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531节

  而今天的秀名称叫做《古典与现代》,很快观众们便明白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了。
  在武生表演之后,伴随着低沉的号角声再一次响起。这一次响起的是之前就在欧洲传播过的曲子《象王行》。
  而随着《象王行》的音乐响起,一名身着甲胄的卫士迈着雄壮的步伐扛着一面旌旗踏步而来。
  没有现在欧美模特的台步,而且穿着甲胄也没办法走所谓的台步。伴随着音乐的节奏,他脚踩鼓点,如古时将军巡视营寨一般威武雄壮。
  砰!
  鼓点砸下,旌旗的支柱被他重重的立在台上。
  “嗨——呀!”
  四面唱和声响起,观众席边,数十名没选上上台走台步的戏剧演员同时开嗓,大戏开锣。
  琵琶之声如玉珠落盘,嘈嘈切切错杂弹。
  伴随着琵琶之声,身着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员们登台了。他们没有和欧美走秀的模特一样板着脸,冷冷的踏着猫步前进。
  各种身穿不同服装的人,都以符合各自身份定位的方式在走着各自的台步。
  谁说台步就要扭胯学猫?扭胯学猫不过是其中一种表现手法罢了,欧洲人自己都会说条条大道通罗马,只要展现的是美,那么用什么台步其实无所谓。
  就像是小家碧玉的女生迈着小碎步。穿着布衣短打的汉子则迈着大步。
  服装秀走的是服装吗?是,但也不全是。更多时候服装秀走的是打一种文化牌。五十年代是如此,七十年后也是如此。
  真把走秀当成单纯的衣服展览,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单纯的服装展览只需要中国商场给顾客们发宣传册,让他们到店里看看实物服装就好了。
  实际上每一次的服装秀,都是一次对时尚话语权的争夺。所谓的世界级设计师确实有点东西。但要说他们无所不能,可以一直推陈出新?那是不可能的,人的创造力是有上限的。
  但是掌握了时尚话语权的他们可以不断的用自己现有的模板拼拼凑凑,等到拼凑完毕没了新东西那就再来一个轮回。
  只有真正玩明白这个底层逻辑,才会明白真正的秀应该要怎么玩。
  新中国在东柏林开的这场秀显然已经明白了这个底层逻辑。所以携五千年历史厚重而来,便是想要在这敲响自己的重重一鼓。当然欧美对立国家肯定会否定和抹黑,你们可以假装没听到,但这不妨碍我来敲鼓。
  有第一槌就会有第二槌。这鼓声你们可以假装听不到,但是却无法真的让所有人都听不到。
  很显然,在场看秀的欧美设计师们的脸色不是很好。因为中国人在玩一种很新的东西,不是按照他们设计的秀场规则在玩。
  同时中国人显然已经捕捉到了秀场的底层逻辑了。他们以国家为单位,不是某一个品牌某一个大师,不以单纯的卖某一种服装和潮流元素为主要目的。
  他们再推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形象。这是一种高级的玩法。
  在场的设计师和时尚杂志的编辑中当然有高人,他们能明显的看出这场秀的背后有高人指点。但是谁都没有听说中国有人在这方面有所建树啊。
  那位原本打算走的香奈儿次席设计师站在过道上,她嘴唇微动,已经无法走了。
  三楼的《生活》杂志编辑安德鲁有些出神。因为中国人的这场秀超出了他原本的想象。他们没再欧美的规则里玩啊!
  他们怎么可以这样?!
  这样怎么算是走秀?!
  没有猫步,没有扭胯,没有死妈脸,他们算个屁的走秀!对了,就从这个方面批判他们!
  设计师们和编辑们在绞尽脑汁,想办法如何对可能出现的搅局者赶尽杀绝。
  而柏林的老百姓们却看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走秀。
  娇俏可人的小女生,梳着漂亮的月牙髻,披着大红色的斗篷穿提着月兔宫灯。她脸上甜甜的笑着,一步步走来如邻家小妹一般清纯可人。
  月兔宫灯微微一提,烛光照亮她的脸,额头的朱红月牙点缀的她俏皮可爱。
  宫灯轻轻转了一圈,小姑娘似乎才刚发现台下居然有那么多人。她露出吃惊的表情,随后有些害羞的对大家摆了摆手,随后小碎步的往回跑着。
  音乐一转,丝竹之声响起。(点开有bgm)
  一种俏皮可爱的感觉让人涌上心头。台下很多观众都发出了会心一笑。
  伊娃忍不住对威廉说道:“她好可爱哦。这是中国的传统服饰吗?很有意思呢。”
  威廉也说道:“是啊,和我们的传统服装不一样呢。真的很有异国特色,我现在真的对中国越来越感兴趣了。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去中国旅游看看呢。”
  伊娃道:“我也想去看看呢。”
  威廉几乎是没有思考的说道:“啊,那我们刚好可以结伴一起去。”他说的意思很简单,就真的是“结伴一起去”没有任何其他的意思。
  但是伊娃却莫名的脸红了,头转到一边去。还好是晚上,还好舞台上还在表演。所以威廉看不清她的面孔。
  而他自己也被舞台上的表演所吸引。并没有注意这边。
  舞台上,演员们已经轮换的走了十几位了。他们现在再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古典服饰。从古时贵族的服装,再到平民百姓的装束都有。
  每个演员穿着代表着不同身份的服饰时,都会在舞台上尽可能的表现这种人物的性格和他应该做什么工作。
  如穿着短打的农民扛着锄头,耕田犁地汗如雨下。又如穿着富贵的王孙公子鲜衣怒马。
  荆衩布裙的女子表演着洗衣浣纱。衣着华贵的贵女们则流光扑蝶。
  这都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分,是需要正视的历史。
  搞设计中专,李锐还让人把现在还活着的,对传统服饰、纹样有研究的大家们都找来,让他们去当老师。他们手上的东西和他们脑子里的知识,对中国文化有大用。至少不用出现以后以倭代唐的事情,也别让其他人去号称中华正统了。
  而在这场秀中,有两个演员模特是最出彩的。
  一个便是那提着宫灯奔跑的娇俏少女王玉珠。珠
  而另一个则是以女子之身反串男角的李若梅。当她穿着古典装束踩着音乐的节奏出场时,只听见现场响起了一片哗然之声。其中大多数都来自于现场的女孩们。
  无他,因为李若梅的扮相只有一句话可以形容:翩翩佳公子,风流美少年。
  第0章 番外,科普向,传统艺术现代化
  最近的章节中有很多关于传统文化和艺术现代化之路的剧情。我从书友的评论中可以窥知,一些书友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太深,对传统艺术现代化的过程很多人其实也并不清楚。
  实际上以最常见的戏剧为例,传统剧种其实很多人都在求新求变。因为有识之士都知道,不变就会死。
  而那些死守着所谓传统不放的人是真的为传统文化好吗?这值得思考,他们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我个人非常不喜欢“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东西。当然,我不是说它不好,作为联合国制定的一个文化保护项目,它自然有它的用处。
  可是当所有人都敲锣打鼓的恭请xxx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时候,大家有没有想过“遗产”是什么意思?
  纤夫的号子可以是文化遗产,因为长江不再需要纤夫拉纤了。
  象牙雕刻工艺可以是文化遗产,因为保护大象,我们不该在捕猎大象了。
  可是当把京剧或者其他剧种敲锣打鼓的抬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时有没有考虑过一点,它们还没死呢。
  只有死了的东西才叫遗产。
  把一个还活着的东西抬进去,是不是就是要它们死了?或者说已经认定它们要死了。
  实际上传统剧种的求新求变,可不仅仅是我前几张写的《三堂会审伽利略》这种项目。
  八零后或者七零后,小时候家里有电视,看过浙江频道的话应该会有一些印象。当年浙江电视台拍摄过很多浙(越)剧的电视剧。都是一些短片,上中下三集,或者是上下两集的。
  就是那种在实地取景拍摄,普通对话用白话,一些表达情绪的地方采用越剧的唱词和身段身法。在保留越剧精髓的时候,让没有接触过越剧的人能简单入门。
  那时候我还小,但是看的津津有味。虽然听不懂唱,但是有字幕,而且故事内容也很好看。
  但是后来浙江台没搞下去,因为大家发现直接购买港台电视剧更赚钱。
  越剧电视剧并不是不赚钱,只是因为赚的不如港台电视剧多,所以被抛弃了。这让我现在都觉得很可惜。
  要说现代化,其实台湾的歌仔戏在这方面做得更好一些,跑的更前面一点。
  我在上一章里最后在段评里放了一张台湾歌仔戏反串女小生孙翠凤的照片。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她的《界牌关传说》、《李靖斩龙》、《蓬莱大仙》。
  我可以向大家保证,这些歌仔戏除了闽南语唱腔唱戏可能会让人觉得不习惯外,其他的表演形式绝对不会让人觉得烦闷,觉得“这个戏好无聊啊”。
  如果没时间看全本的,也可以在b站搜索一下精剪片花感受一下。
  在这里还需要提一下另一个台湾做得很成功的现代化古典艺术,那就是布袋戏。虽然现在金光和霹雳两个布袋戏有些跑偏。但它们刚出来的时候绝对是惊艳全场的存在。
  时至今日,布袋戏的打戏依旧超过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现代武侠、仙侠片。
  而歌仔戏和布袋戏的现代化改进是诞生于台湾经济最繁荣时期,走向保守不思进取则是在台湾经济裹足不前时期。
  现在内地经济相对从前要好多了。所以才会有一众京剧名角搞了一版《新编赤壁》出来。在这里我非常推荐大家尝试去听一听。听不了全本可以听选段,比如说b站上有舌战群儒的那一段就很精彩。可以让外行感受到京剧的魅力。
  而在粤剧中,前两年出了一个粤剧大电影《白蛇传?情》。我必须要说,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作为戏剧电影是出色的,放在全中国所有类型的商业片里做横向对比,它都是足够优异。甚至可以排进国产片最近三年里的十大佳片里。
  保留了粤剧的精髓,融入现代化的视效,堪称一流。唯一的门槛是粤唱腔,但是问题不大有字幕。我不信大家连英语电影看字幕都行,看这个电影有什么不行的。
  只可惜很多影院一听说这是个戏剧电影,连排片都不给排。只有广东地区的部分影院排片了。
  这真的非常可惜,真的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这样一部好电影。
  目前网络上有网站买了版权,正在免费播放这部电影。我推荐大家去看,绝对不会浪费你人生中的一百分钟。甚至会为你推开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我个人是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我不希望它在商业化功利化的世界里就此消亡。但我所能做得很少,只能在书里尽可能的推广科普它们了。
  希望书友们有空能去了解一下这些传统艺术。
  第五百二十七章 成功了一大半
  惊叹之声此起彼伏,威廉分明听见自己身边的伊娃都忍不住赞叹了一声:“哇哦!”
  大家的眼睛都盯在舞台上,他们分明看见了一名如旷世画作里走出来的俊美少年。但这幅旷世名画肯定不是达芬奇或者是哪位西方名家画的,而是来自东方的一名大艺术家所做。
  因为只有大艺术家的笔下才能绘制出如此举世无双的翩翩公子。
  只见“他”身穿锦缎白衣,黑色大敞,头戴锦冠。面带微笑,手上拿着一把折扇。这把折扇在“他”修长的五指之间来回旋转。一把没开的扇子已经在“他”手上玩出了花。
  “他”的形象完美的符合了在场所有欧洲女性对遥远亚洲国家里一个古代王子的想象。
  在现场看的观众里除了威廉和伊娃之外,还有染厂的四小天鹅呢。
  她们挤在第一层相对较厚的位置,但是这个位置也能看清台上那位王子的模样。那样的绝世而立,那样的卓尔不群。
  “要死了,要死了!怎么会有男人这么帅的?!”四小天鹅里的一位发言道:“他怎么可以长得这么好看啊。又英武又帅气。”
  “是啊,是啊。啊,完蛋了,我现在觉得追我的男生都好丑啊!怎么办?我要嫁不出去了!”另一个女生苦恼的跺脚。
  “该死,为什么要让我还没结婚的时候看见这样的帅哥啊!”还有一人抱怨道。
  四小天鹅里有三个都在抱怨了,只剩下一个没说话。
  另外三个以为她看不上这样的亚洲帅哥呢,大家转过头去看她,结果发现她捧着下巴死死的盯着舞台的方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