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412节

  她对海外贸易没有概念,也没什么兴趣,毕竟小孩子么,但是她对出海有一种模糊的认知,觉得那是非常有趣的事儿。
  爹娘曾经说过海外如何如何,之前萧先生和阿恒写信回来也说了江南、岭南海外船队的事儿,冯彬来送种子的时候也说了一些。
  这都很勾引小珍珠的兴趣。
  顾千里自然知道小珍珠的心思,他笑道:“对,出海是非常危险的事情,需要武力保护。你现在还小,要好好学功夫,等你长大了就让你负责一条船。”
  宝儿:“顾伯伯,还有我!”
  顾千里笑道:“你给姐姐做副手。”
  宝儿小胸脯一挺,感觉自己已经是大副了。
  小鹤年的脑瓜儿已经开始高速运转,他要在爹娘的指导下早点把蔗糖脱色手艺研究成功!
  这样到时候让顾伯伯带着雪一样的白糖出海贸易!
  因为激动,他小脸都染上了红晕。
  顾千里以为他也想呢,便画大饼,“阿年也可以负责一条船。”
  小鹤年:“顾伯伯,你们有几条船?”
  顾千里:“……”
  不好意思,我们目前一条船都没有,只是以私人发财的名义跟着别家商队出海做生意。
  他继续画大饼,“有陛下支持,我们早晚可以再现先人气魄的。”
  曾经朝廷有长达四十四丈,广十八丈的大宝船,有数万人、几十条船的商队,可惜后来湮灭在朝廷争斗中。
  现在皇帝想光明正大地让朝廷重开海路几乎是不可能的,朝廷不会允许再花那么多钱造船,毕竟北边儿战事一直没停呢。
  他只能用私库里的钱扶持王建忠等人随其他商队出海,几年下来如果能买上两条船都是非常好的了。
  小鹤年略一沉吟,“顾伯伯,朝廷不是有海禁吗?”
  他跟师兄聊天的时候说到过海运、海外贸易,因为爹娘私下里会说海外贸易利益巨大,是极好的聚敛财富的途径。
  师兄说朝廷有海禁,但是也没多说,因为师兄还小,也不懂朝廷决策上的事儿。
  顾千里对裴长青一家毫不设防,这毕竟是皇帝和萧先生信任的人,而且通过接触他也肯定这家人是心向朝廷而非某个大臣、大家族的。
  即便和谢恒交好,他们也没流露出半点要巴结谢相爷的意思。
  他们敬重皇帝,希望皇帝长命百岁,却也是为了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皇帝说这种纯粹的人很少了。
  皇帝也不想要家奴,他只想要贤才。
  顾千里就给小鹤年讲他知道的海禁。
  最初海禁是为了稳定政权,以防前朝余孽、倭寇等和内地勾结,扰乱刚刚建立的政权。
  后来就是某些大臣觉得朝廷宝船出海,只是为了宣扬国威没有实质好处反而给朝廷和百姓带来了沉重负担,便集体逼迫皇帝重开海禁。
  可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文官集团只是拿着百姓当幌子而已,并非真的减轻百姓负担才开海禁不再下西洋的,因为朝廷的宝船停止海外贸易,他们各大家族的船队却兴盛起来。
  他们的海禁只禁民间出海,却不禁他们自己。
  各大家族的船从泉州、福州甚至金陵出发,去往东洋、南洋、西洋,盈利巨大。
  这等于他们自己独占巨大的海外利益。
  江南、岭南等地有些大家族比皇帝可富有多了。
  小珍珠:“他们的船没有原来朝廷的船大,也没有朝廷的水师厉害,所以就打不过倭寇了吗?”
  倭寇这个词儿小珍珠听不少人说过,谢恒、谢掌柜、阿鹏、陆典史以及顾千里,甚至宫嬷嬷水嬷嬷都说过。
  听说几十年前还有倭寇妄图从他们这里登陆呢,只不过后来都被消灭了,现在又蠢蠢欲动。
  顾千里了解裴长青、沈宁以及孩子们,知道他们好奇心重,喜欢收集信息,但是从来不会乱说。
  他就给他们讲自己知道的倭寇。
  百年前的前朝末年,东南沿海以及南边儿海域确实活跃着一批东洋倭寇,纯纯的东瀛人,他们妄图登陆占领沿海地区,后果自然是被消灭。
  后来的倭寇、海盗成分就很复杂了,东瀛浪人是少数,大部分是大庆出海的人。
  自打朝廷打击民间出海,民间船队便偷偷出海,期间被捕、没收船队的不少。
  为了报复他们就私下里组成了反对势力,自己出海贸易的同时打劫其他大家族的商船。
  后来发展到以打劫为主,成了臭名昭著的海盗。
  朝廷不承认他们的大庆身份,统称为倭寇。
  顾千里道:“真正的东瀛人不足为惧,他们顶多百十人驾驶小船过来骚扰渔民,成不了气候。关键是那些熟悉地形的江南人和岭南人,他们出海当了海盗,危害甚重。为了保护出海商船,陛下命我带人前去保护。”
  那些大家族出海的船队虽然没有曾经的宝船那么巨大且配备大型火炮,却也配有一定火炮。
  他带人去,一是保护商船,二是找机会渗透那些船队。
  沈宁和裴长青对视一眼,东瀛人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都不足为惧的,谁知道后来就给华国带来那么沉重的灾难呢?
  或者说不是东瀛人厉害了,是华国后来太过落伍,没有跟上世界的发展潮流。
  而之所以没有跟上发展反而出现倒退,这就是民族排外的结果了。
  在满族统治者的心目中,提防汉人是最重要的,其他都要靠后,所以一步步导致后面无法收拾的局面。
  当然现在不必说这些,只要他们尽力发挥自己的光热,就能为这个时代点亮一盏不一样的灯火。
  小珍珠听得热血澎湃的,转身往外瞅,看看师父回来没。
  她要多跟师父学本事,以后跟着顾伯伯出海!
  小鹤年则起身,急着喊二蛋等人一起去继续黄泥水淋脱色试验了。
  裴长青和沈宁也问问顾千里,看看自家有什么可以拿去交换。
  出海贸易的大宗货物主要是瓷器、茶叶、丝绸这些,这时候英国茶叶大盗还没有偷走华国的茶叶去印度大片种植,所以茶叶的出口量还是非常巨大的。
  瓷器、丝绸更是海外奢侈品。
  瓷器的话,他们就不想了,景德镇瓷器享誉世界。
  丝绸,他们也不费劲,江南丝绸衣被天下。
  茶叶,虽然现在还没有完善六大茶的分类,但是绿茶、白茶、黄茶、红茶已经出现,只有乌龙茶和黑茶还没出现,另外后来流行的茉莉花茶也没有。
  前世沈宁的爷爷爱喝茉莉花茶,嫌弃买来的味道不够,还要自己炒茶拿茉莉花窨茶。
  裴长青的外公老家是种茶的,主要炒制绿茶。老爷子年轻时候喜欢喝绿茶,年纪大以后为了养胃就改喝红茶、黑茶。
  裴长青跟着他学会喝茶,后来工作需要也总买茶送客户,对茶了解比较多。
  追求沈宁的时候他还出资请她和室友们做了一期茶文化的视频,帮助老家茶农推广家乡茶。
  当时沈宁和室友为了了解六大茶种,浏览了大量资料,观看了很多种茶炒茶的纪录片,还看了很多不同地区的茶叶视频。
  虽然没亲自炒茶,但是乌龙茶、黑茶的制作工艺和流程还是能说说的。
  他们也不需要自己制茶,只需要跟人合作,或者将这个方子献给皇帝,让皇帝安排人,大概率还是由顾千里出面和茶商、茶农合作。
  如今茶叶出口大头是绿茶红茶,等有了乌龙茶和黑茶、茉莉茶,就会有更大的市场。
  现在茶叶的方子都是保密的,且是朝廷下令保密严禁向外国人透露,这里面是有外交政治考量的。
  沈宁:“顾大哥,你这一次能住多少天?”
  顾千里:“刚办完差,能待个十天半月的。”
  沈宁和裴长青对视一眼,这几天他们就好好回忆一下,把制茶的方子写写,让顾千里去找蔺承君谈合作吧。
  蔺承君正好在南方产茶区呢。
  只要有大概的思路,那些经验丰富的炒茶人就能制出新茶,毕竟发酵的红茶都有了,半发酵的乌龙茶、后发酵的黑茶也就不算难了嘛。
  但凡有个方向,他们就能琢磨出来。
  当地不产茶叶,沈宁和裴长青也不会去外地专门开茶园,再者现在地方保护、宗族观念更重,外人也很难融入。
  所以还是个人合作好。
  做熟不做生,那跟蔺承君合作肯定更合适。
  有皇帝在后面撑腰,她和裴长青也吃不了亏。
  顾千里吃饱也不闲着,就去工地帮忙干活儿。
  唐钜在不教孩子们习武的时候也去帮忙,实在是闲不住。
  主要是裴长青和沈宁一家对他太好了,虽然表面给他一个月二两束脩,却对他的生活十分上心。
  一来裴母就给他做鞋子,一双接一双,绝不让他没鞋子穿。
  除了鞋子还有衣服,衣服还经过特殊设计,非常贴合他的身形和需求。
  吃的更不用说,都拿他当自己人,想吃什么就吃,不提要求就换着法儿的做。
  要不是他没那意思,裴母和陶氏还要给他张罗娶媳妇儿呢。
  虽然来的时间不算久,可他在这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自然的就像对家人一样尽心尽力了。
  小珍珠亲自给顾千里引荐了自己的师父,让他们认识认识。
  小珍珠特别想给师父找个工作,比如跟着顾伯伯去当个武将什么的。
  当然,要徐徐图之,急不来,毕竟现在师父没有那个意思。
  顾千里和唐钜原本就认识,却非常配合地认识了一番。
  唐钜:“珍珠,这里又是石头又是砖头的,你带宝儿去外面玩儿。”
  小珍珠答应了,就领着宝儿哒哒跑了,他们去找韩方骑马。
  跟着师父骑骡子不过瘾,毕竟骡子和马还是不一样的,想当初跟着阿鹏哥哥骑马,那叫一个迅疾如风。
  飞一般的感觉!
  唐钜望着小珍珠的背影,目光慈祥得跟老父亲一样。
  顾千里看得很是感慨,唐钜是孤儿,自小被成家收养,师父师娘要给他婚配他却一直没答应,即便很多年轻女子爱慕他,主动示好,他也没答应。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