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638节

  张福不像历史上的后世人一样,一看到这种化学做法就想到不健康,他想到的是好厉害……
  要是早点有这些技术,当年也许不会饿死那么多人了。张福四五岁有记忆开始,他的人生大半是苦涩的。
  日本人的三合面,军阀的爱国粮,这些根本不是人吃的玩意儿。
  他依稀记得小时候大院里有一个和他玩的很好的玩伴……因为吃了三合面不消化,活生生的胀死了。
  小伙伴当时躺在床上难过的死去活来四五岁的孩子,哭着喊着要妈妈抱抱,想要喝点糖水。
  小伙伴的家里翻遍也找不出一颗糖来啊。
  别说他了,整个大院也没糖啊。就这样,小家伙没喝上糖水,活生生的死在了娘的怀里。
  张福看科幻杂志,里面有一个穿梭时空的机器,他想着要是真的多好啊。
  至少自己能带些吃的回去,小伙伴不会被胀死,还能喝到小甜水……吃,当真是无比重要的一件事啊!
  对于北京西城区豆制品厂厂长梁红敏来说,让北京的老百姓吃上更多的豆制品,是她最大的责任。
  作为从延安老区出来的后勤干部,梁红敏觉得自己身上是有很大的担子的。
  她听过几次专家的座谈会,其中关于新中国老百姓蛋白质摄入过低的说法她听说过很多次了。
  从前她只知道大家吃饱就好了。没想过什么碳水化合物,什么蛋白质,什么脂肪。
  而专门的专家学者讲过之后她才知道,蛋白质是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
  人光吃谷物是不行的。身体是无法强壮的。所以新中国需要大量的开设新的养殖场,但是养殖场又牵扯到了饲料问题。
  现在市面上可以买到的肉食比从前好多了。
  有白羽鸡,还有四大家鱼,这些都极大的拉低了肉类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
  但是依旧不够。一直到现在为止,全中国绝大多数国人对蛋白质的摄入都很缺乏也很单一。
  大多数国人都是依靠豆制品来摄入为数不多的蛋白质的。
  毛主席还抽空专门去过一次西城区豆制品厂,主席发表讲话:“我们有教授和我说,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因为牛奶里含有足够多的蛋白质和钙。我听了他们很多的报告,我也晓得了肉、蛋、奶对我们国人的重要性。” “但是每人一天一杯奶,这对我们国家来说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饭要一口一口吃,我们不着急。
  不求每人每天一杯奶,能每人每天一块豆腐乃至一杯豆浆,都是阶段性的重要胜利。”
  梁红敏带着厂里的工人师傅想方设法的提高大豆的利用率。
  但是大豆嘛,怎么做也就是那些玩意儿了。精益求精也不过是让豆腐多出两块。
  距离更好的利用大豆,梁红敏觉得还不够 她把目光盯到了豆渣上面,生产豆腐会产生大量豆渣,这些东西有的会被拿去喂猪,有的会被拿去制作豆渣饼。
  豆渣饼是一种极其难吃的玩意儿。但是老北京诞生过一道名菜,羊尾油炒豆渣。
  反正味道嘛一言难尽,可以吃就是了。
  而这可能是豆渣制作的最好吃的一种方式了,可是这需要大量的油脂。
  豆渣怎么做都不好吃,好像利用不起来。
  一直到通惠河边上的第一劳动职业技术学校成立,里面食品科学科系的王中道教授找到梁红敏。 “把豆渣制作成素肉,你看怎么样?”
  当时王中道教授这么说的时候梁红敏呆了呆,她脱口而出道:“不可能吧?我知道上海豆制品厂有做素鸡,但是那个工艺太复杂了,做出来的豆制品价格也太贵了。”
  王中道教授也不言语,拿出了一块洁白柔嫩的豆腐给梁红敏看。
  梁红敏有些好奇,因为王中道手上的这块豆腐虽然看着是豆腐,但是为什么这么凝固,它不散呢?
  不光不散,它怎么还弹弹的? “这个叫纤维豆腐。不过纤维这个名字不好听,我们叫它千页豆腐。”王中道教授如此说道。 “这种豆腐使用的是大豆分离蛋白制作。柔嫩有弹性,本身没什么味道,但是很吸味道。
  它用酱油煮一煮都好吃。而且口感有韧性有弹性,吃起来有一种吃肉的错觉是一种极好的素肉。” “那成本不便宜吧?”梁红敏好奇道。 “嗯,最大的成本就是大豆分离蛋白。太复杂了,需要的设备也太贵。所以我在尝试走另外一条路,利用大豆豆渣制作千页豆腐。”王中道说出了来意。
  王中道的想法和梁红敏的要求不谋而合,西城区豆制品厂就和中专展开了深入合作。
  不过王中道教授就算是有后世的资料做参考,他也试验了一年多。
  因为后世的资料里关于豆渣制作千页豆腐的详细配比是没有说明的。
  而且这像技术也不算很成熟,大厂依旧是使用大豆分离蛋白制作千页豆腐。
  新中国不行,现在投建不出这么大的厂子。而且这样做成本会急剧上升。
  如果豆渣制作千页豆腐成功,那么对于全国国民来说都是好事。
  而经过王中道教授对机器设备的不断优化,以及对配方配比的不断尝试改良,现在可以说是进行到了最后的阶段。
  张福今天过来就是帮王中道教授打下手干杂活的。
  先是把几十公斤的豆渣与专门的活性酶搅拌起来。
  然后又要把这些豆渣倒入机器破碎,并且要破碎多遍、让豆渣足够细腻。
  这些都是体力活,让已经五十多岁的王中道来做,那可是太辛苦了。也只能是张福和他的同学吃点苦了。 “把它们放进搅拌机里。”
  王中道教授指点着这些打下手的学生们。
  梁红敏厂长也 在一旁看着。反正每次王中道教授试验的时候她都来,就想要看着试验成功的那一刻。
  她已经等了一年多了。
  张福和同学把豆渣放入搅拌机,王中道教授一边指点他们,一边说道:
  “我现在要往里面加四种不同性质的淀粉,一是为了增加豆渣的粘稠度,二是为了改变他们的性状。”
  一通操作完了之后,还要把粘稠的和石膏一样的豆渣盛出来……
  放进模具里这个工作自然也是张福他们在做张福和同学小声道:“师兄,豆渣这玩意儿这么做完,真的能成豆腐?”
  比张福大一个年级的同学道:“应该行,王老师说可以,那就是可以。就是用大豆分离蛋白太贵了,所以王老师才想办法节约成本,想着用豆渣做。” “豆制品厂里每天产生多少豆渣啊,豆渣又不好吃,还不好消化。要是真的能做出那种千页豆腐,那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了!”同学显得有些兴奋。
  张福也点点头,干活觉得更起劲了。王中道和梁红敏也兴奋,因为今天做到目前为止,看上去都很顺利。
  制作出来的豆渣泥也很细腻。
  在发酵两个小时之后,王中道教授说道:“把这些拿去蒸。”
  那些豆渣泥连同着模具一起上锅蒸了半个小时。
  等到开锅的时候一股淡淡的豆香味飘散出来。
  等到模具晾凉,一块块白嫩嫩又韧性十足的千页豆腐出现在磨具之中。
  王中道教授立刻走了过来,用手捏了捏,又拿来刀子切了一块,又掰开,然后再丢进自己嘴里。
  他从颜色、手感,味道各方面做了鉴别后,王中道教授猛地一拍巴掌道:“成了!”
  梁红敏也眼神一亮:“真的成了?” “成了!”王中道教授哈哈大笑:“下次直接去你们厂进行试生产,预计调试调试,一个月后就可以正式投产了。到时候可以把经验推广到全国的豆制品厂去啊!” “那感情好,走,今天中午我露一手。”
  梁红敏一高兴,决定自己亲自下厨。
  借用了学校食堂的后厨,梁红敏拿着刚做出来的千页豆腐做了好几样菜。
  辣椒爆炒千页豆腐丝,油煎千页豆腐片,还用千页豆腐混合着牛肉汤味调味粉做了一碗汤。
  张福这辈子第一次吃到这种口味的豆腐。 “这哪是豆腐啊?这吃着和肉没差别啊!”
  张福眼睛都亮了:“如果把调味粉在生产的时候直接掺入豆腐里,那这就是肉啊。”
  张福这话一说,王中道和梁红敏到是对他另眼相看了。 “王教授,你们这的孩子还真聪明啊。”
  梁红敏笑呵呵的给张福夹了一筷子菜。
  王中道摸了摸自己的短须道:“有点想法。不过还要扎实基础。以后来食品科学系和我好好学吧。”
  ……
  下午快六点了,虽然天还没黑,但是桂花已经不耐烦了。 “怎么这个点了张福还没回来。” “哎呀,你叫魂呢。我在听收音机呢。”
  张祥正在听战俘奥运会的比赛实况呢,不满妻子的唠叨。 “爸妈,我回来了。看我带了什么回来!”
  张福献宝一样将一块用纸抱着的千页豆腐举起来。
  这玩意儿桂花和张祥都没见过啊。 “这是什么啊?” “千页豆腐。我们学校教授和豆制品厂联合搞出来的新豆制品。我今天去干活,这算是赏我的。”张福有些骄傲。 “妈我和你说,这东西可好吃了。加点调味粉,吃起来和肉一样。” “真的假的?”桂花不信。 “不信你做嘛,这东西不耐放,明天怕是会坏了。你现在做嘛!”
  于是乎当天晚上,张祥一家成为了全中国第一批吃上了千页豆腐的家庭。
  这种豆腐的口感正如张福所说,嫩嫩的韧韧的。加上肉类调味粉的味道之后,吃起来确实有一种肉的味道。
  虽然和正经肉类相比还有差距,但吃着真的不像是素菜。
  张家另外几个小的吃到千页豆腐之后差点把舌头给吞了。
  因为从来没吃过啊。张祥则在尝过这豆腐之后说道:“你们学校教你们这些?” “嗯!”
  张福重重点头:“这是为了咱们全国老百姓摄入更多蛋白质,把豆渣再次利用的技术。这是利国利民的好技术啊!”
  张祥笑着摸了摸儿子的头发:“好好学,好好干,以后和你们学校的教授一样,当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张福握紧拳头:“我一定会的!”
  谁说食品科学是小道呢?在项目成功后,西城区豆制品厂连夜开始改装车间,一个星期内完成试生产,半个月内稳定出品。
  第二十天后,北京老百姓惊讶的发现市场上出现了一个他们从未见过的新品。
  一种名为千页豆腐,吃起来又像是假肉的豆制品。凭借着不错的口感和低廉的价格,迅速打开市场。
  西城区豆制品厂的豆渣再利用项目获得巨大成功。
  并且在当年就推广全国豆制品厂。王中道教授听取张福的建议,在千页豆腐里添加了不同口味的调味剂,制作出了鱼味千页豆腐,猪肉味千页豆腐等等。
  在新中国建国初期,在全民都没有那么多肉吃的情况。
  这些调味的千页豆腐撑起了人民的餐桌。
  猪肉味千页豆腐切成丝,撒一点酱油爆炒,然后加入大蒜和青椒,炒出香味出锅
  一盘千页豆腐版的辣椒炒肉丝(豆腐丝)就出锅了。没有肉,但胜似肉。这便成了这个时空里广大共和国百姓对肉香味最初的记忆。
  第一百二十六章 要有技术代差的拳头产品
  战俘营奥运会进行的如火如荼。
  最大的变数就是那些韩国运动员了在战俘奥运会的最后几天内,韩国运动员依靠着在跑步项目上的巨大优势……
  居然硬生生的在奖牌榜上反超了之前一直霸榜的美国。
  以五十五枚奖牌的数量,反超了美国两枚奖牌。
  这一下还真的是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以美国战俘的综合实力来说应该是强的,所有奥运会的项目也都参加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