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480节

  反正不能让对方搞特殊。
  她觉得唐钜是自己的师父,得对自己更偏心一点,毕竟阿年给蔺老板写书,蔺老板就对他更好!
  还有县学那些教谕训导的,他们对阿年比她可好。
  偏心!
  唐钜笑起来,“那怎么没偏心呢,我带着你去卖艺、抓贼,咱们赚的钱阿年是没的。”
  他又不傻,才不会当着阿年的面做偏心之举,毕竟阿年也是他徒弟嘛。
  珍珠这么一想也对,就是……哎,给官府抓贼的赏钱好少啊。
  抓个贼才给几……还没有五十文,那种很凶的杀人犯师父又不许自己去。
  不过这个钱她也没分给阿年是真的,但是也买礼物给他了呢。
  好吧。
  师父对自己确实比对阿年更好,更多时间陪自己呢。
  小鹤年焉能不知道小珍珠的那点心思?
  他从自己怀里掏出一个早就预备好的红包,递给小珍珠,“珍珠,我给你和宝儿也准备了红包。”
  小珍珠瞬间满脸惊喜,眼睛亮得像夜空水洗的星子,“哇,阿年,你太好了。可是……”
  她没给阿年准备哎。
  小鹤年:“我是你兄弟嘛,兄弟要给姊妹撑腰的,我从现在开始每年都给你红包。”
  他有钱,爹娘又不要他的,都让他自己攒着呢。
  小姑今年可没少念叨“娘家兄弟有出息,就是给姊妹撑腰,我现在开始腰杆子梆硬了”之类的话。
  小鹤年听过就记住了。
  小珍珠感动地抱住他,“阿年,你放心吧,以后你去考试,我就给你当保镖,绝对不会让嫉妒你的人有机会使绊子。”
  她跟着师父出去溜达,可听了不老少的故事,还听陆裕讲过不少案子,就有那表面好兄弟的书生,一个嫉妒另一个优秀的,在人家赶考的途中把人害得残疾甚至害死。
  两小只你感动我我感动你的,头对头说了好一会儿体己话,直到困意袭上大脑,不知不觉睡着。
  夜聊散场。
  沈宁和裴长青回西间。
  炕烧得太热,两人就睡炕尾。
  沈宁窝在裴长青宽厚滚热的怀里,心里是无法言喻的满足和幸福。
  裴长青搂着香软的媳妇儿,没有丁点儿困意,小声道:“阿宁,我现在越来越有底气,咱们的计划是可行的。”
  目下皇帝尚且勤勉,朝廷吏治还算清朗,土地兼并不算严重,总体是国泰民安的。
  他们努力配合皇帝把权贵的视线转向海外,想办法让大家从海外发财,对国内百姓的压榨也能松一松。
  百姓活得松泛些,大庆皇朝或许就能多苟几十到一百多年?
  而想要出海发财,就必然得提升航海技术、海船武器装备、水师素养等等,如此他们才能跟日益猖獗的海盗斗、跟外国势力斗,这其中我方会有损失,但是也会成长、强大。
  最关键的是朝廷能以开放的眼光看世界,能了解广阔的海洋上有其他强大的帝国,能培养危机意识。
  随着出海自家也要不断发展势力,培养人才、积累财富、扩大影响力,等等。
  两人低声私语,商量着五年计划、十年计划……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
  商量着等有钱有势力以后,也要在山里、海上建立自己的安全基地,给后世子孙们当庇护所。
  他磁性低沉的声音有催眠功效,沈宁听着听着便睡熟了,唇角挂着甜美的微笑。
  裴长青轻轻亲吻她的额头,将她环在怀中,也满怀希望地睡去。
  那个更美好的未来,正在等待他们的到来。
  【正文完】
  【作者有话说】
  宝子们,正文完结啦。后面跳时间写一写番外哈。么么啾~
  第179章 番外一 高里正视角,豆腐村新貌、新作物
  过了中秋节天气就凉快许多,早晚风凉露重的还得穿小棉袄呢,不过下地忙活上个把时辰就能热一身汗,等太阳升到头顶依然火辣辣的,脱了棉袄穿单衣都成,在地里刨玉米秸的男人光膀子还嫌热呢。
  金秋八月,正是庄稼成熟收获的季节,农人们没日没夜的在地里劳作,虽然辛苦却笑容满面——今年丰收,吃饱肚子还能有点余钱儿啦!
  王永穿着育种司司正的官服,带着两个副手和四个豆腐村学校的学生,坐着木板骡车四处巡逻,他们要取样儿,做数据记录,要跟往年的玉米产量以及品质比较,还得及时发现不足,来年补正。
  虽然朝廷对试验田收税比民田还低,但是他们交的玉米里还包括优选的种子呢,今年三千亩玉米田差不多要给朝廷缴纳十万斤玉米,包含三万斤优良种子。
  裴二郎上个月就带着家人去应天府备战秋闱了,将育种司和试验田的事儿全权交给他管理,他可不能出任何纰漏。
  “蒜苗、毛蛋,你俩去甲号地,锁头、来福,你俩去丁号地。咱们分头行动。”
  玉米试验田有的在豆腐村,有的在其他村,有专人负责看守,当地里正带领全村对试验田负责,看顾不好是要被问罪的。
  几个少年答应一声,背着自己的工具箱利索地往试验田跑去。
  王永带着俩副手,瞅了一眼不远处骑驴的老头儿,挥手招呼一声:“高爷爷,来看庄稼呐。”
  高里正拎着拐棍儿,骑着毛驴,朝王永几个摆摆手,大声:“哎,王司正辛苦啦。”
  裴长青去年就给朝廷上折子卸任育种司司正一职,朝廷一直拖着没批,今年他要去参加乡试,折子就准了。
  王永聊了两句,又急着去往下一片试验田。
  瞅着王永清俊修长的背影,高里正还怪遗憾的呢,“恁好的青年,非是个公公。”
  虽然王永冯彬初来豆腐村的时候有些倨傲,可人家确实生得唇红齿白、身量修长,这些年过去也长成眉目清俊的男子了。
  可惜,是个太监,不能介绍给自家孙女侄女啥的。
  遗憾了一会儿,高里正拍着驴走过玉米地,经过葵花田有两个妇女正在砍葵花盘,倒插在杆子上晾晒。
  葵花和芝麻一样算油料作物,为了不夺庄稼田不会大面积种植,田地多的人家会种两亩,少的只能种几十棵自己吃。
  也得亏二郎聪明,他告诉大家伙儿葵花可以种在豆子、谷子地里,一亩地间作几十棵完全没问题。
  这个油葵花的种子本身就不错,经过六年的优中选优花盘大了一圈,结的瓜子也多了一倍,瓜子更大,出油量更高,不管榨油还是炒五香瓜子都非常受欢迎。
  一粒种子就能得上八.九百粒瓜子,优选一下也有四百种子,所以油葵花的传播非常迅速,当初裴家种了一年,第二年就在豆腐村附近大面积种植。
  一传十,十传百的,第三年就传遍南直隶。
  听王永说如今两京十三省都有种葵花的了呢。
  如今过年、平时聚会啥的,五香瓜子都是必备零嘴儿了呢。
  夏天高里正才去县里参加了商会委员扩大会议,桌上零嘴儿里就有各种瓜子小吃。
  这里面还有他和阿宁的份子呢,她和点心铺子合作,跟干货炒货铺子合作,都会带他一份。
  嘿嘿,他这辈子最聪明的事儿就是交好了阿宁。
  高里正哼着小曲儿,手指有节奏地拍打着拐棍儿,他和俩妇女招呼一声,又往其他试验田去。
  试验田都有专人负责,入秋以后陆续成熟,也有人检查、分批收获。
  除了最初的玉米和瓜子,两年前顾大人和蔺老板从海外回来,又给育种司带来二十几种作物,有庄稼有瓜果蔬菜。
  不过大部分种子发芽后没长成,大部分幼苗也没成活,有些倒是长成了树。
  活下来且成功结果的只有地葫芦、地豆子、地丝瓜、大南瓜、辣椒等七八样。
  哎呀,说到这里高里正又要夸夸大南瓜了,真是个懂事的瓜。
  阿年说它是南边来的,就叫它南瓜,大家也跟着这么叫。
  南瓜很好养活,田间地头、沟沿、墙根随便种几棵就能活,不用特意施肥,很好侍弄,有水就疯长,开花时候阿宁还教村里人打花蕊、掐南瓜藤、劈南瓜嫩叶,这些都能吃,夏天开始结果子,哎呀,那叫一个恬呼人,果子结得又大又多,吃不完的吃!
  南瓜是宝贝,既能当菜又能当饭,秋天收了还能窖藏过冬,冬天跟萝卜白菜一起吃,别提多给力。
  这个季节的南瓜已经变黄,有些被采摘运回家,有些要留作种的就依然挂在藤上,黄澄澄的特别喜庆。
  “哎,大南瓜,委屈你了呀。”因为好养活,阿宁说不用拿正经地种,随便种种好了。
  高里正都有点为它抱屈呐。
  他爬下驴背,嫌弃地瞅着试验田里的几样作物,分别是地葫芦、地豆子、地丝瓜。
  这几样产量很低,口感奇差,依着他和王永的意思压根儿不需要种,不过二郎说好好培育它们会争气的,还是拨了四亩试验田给它们。
  原本也有专门的负责人,可它们实在不争气,组长留下两个人采挖,其他人都去帮忙收玉米了。
  高里正拄着拐棍儿往地里走,问那俩村民,“二蔫巴,这地葫芦今年咋样?”
  二蔫巴两口子捞不着去作坊,如今老老实实种试验田,极其负责。
  二蔫巴将几墩枝叶开始发黄变老的花生拔/出来给高里正看下面的果实。
  高里正捞了几颗,搓掉泥土,捏破外壳,瞅着里面皱巴巴瘪约约的果实嫌弃地“噫”了一声。
  地葫芦,二郎和阿宁叫它长生果、花生,可它产量太低,果实又瘪瘪约约的,大家伙儿瞧着它小气巴拉的哪里像长生果?
  因为它模样像小葫芦,长在土里,就叫它地葫芦果。
  如果不是二郎坚持种它还让人尽量优化它的种子,王永估计就给它丢了。
  这是种的第三茬儿,果子还是这么小,真是没出息啊。
  “长不大了,二郎走前儿说十五左右就可以拔了,你们这几天就拔地葫芦,找几个孩子老婆子来挑大果儿留着做来年的种子。”
  二蔫巴答应了。
  高里正又说看看地豆子和地丝瓜。
  地豆子,二郎说它叫马铃薯,可他瞧着还没蚕豆大呢?
  比蚕豆大都算出息的,大部分也就比黄豆大点。
  第一年种下去,因为果子太小,小珍珠那丫头笑得不行,说“哎呀,叫马铃薯呢?咋好意思呢?跟个蹦豆子一样,也就和山药豆差不多大吧,土了吧唧的,就是个地豆子,哈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