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684节
功德林里很多人都爆发出了巨大的热情,帮着丘行湘一起修绞刑架。
康泽和沈醉两人在研究怎么能让这个绞刑架绞人的时间更长一点。 “李大钊被绞了四十分钟,我觉得岗村和石井应该也行。” “不一定,李大钊被杀害的时候只有三十八岁,还年轻呢。那两个都是老鬼子了,骨头松的很。说不定一开下面的落仓,他们的颈椎就直接拉断了。那可死的太痛快了。” “对对对,说的有道理。那要调整下落的速度和冲击力,不能直接拉断脖子?” “对,我是这么认为的。要么不用落仓的设计,这里面也有滑轮组的设计,那就用滑轮慢慢往上拉,这样对颈椎的负担比较小,能支持的时间就更长一点。” “这么说来,那么绳套的绑法也要有讲究了。” “怎么说?” “上升的绳套容易一下绑的太紧,这个绳套要设计的松一点。一百来斤的人上去不会快速形成死结。” “对对对!”
沈醉和康泽两人每天大刺刺的研究如何让绞刑架的威力和折磨最大化。
听着都让人瘆得慌。 绞刑架修好后,他们还用假人做了好多次实验。
最近功德林里二公子团体和美国将军群体都更加夹起尾巴做人了。
因为他们生怕被沈醉他们邀请去做实验。
原本功德林里还有一些日本战俘的。
那些日本战俘不是抗日战场上俘虏的,是解放战争中俘虏的。
因为一些国民党部队中请了日本人当参谋。
这到不稀奇,毕竟蒋委员长都能请岗村宁次当总参谋了。
上行下效嘛。原本这些日本战俘是关押在功德林里的……
不过在主席他们知道日本组建赤军后就把这群日军战俘送去抚顺了。
按照主席的话,日本人里的这些败类以后还是留给赤军的同志进行审判吧,我们也要给赤军的同志一些东西撑撑场面。
那些日军战俘已经没有作用了。经过沈醉和康泽的反复实验,目前功德林的绞刑架已经调整到最好的状态了。
就等享用它的人到来了。
第一百八十三章 各就各位
一辆列车由北向南的行驶着。车轮滚滚向前,在列车中段的车厢内岗村宁次与石井四郎相对而坐。
在他们周围是一圈荷枪实弹的中国士兵。
他们乘坐的火车是那种一排三人坐,一排两人坐的布局。
岗村宁次和石井四郎坐在三人坐的中间。
在他们两边分别坐着一名面容严峻时刻警醒的解放军战士。
对这俩老鬼子怎么小心都是应该的。倒不是害怕他们逃跑,这俩都是老头了,石井四郎的身体还不是很好。
他们逃跑是不可能的了。
但是万一他们在路上寻死呢?那可不行啊,电台广播全国要公审这俩玩意儿了……
要是他们在路上死了,所有负责押送他们的战士和指挥员都要吃挂落,老百姓还会骂他们呢。
所以全部的指战员都是十二万分的小心。
就连这俩老鬼子睡觉、上厕所、吃饭、喝水全都盯着。
一定要把他们平平安安的送到北京去。 “李团长不必搞得这么严肃吧。”
岗村宁次对坐在另一排的一名中年人这么说着。
岗村宁次的中文很好,略带北方口音。如果不看他的模样,还以为是个北方人在说话呢。
李团长是这次负责押送这两人的最高领导。 “这可没什么严肃的。不过是为了把你们安全的移交到北京,交由全国人民去审判罢了。”
李团长的回答一板一眼。
岗村宁次还继续说些什么,但是李团长是一句话都不会回答。因为上级已经交代过,除了他们的必要吃喝拉撒之外,这两人说什么都不要理会。
老鬼子狡猾的很,谁知道他们肚子里有什么坏水。
所有的战士都要当听不到这两个老鬼子除了吃喝拉撒外的任何话语和要求。
岗村宁次试了几次,发现真的没有人理会他之后,叹了口气。
石井四郎在他对面用日语说道:“岗村君,不要费劲了,我们大概是没机会了。”
石井四郎杀人无数,他说这话的时候好像有一种看淡生死的淡然。
但是岗村宁次明显看到他的手在颤抖。
是啊,要是真的不怕死,当年岗村宁次和石井四郎怎么会在东京审判之前疯狂的耍手段让自己逃出去不被审判呢。
这两人是越老越怕死。
他们看似平静的表情下是他们在疯狂思考自己还有什么可以交换的,以保住自己不死。
列车在铁道上飞驰而过,窗外的景色也在不断的变化。
铁路沿线有许多大型工厂在拔地而起。
恍然间,中国已经不是岗村宁次所熟知的 模样了。
……
李贵和葛蛋是第一次出远门。在此之前,他们人生中去过最远的地方也就是县城。
而这次他们又是大巴车又是火车的从彭家村不断的倒腾,带着乡亲们的灵位来了北京。
这火车刚到北京,葛蛋和李贵就被汹涌的人潮冲的找不着北了。
好不容易两人碰头了,找个地方歇一歇准备把带来的干粮吃一吃。
结果干粮袋子一打开才发现,干粮全都压碎了。 “就这么吃吧。”李贵捞了一把干粮碎塞进嘴里。
葛蛋则是拿着村支书彭学武给他俩的水壶在喝水。
同时打量着北京火车站。在民国时期,北京火车便修得较好了。等到新中国时期,北京火车站整体翻新。
北京火车站看起来可以说是相当的高大上了。 “李贵,你说咱们这次来北京带着乡亲们的灵位,咱们能看在近距离看着那俩老鬼子吗?” “应该行吧,不管他们在哪审案,咱们站在外面总行呗。”
两人蹲坐在地上,一边啃着干粮一边如此说着。
两人没有刻意压低声音,周边的人也听见了他们的讨论。
结果周围就有一些其他上京的人围了过来。 “你们是哪儿的?” “安徽。” “我也是安徽的,安徽阜阳的。你们哪的?” “寿县的。老乡啊,你来北京干啥?” “嘿嘿,你们看。”
和他们搭话的大叔露出自己背包里装的东西。
还真的巧了,和李贵、葛蛋装的一样都是灵位。 “你们是来祭拜你们村里死的人吧。我也是!”大叔这么说着。
而周围人群中和他们一样的不在少数。
他们都是带着全村的希望来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带着那些死难者的灵位过来,看看那给中国造成苦难的元凶之二是怎么受审,怎么死的。
除了那些人民代表之外,有好多人往北京赶。中央立刻意识到其中的异常。
并且很快做出反应,包括加强对北京市面上粮食的供给。因为这一下感觉涌入了上万人。
为了控制避免太多国人一下全涌入北京……造成粮食突然性短缺和可能发生的治安问题和踩踏事件。
中央要求地方上这段时间进行管控,中央理解大家的心情,但是也请大家配合一下中央的工作。
这方面广播电台做了很多节目。
就在全国人民还在想尽办法往北京赶的时候,中央也在讨论该怎么处理岗村宁次 和石井四郎。
死是死定了。公审要做的事情是明正典刑,向全世界宣布他们的罪行。
至于怎么打死他们,中央内部还是分成两派。一派是直接枪毙,另一派支持用绞刑。
最终还是有人发言道:“东京审判,几十名甲级战犯中有七名罪大恶极的战犯被判处了绞刑。” “以岗村宁次和是石井四郎在中国犯下的罪行……如果不判处绞刑,那对那些判处了绞刑的甲级战犯也太不公平了。法律的正义性我们还是要遵守的。”这话说的没毛病。
最后中央表决,全票通过同意绞刑死刑。功德林里,一众学员花了大力气修复好的绞刑架被拖走了。
杜聿明看着被拉走的绞刑架,低声道:“绞死好,绞死好啊。死去的弟兄们,你们可以好好的闭眼投胎了!” …… 1953年9月21日,北京火车站戒备森严。
甲级战犯岗村宁次与石井四郎正式抵达北京。
从全国各地找来的战争幸存者证人与人民代表也抵达北京。
北京最高法庭已将案件卷宗全部整理完毕。 ……
第一百八十四章 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修建决定是在1949年就定下的。
在新中国打下北京,并且宣告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大会上就通过了这个议题。
中国有句老话: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这话的意思是管理国家的人要处理的最大的两件事,一个是祭祀,一个是打仗。
就像是李锐之前和主席说的,人活着总是要有点仪式感的。人类最早从部落形成为国家,就是为了祭祀那些在蛮荒时代那些为了人类能生存下去而战天斗地的勇士们。
人类从家庭发展为部落,从部落形成城邦,再从城邦凝聚成国家。
在中国牢牢维系一个国家精神信仰和图腾的便是那些为了国家流血牺牲的勇士们。
新中国也明白这些,所以国家成立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定下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这个大工程。
不过在历史上之中,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修建并不算顺利。工程虽然在1949年就被定下了,但是一直拖到了1958年才完工。
因为历史上之中中国太穷太穷了。都不说那些偏远省份和山区了,就单说定为首都的北京吧,也是穷的要死。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体材料选择的是北京郊区房山出产的汉白玉和大理石。
最开始定材料的时候,设计团队提出过用辽宁岫玉(介于玉与石之间,部分岫玉透光度高水头好能当便宜玉石)作为材料。
因为好的岫玉非常好看,质感和光泽都胜过汉白玉。
但是中央稍微讨论就否决了这个方案。因为纪念碑的材料要从辽宁运过来的话太浪费资源了。
其他的几种材料也都否决的。
定下汉白玉最大的原因就是北京周边出产,不占用太多交通资源。
汉白玉上的人物浮雕请了河北曲阳和房山当地的大工匠进行雕刻。
但是因为国家总体上缺钱,没办法请太多大工匠一起干活,国家也不能白嫖人家大工匠的劳动力,人家也要赚钱养家吃饭的。
所以雕刻的进度其实一直很慢。再加上当时国内缺乏矿山设备,开山设备优先供应煤炭、金银铜等必要资源的开发。
房山的汉白玉出产也慢。
再加上北京的施工队还经常被借调去参与北京民生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