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751节
在电影上,如白雪一般洁白的砂糖从生产线的一端出产。这下别说小孩子了,很多渔村里的大渔民都忍不住舔舌头。
"好多糖啊,肯定好甜好甜!”一个十岁的女孩坐在妈妈前面的小板凳上,她双手捧着脑袋,一双眼睛死死的盯着电影画面。
她伸出舌头在空气中舔了一下:“哎呀,好甜呐!”
“阿俊,你舔一下,好甜呐。”小女孩对在她身旁的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说道,一边说还一边摇晃着小男孩的手臂。
名叫阿俊的小男孩也学着小女孩的模样,看着电影画面,伸出舌头在空气中舔了一下。
“好甜啊!是吴老师上次带来的糖果的味道。”阿俊附和着说道。
其实日本是个很嗜甜的民族,东北亚中日朝三国中,日本嗜甜第一。
但是日本却又是个很缺糖的国家,所以才有了当年长崎厨师用龙虾肉提取甜味,制作长崎蛋糕的传奇故事。
有人曾经质疑,中日之间的走私通道原本就很紧凑了。何必浪费空间走私这些东西呢?
但是身处日本的吴斌却真的感受到,一百公斤橘子、葡萄口味的果味冲剂对日本这些渔村渔民与底层老百姓造成的冲击力,远超过你给他们送一百公斤的炸药来。回就像是现在,当阿俊和小女孩提起上次的果味冲剂后。周边的日本渔民也忍不住开始回味那个味道了。
”是啊,那个的味道真好啊!”
“我第一次知道葡萄的味道呢!”
"是啊,橘子味还能那么甜呢!原来那么好喝的果汁是这么生产出来的啊。”
这些渔村的渔民们啧啧称奇。他们第一次看到糖料的生产。
除了制造普通的白砂糖之外,电影里还演示了悠悠糖果厂生产各种果味软糖、硬糖、酥糖的制作过程。
还有各种口味的代可可脂巧克力,那些满是动物形状的可爱巧克力。
而如果说电影里那些生产画面还只是让人垂涎欲滴的话。
那么当电影画面切换到哈尔滨人民百货商场和东北农村过年大集市时,那日本的渔民们完全不淡定了。
当看着哈尔滨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还有专门开到农村去的年货大集上堆积如山的糖果,以及里三层外三层排队购买的中国老百姓们的时候。
有一名四十多岁的日本渔民用颤抖的声音问道:“这……他们都能吃到那么好的糖吗? !”
第二百七十七章 人间烟火
这个四十来岁的渔民问出了在场所有人的疑问。
[他们可以吃这么多糖吗? ]
这可真的是令人费解的事情啊!明明日本政府现在对中国的宣传可是各种贬低的。
尤其是朝鲜战争中国打赢了美国为首的北约联军,外加日本和台湾伪军后,中国在亚洲的声望突然之间就暴涨了。
对于东亚各国来说,对中国这个国家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第一,中国文化对整个东亚都有非常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东亚各国的文化中的很多传统就是源于中国或者是中国某些传统的变种。
第二,在一战后,许多国家都开始走上民族主义叙事的道路。以单一民族为主要叙事,在这种环境下就不可以承认自己的文化和文明的起源来自他国。否则自己的立身之本就有问题。
所以坑蒙拐骗偷都好,一定要把所有起源和文化说成自己的,否则自己的民族主义叙事的路子就走不下去。
第三,在八国联军进北京后,西方列强在亚洲各殖民地也发现了中国文化对亚洲各国的强烈影响。为了瓦解这股影响力,西方各国不遗余力的支持亚洲各国走上单一民族叙事道路,为他们窃取中不过日本和其他东亚国家还是有点不一样,那就是在西方彻底殖民日本之前,日本走上了自己穷逼帝国主义的道路。
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走过一段全民西化的路子。从上到下都学习西方,当时自称东方俾斯麦的日本大臣大久保利通不光穿西装皮鞋拿手杖,还留着俾斯麦同款大胡子。
由上可知,当时日本的全民西化问题有多厉害。但是这种完全的西化却造成了日本严重的社会问题。最后日本又从全民西化转化成一半日式(混合中式)文化一半西方文化的怪胎。
虽然是这样的怪异文化,但是日本却给自己的文化找到了注脚。
不管是日本还是东南亚其他的国家,中国在朝鲜半岛上干掉几十万联合国军,并且将他们推下海这件事都是很震撼的。
导致原本对中国感情就很复杂的这些国家们变得更加复杂了。一部分国家内亲中国的势力又兴起了。
在历史上之中,朝鲜战争还没赢得这么彻底呢,东亚各国对中国的态度就松动了不少。这个时空之中打的更狠,赢得更彻底,就连菲律宾和日本这样的美国驻亚洲大本营都有这样的趋势。
而为了抑制这样的趋势,美国政府不断宣传中国其实没有[赢] 这样的言论。
比如说在日本的宣传就是[中国政府榨干了他们国民的每一粒粮食! ]
[为了支援朝鲜,每十个中国人就有一个被饿死! ]
[中国人流干了所有的血!
伴随着这样的宣传标语,是各种惊心动魄的插画。美国的海报画师们穷尽毕生想象力,绘制了大量中国人民过的凄惨无比的画面。
在美国的宣传海报里,中国解放军闯入每一个老百姓家里横征暴敛收走每一粒粮食,把家中的男人套上铁链抓去当兵。瘦骨嶙峋的农民在田里辛苦劳作,而海报里那些军官则一个个脑满肠肥。
这个宣传不仅仅是给东亚,还给本国老百姓看。
简单来说美国的宣传语境就是:虽然我们丢掉了朝鲜半岛,但是中国已经耗尽了所有家底和战争潜力,新中国已经危如累卵,马上就要倒下了。所以我们美利坚没有输!甚至从战略角度上来分析,我们美利坚是赢家!我们是冠军!
还真别说,这种宣传还是有不少人信的。尤其是军队进门抢粮拉人什么的,这种宣传放在全世界许多国家都是信的。
因为并不是所有军队都能和人民解放军比啊!
现在的日本渔民也是如此,政府的宣传对他们多多少少是有点影响的。再加上考虑到日本这些年以来对老百姓的横征暴敛,军队闯进家门门强行收粮什么的不都是正常操作吗?
所以这些宣传如果发传单丢到大陆内地去,中国人看了多半要笑死。但是给其他国家人进行宣传,那效果还真的是刚刚硬。
就算是丢到台湾去,效果也是极好的。因为在脖子上套上铁索拉壮丁这副海报,是美国一个名叫马丁的画师在了解到国民党军队的实际操作后画出来的,并不是幻想。
而就在这样的宣传下,现在电影里给出了日本政府和美国宣传完全不一样的东西。这怎么能么不让日本老百姓感到惊讶呢?
尤其是拍摄这样的视频,最忌讳的就是强行说教和深刻。所以经历过李锐教育的摄影干事们在拍摄五年小计的时候采用了分段多线结构拍摄。
从手法上模仿了后世《舌尖上的新年》。除了必要的讲解之外,都以平凡人的视角来记录整个国家的变化。
就像是当镜头给到关于糖的故事时采用了三线叙事。一名东北农垦场的农业工人老孙,一名哈尔滨市区里的教师大张,还有一名从南方来的采购员小王。
当镜头带过老孙的时候,一并将东北农垦的发展成果也展现了出来。
在秋收的时候,东北农场那一望无际的麦田在风吹动之下犹如海浪一般起舞。
而电影里的旁白也适时的说道:[经过辛苦了一年的劳作,农垦场的老孙终于迎来收获的季节。在今年,他和工友们耕种了三千多亩麦田……
画面上老孙的模样就和所有人心目中的农民几乎一样。皮肤黝黑,身材精瘦,双手粗糙。但是他双眼却极其有神。
开着收割机收割小麦的时候老孙和他的同事们动作精准。
通过中苏贸易,现在的东北通过糖向苏联获得了大量的农业设备。老孙所在的农场是最早实现了机械化的农场。
看着电影里老孙和他的工友们开着各种农业设备在农场里进行耕种。那连片的麦田让在场的日本渔民都发出了惊叹。
当收割完成,小麦脱粒在制作成面粉,老孙又开始拖拉机将粮食一车 车的运去粮库。
粮库内的粮食堆积成山,面粉、高粱米、玉米都有。
一仓库一仓库的粮食总是让人感觉到安全的。不仅仅是对现在的中国老百姓如此,对现在的日本老百姓也是如此。粮食始终是最好的东西。
当仓库被装满的时候,老孙也领到了他这个月的工资: 37.5元人民币。
在忙碌了一个上午后,老孙向领导请了半天假,他要去城里接自己的小孙子。
在农场的食堂里,老孙和他的同事们吃着工作餐。一半大米和一半高粱混合的米饭,还有应季的蔬菜。因为最近是农忙时节,农场考虑到工人们的工作量都大了,所以提供了更多量的肉食。
中苏联合生产的喜悦罐头(食堂用大罐版)被一罐罐的打开,罐头里装的是一片片半肥瘦的红烧肉。
老孙用着自己的饭碗装了两大片(约一百二十克)红烧肉,还有烧豆角和炒的辣辣的咸菜。一碗鸡蛋甩袖汤虽然鸡蛋料少,但是汤上还是能飘着的蛋花丝和紫菜丝,汤也用了专门的调味粉调味过。
喝起来味道香浓。
看着电影里老孙大口巴拉着高粱掺大米的米饭,还有那肥肥的五花肉,电影外的很多日本渔民都忍不住吞咽口水。
吴斌那个十七岁的女学生小叶子,她以双目看着画面出神,嘴巴微张,口水从嘴角一点点流出,但是她却毫无所觉。
老孙享受完他的一餐,下午就搭了粮站的便车一并前往哈尔滨城里。
他的孩子都在外地工作。老孙的儿子和l媳妇都是是地质探勘员,现在全国各地都需要地址探勘员工作,他们的工作极为忙碌。
所以老孙的孙子小小孙被送到哈尔滨的寄宿学校里学习。
只有寒暑假会被老孙接到农场一起生活。
哈尔滨一所有寄宿能力的小学里,朗朗的读书声从教室内传来。
虽然学校校舍称不。上气派,但却相当规整,看上去就让人觉得舒服。
电影里所展现的这所学校足足有一千多名小学生。国家免除他们的学杂费,只需要缴纳少量的课本费,如果课本费都交不起可以使用上一届学生留下来的旧课本。
寄宿学生缴纳少量的费用就可以住在学校的宿舍,学校还有提供三餐的食堂。如今哈尔滨的双职工家庭越来越多,已经超过曾经双职工家庭最多的上海。
孩子们在学校吃饭已经成为常事。而除了三餐之外,还有一份国家补贴了大部分钱,专为十二岁以下孩童准备的课间加餐。
当课间餐的小推车被拉到教室来时,孩子们都在欢呼。因为课间餐是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零食的。
今天的课间餐是葱花面包和一小瓶牛奶(一百二十毫升),虽然没有后世面包那么松软,而且一个葱花面包只有五十克,小小的。但是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已经是难得的美食了。而牛奶现在也只能每个星期提供一次。
看着电影里的孩子们喝着小瓶的牛奶和小小的面包,渔村的孩子们羡慕的流下口水。
今天是学期最后一天,小小孙期末考的作文写的很好。班主任语文老师大张让小小孙上台读他的作文。
"我的爷爷是一名伟大的农场工人,他开着拖拉机耕种着几百亩麦田。我们吃的馒头、包子、大饼、面包等都离不开爷爷种植的麦田……”
当最后一节课结束,大张老师和孩子们交代寒假注意事宜。老孙在学校门口接到了向着他飞奔而来的孙子。
“爷爷!我的作文老师说写得好,奖了我一朵大红花! "孩子炫耀似的将胸口的大红花展现给老孙看。老孙笑的满脸褶皱。
青年教师大张则在忙碌完自己整个学期的工作后,终于可以稍微松一口气了。
他去到粮店购买着从老孙所在农场生产的粮食。一个学期结束,对他来说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他决定犒劳一下自己。
在购买粮食后,他还去副食品商店购买了鸡蛋和四分之一只鸡。今天晚上大张的晚餐是一份掺了鸡蛋的葱花烙饼和一碗清炖的鸡汤。
如果说老孙的视角是看到了中国农场,那么大张的视角则是看到了中国的城市。
大张骑着自行车走过大街小巷,穿过人间烟火。
路在脚下,楼在手边。
当夜幕降下,哈尔滨华灯初上。忙碌了一天的大张和他媳妇坐在小屋里,听着街道上大喇叭传来的中国之声的广播节目。
两人就着节目吃着热气腾腾的烙饼和鸡汤。夫妻两人闲聊,大张说他准备在过年前给孩子们做一次家访。
在医院当医生的妻子则说,她要在过年前和城里的医疗组下乡走一趟,做每年固定四次的医疗巡回组。解决乡村赤脚医生解决不了的疾病,检查一下村 民的身体。
两人的对话就那么平平常常,淡淡的。但是在平淡中却有一种默默的温情,有属于着所有平常人所向往的人间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