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698节

  就是那种因为温度太高导致体温过高最后引起肠胃不适或内脏不适的呕吐。
  经常是啥玩意儿都吃不下,就哐哐灌绿豆汤。那几个苏联人一个夏天掉称二十斤。
  他们比前一个来徐闻的苏联专家还难熬呢。
  组织上说也不能这么亏待苏联技术员啊。
  人家是来帮忙的,结果这么受罪。说给他们偶尔改善一下伙食。但是因为太热,人家根本没胃口,也吃不惯当地菜。
  就是很怀念家乡菜。但是别说徐闻了,你满湛江的去找啊,也找不到一个会做西餐的厨子。
  姜磊一听这边的厨师会做西餐,立马把这件事反应了一下。上面很快同意了,让几名苏联技术员来这改善一下伙食,别天天喝绿豆汤了,那玩意儿太寒了。
  吃多了还容易不消化。
  水稻中心这边的厨师一听有苏联人要来吃他做的西餐,他也来劲了。意大利面没有,但是看书上描述不就是和米粉很类似的口感嘛。
  弄些粗米粉,不要泡的特别软,有些硬芯再搞些番茄不就是意大利面嘛!
  就是面条不够黄色而已嘛,没事儿混些菠萝进去就好了。反正番茄也是酸甜的,加些酸甜的菠萝也挺好。
  水稻中心的厨子还有一个自己搭的烤炉,平时用来烤饼。他算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烤炉改改也能烤披萨嘛。
  平时烤锅盔,苏联专家来了就烤披萨。
  弄些肥肥的鸡肉和菠萝放在饼皮上一起烤!
  再摆上几个菠萝,切成条和鸡肉一起煎,撒点盐和胡椒就好了。黑胡椒不好买,白胡椒还是有的。
  在做汉堡。厨子再次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牛肉,去买些猪肉就好了。
  绞肉煎成肉饼,在把大的菠萝圆片一起煎一下,夹在面包(烤馍)里面一起吃!
  就这么充分发挥了厨师主观能动性的一顿西餐……在充满创意的同时又征服了几名苏联技术员的味蕾。
  菠萝他们吃多了,但是做熟的菠萝他们第一次吃,不光他们,袁隆平这些人也是第一次吃。
  水果还能熟着吃,有些颠覆他们的认知。尤其是水果配肉。好奇怪,但是又很好吃啊!
  猪绞肉饼和烤面包(烤馍)的搭配其实不好……因为猪绞肉饼很多油脂,一口下去很腻,烤馍又太干了有些噎人。
  但是一大片圆菠萝进去就综合了这一切。
  菠萝的酸甜汁解腻的同时,也湿润了烤馍的干噎。
  和苏联技术员一起来的还有另一名客人。
  就是之前在朝鲜战争期间蹭了中国志愿军罐头大餐的那位记者。
  这次他是来中国走访这些在中国工作的苏联人员的。
  刚好又被他蹭到一餐。吃完之后,他赞不绝口。
  马上连夜发了一篇中国菠萝料理的文章。
  文章与菠萝被一同发往了苏联。这时空中不仅会提前意大利人震怒,德国人和美国人也会提前震怒了。
  第一百九十九章 有人来,有人走
  谢尔盖记者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了。
  李锐最早在苏联搞电影和副食品展览的时候……
  就是他说动了自己的主编扎罗多夫对中国食品展进行大篇幅报道。
  这也算是开启了中国轻工副食品迈向国际的一道大门吧。
  作为一名“中吹”谢尔盖记者是真的挺喜欢中国的。
  这里的食物、这里的古建筑、中国的古典和现代音乐,这些东西他都喜欢。
  就像是他喜欢中国人搞出来的菠萝披萨一样。
  只不过他喜欢是喜欢,可是他的文章被发到苏联并且被发表之后。
  很多苏联人脑海里只有:喵喵喵?披萨他们知道,菠萝他们也知道。
  但是披萨菠萝是什么玩意儿?
  汉堡这东西虽然说在现在的苏联不算一种主流食物,但是看电视或者是书本杂志的话偶尔会介绍这种由德国人发明,然后在美国发扬光大的食物。
  莫斯科之类的大城市偶尔有餐厅售卖汉堡这种东西。
  汉堡嘛,在这个年代是很简单的东西。就是两片烤面包夹上一块牛肉饼,然后再加上点沙拉酱或者是塔塔酱之类的玩意儿。
  最多加个西红柿就结束了。现在的汉堡还没后世那么多花样,大家也想不到那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
  所以当谢尔盖把菠萝和肉一起烹饪,或者是和主食一起烹饪的时候,苏联人是想不到这是一种什么味道的。
  现在的菠萝在苏联也不是什么很便宜的东西。
  对于现在的苏联人来说,从前冬天是最让人觉得不舒服的季节。
  因为一到了冬季,那么真的是到了万物凋零的季节了。
  很多生活在中国南方的老百姓对真正的北国冬天是没有明确概念的。
  因为南方的冬天山上的树还有很多是绿的,路边的灌木还有叶子。松鼠也没有藏起来过冬,依旧会在山林之间觅食。
  但是在北国,十一月的寒风就已经开始冰冷刺骨了。
  冬风呼啸而过,人暴露在空气中的皮肤会感觉到一种难以忍受的疼痛。
  如果是到了十二月、一月最冷的大降温时节,那么出门一定要戴口罩。
  因为寒冷的空气直接吸入肺里会有一种针扎的痛楚感。
  大力呼吸成为了一种难以让人忍受的事情。
  如果说气温这种东西还可以用各种方法来克服的话。
  那么冬季最让人难以忍受的就是见不到绿色。
  这种见不到绿色不仅仅是指生存环境,还有苏联人的餐桌。
  参考一下北京和东北冬季只能吃窖储的大白菜、酸菜、豆角这一类的东西。
  苏联冬季可吃的蔬菜更少。在考虑到苏联糟糕的运输情况。除非城市旁边就有集体农庄,不然慢慢冬季,熬去吧!
  而冬天吃水果?你做梦去吧!在这个年代只有少数人可以在冬季配给到冻得邦邦硬的莓果(蓝莓、树莓等)。
  水果中只有莓果可以在彻底冰冻后吃味道还行。
  尤其是把冰冻莓果丢几颗在伏特加里味,让莓果在酒里慢慢化开会增加伏特加的一些风味。
  这在冬天也算是一种享受。但是这种享受只是属于少数人的。因为苏联并不是生产水果的大国。只不过在去年开始,情况慢慢变化了。
  ……
  斯大林格勒医学院的诺娃正在收拾行装,她将是第一批前往中国学习交流,同时支援中国医疗建设的苏联医学留学生。
  她和她的同伴们共有三百余人。将前往中国多家医学院进行学习。 “没有想到我们国家的医生要去中国留学了呢。”
  诺娃的妈妈在帮女儿打包着最后的行装。
  里面满满当当的塞着诺娃的衣服鞋袜。 “妈妈,不用装这么多。还有这件皮毛大衣不用带了。我要去的地方比斯大林格勒温暖多了。”
  诺娃极力劝说自己的母亲少给自己塞点东西。 “再多我就带不了了。” “哎呀,万一那边冬天也很冷呢?”妈妈说道。 “我听说中国现在虽然在发展,但还是个落后的国家。我就怕那里很多东西都没有。” “对了,我们去百货商店再给你买些吃的用的。”
  不管诺娃如何挣扎,她依旧被健硕的妈妈拖到商场里去了。
  诺娃再三表示真的不用,她们老师说中国其实没有那么差。但是妈妈始终觉得不行,还是要给她买更多东西过去才行。 “你去中国,那么远。也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妈妈在路上还在碎碎念。
  诺娃无奈的说道:“因为老师说,现在中国的一部分医疗体系比我们更先进。而且中国的病人更多,有更多实际上手的例子。
  去了中国我不仅仅是学习医术,同时也能帮助中国的病人。听说他们的医生一天要看上百个病人。比我们这里很多医生一个星期看的都要多。” “我一定能快速的积累行医经验,治病救人成为一个好医生的。”
  诺娃说这话的时候眼神里闪烁着一种光彩。
  中国和苏联目前达成了一个新的合作协议。
  苏联不仅向中国派遣学习电影相关的留学生,还开始派遣医学生了。而作为交换,苏联各大高校也放开更多名额给中国留学生,让他们来读理工科专业。
  总体上来说这是一个互惠互利的合作协议。
  诺娃他们就是第一批试水的留学生。最后这个协议能不能做下去,就看他们的成果如何。
  斯大林格勒的百货商场里人头攒动。
  现在的斯大林格勒已经进入了冬季模式。
  所谓的冬季模式就是太阳在早上九点升 起,在下午四点落下。再加上平时有云彩挡住太阳,或者是下雪的天气。
  斯大林格勒进入冬季之后每天的平均日照时间大约在三小时左右。
  因为日照时间太短,又缺乏足够的维生素来补充营养(晒太阳可以合成某些维生素)。
  导致斯大林格勒的老百姓到了冬季特别难熬,身体也不是很好。现代医学认为,人平均每天的日照(感知阳光)时间低于五小时就很容易陷入抑郁之中……
  特别是身体内的营养素不均衡会加速这一状态。
  苏联的自杀率还挺高的,和他们生活的环境脱不了干系。
  当诺娃和她的妈妈经过百货商场里的一个药品柜台……
  看着斯大林格勒的老百姓排队购买维生素片的时候,诺娃忍不住说道:
  “瞧,妈妈,中国真的没有你说的那么落后。我们的维生素片都是从他们那里进口的呢。” “因为有了复合维生素片,我们已经好几个冬季不用在喝松针水来补充维生素缺乏了呢。”
  诺娃的妈妈咕哝着:“我觉得松针水还挺好喝……”
  诺娃就觉得妈妈在死鸭子嘴硬。
  谁能喜欢喝松针水?自己喝了差不多二十年,闻到那个味道依旧觉得恶心。
  在路过百货商场中国商品楼层的时候楼层里拥挤的购物人群,和众多的商品让诺娃又不得不开口对她妈妈说道:
  “妈妈,瞧,中国真的没有太差。我们老师说,他们把这些东西拿来苏联交易。换取我们的工业产品,让我们两个国家的贸易顺畅的交流了起来。我们的重工业产品有了出路,中国人的轻工业产品也换到了价值。” “我们老师认为,只要再给中国几年时间,它一定会发展成为一个非常漂亮美丽的国家的。”
  诺瓦妈妈忍不住道:“老师说,老师说。你们老师就是中国电影、漫画、小说看多了,被影响到了。发展一个国家哪有那么容易。”
  话虽如此,但是当诺娃和妈妈走到商场里面的食品区后,这里已经被围的水泄不通了。 “每人限购一个!一个!”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