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359节

  “我们迟早是要和美国人接触的,不管是做生意还是文化交流,这都是迟早的事情。所以我觉得,关于拍摄我的《精神控制者》这部电影,仅仅只是美国人的一个开始罢了。
  文化战线的战争,其实已经开始了。"毛主席听李锐说得内容,听得很入神。
  他问道:“那我们的李部长准备打赢这场战争呢?"李锐微微一笑:“谣言者不攻自破。但我们宣传自我形象是必须的。不能让美国人占据了话语权,让全世界提起中国就是眯眯眼、小矮子、尖酸刻薄。”
  “我们的《碧潼战俘营》在很多国家都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下一步我们要在我们国内放映这部电影,以低价的露天电影方式放映,以及免费的送电影下乡。一是消灭我们国内很多民众对洋人的恐惧。二是树立我们军人的形象。”
  “第二,我准备在战俘营的管教和志愿军战士中挑选身材形象好的出来,让他们随着这场真人秀的播出,把中国军人的形象传播到世界。让全世界看到什么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第三……”
  李锐说到这里目光转向了周总理:“周总理要拜托你了。"“啊?我?我干什么?"周总理有些懵,这还有自己的事儿呢?李锐非常认真的点头道:“为了新中国,为了我们中国人的形象,请您也一并成为形(绝)象(对)大(偶)使(像)吧!”
  第三百三十章 拍摄中国人的英雄
  “我?等等,咱们的李大主任不是想让我去和上海的电影明星一样去拍电影唱歌吧?”
  周总理愕然,然后摆摆手:“不行,不行。要是我年轻个三十几岁,你和我说这个,指不定还行。现在我的工作和我的年龄都不适合做这件事了。”
  周总理对于李锐的提议连连拒绝。
  毛主席到是不慌不忙,反而用手托着下巴笑眯眯的说到:“哎呀,李主任眼光好哦。我们周总理年轻的时候是演话剧反串女角的。好看的很呐!”
  什么叫看热闹不嫌事大?诺这就是了。别以为领导人就天天板着脸皱着眉,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或者是不苟言笑和个皇帝似的。
  实际上他们有自己的乐子。朱老总再一次笑出声。“你们两个啊。”周总理指着毛主席和朱老总,食指连点,无奈摇头:“就知道看热闹。”
  几人笑了一会儿后,毛主席收敛笑容认真的说到:“还是听听我们李大主任的说法吧。让我们的周总理去当明星,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不管是唱歌拍戏,还是做各种轻浮的宣传都不行。”
  “第一,这影响周总理工作。第二也和我们党纪要求不符。第三,我们党内也严禁搞个人崇拜。”
  毛主席这么说着,他是最反对个人崇拜的。
  当初解放中国了,党内有人提议说在北京或者是什么地方给他盖一个大雕像,遭到了毛主席的拒绝。
  他在不伤害党内同志感情的情况下,说到:“你们现在好咯,进了北京城,你们都住到好屋子里头去咯。把我一个人丢在外面风吹雨打。”
  以这种方式婉拒了给他搞雕像的请求。
  李锐自然是知道这些的,所以面对毛主席他们的疑问,李锐说到:“当然不是让周总理去拍戏。实际上政治人物有政治人物的宣传方式,不能轻浮的和后世搞爱豆偶像那样弄。”
  李锐这话说得是没有错的。
  实际上后世的政治人物都有自己的宣传公关团队。
  他们不会用搞爱豆的方式去宣传政治人物。
  但是会用言辞、行为、照片、发言等等方式,潜移默化的对人物进行宣传。
  “但是我们现在要做的并不是宣传周总理的个人形象。”李锐指出一个非常关键的点:“我们需要的是用周总理的形象,向外展现中国人的形象。而不是在美国话语权猖狂的时代,肆意的矮化丑化我们。”
  “谎言说一千遍不一定会成真理,但必定会有一堆人受骗。试想一下,苏联不可能永远和美国毫不往来。中西方的绝对对立也不可能永久持续。过一些年,我们始终是要和西方做生意的。”
  “到时候,西方的话语权以美国为首。他们向西方的盟友们灌输了十几二十年关于中国人的丑化信息。大家觉得我们到时候要和欧洲做生意,面对的阻力和困难会有多大?”李锐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形象所影响的可不仅仅是人际交往,还会影响日后的生意,包括产品销路等等。
  “所以,周总理你也不用急着拒绝。我们的拍摄不是以宣传个人形象为主,不是把人偶像化。
  因为一旦偶像化神化,那是某些人最希望看到的。只有偶像化,你们才对他们无害了。”
  “政治人物的宣传,与国家形象的宣传树立,是要小火慢烹的。以后我会派遣一批专门经过训练的摄影干事,为你们拍照拍摄。国家领导人的照片是需要好好挑选的。”
  说到这里,李锐忍不住想到了某个占据最好位置,拍摄最烂影片(照片)的机构了。
  当然,这里就不提它了。无声的影像是可以传递力量的。“有句话说得好,那个谁在国际共产运动中的贡献,切·格瓦拉再干两辈子都赶不上。但是切·格瓦拉对国际共运的宣传作用,那个谁再来十个也不值一提。”
  李锐这话说完,毛主席笑出声:“李锐同志,你说的那个谁,到底是谁啊。”
  李锐挠头:“忘记了。但应该是个很重要的国际共产运动的同志。我就记得记切·格瓦拉了。之所以记住他,也是因为切·格瓦拉的形象确实很出色。”
  “有能力,且有形象,在这个时代就是一件很有用的事情。所以周总理,你也不用担心偶像化这件事。我也不会把你给偶像化。”
  “我现在只需要您偶尔在战俘营的真人秀里偶尔露脸就好了。您就日常工作,我们进行拍摄,然后进行剪辑。”李锐如是说。
  “当然,对于我们中国的正面宣传,除了领导人之外。其实还有到各行各业的,以及能让人感觉到有趣的故事一并宣传下去。
  不要做教条主义式的宣传,在宣传上要肯定组织的作用和帮助,但也要肯定个人的主观作用。”
  李锐这么说:“其实我心理也有很多觉得合适的想法。可以拍成电影,作为我们宣传使用。”
  周总理问道:“比如什么?”
  “比如说我们在战争年代涌现了那么多的英雄。电影拍摄不能总是宏观叙事,有时细致到个人才更能打动人。
  让人哭,让人笑。《大决战》是宏观叙事系列,我们还需要更多在时代浪潮中的个体。”
  毛主席听到李锐这话,他哈哈一笑道:“我猜我们的李主任已经有腹稿了。”
  “确实有。反正我们军队里开一等功和特等功大会的时候,有那么多模范,取材取材就可以用了。我觉得里面那个被战友叫做吕布再世的吕俊生的故事就不错嘛。”
  “美国人不是喜欢拍矮化我们的故事吗?我们就拍一个昂唐七尺男儿的故事。吕俊生的事迹我看了,拍成电影足够精彩好看。”
  李锐所说的吕俊生,乃是解放军中真正的猛人。
  一说到这人,毛主席都想起来了。
  他说到:“吕俊生,我记得。五零年开表彰会,我给他授的勋章。我记得他一个人在一次战斗中用大刀打白刃战,一口气砍死了二十七个关东军鬼子。直接将对面的日军部队杀的仓皇而逃了。”
  自动时代用白刃战作战要么是很蠢,要么是没有办法。
  但如果真的有人在战场上用白刃战打出了气势和威严,那对敌军造成的伤害和士气损害将是成倍提升的。
  中枪死的战友,和你在旁边看着战友被活生生砍死是不一样的。
  李锐补充道:“不仅仅是正面战场一人砍死二十七个关东军鬼子。还带队武工队,在敌后搞破坏。只身进城,生擒当地日本情报头目小笠。
  他之后敌后工作被擒,在被押送的路上挣脱绳索,赤手空拳打死七个鬼子。那些鬼子是来抓他的,结果成了他的缴获。”
  “之后解放战争当连长,多次打出过几比几十的战绩。闫家庄一战,他带领连队向国军进攻,歼灭敌人一百零八人,连队内战友只有一人轻伤。”
  “这样的军中吕布,我们不能放过这样的好题材。这可比美国人拍摄的各种英雄电影更接地气。因为我们的战士是人,不是超级英雄。”
  毛主席等人听到这里都重重的点头。
  周总理更是道:“既然如此,我们的李部长就去放手做吧!美国人从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他们也不要想从其他地方得到!”
  “好!”李锐笑着答应。
  苏联名导扎瓦茨基在新中国的每一天都是让他感到心潮澎湃的。
  因为在确定了《赡养人类》由中国主导拍摄,苏联辅助拍摄之后。
  扎瓦茨基就带着一支二十人的拍摄团队来到中国。
  中方热情的招待了他们,并且经过探讨,且研究了扎导从前拍摄的电影之后。
  中方人员大方的表示,可以将文戏方面交给扎导拍摄。他很擅长拍摄那些寓意很深,很有思考的镜头。
  当然,抓总还是要由中方抓总的。因为扎导的节奏太慢了,不能让他剪辑。
  不然《赡养人类》又会拍摄成一部冗长的文艺剧情片。
  李锐给下面的指示是:在保证影片的商业性上要兼顾思想性。
  传播度和观众喜闻乐见为第一,思想深度和寓意为第二。《赡养人类》追求的是传播,毕竟这是一场对资本主义的文化打击。
  扎导来中国后最先做得事情就是对中国人如何拍摄枪战和那种宏大的特效感兴趣。
  于是中方带他参观了一下中方拍摄那个战舰降临上海时的场地。
  那是一个巨大的沙盘制作的极为精细微缩城市模型,和用鱼线掉在半空中的巨大战舰模型。
  充满了细节和精致感,扎瓦茨基只觉得下一秒那个战舰好像就能飞起来一样。
  扎瓦茨基围绕着战舰看了好几圈,嘴里念叨着:“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你们是怎么把模型制作的这么精致的?这……这看上去就像是一架真实的战舰。这金属的质感,上面的细节纹路。你们是怎么办到的?”
  扎瓦茨基满脑子的问号。
  因为这艘战舰制作的太精细了,超出了他对特技拍摄模型的理解。扎导当然不知道,在破晓基地里有一种东西叫做3d打印机,还有一种东西叫做模型专用上色工具。
  第三百三十一章 中国人充满了工匠精神的套路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这个年代确实是有特技拍摄的手段了。
  所谓的特技拍摄,就是指利用微缩模型(以及其他的一些拍摄技术)拍摄一些现实中不可能拍摄出来的场景。
  在电脑cg没有大规模问世之前,这是所有电影拍摄的最常见手段。电脑cg问世的初期,依旧有大量的电影公司选择特摄拍摄手段。
  比较有名的便是星球大战系列,还有《泰坦尼克号》了。当然,泰坦尼克号那种几乎复制了半条船然后再弄沉的特技拍摄手段,就不是微缩模型拍摄可以相比的了。
  在五十年代,要说制作特摄微缩模型最好的地方,还真的不是好莱坞。
  而是日本,历史上中日本将在几年后拍摄关于太平洋海战的电影。
  东宝公司制作了大量的战舰模型用于拍摄。
  因为制作的太逼真了,美军一度以为当时日本人在海战时安装了很多摄像机。
  电影里的画面都是当时海战的真实画面。
  当然,这还主要是受限于这个时代的播放设备,这年代电影放映机的清晰度并不够高。
  再加上黑白放映,以及战斗时产生的烟雾和火光等等拍摄手段的遮掩。
  才可以让这种用特技手段拍摄的电影,看起来有非常逼真的效果。但实际上这年头制作的各种模型,其实精密度真的不能细看。
  因为电影画面糊,所以很多时候道具模糊一点也无所谓。
  这个时期的电影道具,尤其是拍摄特摄用的东西,很多时候真的只能用粗糙来形容。
  毕竟很多时候,这些道具都是拿木头或者铁片做得。当真是纯纯的手艺活。
  拿木头雕刻的东西可以精细,但是精细度有限,根本没办法和基地里面那种用三维建模软件建模,然后3d打印出半成品。
  最后用专门的模型上色油漆进行喷漆制作的玩意儿相比。
  因为考虑到以后很长时间内出现在公众视野内的特效大片都需要有一个解释。
  所以李锐让麾下的摄影干事们先走特摄这条路。
  而不是直接去搞cg。第一是因为搞特摄,你模型做得精细,你可以用手艺人牛逼来解释。
  别人也没什么想法。第二是因为,学习制作电脑电cg,和搞一堆制作电脑cg的设备根本不是网咖负担的起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