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黛玉在旁边抿嘴笑着听。看太后依依不舍地要把那鞋子脱了,这才笑道:
“义敏那里正做着另一双呢。我看是专门做给天凉些时候穿的。
“鞋么,爱穿才算是得其所。您出门再换,在殿里穿这个正好。”
太后立即停止脱鞋的动作,又瞪程倩一眼:“你听见了?我女儿还给我做呢!我就穿!”
几个围着的人便跟着笑起来。
黛玉坐在一边,也不动手,只笑眯眯地问候:“太后最近身子还好?听孟姑姑说,陛下病着的时候,您还跟着熬了好几宿?”
“哪里就好几宿了?就坐了半夜。到了三更天,程倩便逼着我去睡了会儿。”太后笑着只管低头打量自己的新鞋子,顺口说道,
“我不熬这半夜,太医院那帮人就不当回事,脸上煞有介事,手里潦草用药。我还不知道他们?!
“这不是我熬了半夜,小孟照看了整宿,他们立马就都老实了?不然你以为皇帝怎么三天就能醒,五天就能下地?”
黛玉丝毫没有动容,只是含笑点头,半晌劝了一句:“儿孙自有儿孙福。太后娘娘也要多顾顾自己。义敏听说时,吓得脸都白了。”
太后笑着连连答应:“我顾着自己!一定好好顾着自己!”
正说着,忽然外头有人疾步进来,打千单膝跪倒,却先看了黛玉一眼。
太后抬手:“无妨。说罢。”
“胭脂熬刑不过,刚刚咽气了。”来人低着头禀报。
太后皱了皱眉:“谁都没招出来?”
“只说是个内侍,却脸生得很,并不认识。
“幕后令她相信的人,咬紧牙关,死都不肯说。”来人声音死板,毫无波动。
黛玉听着他的声音,忍不住偏头看了一眼这人的侧脸。
这人似是察觉,忽然脸一偏,一道宛若有实质的目光如箭一般刺了过来!
黛玉吓一跳,直直跟对方对上眼神,呆了一呆。
那人冷漠地移开目光,再度看向地面。
“还有么?赖太妃那里禀报了没有?”太后缓声问。
那人仍旧低着头:“尚未禀报。赖太妃如今称病,肖太妃非要去探望,小门监们根本拦不住。
“刚才就在赖太妃病榻前,肖太妃说她的掌事姑姑不尽心,当着面儿打了一个耳光,打掉了那掌事姑姑一颗牙。”
黛玉挑了挑眉。
这肖太妃好手劲儿!
“哼!活该!”太后不在意地摆摆手,“你去跟赖氏说一声,告诉她胭脂死了,让她安心当她的太妃,等着给太上陪葬便是。”
程倩捂住眼睛。
太后娘娘,您说话能不能有点儿忌讳?!
那人答应了,起身退了三步,又疾步离开。
黛玉好奇地看着他的背影:“娘娘,这就是宫正司的人么?看着满身杀气。”
“是。宫正司的宫正虽是女官,手下却颇有几个得用的内侍。这是其中之一,名叫……”
说着话又忘了,看向程倩。程倩笑着接话:“叫楚刈。”
黛玉哦了一声,看看天色,刚要开口告辞,忽然外头有一阵靴子响,接着便是太上高声大气的抱怨:
“你就不能管管?两个太妃,一把年纪了,竟然动了手打起来!”
太后轻轻从鼻子里哼了一声,阴阳怪气地说道:“您都知道了,还轮得着我管?那可都是您的心肝宝贝,我管差了怎么办?”
不等太上回这句话,黛玉忙见缝插针抢道:“回禀太后,义敏在家等我回去跟她说太后平安呢!我告退了!”
太后点点头:“行。走吧。”
太上一呆,这才发现林黛玉也在场,哼了一声,摸了摸自己的鬓角,嘀咕一声:“不早说这丫头也在!”
黛玉也给他行个礼,赶紧撤出这兵荒马乱的资深宫斗战场。
可还没走出延嘉殿,戴权便匆匆追了上来,笑着请她留步:
“太上说,请昭庆郡主去甘露殿稍等。”
黛玉无辜地眨眨眼:“我么?我什么都不知道,也什么都不会做,叫我过去做什么呢?”
戴权抱着拂尘呵呵地笑,看看左近没几个人,靠过去压低声音:
“太后和太上都说过,您啊,最是眼明心亮、嘴乖手巧的了。
“如今这宫里,只有您不乐意知道的事儿,您才不知道。也只有您不乐意做的事儿,您才不会做。
“不然的话,好好的,贵妃娘娘怎么忽然就有了个皇子可养呢?”
第197章
林黛玉睁大了眼睛:这管我什么事?!
戴权看着她笑:“老奴让人先带您过去。”
林黛玉还能说什么?挤个笑容出来温婉答应,然后低头跟着小内侍直奔甘露殿。
这座殿宇在太极宫的地位,就相当于宣政殿在大明宫的地位。所以格外宽敞宏阔。
林黛玉站在殿角,只觉得宝座上的人如果不是眼神好,都发现不了自己的存在。
慢慢地走到小内侍指定的位置,黛玉缓缓坐下,有些发愣。
人人都说当年林如海在御前行走,是不是就在这里?尤其是,太上晚年最爱住在甘露殿,不论什么都搬来这里处置……
黛玉游目四顾,看到上首宝座旁边,空落落至少可以站十几个人的地方。
大约那就是父亲侍奉太上时所在的位置吧?
当年还是太子的陛下,也站在那里。大约碰上什么轻松有趣的话题,两个昔日的同窗,还会低声说笑两句?
不不不。
以父亲那种看似温润如玉、实则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性子,一旦发现太子当年曾经伪造身份跟自己交往,未必就还会像旧日一般相待了。
何况,中了进士的父亲,年纪已近三旬,守着官员体统礼制,加上他本身的读书人儒雅,想必会极矜持。
而从国子监学生恢复成太子身份、才十七八岁、又一肚子古怪阴损的当今陛下,那时只怕也会硬装成个成熟模样,不苟言笑吧?
否则,当着太上和群臣,便跟太子情谊深厚、言笑随意的林如海,无论如何,也不会被委任成江南巡盐御史……
林黛玉正在发呆,太上已经大步回来,看着她的模样,便猜到她只怕是想起了林如海,轻叹一声,指一指御座右手边:
“如海那时,就站在那里。站了一年。后来放外任,再回来时,朕让他还站在那儿,他就不肯了。
“一辈子的古板性子。
“他但凡灵活一点儿,也不会在江南单打独斗。使个手腕把贾家拉到自己身边,王、史、薛、甄,不就都能帮他一把了?
“水至清则无鱼。朕从未说过盐政上一定要干干净净、纤毫毕现。只要大家体面上过得去,百姓们不受苦,国库里银子够用,其他的,都可以商量嘛。”
黛玉低头听着,不由便闭上了眼睛。
就是因为太上这个宽纵的状态,才让江南、两淮、川陕,乃至于天下,贪吏横行,<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tags_nan/guanchang.html target=_blank >官场糜烂!
自己的父亲,或多或少,便是死在太上的这个态度里!
——想必太上心里也明白,所以才会对自己怀有那么一丝丝的歉疚之情。
看着黛玉低着头一言不发,有些尴尬的太上只得转移话题,先问黛玉最近起居如何,又问及她的终身:“如海可有安排?”
黛玉摇头:“臣女年纪尚小,也暂时无意此事。”
太上点头,叹口气,让她坐在自己左近,这才漫声道:“我本想着,如海清正能干,又与皇帝亲近,正好历练出来,辅佐皇帝。
“万没想到他会英年早逝,只留了你这么一个女儿便撒手西去。
“我年纪大了,其实怕听这些事。所以这几年都没问问谁,如海的后事究竟是怎么办的。..
“今儿正好遇见你,你是最清楚的,仔细说给我听听吧。”
黛玉不由得诧异:太上竟然不知道自己父亲后事的详情?
只得缓缓地,一一说来。说到动情处,便低头垂泪,也不出声,过一时再续上。
慢慢便说到了将近午时。
太上听到最后,竟饶有兴趣:“如海在姑苏还留了田亩?书也都留下了?”
“是。当时贾家表兄急着回京祝贺娘娘封妃,所以要求轻车简从。
“父亲的书太多,我也不知回京后会如何,万一须得回乡度过余生呢?所以就没带着。”
黛玉细细地说着。
太上听到“封妃”一句,便皱了皱眉心,等她说完,又若无其事地笑道:
“全天下都知道我喜欢江南。太祖时仿舜游,去了湖广。我六次南巡,便主要去江南。”
顿一顿,笑着指了指延嘉殿的方向,“朕最后一次南巡时,她还只是个妃子,全憋在船上、行宫里、马车里。
“如今正好。皇帝处置政事越发得心应手,用不着我非要留在京城坐镇了。
“她那腿脚也还算有些力气。你呢,正好回乡看看那些田亩,顺便把你父亲留下的书运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