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369节
在两位嬷嬷的指点下,裴长青和沈宁跪在前排,裴父裴母带着小珍珠和小鹤年跪在第二排,两位嬷嬷和卢锦张顺跪第三排。
王永和冯彬也跪了过去。
顾千里和韩方初六那日就出去办事了,至今不曾回来,所以不在列。
至于作坊其他人还没资格跪在一起,也不敢近前来冲撞京里来的贵人,都在东院儿墙门那边儿跪地。
陈琦领着宝儿、谭秀和陈玉箫几人也跪到那边儿去。
张公公笑眯眯地看着,视线从裴长青、沈宁、小珍珠、小鹤年以及裴父裴母等人身上一一扫过,跟脑海里的形象一一印证。
他发现真的对上了。
从水嬷嬷等人信上可知,沈氏的作坊不少赚钱,否则汪通判他们也不会想长期收孝敬银,可这家人却依然朴素得很。
大过年的也穿了新衣,却还是常见的颜色棉布,而非绸缎,更没有暴发户那种金银满头满身的样子。
这位沈娘子身量纤细,皮肤白净,放于膝盖上的手指却能看见做活儿磨出来的茧子,一看就是位勤劳的妇人。
裴二郎虽然只是一介庄户人,却身姿挺拔,人高腿长的,跪在那里很有存在感。
张公公很想尽快宣旨,又忍不住先去打量小珍珠和小鹤年,嗯,跟信里以及谢恒说的差不多……
诶~,逮到你了!
他视线正好对上小珍珠偷偷抬头瞅过来的视线。
那小丫头既不慌乱也不害怕,反而朝他笑了笑,露出上面门牙的一个黑洞,随即意识到什么立刻闭嘴,又抬起小手捂住,一脸懊恼。
张公公差点笑出声来,又去打量小鹤年,发现他虽然规规矩矩地跪着,余光却一直关注着旁边的小珍珠,还用肘部悄悄碰了碰她,提醒她规矩些。
张公公笑起来,没瞅着他们说的那个小白胖墩儿呢?
不是也在裴家跟着小珍珠混么?
今儿没来?
他很自然地往东墙门那里瞥了一眼,估计都在那院儿跪着呢。
他笑了笑,先安抚两句,“不必紧张,更不用害怕,咱家是替陛下来表彰你们的。”
张公公扶了扶腰带,先朝北方拱手行礼,然后双手从旁边太监捧的托盘里拿起黄缎圣旨,和曾大人一起将圣旨缓缓展开。
这一过程中,他又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裴长青和沈宁。
俩人跪地垂首,安安静静,没有任何异样。
张公公微微颔首,如此沉得住气,可见非平常人。
此时豆腐村的村民们已经闻讯赶来,都在院门外的路上以及墙外空地上跪着。
高里正今儿没去县里,闻讯也跑来跪到沈宁家院门外。
院内院外,跪了乌压压的人群,却没有什么嘈杂的声音,小孩子都规规矩矩地跪着,没有一个哭闹奔跑的。
周围只有风吹树叶哗啦啦的声音、附近的鸟叫声、马匹打鼻突的声音。
张公公感受到了百姓对皇家威严的敬畏,也体会到了豆腐村与众不同的氛围和风格。
其他村子可不会有这样整齐划一的表现,即便演练都不会如此统一的。
可见豆腐村确如萧先生、水嬷嬷、谢恒等人所说,在豆腐娘子和裴二郎的带领下,表现非凡。
张公公咽了口唾沫,开始颁圣:“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膺天命,抚育万方……今有淮州成阳县民妇沈氏,聪慧淑德,具巧思。虽身居乡野,而心系苍生,传百姓豆腐技艺,扶助邻里,解民生困厄。
沈氏相夫教子,携夫裴二郎,女裴珍珠,子裴鹤年共创拼音识字法与数字算术法,开蒙童于乡野,启民智于陋巷,实乃利国利民之大善举。
今汝夫妇以布衣之身,不畏强权,揭露差役暴行……有妇如此,实乃家门之福,乡里之福,堪为天下女子表率,御赐福气娘子之名。
钦此。”
除了御笔亲书的福气娘子,另有赏赐之物若干,白银两百两、玉如意两柄、福气金饼十枚,福气银饼十对。
张公公念完圣旨,指示沈宁等人领旨谢恩。
众人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起身。
领完圣旨,家里如今可没地儿供奉,只能先存在箱内放于高处。
按照惯例,钦差颁旨完毕基本就会打道回府的,即便来乡下不方便,他们也会去县衙或者驿站。
可张公公还肩负着其他使命呢,颁旨只是其中一项,还得跟裴二郎、沈宁夫妇聊聊。
另外,他还给这家人带了信呢。
所以他要叨扰了。
他亲切地跟裴长青、沈宁打招呼,“不要紧张,我和萧先生日日见面,关系好得很,他和谢小公子时常说起你们,咱家对你们不陌生,你们也不必畏惧于我。”
说着将萧先生给几人的信拿出来。
裴长青双手接过,“谢张公公。”
小珍珠和小鹤年眼巴巴瞅着,没有他们的吗?
张公公没忽略他俩的眼神儿,笑道:“那边儿有一个箱子,有陛下赏赐之物,还有萧先生和小谢公子送给你们的礼物。”
俩孩子瞬间高兴起来,眉眼弯弯。
信也藏在里面吧?
阿恒肯定跟他们玩寻宝游戏啦!
沈宁:“张公公和诸位大人奔劳劳累,实在是辛苦,别在院子里吹冷风了,快进屋上炕热乎一下吧。”
张公公几人肯定是坐船到桃源又坐马车过来的,桃源知县陪同过来,那曾大人可是在东边儿,是专门去接张公公的?
他们只怕昨儿或者前儿就去迎接了吧,也不提前告知自家,也好让自家有个准备呀。
沈宁隐晦地给了陆裕一个眼神儿。
陆裕接收到沈宁的眼神儿,笑了笑,悄悄给她拱手,表示回头解释。
沈宁请他一起进屋,他却道:“弟妹和二郎只管进屋招待贵客,我帮你们招待其他人。”
除了张公公和两位知县大人,另外还有随从和差役呢。
为了赶时间,张公公轻车简从,带着一名太监和两名兼脚夫的锦衣卫。
他们在桃源县下船,跟桃源县衙借车,许知县这个年受府衙影响也没过好,听闻是表彰邻县那位掀起府衙严打之风的沈氏,还是他们桃源人士,他便带四个差役一路护送,主要目的是过来看看。
路上他派人快马加鞭给曾知县送信,前天夜里曾知县便和陆典史带着四名差役连夜赶过去,自然没时间给沈宁和裴长青送信。
昨儿他们在路上跟张公公等人会合,一同前往龙庙镇。
夜里休整一夜,今儿上午便一同来颁旨。
也是快到豆腐村的时候才摆上依仗、敲锣打鼓的。
陆裕和曾知县也想给裴长青他们个惊喜,所以昨夜在龙庙镇也没派人来通知一声。
今儿就替他们俩招待客人。
沈宁想请其他人去西间,随张公公来的太监却不肯,就在堂屋落座,等着听张公公吩咐。
护卫和其他差役更不肯进屋上炕。
若是自己来执行公务就罢了,今儿皇帝跟前的张公公和两位知县大人在上,他们哪敢啊。
裴长青就请他们去东院儿的草棚子。
初六开工以后他们把东院儿的草棚子又修缮了一下,村里人给挂了新草帘子,瞅着别有意境。
这会儿都正月底了,也没那么冷。
众人纷纷给裴长青拱手,“裴二郎,快去招待贵客吧,不用管我们。”
这时候高里正带着高老二拎了鸡鸭和鸡蛋过来,他悄悄问裴长青:“二郎,再杀头猪呀?”
裴长青:“里正伯,不用,阿宁说家里还有不少肉呢。”
过年收了太多猪肉,自家也杀了猪,吃不完有的冻起来有的做成熏肉。
现在天气渐暖,肉要冻不住了,正好都拿出来吃掉。
说两句裴长青又赶紧进屋招待张公公和两位知县大人。
今年收了不少年礼,里面也有好茶,这会儿正好拿出来待客。
沈宁先一人给盛了一碗甜汤,水嬷嬷每天都炖一锅银耳红枣羹,一早起来就用砂锅炖上,上午下午的谁爱喝就喝一碗。
沈宁想让裴父和裴母也过去露露脸,结果两位老人根本不敢。
这可不是蔺老板、水嬷嬷宫嬷嬷他们,这是皇帝跟前的人儿!
他俩有些头晕目眩手脚发飘,我滴老天爷啊,是皇帝……派人来表彰二郎和阿宁?
对于他们这种一辈子连知县都见不到一回的平头百姓来说,简直就是一步登天的感觉。
激动得要晕过去就是真实写照。
他们俩自觉笨嘴拙舌不会招待,生怕给儿子媳妇丢人,并不上凑。
裴父和高里正在东院儿负责招待众差役们,裴母则去东院儿看着孩子们,让谭秀去帮衬沈宁。
沈宁起初还有些不知道怎么招待,毕竟是亮明身份的钦差公公,得上规格吧?
可自家这条件上什么规格?
水嬷嬷和宫嬷嬷全程帮衬她,示意她不必为难,敢来家里就是都有准备的,家常儿就好。
若是讲究那些虚礼,反而没意思。
沈宁和裴长青就踏实了。
水嬷嬷负责带人整治酒菜,让沈宁进屋和裴长青一起待客,张公公就是为他们来的,否则随便派个太监就行,压根儿不用张公公亲来。
宫嬷嬷又去找几个孩子,示意裴母和裴父不要紧张,带着孩子一起过去。
裴母走路还有点腿软,“宫姐姐,我可不能丢人呀。”
宫嬷嬷扶着她,“您老有这么好的儿子媳妇,这么好的孙女孙子,多少人敬重您呐,谁敢笑话?”
现在裴二郎还没发达,她和水嬷嬷跟裴母姊妹相称,等以后裴母也会变成老封君,她们就得尊重老夫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