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哼,就我这闺女,金子都不换的好孩子。那一家瞎子竟不肯要,这是天赐我的!怎么样,老爷,我是不是得着了?”
太上这一路也看着探春不叫苦不怕累,无论何时都是恭敬周到地伺候太后,并不替她自己讨好处,也不替犯了法的生身姨娘求情,只是在偶尔提到荣宁二府时,冷然无言而已。
倒是一提到林黛玉一路风霜,回到老宅似乎又有风波,关切得很,也有些心急。偶尔还会忍不住在太后跟前打听内情。
照着太上的话,骨子里极是个“有情有义的烈性孩子”。
因呵呵笑着向着老妻一举杯:“是是是!吾妻神目如电!”m..
冯紫英偷看探春一眼,低声咕哝:“姑娘么都是挨夸的,小子么就都是挨骂的,天下的道理从来都是如此哟……”
冯唐忍不住抬手一巴掌拍在他后脑勺上:“好吃好喝堵不住你的嘴!”
冯紫英苦着脸:“是不是,我难道还说错了?”
太上太后呵呵地笑,再对饮一杯。
戴权笑着劝冯唐:“出来玩嘛,让小孩子家就撒个欢!难道有咱们在跟前,他还能闯出什么祸来不成?
“义敏……姑娘已经够文静的了,您再把紫英拘紧了。这一路上连个说说笑笑的人都没有,您不嫌烦,老爷和夫人还无聊呢!”
太后忙替探春正名:“我们义敏只是不在你们跟前说笑啊!我们娘们一处坐车坐船的时候,我可开心了!”
“好,好!你的闺女哪里都好!”太上忙糊弄过去,夹了那猪头肉给太后,“家里万没人做这个菜,你快尝尝,极好吃的!”
几个人吃喝一顿。
过了好一时,遥遥看着楼船上黛玉一行人起身结账离开,冯紫英不由得出神了片刻,才转头道:
“夫人,您说这昭庆……姑娘,为什么非要这个时候回乡?还有什么事儿,不能开春再来么?”
太后看了太上一眼。
太上又夹了一口呛虾下酒,吐了壳子,才道:“我来问你,五天后,是什么日子?”
冯紫英迷茫,屈指一算:“十月十五……下元?!”
“下元祭祖,江南最盛行此俗。”探春低声说了一句,又叹一声,“林姐姐一定要来时,我都没想到这一层。”
“林家宗族虽然还算茂盛,但是她家这一支,自四年前起,便只剩了她一个人了。”
太上说到这里也感慨,“上回她去……跟我说话,我戏言,再来江南,便只带着她和义敏,一起来走走江南,看看如海。
“大约就是那句话,勾起了她的思乡之情。这份心思啊,是按不住的。加上义敏说的,家中恰好无事,她便待不住了。”
太后便看着探春笑道:“她怎么没邀着你和那个小尼僧一起来?”
“她哪儿敢啊!她自己出京还得偷偷地溜走,不敢跟陶监说呢!
“万一教您知道她竟把我拐出了京,又没长辈大人带着,您回去不得罚她跪佛堂?!”
探春笑着,不动声色地换了一碟仍带着热气的桂花糕放在二圣跟前。
太上和太后不防备,一人夹了一块吃了,又都赞同地点头:“那倒是!昭庆的胆子,那真是比斗大了!回去定要罚她!”
戴权看在眼里,满意地笑了笑。
冯唐也捻须微笑着点头,再一侧眼看见自己的儿子,眉心顿时拧成了疙瘩。
——人家的闺女怎么这么好?自家的臭小子怎么看着这么欠揍呢!?
“明儿个,咱们去扬州么?”戴权小心地问,“苏锡都逛了十几天了,差不多了罢?”
“不去!”太后忙道,“去了必定被溶哥儿关起来不让再出门!”
太上也点头:“先不过去。”沉吟片刻,却问冯唐的意见,“水患虽平,民生艰难。我想去江边看一看,你陪我去吧。
“让紫英护着夫人、姐儿她们,在这附近再玩一圈。”又对太后道,“太湖极好,对面的宜兴、湖州也好玩。你带着义敏去逛逛。”
太后却不肯:“我一个俗人,若无你带着,我哪玩得出风味来?况且我也没见过大江呢!我也要去!”
太上扶额,想了一会儿:“那这样吧。我先带着你去湖州和宜兴玩了。然后直接去金陵,从那边顺江而下,倒能看个全景儿。”
太后这才满意地笑了起来,又亲手执壶给太上斟了一杯酒:“多谢老爷迁就妾身。”
“本来就是带你来逛的。若是有悖此意,倒不如不来。”太上被太后这一声谢,说得眉飞色舞。
冯紫英低头,声音压得低低地咕哝:“不是为了昭庆郡主来的么……”
冯唐一眼瞪过来。
冯紫英一大口肉塞进嘴里,堵了个严严实实。
戴权状似没听见,却笑着对太上道:“那可正好了。到时候,昭庆姑娘那边,应该也祭奠完毕。
“这样一来,夫人可以带着两个最心爱的姑娘一起去金陵看长江呢!”
第226章
第二天,因前夜饮酒过量,直睡到中午才起身的黛玉,喝着送来的醒酒汤,不由得皱眉:
“这不是柳嫂子的手艺。哪个做的?”
紫鹃抿着嘴笑:“姑娘的舌头真灵。柳嫂子不在,这是杜嫂做的。”
“不在?去哪里了?”黛玉诧异。
晴雯在旁笑道:“柳嫂子昨儿晚上回来,也是有了几分酒,抱着厨下的锅铲哭。
“说吃了这一船的菜,才知道姑娘这些年吃她做的东西到底有多委屈。说是再也没脸给姑娘做菜了。
“杜嫂子问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便劝她,让她既然不满意自己的手艺,学就是了。还拍着胸脯说自己也可以请她去吃江鲜。
“谁知孟姑姑听说了,立马拿了二百两银子过去给柳嫂子,吩咐说:
“等回了京,昨儿晚上的菜,除了那生呛生腌,没好鱼好虾做不了,其他的,照模照样,一个别错,必须都做给她吃。
“还说,这些日子在江南试菜学菜的钱,姑姑全包了。那二百两先花着,花完了再跟她要去!”
黛玉都听愣了:“所以,柳嫂子是出去吃了?”
“正是!”晴雯掩口而笑。
紫鹃也笑:“厨下欢声雷动。柳嫂子这些日子学做江南点心,不知试了多少回。
“刚开始镜伯还心疼买材料的银子,后来吃了几回做好的点心,便一个字都不说了。”
晴雯凑上来小声道:“要我说啊,镜伯真是,手紧!光吃,光夸,可这让敞开试做的话,是一个字都不说。
“不然的话,只怕柳嫂子刚来就要出去逛酒楼试菜肴去了呢!”
小红和雪雁都轻轻地笑,又赶紧看看外头有人没有。
黛玉又好气又好笑:“既是如此,你们怎么不早告诉我?”忙命小红,“拿了银子还给孟姑姑!这钱该着从公中走账才是。”。
小红笑着答应。
一时黛玉酒醒的消息传到外头,镜伯才递了请柬进来:“因郡主回来,族里今年打算大办下元节,只是不知道郡主肯不肯。”
黛玉看着那帖子沉默了一炷香的功夫,才勉强点了个头:“我可以去,但请镜伯告诉他们,往年什么样,今年还什么样。至于各家该摊多少钱,让芸哥儿和杜护去问。”
镜伯顿时一喜:“好!这样好!他们倒是想坑郡主的钱,芸二爷却不是吃素的!往年欺负我老眼昏花,今年却休想了!”
高高兴兴地拿着那请柬出去了。
紫鹃和晴雯看着老头儿的背影,捂着嘴笑:“怪道姑娘说,先前林浑一家子从镜伯身上刮不到什么钱!”
黛玉便悄悄地告诉她们:“我爹爹后院姨娘不少,没一个能从镜伯手里多要到一文钱!
“我听我乳母说,好几个实在爱慕首饰衣裳的,都是自己绣东西悄悄出去换钱。此事镜伯却是不管的!”
几个丫头吃吃地跟着笑。
唯有黛玉自己,说完这句话,忽然愣住,过了一时,看向雪雁:“你还有印象,后院是哪个姨娘,最爱绣东西拿出去换钱么?”
雪雁茫然了一刻,才不确定地说道:“我记得是一个姓甄的姨娘。
“那时先夫人看见她便叹息说可怜,便不太管她。她绣工极好,双面绣都会呢!”
黛玉闭上了眼睛,用尽了力气回想,忽然睁开眼,看向雪雁:“她是不是叫颖娘?!”
“对!叫颖娘!!!姑娘记性真好!”雪雁绽出个灿烂笑容。
黛玉却深吸一口气,挥手令她们都先下去。
大家一愣。
紫鹃瞧出不对,忙让晴雯和雪雁去厨房看看柳嫂子回来没有,又令小红守门。
自己则扶了黛玉歪在榻上,低声问:“姑娘,哪里不妥么?”
黛玉咬了嘴唇半晌,才低声道:“你可还记得家里那一屏慧纹?”
紫鹃怔住:“记得。怎么了?”
“我从第一天看见这慧纹便觉亲切。到现在才想起来,我家那个甄姨娘,她的绣工,虽然不似慧纹,却极有七八分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