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774节

  中国大水也牵动着这些留学生的心。
  就在孙家栋和黄志明等人想着能不能从自己的生活费上省一点下来,捐给灾区老百姓的时候。
  他的同学安德烈等人组织了起来,学校里的大家伙你十卢布,我七卢布的,一起凑了几千卢布出来。
  让孙家栋和黄志明拿去捐给中国灾区的百姓。
  这让孙家栋和黄志明不好意思了。因为大多数同学都是家庭收入普通的工人家庭或农民家庭,大家都没什么钱的。
  虽然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校算是一个军办学校,不太需要学生在学校里花费什么钱。
  但是手。上留点钱傍身总是好的。毕竟周末出去搞对象不能只压马路吧。邀请城里护士学校的姑娘出来,最少逛街的时候买一根冰棒吧。
  不然实在是太寒酸了。
  所以孙家栋拿着钱的时候对安德烈说道:“安德烈,你这钱我们不能收啊。你看你,谈对象谈一个黄一个,黄一个换一个。你的终身大事能落下啊。你还要留着钱请女生吃冰激凌呢凌。"安德烈黑着脸给孙家栋一记电炮飞脚,还好孙家栋反应快,躲开了。
  结果踢到了旁边看热闹的黄志明屁股上。
  “安德烈,你真踢啊!疼死我了! "黄志明摸着自己被踹中的屁股。
  "哼。” 安德烈没有理会倒霉的黄志明,他转过头对孙家栋说道: "这些钱也不是白捐的,同学们有个小小的要求。
  "说,我能办到都行。“孙家栋拍胸口道。
  “你肯定能办到。把你的斯大林金质奖章交出来。”
  "啊?!”
  "同学们要拿去拍照合影。每个人都要。”
  ……行吧。”
  为了祖国,孙家栋贡献了自己的斯大林金质奖章。让自己学校里的学生们都戴在胸口上拍照。
  多年后,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校某级学生全员都佩戴斯大林金质奖章的传言在苏联莫斯科一直经久不衰。
  而在苏联以及苏联加盟国内,愿意给中国捐款的人还真的不少。
  不管是波兰、捷克、还是东德或是其他的加盟国。就连现在和苏联关系很微妙的南斯拉夫都表示愿意对中国进行捐款。
  不仅仅是政府的,还有民间的。
  当中国驻外的大使接待了好几波民间捐款的人士之后,他们都忍不住拍了拍脑袋。
  这些民间人士的捐款数额一般都很小。往往是以学校或者工厂为单位,凑个几千卢布出来就不错了。
  但是这不是钱的事情。如果说国家对国家的捐款是出于政治任务的话。
  那么人民之间的捐款,那就不一样了。个人捐款大多是带有感情色彩的。
  而这些个人情感色彩是弥足珍贵的。所谓的两国民间友谊,很多时候就是靠这些东西来维持的。
  而那些外交大使们询问这些民间捐助的原因,得到的回答也颇让人意外。
  “啊,我正在看的漫画的作者老家就是江西的。他在漫画后面的四格作者漫画里介绍了他家乡受灾的状况。我觉得他太辛苦了,虽然我不知道中国江西在哪里,但是这十五卢布的捐款请务必捐给江西。"
  “我为什么捐款?唔,因为我蛮喜欢那部乡土情景喜剧《湖边人家二三事》的。太搞笑了,是我这些年最喜欢的喜剧。听说这次水灾也淹到了拍摄这部情景喜剧的地方。太遗憾了,希望能早日恢复,我还在期待下一部呢。这里是三十马克,请收下吧。”
  “我?我喜欢红色乐队和传奇乐队。他们在电台的节目唱歌的时候说了这些事情,我觉得有必要帮助一下灾民。
  来捐款的人说的理由不一而足,但是其中很多的理由都是因为通过这些年的文宣,开始莫名的对中国这个国家产生了一丝情愫。
  很奇怪,这让现在的外交人员有些难理解。因为按照传统的外交思路,想要建立民间友谊,那么多半是要援助对方铁路、医院、公路等等。
  怎么能看些电影、漫画就喜欢一个国家呢?这太奇怪了!
  但是现实就是这么奇怪的。就像是后世,每次日本或韩国受灾,都会有一批中国民间人士想办法给韩国、日本捐钱捐物。
  甚至还会顶着中韩矛盾日益激烈的当口跑去韩国给他们的偶像劳军。
  现在只是有些人给中国捐赠了少少的一些卢布,其实根本不算什么。
  真正厉害的事情还在后面。
  伴随着塞宾的报道在欧洲传开,整个欧洲乃至一直到美国都是一片 哗然。
  这对于标榜着自由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这是难以容忍的。
  在塞宾的文章里,高度赞扬了中国军民团结一心抗洪的事迹。并且把人民军队夸得天上有地下无的。
  别说欧美那些反共份子了,就连一些有共产主义倾向的人士都觉得这样夸是不是不太好。
  因为这样会显得我们国家的军队很呆啊!
  但其实塞宾没有夸大其词,只是陈述事实而已。
  只是陈述事实就已经让很多人受不了了。
  而以bbc为首的媒体更是疯狂批判塞宾的报道。
  [那些中国人不过是在架在暗处的重机枪指着而已……bbc如此反驳着,并且将其视为真理,还颇为认真的给他们的论点找到各种证据去补充。
  不过这些语言。上的交锋没用。因为没过多久,中国自己拍摄的纪录片电影《抗洪》上映了。
  文字可以骗人,但是视频不能。嗯,至少在五十年代不能。
  大家都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东西。
  作为免费播放的一部纪录片电影,《抗洪》 并没有站在大家所习惯的纵览大局的视角去高度概括54年水灾始末。
  而是以几名乡村干部,几个农民,几个解放军,几个水坝工程师等更加低的视角来讲述这场史无前例的灾难。
  农民对家园的不舍,乡村干部在上级命令和乡村百姓之间的碰撞,解放军战士的坚毅勇敢,工程师们精密计算下的每一次开闸防水保住大坝等等等等。
  错综复杂的故事,但是却最终交织成了这部《抗洪》。
  这部记录电影趁着欧洲热议中国洪水的东风,达到了它原本难以达到的高度。
  很多人都被里面真挚的感情给感动了。
  愿意捐款的人更多了,至少在苏联和苏联加盟国是如此。
  还有南洋那边的华商也开始组织捐款。
  而这一切,都其实没有出乎远在北京的李锐的预料。
  当54年的大水慢慢退潮,这一次中国经历了一场考验,虽然公安县没能完全保住,还是被泄洪分流了一部分,但是比历史上好多了。
  受灾田地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二,受灾百姓也从十六万缩减到了五万。
  整个湖南湖北受灾的受灾百姓仅仅只有七十万,比历史上少了两百多万。江西则是少了一百八十万灾民。
  安徽地区受灾人口控制在了二十万以内,江苏全境受灾人口不过七万。
  死亡人口也大幅度减少。
  这对于知晓历史上惨痛情况的李锐来说本该是个好消息。
  但是他却高兴不起来。
  “还是有那么多人死了啊。我总想为着天下老百姓争一争,但总归是没能赢啊!”李锐叹息一声,他拿着受灾人口和死亡数字的手微微颤抖。
  “李主任,凡事尽人事听天命。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是半年多未见的陆光达。
  “老陆?你怎么回来了。”李锐抬起头。
  “你啊。忙昏头了吧。“陆光达拍了拍李锐的肩膀道:“已经进入倒计时了。我刚刚去面见了毛主席和总理才回来的。主席让我问问你,[有没有兴趣帮我老毛去看一看戈壁,我还没看过叻!]”
  陆光达嘴上带着笑意。而李锐的手颤抖的更厉害了。
  “你这话说的……”
  “中央批准,李锐同志你可以带上你的摄像机前往罗布泊核试验基地,拍摄新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的画面。作为我国重要历史进程的伟大见证! "“李锐主任,你去不去?”
  “去!谁不去谁是孙子! "
  第三百零七章 属于小人物的荣耀
  中国,新疆,罗布泊基地。
  在这个偏僻荒芜被人称为死亡之海的地方,一场要将中国历史分为上下两截来写的伟大事业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
  美国研究原子弹时为了让科学家和工作人员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在荒原里建造了一个小镇。
  那个小镇完全是按照一个标准的美国中西部小镇的规格建设的。
  有商店,有酒吧,有咖啡厅,还有电影院和一个小小的游乐场。甚至是在那个炎热的荒原里,他们的小镇甚至还有冰激凌店和蛋糕店。
  在里面工作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在生活上可以说是很不错了。他们除了工作之外,其实就是相当于生活在一个相对繁华的小镇生活。只是人身自由相对受到限制罢了。
  单纯说生活上的物质享受的话,其实依旧是超于普通人许多的。不要说中国人了,他们其实过的比很多美国中产还要舒适。
  但是相比于那些美国同行,罗布泊里的条件就是真的艰苦了。
  最开始,罗布泊这里大家都是搭帐篷住的。而这个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地方,还真的是不给来这的中国科学家、技术员、战士们一点面子。
  三天一小风,五天一中风,每个月来一场大风吹都是正常情况了。
  这里的风还邪乎的很。专门挑你不注意的时候来,一来就能把正片营地给掀翻。
  大家日日战风沙,战了差不多一整年。第二年才好点,因为基地搞好了关键的基础建设后,空出了一部分人力来修建屋舍。
  屋舍有两种,一种是水泥加砖头修建的正经房屋。这种房屋不用猜,肯定是用来放资料和设备的地方。
  另一种是干打垒(一 种土坯房的修建方式)房屋。这种房屋则是给人住的。
  干打垒的房屋其实挺糟糕的,因为是土加芦苇杆子修建起来的,那墙壁一蹭就是一 一层土。还不能用力抠它,不小心能抠出个大洞来。
  但是就这么个玩意儿,在罗布泊基地里还不是所有人都能住上的。毕竟干打垒再差也是个正经房子啊。保温性和抗风性比帐篷不知道强了多少。
  最开始是让给科学家和技术员去住的。但是科学家和技术员们拒绝了这件事。
  “战士们比我们辛苦的多。我到现场工地上去看了,我们缺少工程机械,很多建设都是靠战士们用肩膀扛用背背。很多战士工作一天下来,双腿都打抖了。工作量太大了,他们需要更好的休息。而不是半夜被罗布泊的低温冻的双脚冰凉。”
  当时陆光达作为科学家和技术员的代表在基地会议上发言:“我们怎么可能去住这个房子?我不同意,我的同行们也不会同意的。”
  在科学家和技术员的的一致反对下,第一批干打垒土屋并没有成为科学家和技术员的宿舍,而是被用作照顾队伍里身体较为虚弱的人。以及女同志。毕竟女同志每个月有一段时间不方便,她们比男性更容易在这个地方落下影响一辈子的病根。
  一直到现在,罗布泊的房屋建设才算是勉强把大家都容纳进去了。
  即便是干打垒,也比帐篷强。甚至考虑到在这里的战士和科学家、技术员们的精神压力会很大。
  还运送了不少休息时候消遣的东西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