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493节

  幸雄知道,已经有很多东京人开始动摇了。
  不仅仅是老百姓在动摇,那些要前往朝鲜的日本士兵们动摇的更厉害。
  在指挥部里,阿尔蒙德下了死命令。
  “这些家伙要是这样消极避战,统统丢上军事法庭!”
  好吧,这句话还是有点用的。
  有的美军飞机开始接战。但是螺旋桨飞机打喷气式飞机,那可真的是变成火鸡了。
  在东京一众市民和很多士兵的目光中,他们眼睁睁的看见十几架美军飞机在天空中变成火鸡。有的倒霉鬼连跳伞的机会都没有,直接和他的飞机一起在天空中变成火团了。
  这导致原本因为阿尔蒙德要把他们送上军事法庭的恐吓而鼓起一些勇气的飞行员们,心下一横:上军事法庭好过没命啊!
  要和中国人打,至少要来f4u才行啊!我们这些老飞机不是上去送死吗?!
  所以最后的结果变成了一个非常可笑的场面。
  中国飞行队完成了他们的任务,顺便打掉了十几架美军的老式飞机。然后大摇大摆的飞走了,一群美国飞机在后面追赶着。
  知道的晓得他们是在追击,不知道的只当他们在礼送中国飞机出境呢。
  新练一师团的宪兵队也看着天空上美国人礼送中国飞机出境的场景,就连冈村宁次让他们收拾那些宣传页的命令都忘记了。
  有一名宪兵队的队长小声嘀咕着:“时代变了啊,大人。”
  第四百八十三章 有些东西破了
  美军的飞机追不上志愿军的飞机,所以最后的追击就像是列队欢送一样。好似下一刻就要开口道:“大爷,下次再来玩儿啊——”
  没办法,美军飞机的欢送队列实在是太热情了。
  热情的咱志愿军空军忍不住一直回望。
  “可惜咱们不够油。不然真想都把它们给打了。”
  “别想了,咱们从后面起飞,在抵近前线的临时机场加了油装了副油箱,都把副油箱的油飞干了。咱们怎么着也不可能和美军缠斗。”
  “对,和他们缠个五、六分钟,咱们的油就指定不够了。”
  “可惜啊,咱们的飞机还是脚程太短了。要是咱们什么时候能生产自己的飞机。然后把日本纳入飞行作战半径就好了。”
  有的飞行员在频道里不无感慨的说道。
  是啊,如果有办法把日本纳入飞行半径,进行常态化巡航的话,会有很多事情可以解决。
  “要是有美国佬那样的航空母舰也行啊。”
  “嗨,想啥呢。那是短时间能成的事情吗?”
  “想想嘛,只要我退役前能看见那一天,我就满意了。”
  一群中国飞行员畅想着未来的美好,然后飞进云层消失不见。就好像他们没有来过一样。
  但是东京坠落的十几架美军飞机,和满地的宣传页却证明着他们的存在。
  日本人这个民族很变扭。
  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么变扭的?不好说。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最后一代德川幕府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就对日本老百姓进行了长达数百年的洗脑和pua式的管辖。
  简单的总结一下,可以用德川家康的“管理哲学”来概括:不要让农民吃饱,但也不要让他们饿死。
  不要让农民吃饱,因为吃饱了的农民就会有空闲的时间和兴趣研究其他的东西,他们会有时间进行思考。
  而农民一思考,上层就要完蛋。
  同时也不要让农民饿死,因为农民要是活不下去了,他们就会造反。
  农民一造反,上层也要完蛋。
  所以让农民辛苦的劳作,每天的工作刚好换到活命的口粮是最合适的管理方式。这样农民既没有时间思考,也不会因为饿死而造反。
  这就是封建阶级对底层的压迫。而这样的压迫下,各种为了生存而出现的变种文化都诞生了。
  日本人长久以来的扭曲性格也在慢慢诞生。
  他们害怕上层人士,但是又喜欢搞下克上。一边讲忠义,一边又把卖主求荣当成理所应当的事情。都是一个妈生的,说要搞家族团结,但是又要搞长子奴隶制度等等。
  日本人现如今的性格和文化养成,和他们上层人士千百年来为了更好维持统治阶级而搞出各种的非人操作不无关系。甚至可以说这就是日本人性格扭曲的主要原因,成为了他们文化中一个强大的惯性。
  而一直到了今天,他们的惯性依旧存在。最简单的一点,日本人心中那种难以理解的慕强心理。
  虽然说慕强心理几乎是所有人类的基本本能。人会羡慕那些比自己强大的人。就像是读书的时候会羡慕那些比自己聪明的同学。球场上会羡慕那些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踢的更准的同伴。
  但是很多普通老百姓日本人的慕强心理已经扭曲到了一种病态的程度。
  当日本军国主义和沙俄之战中战胜沙俄之后,日本人突然觉得自己战胜了白人,自己是亚洲之光,自己行了!
  这种“我是小国,但我也是列强”的心理一直持续到两颗原子弹丢下来。
  日本立刻迅速调转了崇拜对象:美国爸爸就是天!
  这种慕强已经到了一种舔狗的地步,一种中国人已经无法认同的地步。
  不说地摊文学中流传的【日本政府为了改良日本人种,让日本女人和驻日美军借种】这种无稽之谈。
  说点实际的,那就是日本在50年后开始创作的很多文化作品中,都会出现一头金发面容白皙的正面角色。
  金发白人崇拜已经耕植于每个日本人的心理了。从电影、游戏、小说,动漫等等。
  金发白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尤其是日本泡沫经济时代在日本成为了真正的上等国民。是从政府到民间全都当成上等国民对待的存在。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驻日美军可从未在日本人展现过虚弱的一面。历史上之中,朝鲜战争虽然美国一开始失利了。但是最后至少是僵持在三八线,所以美军其实不算丢人。
  美军和美国的强大一直在日本人面前时维持的住的。
  但是今天出了一点小小的状况。
  当着全东京上百万市民的面,中国空军飞进来了。他们没有投下真的炸弹,但是却打下了十几架美军飞机。
  普通老百姓不知道喷气喷式飞机和螺旋桨飞机的差别。他们只知道那些都是飞机。
  他们也都知道美军在前线那么多飞机、那么多航母、那么多雷达,没有一个把这群中国飞机编队给拦下。
  于是乎,在一些日本人的心中一个可怕的想法诞生了:美国不如中国?!
  当然这个想法仅仅只是在他们脑海里出现了一瞬间,就立刻被他们自己给驱散了。因为这个想法太可怕了。
  可是对于几乎是扭曲性慕强的日本人来说。所谓的强者是不能露出任何破绽的。不然他们文化里的“下克上”和“卖主求荣”就会压制不住。
  就像是现在新练一师团的宪兵队虽然在执行冈村宁次的命令,在搜集那些飘落的纸片。但是他们中却有人自己偷偷藏了一些。
  而这些宣传纸片中有非常关键的一些信息。专门为日本打造的,那就是里面还专门写了一个投降指南。
  并且保证志愿军不会以任何方式虐待凌辱主动投降的战俘等等。
  还真别说,有很多日本士兵看着美军飞机被中国空军击毁后,他们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可是在看了投降指南之后,他们莫名的心理又轻松了一点。
  而对于更多的日本老百姓来说,今天的这场空战就像是一场预演。在他们心里的某些东西好像碎掉了。
  现在的驻日美军总司令阿尔蒙德对日本的文化理解并不够那么深。不然他绝对应该要在第一时间去压下日本可能会发生的暴乱,并且立刻宣布大东京地区进入戒严状态。
  在最短的时间能尽可能的把这种无形的危害降到最低去。
  可惜阿尔蒙德并不能完美的理解日本人那种扭曲的心理。所以他做的第一件事反而是斥责各雷达站和前线空军全都是瞎子,居然让中国空军飞过来。
  并且要求他们在志愿军飞回去的路上进行劫杀。
  同时对日本驻扎的美国空军的怯懦畏战深表不满,肯定要有人倒霉了。
  而与此同时,宣传页的一些内容也被送到了阿尔蒙德面前。
  原本就已经气的跳脚的阿尔蒙德更加跳脚了。
  因为他看见了什么?
  【美军圣诞节一日,向我志愿军投降人数高达一千多人。美军前线军心涣散,早已无抵抗之心……】
  阿尔蒙德铁青着脸看着自己的助理:“这是真的吗?”
  助理脸色也不好看:“刚刚已经以总司令部的名义对各部队进行质询,让他们尽快回应。虽然现在回应还没到,但是以志愿军一贯以来的行为来说。他们基本不宣传不存在的事情。”
  是的,有的时候与其相信自己部队的报告,还不如相信志愿军的呢。
  阿尔蒙德只觉得前线要坏。
  而新练一师团的日本兵们也有人看到了那些信息。美国佬已经被志愿军打的军心溃散了,自己还行吗?
  冈村宁次眼睛眯成一条缝,就像是一条毒蛇一样。那些新练师团不能在日本待了,要赶紧送去朝鲜。
  他们要是继续待在日本军心就要散了。
  至于去朝鲜后军心会不会散?冈村宁次自有主张。他和他所代表的利益群体所求的是一个机会,一个站到前台的机会。
  如果阿尔蒙德忽然觉得日本兵不行,不让他们去了。那么他们这群人可就难有翻身之日了。
  最多也就是送十几万士兵去死罢了。日本人口多的是,只要美国佬肯给补充,就算死上四五十万士兵又怎样?拿人命填也没关系,只要能成功让自己以及自己身后的人上位就好了。
  相信自己的那些同伴们也会支持自己的,不过是死些人罢了。日本别的不多,贱民有的是!
  冈村宁次这样军国主义份子有时候会做出各种普通人难以理解的操作。那是因为普通人会用普通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去带入思考。
  而军国主义份子,有他们独特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但是冈村宁次这样军国主义份子的短视和自私就如《萤火虫之墓》里的男主清太一般,几乎一摸一样。
  所以他通知自己的副官:“明天安排他们(士兵)登船去朝鲜。”
  “啊?将军,可是……”副官想要说什么。
  但是冈村宁次的目光斜视过来,副官立刻什么都不敢说了。他立正敬礼:“嗨伊!”
  裕仁天皇总算是从他的防空洞里出来了。爬出来的他人五人六的对着自己的总管发着脾气。
  “去把吉田茂找来!”
  “让他和美国人理论理论!我们日本倾国之力支持美军打朝鲜。可是他们却连我们的安危都保护不了!”
  在管家领命而去的同时,相隔仅仅只有两公里远的一个大院子里。朝香宫鸠彦王的两名家丁被他的私人护卫用手枪打死了。
  理由是他们趁乱偷盗。死前他们的嘴巴被用布团塞的死死的,一句话都喊不出来。他们被五花大绑,只能疯狂的朝着朝香宫鸠彦王磕头求饶。他们的眼里全都是渴求。
  可是换了一身新衣服新裤子的朝香宫鸠彦王却厌恶的摆摆手道:“开枪。”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