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359节
淮洲府一府二卫,地理位置重要,曾义秀升迁的话估计就是来府衙。
他们几个通判……
汪通判越发焦躁,刘知府走后,保不齐就是谷同知升任,他们几个通判有一个可以直升同知。
他当然想!
孙通判够呛,但是詹通判肯定想!
他阴狠道:“不能让姓詹的和姓曾的抓住我把柄,多给马明于光一些钱,让他们家人来探监。”
然后他就直接审案结案,给俩人打几板子赶回家。
肉疼!
姓詹的,老子和你不共戴天!
即便是沈氏作坊抓了马明于光,即便是成阳县知县将人给押送回来,可汪通判最恨的还是詹通判。
因为詹通判是他最大最直接的对手。
对曾知县还有点感觉,对乡下作坊他就半点感觉也没,就当是不小心湿了鞋的河。
因为预备府衙会找他们问询,裴长青和裴大柱、张本力哪里都没去,就在蔺承君的宅子里等消息。
蔺大掌柜要忙酒楼的事务,自然不能一直陪着他们,但是却打发了消息灵通的人过来给他们讲府衙诸官吏的脾性、派系划分等。
虽然知道裴长青沉得住气,不会焦躁,沈宁也留下来和他们一起听,让方管事领着小珍珠和小鹤年出去逛街,买书、玩具点心什么的。
顾千里也出去办事了。
陆典史交付了案子,干等也闹心,就留俩差役在府衙等信儿,他先去拜访了一下有帮助的亲朋,傍晚也过来找裴长青他们聊聊。
陆典史:“他们打定主意拖着了,我看八成要拖黄了。”
其实他和曾知县一早就料到这个情况的,只是他俩都需要一个功劳给自己的成绩加码,而且人家手伸到自己碗里,自己如果不表态,那回头人家就能把自己的碗端走,所以得罪汪通判也得来这一趟。
他们当然没指望这事儿能处置了汪通判,毕竟汪通判顶多就是越级,道个歉就行了。
可有这一遭,就不会有第二遭。
还是值得的。
裴长青笑道:“陆典史不必介意,你将人押送回来他们就得忌惮一二,知道你是铁面无私的性子,面对上官也毫不畏缩,府衙明白你的硬气,以后也会客气些,百姓知道你的硬气,也会更加敬重你,更会遵纪守法的。”
陆典史哈哈笑起来,“二郎谬赞,说多少次了,不要叫我典史三爷的,叫陆哥、三哥都行。”
裴长青也没拒绝,改称陆三哥。
被裴长青一分析,陆典史也畅快很多,越发觉得没白来。
背后的意义大于实际的收获。
裴长青和沈宁就更不生气了。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官场上的事儿可比玄学的事儿复杂多了。
他们捆了差役送往县衙,也是强硬表态,不强硬,还会有下次、下下次,其他蝗虫也会扑上来,作坊是不是自己的还另说。
另外,他们也要给村民、合作伙伴信心,让他们知道自己不是软柿子,跟着自己他们不会亏。
至于府衙判不判,那其实无所谓,毕竟自家没有实际损失,反而扬名立威。
没人敢再来亮爪子就好,再来就真剁了!
原以为府衙会拖下去,将案子拖黄,陆典史都准备明儿再等一天,如果还不审,后天就回县里了。
结果第二日上午,差役就送信过来:汪通判将案子审结了,让陆典史去领结案回执以及给作坊的赔偿和给成阳县县衙的差旅费补偿。
陆典史很是吃惊,没让自己去问话,也没让裴长青等人去问话,就痛快结案赔偿?
他火速赶过去,见了汪通判和钟推官。
汪通判脸色很臭,态度却还算客气,“陆典史,这事儿是本官欠考虑。”
陆典史:“大人,裴长青和沈氏同来了府城,您可还有什么疑问,可以招他们来问询。”
汪通判牙疼肉疼心疼,这些赔偿都是他的银子!
他娘的,知府都写了批示,他还问什么?
他直接把刘知府的批示给陆典史看了。
陆典史笑道:“府台大人英明,汪通判也是尽职尽责。”
汪通判自然没心情和他闲聊,给了他结案回执,让他麻溜润了。
陆典史拿了回执和银钱去找裴长青和沈宁,将事情说了一番。
沈宁笑道:“这位汪通判如此痛快?”
原以为不了了之,谁知道人家雷厉风行。
不过没了马明于光,还会有张明陈光的,只要汪通判在,这种恶行只怕就不会消失。
只希望经此一事儿,汪通判也能被震慑,以后会收敛一下不再随便祸害人。
案子了了,裴长青和沈宁也有心情逛街了。
他老早就想陪媳妇儿逛街买首饰来着!
镇上太小,县里款式也有限,还是府城好。
这也是他如此热衷过来的原因之一,不用读书,可以休息几天,还能陪媳妇儿逛街。
陆典史:“二郎,弟妹,晚上我做东,带上孩子们去我家吃饭。”
两人应了,送陆典史出门,然后带上裴大柱和张本力出去逛逛,开开眼界,顺便给家里买点东西。
钱不够不要紧,裴长青带了,先借给他们,回家再还。
不还也没关系,来年干活儿用工钱抵。
去了街上他们和方管事、小珍珠和小鹤年会合,一起逛街。
张本力给媳妇儿和老娘一人买了一根银簪。
裴大柱不敢乱花钱,感觉花钱有罪,他家老娘管钱,现在媳妇儿也管钱,就轮不到他管,更轮不到他来花,他怕买回去挨说,索性就跟着逛。
小珍珠悄悄对裴大柱道:“大伯,你得攒私房钱,让我大奶和大伯娘给你发零花,这个钱你可以随便花,你看我!”
她拍拍自己腰上的一个口袋,里面叮叮当当的,都是铜钱和碎银子。
为了填充自己的钱包,她义正词严地为爷奶也要了零花钱。
裴父赚钱,但是他不肯要,都让沈宁拿着。
裴母在家干活儿,不出门,也不花钱。
被小珍珠那么一说,他们俩也像孩子一样收零花钱了,当然,转手就进了小珍珠的腰包。
他们原想给小鹤年一半的,但是小鹤年自己不少赚,他和小少爷给蔺承君编书呢。
编书大头是他和阿恒的,阿恒不要都给他和珍珠。
小珍珠虽然财迷,但是也懂分寸,她见缝插针给小鹤年帮忙,然后要一定劳务费,并不会要大头,更不会要阿恒的钱。
那她的收入就有限,毕竟只帮忙写一下拼音,再扇扇干什么的,不好意思多要钱。
当然,小鹤年会给她发零花的。
于是这里得一点,那里得一点,小珍珠的腰包就鼓了。
这个钱爹娘说了由她自己支配,随便花,哪怕都买玩具、零嘴啥的也没关系。
所以她花得没有罪恶感。
她买了县城没有的糖果,还买了一堆好看还便宜的头花,回家分给女孩子们。
她还给奶奶们买了顶针和更好的锥子。
裴长青给沈宁买了两根银簪,一对蜂赶菊银鎏金的对襟扣子,给裴母买了三个金戒子,让她分给水嬷嬷和宫嬷嬷当礼物。
既然知道这俩嬷嬷不同凡响,这点投资还是要的。
沈宁想给他买点东西,他却不要。
“我读书要花很多钱,学有所成之前还是不要置办,等中了秀才有社交需求再说。”
中了秀才还要参加乡试,那交际就是必须的,对应等级的服饰也得置办起来。
沈宁给裴父买了一大罐子膏药,他关节不舒服,定期涂抹膏药会好一些。
至于小鹤年,他也不肯要,如今家里笔墨纸砚用不完,衣服鞋袜也都有新的,他只是农家小子,不需要玉佩什么的撑面子。
小珍珠不客气,她要。
她要沈宁兑现金疙瘩的承诺。
沈宁给她买了一个小巧的金貔貅,可以穿根绳子挂在脖子上,另外买了俩小金麒麟,给小鹤年一个,小少爷一个。
小鹤年怕掉了,回家就收在箱子底下。
小珍珠却用红绳挂在脖子上,刚戴上的时候一会儿就要摸一下,摁一下,确认它在,心里喜滋滋的。
傍晚陆裕亲自来接他们,小珍珠掏出小貔貅给他看,“陆伯伯,你看,我爹娘买的,好看吧?”
陆裕夸道:“真好看,有眼光。”
小珍珠大眼弯弯,“我挑哒。”
陆裕让裴大柱和张本力都去,别拘束,更别客气,又问:“顾兄呢?”
沈宁:“他去办私事儿了。”
她也不知道顾千里去干什么,人家啥身份啊,哪里需要跟她汇报?
要去做客,沈宁给俩孩子重新梳了头发。
这时候没有弹力皮筋,扎起来的头发很容易松散,尤其小珍珠活动量大,俩神气的丸子头已经耷拉下来。
陆裕简单说一下大哥大嫂,夫妻恩爱,有一个六岁的儿子。
小珍珠:“陆伯伯,你大哥比你大,怎么孩子比我还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