多厉害的大工匠大钳工。
但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大工匠大钳工去弥补工业设备上的不足的。
而元时空跟着老大哥脚步走的中国也在这上面栽了跟头。
可靠的工业设备远比一万个工人力也不知道能培养出几个的大工匠靠谱。毕竟一个万人大厂也不一定有几个大工匠。
而只要够资源,数控设备可以铺满整个车间。
现场的机床操作员曹文清就证明了这一点,她看着才十五六岁,并不是个经验多么丰富的老技术员。
但是她却制造出不亚于老技术员的工件。
基洛韦弗作为工业代表,他打算回去之后就禀告斯大林,中国在数控机床上的突破。
哪怕这东西和那个巨型彩电一样.是一个举国之力的技术奇观,但也证明了他们在这方面的突破。苏联需要这样的设备,可以拿拖拉机换!
而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基洛韦弗这样的人知道数控机床的含金量。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只看见一个穿着工装的漂亮姑娘拿这一个工件装进机床,然后关上机床门,按一按机床上的按钮,机床就自动加工好零件了。
对于现在的老百姓来说,这简直就是神乎奇迹一样的东西。
尤其是对于很多看展览的女生来说,她们忍不住发出赞叹:“这个设备,女生也可以用吗?好厉害啊!”
曹文清站在机器旁边,神采飞扬就像是一只骄傲的凤凰。
法国记者塞宾飞速的按下快门,捕捉下这一时刻。
第三百二十八章
这次中国展示出来的数控机床一共有三台。一台数控车床,一台数控铣床,一台数控镗床。
这三台结合到一起,已经可以满足绝大多数工件的加工需求了。其实网咖内的破晓基地还在想办法研究数控加工中心来着。
网咖内花了后世二十万左右的价格,买了一台国产的数控加工中心回来研究。相关科研人员就算是把这台机器拆开了再装回去,把里面的结构都吃透了也做不出来。
单纯的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是可以通过内部改造的方式制作成数控机床的。李锐在后世就参观过一家工厂,其内部就有一台八十年代购买的产值日本的六十年代铣床。在2000年左右做了数控化改装,一直用到一几年。
单一数控机床的结构虽然复杂,但是还属于普通机械加工从业人员可以理解的范畴。到了数控加工中心,那已经是脑袋不够聪明就完全搞不懂的程度了。
加工中心内的刀库系统,红宝石对刀系统,校准系统,宏程序补偿系统等等,这些玩意儿加起来让网咖里的教授们头都大了。
不说自研了,逆向破解仿制一个都极度困难。里面的系统每一个拆开都是一个极度困难的课题。
但是这也不是没有好处,最大的好处就是大家伙知道数控机床的下一步发展方向在哪儿了。
这一次展出数控机床的样品,其实也真的是为了勾引一波苏联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因为现在中国搞出来的数控机床,要说精度其实也没有超过五十年代的标准,最多也就是和美国现在的数控机床打平手罢了。
这还是网咖提供了很多资料后才能做到的地步。
而这些其实已经很不容易了,现在社会主义一哥的苏联都没做到呢。尤其是现在苏联正在航天项目上发力。其中有一部分项目构件就需要大量的数控机床进行加工。
这里面中苏合作交流大有可为。尤其是中国的钱学森已经在北京和苏联秘密派遣来的航天代表会面了,就中苏航天合作项目开始了深入的沟通。
中国也需要借住苏联的力量,将数控机床大量落地生产。毕竟中国现在生产机床的能力还有限。
虽然沈阳第一机床厂、第二机床厂,济南第一机床厂、第二机床厂等工厂已经投入生产,开始大量生产车铣、刨、磨、钻等各式机床了。但是他们的产量对于中国的整个国家的缺口来说还是远远不足。中国需要借住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力气,向上攀登一把。
现在这些社会主义国家也愿意这么做,中国已经抛出了一个香饵了。数控机床不用被美国卡脖子的感觉还是很美妙的。
如果说苏联人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在思考如何和中国就数控技术上达成合作。那么其他被邀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媒体的脸色就不是那么好了。
比如说abc的罗伯特和bbc的麦克,他们的脸色就很不好了。之前的大电视给他们的感觉就很不好,这数控机床给他们的感觉就更不好了。
如果说大电视和相关设备,还可以糊弄一个:娱乐的东西不重要,中国人连饭都没吃饱,他们的领导人就开始贪图享受,把国家实力都花在这上面了。
但是数控机床怎么说?
看起来只能回去编写:我们尚不清楚中国到底盗窃了多少美国的技术,我们再次呼吁美国政府好好清查内部所有的可疑人员。
这是他们所能编写的东西。
但是赛宾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记者显然找到了另一个报道的方向。
自赛宾举起相机向曹文清拍照之后,很多记者也发现了这个长相秀丽的女孩。
这样一个清秀靓丽的女孩,拿着冰冷的金属,操作着巨大的先进机器。两者叠加有一种别样的反差美。
甚至有不少记者都准备好回去的标题了。就是《科技让女孩成为大工匠》。
当时学校里安排操作技工到展览会上出展览的时候,选曹文清成为三个操作工之一可不仅仅是因为她的成绩在班上最好。最重要一点是曹文清外形很好。
“我们也要吸引女性加入我们机械加工行业的大军嘛。谁说女性就只能在厂办搞些后勤工作呢。原来我们机械加工行业因为要下大力气,女性确实不吃香。但是这数控编程要的就是仔细,以后一线技术员多招一些女生也是好的嘛。毛主席都说了,妇女能顶半边天。”
“曹文清就很不错嘛,你们看她不光学习好,长得还漂漂亮亮的。我们就是要给年轻的女孩子树立这样的榜样啊。技术优秀,自己也干净清秀,这才是我们新时代姑娘的象征嘛!”
校领导做出这样的发言,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于是除了曹文清之外,另外两名被选上的操作员也是从成绩好的学生中找了两个形象最好的。
三人站在机床前操作的样子,居然颇有些科幻偶像剧的模样。对于现在的中国人来说,数控机床已经很科幻了。
而在台下的张福对着曹文清用嘴型说道:我被人要挤走了。我去给你买好吃的,我等你散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