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顿一顿,又笑,“我会给三姑娘专门挑一枝开得好的,枝杈多的。”
  黛玉点头轻笑:“这就对啦!”
  第90章
  当晚。
  贾母坐在榻上,沉默地听着侍书战战兢兢地跪在地上,把上午在林府清秋院听见的所有对话都复述出来。
  两边坐着的,一边是贾政、贾琏、贾环,一边是王夫人、王熙凤、探春。
  贾环已经气得脸上扭曲,而探春红着眼睛不停地落泪,却一声不吭、沉默不语。
  “钱家在库上管账?”贾母看贾琏。
  贾琏忙起身回话:“是,叫钱盛,是吴新登的手下。”
  贾母又看贾政:“他去库上管账,是谁的意思?”
  贾政脸上便不自在:“早年间,也还能干……”
  “所以,这就是赵氏的人情。有你二老爷做靠山,他在库上怎么监守自盗、他家里人在外头怎么横行霸道,怕都是寻常事了。”
  贾母冷着脸挖苦完了贾政,回头又轻轻地摘出了贾环和探春,“这跟孩子们没什么关系。只要自己心里干净,便不会有人能污了你去!
  “以后不要太给奴才脸面。你当他忠心耿耿会替你着想,其实他们吸着你的血,还要脏你的名声、毁你的前程!别太心软了!
  “你们俩,小孩子家家的,这里没你们的事,回去吧。东西收拾得齐全些,你林姐姐那里是新宅,缺这个少那个的,别去了再立等着。”
  贾环面露喜色,立即便站了起来,昂然答应:“是!孙儿谨遵祖母教诲!”
  探春低着头起身,却只是屈膝行了礼,低声说了一句:“孙女告退。”
  便跟贾环一起出去。
  贾环脚下生风,走得飞快,却一出院子便被探春的乳母陈氏拦住:“三爷且等一等三姑娘。”
  “姐姐住园子里,我住外头,等她作甚?又不是一路!”贾环皱了眉头,十分不愿意跟这老嬷嬷打交道。
  然,就这一耽搁,探春已走了出来,低声道:“陈妈妈,你替我送三爷回去。从今日起,不许他出周姨娘的院子,也不许外头的人去找!直到我们平安去了林宅,再论其他!”
  贾环的眼睛登时竖了起来:“凭什么就禁了我的足!?”
  “别人巴不得现在把你拉下水!好容易老太太把你洗干净了,你倒自己想寻死不成?”
  探春咬牙切齿,伸手便拧住了他的耳朵,声音压得更低:“他们已经把姨娘打落谷底,如今又要攀扯你,你到底懂不懂?!!
  “我好容易寻了条活路,你要是自己非往火坑里跳,也等我走了再跳!别连累了我!”
  贾环便再听不懂这些话,却知道若是不服软听话,这位三姐姐会真的把自己的耳朵拧下来,立即哎哟着讨饶:
  “是!是是是!三姐姐我都听你的!一直到咱们离府,不不不,一直到咱们进了林家,我也都听你的!
  “我绝对不出门,也绝对不跟那些人再有半分牵扯!他们来寻我,我也绝对不见!”
  探春这才松了口气,放了手:“你听话就好。”
  眼看着贾环在陈嬷嬷的“陪同”下乖乖走远,拿了帕子用力地擦了擦右手的手指,丢给身边跟着的小婵,寒声问道:
  “你老娘已经去了庄子上了?”
  “是!”小婵恭敬答道,“申时一刻走的,怕冬天城门关的早。我娘晚饭的时候进来告诉我了。”
  “希望,能来得及。”探春看向暗沉沉的夜空,失神地喃喃。
  小婵看一看她,抿了抿嘴,把想说的话咽了回去。
  会有人去害姨娘?还会有人去骗姨娘?!自家姑娘已经是得到消息最早的一个人了,怎么还会有人赶在姑娘前头去寻姨娘的麻烦呢?
  屋里只剩了四个当家主事的人,贾母的脸色便沉了下来。
  “侍书,你刚才说,林姑娘只是让你们听完,却一个字都没提?还说那院子是给你三姑娘准备好的?”
  “是。是这样的。一个字儿,都没提。甚至脸上都没带出来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侍书全身都在抖。
  贾母的眼睛一眯:“那你怎知不是好事?怎会吓成这样?”
  “奴婢,奴婢……”侍书愕然,抬头看向贾母,“这,这怎么能是好事……”
  话一出口,便咬住了唇,低下头去,双手紧紧攥成了拳头,“奴婢不知,奴婢蠢钝,奴婢瞎猜的……”
  贾母淡淡地掠过她的拳头,道:“行了,什么都不知道,就别混猜度。下去吧。林家内宅的事情,不当你管,也不当你知道。你这一趟去,只看了宅子,别的一概没见。听到了吗?”
  “是。”侍书恭谨叩头。
  贾母挥手:“下去吧。”又偏头看一眼鸳鸯。
  鸳鸯会意,悄悄离开,跟着侍书出去,从外头轻轻关上了房门。
  侍书下台阶,一个趔趄。
  鸳鸯忙扶住她,看看周围,压低了声音,贴着她的耳朵道:“你做得好。只是出去嘴要严,约束好了今儿去过的人,万万不可闹大。”
  侍书不甘地看她:“我们姑娘……”
  “跟你们姑娘没关系!跟三爷也没关系!跟林姑娘更没关系!
  “是钱家在库上当差,手脚不干净,被吴新登发现了,报了上来。所以二老爷震怒,发落了他一家子!”
  鸳鸯死死地盯着侍书的眼睛。..
  侍书这才明白过来,脸色缓了过来,连连点头:“是!我知道了!不不不,我什么都不知道!好姐姐,我回去了!”
  “嗯。”鸳鸯也露了个微笑给她,想一想,又低声提醒她,“你和翠墨,我和三姑娘都会替你们说情。但其他人,你要准备好,怕是……”
  侍书吃了一惊,咬咬唇,迟疑着,点了点头,沉重地给鸳鸯行了礼,慢慢走了。
  鸳鸯回头看了看明瓦窗上映出的屋内摇晃的烛影,没有回去,而是搓了搓手,站在了门廊下的背风处。
  这些事情,她听得太多了,实在是,不想再听。
  屋里,贾母面沉似水,看着四个当家人,咬牙低声道:“钱家都有什么人,赵家都有什么人,他们两家还有什么姻亲,你们几个是当家的,竟然都跟我说,不清楚?不知道!?”
  沉默许久,王熙凤站了起来:“孙媳只知道,二爷的奶母赵嬷嬷,跟赵姨娘的父母,是堂族。有血脉,不亲近。”
  贾母看向旁人。
  众人沉默。
  贾母冷笑一声,扬声向外:“鸳鸯,进来!”
  第91章
  “最早跟着咱们家的老家生子都是战俘,老国公赐了赵钱李三姓。只是如今三家子留在京中的不多,大部分都在金陵老宅。
  “关于赵家。大老爷那边是赵嬷嬷一支,二老爷这边是赵姨娘这一支。两边的太爷是亲兄弟不假,但在世时就不亲近,后来走动更是不多。。
  “赵嬷嬷如今赋闲,长子赵天梁跟着宁府珍大爷,次子赵天栋还在咱们家,单管金银器皿。
  “赵姨娘这一支上只有赵国基一个男丁,大前年他老婆死了,没留下子嗣。原本前年年初想续娶,赵姨娘这事一闹,亲事也黄了。
  “上回魇镇之事后,他被撵出去。年前听说去钱家打秋风,钱盛跟他翻了脸,年根底下把他赶出家去,回头还跟赵氏打了一架。
  “初二走娘家的时候,左邻右舍嘲笑赵氏,赵氏哭都没敢哭。她偷偷寻了赵国基半个多月了,她这兄弟却不知所踪。
  “至于钱家,留在京中的唯有一支,便是如今在咱们这边的三兄弟。
  “老大钱盛娶了赵姨娘的长姐,两口子都在库上管账,钱盛管的是京城田庄的账,赵氏管的是园子里的账。
  “老二钱华如今做买办,跟赖管家跟得紧,所以倒也不太靠着他嫂子的人情。他娶的是叶家的女儿,也就是跟宝二爷的茗烟的姐姐。
  “老三钱启跟钱华更亲近,不太跟他大哥走动,尤其厌恶长嫂。如今他的差事,就是跟着宝二爷出门。大约是一处当差又是世交的缘故,他跟李贵十分交好。
  “钱启心高,什么人都看不上,所以已经二十七了,至今未娶。听说钱盛和钱启为这个吵过几次,谁也说服不了谁,大概是想着索性等主子给指。”
  鸳鸯娓娓道来,一口气说完,垂头站到了贾母身后。
  贾母冷冷地看过众人,哼了一声:“还不如个丫头!”
  王夫人的脸上则有了些变化:她万万没想到,李贵说那个挺勤快老实的钱启,竟是赵姨娘的拐弯儿亲戚!让赵姨娘的亲戚来跟着自己的儿子?!
  她下意识想到了郑禄。
  瞬间有些坐立不安。
  贾母一看她的模样就明白了,歪头问鸳鸯:“跟环哥儿的都是谁?”
  “原先是赵国基、郑禄,带着钱槐、冯安、湖笔、徽墨四个小厮。如今只有郑禄带着了。”鸳鸯垂眸。
  贾母哼了一声:“继续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