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534节
苏联代表团的团成员们面面相觑,只觉得赫鲁晓夫这样的不善,接下来的谈判估计也是困难重重。
只不过谁都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发生了,转过天来赫鲁晓夫一改之前黑脸的模样。
他主动约了中国的总理会谈,这是一场私人会谈,只见两人谈完从西花厅里出来的时候,两人都面带笑意,并且总理非常高兴的和赫鲁晓夫握手。并且在当晚,一直病了很久的李锐部长奇迹般的康复了。
参加了当天晚上总理为苏联代表团准备的一场小规模晚宴。大家吃烤鸭吃的很高兴。
而很快,中苏之间的会谈就顺利的进行了下去。并且推进速度极快,除了一些小细节之外,其他基本谈好了。
而赫鲁晓夫提了一些其他的条件,比如说增加给苏联的糖浆供应,以及开设更多的汽水工厂之类的条件也很快得到了中国代表团的同意。
整个谈判一下子顺利的不像话了。
而只有知情的人可以分析出来,看似强硬的赫鲁晓夫其实是害怕了,斯大林在第二天又追加了一封电报过来。要求他尽快把事情谈完,苏联没有那么多时间可以浪费。
有李锐带来的后世资料,主席和总理都清楚赫鲁晓夫的性格。
外强而中干。真的给他一个巨大的压力,他是顶不住的。
如果斯大林知道他擅自加码而导致谈判无法进行,甚至于破裂。斯大林真的会把他送去西伯利亚挖土豆的。
赫鲁晓夫喜欢西伯利亚的土豆换成糖浆。可是他不喜欢自己在西伯利亚种土豆。
所以中国和苏联的谈判看似在谈判桌上。实际上破局的气眼却是在朝鲜半岛以及西欧。尤其是西欧。
斯大林是个实用主义者,现在的中国对他来说助力极大,他不计较一些小小的得失。更何况是朝鲜和中国交换土地。
斯大林有更大的战略,他要的是全欧洲。东北亚的犄角旮旯,苏联人虽说不愿意放弃,但其实也并没有很在意。
而就在中国和苏联的谈判进行到尾声时。时间也逐步跨入中国新年倒计时了。
对新中国来说,1952年开端便是多个好消息。和苏联以及朝鲜的谈判顺利推进自然不必说。
还有从五零年到五一年开始布局的一些产业,在五二年终于可以产出一些成果了。
而更让人高兴的是在五二年年初,大庆油田终于产出他们的第一桶石油了!
南京和北京的电子管厂通过曙光厂的技术指导,开始大批量稳定的生产电子管。国内电子管的价格进一步拉低。
而电子管的价格走低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最有感触的就是国产收音机的价格下降了。
一九五一年底,北京和南京等几个电子管厂开始稳定成批量生产电子管。工业部在经过商后再与厂家协调沟通。
国产电子管开始满足国内收音机厂需求。我们进一步降低从苏联以及其他国家进口电子管的需求。收音机厂的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相应的收音机也进行调价。
在1952年新年前三天,一批纯国产收音机投入收场,售价比之前降低了三分之一还要多。
一时之间,新中国各大城市老百姓们抢购收音机成为风潮。
与此同时,在新年前,亚洲汽水厂生产的“果趣”冲泡型果汁饮料产能以及足够。除供应志愿军外,也开始对国内无限量敞开供应购买。
山海关汽水厂两年时间产能扩充几十倍。在节前将一批早已备好的饮料投入市场。
东北第一糖厂响应国家号召,给老百姓过一个甜蜜蜜的年,将大量非战略性(供应志愿军)糖果一口气投入过年前的市场。
1952年对很多新中国老百姓来说,将是一个毕生难忘的春节。不管以后生活的如何富裕,物资如何富足。很多人永远都忘不了这个春节。
因为在这一年的腊月,中国老百姓的餐桌上第一次吃到奶糖。第一次喝到饮料,第一次听到收音机。还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都在这一年诞生。
在三边农场的阳早和寒春收到了中国政府给他们这样的国际主义战士的新年礼物。一盒奶糖,一罐奶粉,一摞感谢信。
在中国流浪一年的海明威在次走上北京街头,那红纸贴满城的景象他毕生难忘。
安徽的农村彭家村里,下乡表演的戏剧表演团带来了城里最新的时尚。
北京工人张祥的儿子张福第一次收到父亲给的零用钱。他拿着五毛钱在市场里东逛逛西看看。
香港,作为香港现在最大地下势力的领头人,雷月星正在亲自包着红纸包,他要给手下的兄弟发钱。
有助手过来向他询问:“老大,太古公司的人找你。”
“那个卖糖的?”
“嗯。”
“不见不见,都是生意的事情。等过完春节再说啦!”雷月星不为所动的继续包红包。
天大地大过年最大,当春节的脚步临近,中国在这一刻被按下了暂停键。
第五百三十一章复杂的人
1952年的春节到了,兔要走了,新的龙年将要到来。
中国人对龙的偏爱非常明显。北京各处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龙的装饰。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只是喜气祥和的普通一年。
但是对很多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来说,他们已经亲自感觉到了中国在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
海明威在中国浪了一年了,从南到北,从西到东。中国政府很愿意出钱招待这位世界级大作家。
因为作为理想主义的作家,海明威的很多文章是对中国有利的。
他在中国的这一年里已经发表了很多文章了。有关于中国赤脚医生体系的,有关于农村变化的,还有关于志愿军的,还有中国人民团结一致的,如此等等。
这些文章不少都在欧美发表了。因为海明威的影响力在这里,胡佛曾经评价:海明威的一支笔抵得上五枚原子弹!
而事实也是如此,作为现在在西方世界最顶级的作家,海明威的影响力毋庸置疑。不说那些英语国家了,就连在苏联都有很多翻译版的海明威著作。
海明威在中国到处浪的一年里,也和很多在中国的苏联技术专家做了接触。其中很多人都是他的粉丝,看到他后主动要他的签名合影之类的。所以海明威在历史上中被胡佛用fbi给整死也是理所应当的。美国无法容忍这个被民众赞为“二十世纪美国男性代表”的人物用他的文章来抨击美国及其盟友的社会制度。
就像是这一年海明威写的很多东西都让西方国家非常恼火。如果海明威现在敢回美国的话,只要他一落地,胡佛就会以叛国罪逮捕他。
不过现在老海显然还没有回去美国的打算。因为在中国,他现在玩的可开心了。
就像是现在满北京的龙装饰,他就非常的感兴趣。拿着相机一直拍来着。
因为中国新年他是第一次体验,这让他感觉到非常的新鲜。
北京城内已经有手艺人开始扎好了龙形的彩灯,故宫内也张灯结彩。经过1951年的修缮,故宫太和殿以及前面的广场等大多数地方都被修好了。
现在国家的各个单位还没有分的很详细。如故宫这种文保单位也是划归在李锐所属的文化部门下面。
对于这些古建筑,李锐还是很上心的。
因为他可是知道在原时空中,故宫内出现的多次内鬼自盗事件。当时社会上的企业都有钱给员工发各种奖金物资什么的。
故宫这个清汤寡水的部门什么都没有,穷酸穷酸的。当时的故宫负责人想出了一个非常损的事情。他把故宫内三百套清朝流传下来的完整盔甲和兵器,以及一些做工精美的清弓一起拿去到地下黑市卖了。
然后给故宫的工作人员们发奖金,最后每人发了三十块的年终奖。故宫的负责人到也没多吃多占,他自己也就是拿了几十块的奖金。
这事儿横竖都是有问题的,监守自盗自然是最大的问题。但是让守着故宫这么大个宝藏的工作人员收入过于微薄也是个问题。
这事开了个很坏的头,因为盗卖盔甲没有第一时间被发现。导致后面有人有样学样,故宫内多件珍宝不翼而飞。
那些珍宝的价值完全不是盔甲和弓箭可以比的。故宫最后具体的失窃数量也是没有公布。
有一部分被寻回了,还有一部分直接消失在了茫茫人海。
李锐当了文化部门的领导了,自然不能让这种屁事在发生。所以对故宫的管理也越发严格,同时也把在故宫工作人员的待遇提一提。
建国时很多人觉得管故宫就是看仓库,简单没难度,把不少故宫做工人员的工资标准定的太低了。
李锐还是把这些工作人员的工资标准定到至少和外面大工厂的工人一个标准。有修复技艺的工匠们也被招揽起来,开始修复故宫。
修复后的故宫开放给全国人民参观,这也是故宫的一笔收入。如果以后这笔收入能维持一部分故宫的养护费用,那么就值了。
所以当春节来临的时候,故宫太和殿前的大广场上摆出了很多彩灯展览。这个彩灯展览将会一直持续到元宵节。
海明威和翻译小刘和许多北京市民一样,掏了三毛钱买票入场。看着太和殿广场上流光溢彩的龙灯和各种宫灯,很多北京市民都发出了阵阵称奇的生意。
张祥带着一家七口人买票来故宫看灯。雪后初晴的北京,故宫的彩灯虽然还没有在夜色下亮起,但是灯上的彩纸也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爸,爸,我要看灯!”张祥最小的儿子张财因为太矮了,看不清被人流挡住的龙形宫灯。
张祥哈哈一笑,把他举起来扛在肩上。
张财笑嘻嘻的坐在爸爸的肩膀上,双手扶着张祥的脑袋,远远的眺望着那漂亮的龙形宫灯。
海明威远远的看见了这一幕,他用快门记录下了这一张照片。
一对中国夫妻带着他们的孩子来故宫看灯展,父亲扛着孩子,母亲牵着另一个小孩。其他三名较大的孩子围着父母嬉笑。
“爸,这就是从前皇帝住的地方吗?”张财坐在张祥的肩膀上问到。
张祥道:“是的,这里从前就是明清两朝皇帝住的地方。”
“真大啊!”大儿子张福赞叹了一声:“这大四合院。比咱家住的那个四合院还要大好多倍呢。”
张祥听着儿子这么说,他忍不住笑道:“傻儿子,这不叫四合院。这叫宫殿,瞧着远处的那个宫殿吗。那是皇帝上朝的地方。那里就是皇上接见文武百官的地方了。”
二儿子张寿啧啧道:“爸、哥,你们说当皇帝是不是很过瘾。天下所有人都要听他的,卤煮想吃几碗就吃几碗,烤鸭想吃鸭腿吃鸭腿,想吃鸭翅吃鸭翅。”
周围不少人被张寿这童言无忌的说法给逗乐了。
有人说到:“小子啊,这皇上可不吃卤煮那种东西,皇上吃的玩意儿叫苏造肉。可比咱老百姓的卤煮好吃多了。”
“这样吗?”张寿挠挠头。
“嘿,小子啊。皇上的日子那是咱们小老百姓能想到的吗?那皇上过的都是神仙一样的日子啊。”旁边又有人说道。
他的话引起了不少人的附和。
唯有一名在旁边看宫灯的清瘦中年人嗤之以鼻。
“皇上的日子有什么好的。”他说话的声音略有些鸭公嗓的味道,说起皇帝生活的时候,他的语气里充满了轻蔑:“皇上每天吃的玩意儿和猪食差不多,哪有卤煮火烧好吃。”
他这话一说,周围的北京老百姓都忍不住看向了他。
“老兄,你这话说的太离谱了。皇上哪能吃猪食,不怕一怒之下把那些厨子和太监推出去斩了?”张祥都忍不住这么说。
而那个清瘦的中年人则道:“呵,这大内皇宫,还当真不是什么地方。皇帝随时都可能传膳,皇宫里的厨子那是一大早就把菜做好了放在温水盆里温着。皇帝要吃了就端过去。”
“皇帝不能吃辣,不能吃咸,不能吃太鲜不能吃太甜。时令强的食物不能吃,刺激强的食物不能吃,太烫的食物不能吃,太冷的食物不能吃。”
“皇宫太医说,猛火快炒火气火旺,皇帝连猛火灶都不能吃。只能吃些温吞水的温灶菜。你们说这皇帝吃的玩意儿有啥意思?”清瘦中年人这一番话说出来,周围的老百姓这么一想好像还真是。
温吞菜吃着有啥意思,现在北京老百姓的生活比建国前好多了。只要有手有脚愿意工作的,基本都能赚钱养家糊口。好好算计还能存下钱来。要是过的大方点,偶尔带家里人去二荤铺吃个小炒菜也是可以的。
这个清瘦中年所说的要是真的,那还真的是没滋没味啊。
不过当然有人不信,想要和那个中年男人辩论一下。
“要你这说的,皇上吃的还不如有钱财主好呢。”
“那是,皇上是不如土财主。土财主不光吃的好,村里看上哪个姑娘漂亮了,还能随时娶过来。皇上连老婆都不能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