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305节
谁谁谁又骂他阉竖,谁谁谁又倚老卖老让皇帝为难,谁谁谁又如何的。
其中就有一件事,皇帝头疼某些县问题层出不穷,不是知县不到任,就是坐不稳,再不就是贪腐严重。
萧先生建议培养普通人的识字水平,让他们充盈底层胥吏,免得胥吏被固定家族把持,欺上瞒下。
现实是培养读书人非常费劲且昂贵,只有那些大族、大户人家才有钱供养子弟读书。
普通人家除非孩子非常聪慧有望中秀才举人,能给家里带来更大的回报,否则根本不会其让读书。
萧先生觉得只有降低读书识字的本钱,才能实现普通人家也读书的需求。
如果读书太贵,那普通人家的孩子肯定读不起书,那读书人就只能是富贵人家,通过科举录取的官员也全是那些富贵人家。
长此以往,这和曾经的大家士族并没有任何不同。
张公公愤怒至极的时候就会咬牙切齿地喊:“骂我阉竖,他们又是什么好鸟?这个党那个党的不就是他们喊打喊杀的万恶士族?不也是祸国殃民的竖子?他们骂那些旧派贵族,不过是恨不能替代罢了,一旦能替代,个顶个乐不得呢。”
水嬷嬷和宫嬷嬷对这些是不懂的,但是她们知道皇帝为此烦恼,皇帝想降低读书的本钱,皇帝想让普通人读书识字,皇帝想让普通人充盈胥吏队伍。
普通人本身就无力科举,读书识字做和老百姓打交道的胥吏不是正好吗?
那些富贵大族已经把持了科举,为什么还要把持地方胥吏?
太贪心了!
说什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明明是他们的。
两位嬷嬷眼睛放光,眼前这个草棚子学堂,不就是普通人在读书识字?
他们过来学习,都不交学费,孩子教孩子学。
他们学拼音识字,一般人十来天学会拼音,机灵点的六七天,然后照着拼音书自学识字,比起花钱拜师简直神速!
本钱……约等于没有?
这些孩子也没给沈娘子家交束脩。
顶多课间帮忙干点活儿?
两人对视一眼,很想立刻写信告诉皇帝拼音识字这个大神器。
不,她们不能急躁,要多观察几天,自己先学会再说。
于是俩老太太学得更起劲了!
第110章 外贫内富 看似贫穷,实际富有
等学数字的时候水嬷嬷和宫嬷嬷更加支棱了。
因为这个数字她们在宫里听说过!
虽说退休生活清闲舒服,可也着实无聊,肯定得找点乐子打发时间。
听八卦就不错。
为这个数字听说前朝还发生过大辩论呢,有几个老学究还在工部扯胡子打起来了。
她们在后宫,具体细节不清楚,却也听说前朝吵架的事儿。
起因是萧先生跟皇帝提出改革算筹为算珠,在账目中改革数字为符号,方便书写。
把复杂的算筹改为简单的算珠大家都不反对,还兴致勃勃地一起钻研。
把一连串一二三,壹贰弎改为123,大部分人也愿意接受,尤其户部、工部,整日算账的部门很愿意改革。
用数字符号来记账,不但节省纸张、时间,而且一目了然,方便算账,能节省很多时间和人力。
但是在书写形式上发生了一些分歧,改革派觉得账目改为数字,竖着写就不方便,看起来也不一目了然,横着写就方便很多。
反对派觉得千年习惯不可随意更改,祖宗法度不能随意更改。
改革派觉得写文章、策论等依然竖着,账目完全可以横着,反正现在又不用竹简,都是书册,横写账目有何问题?
报账的时候依然可以竖写,不耽误上官们阅读啊。
最后还是萧先生提出一个折中的意见,依然竖写,但是账目数字可以横写在其中,用稍微细的笔书写即可。
皇帝拍板采纳了萧先生的建议,内阁通过,六部吏员学习并试行。
只是0-10这么11个数字,六部吏员至少举人出身,很多还是同进士、进士,那学习能力自然不是虚的,看一看就能记住,明白其中的原理以后所有账目都可以用此表示。
更何况萧先生提到的加减、乘除、小数点、负数,这些算学里都有对应的概念。
之后萧先生提议,皇帝同意,着内阁主持,户部工部执行,翰林院、国子监等抽调人手参与,专门成立一个算学司,研究算珠规则。
若是研究明白,以后就能用一个算珠器来计算账目,再不用一大桶算筹了。
不过直到她们南下,好像也还没研究明白?
张公公幸灾乐祸地说还是萧先生会治那些老头子,让他们去研究算珠,就没空烦陛下。
更没空骂他了!
水嬷嬷和宫嬷嬷不太懂这些,但是在乡下看到这个还是很激动的。
是小少爷教的吧?
毕竟萧先生会的,肯定会教给学生。
下课休息时间,水嬷嬷和宫嬷嬷还意犹未尽,忍不住问谭秀算学还学了什么。
谭秀儿:“学会数字就学加减法,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个十百千万,还要学乘除法,四则混合运算什么的,我还在学加减法呢。”
水嬷嬷试探道:“学算珠不?”
谭秀儿:“算珠?你说的是算盘吗?学呀,就是现在还学不到那么远,阿年和阿恒会。”
水嬷嬷惊讶,“他们会?”
算学司还没琢磨明白呢。
至于算珠还是算盘还是珠算的,她也不是很清楚。
虽然小少爷和小鹤年还在研究阶段,可谭秀儿瞅着他们时常围着那个大珠算器噼里啪啦拨弄,就觉得很厉害。
在她眼里阿恒阿年不是俩孩子,那是俩天才!
比很多大人还厉害的天才,那自然会了。
她回答得骄傲又肯定,“会啊,当然会!”
水嬷嬷和宫嬷嬷惊呆了。
这……不可思议!
宫嬷嬷回顾一下,好像是在沈娘子屋里看到一个算珠架子?
立式的,分上下两排,中间插着一根根棍子,上面和下面都穿着几颗珠子。
她没见过户部做出来的什么样子,估计和这个差不多?
大课间的时候谭秀就邀请水嬷嬷和宫嬷嬷去屋里找裴母聊聊天。
陈玉箫也不必一直学,她还要学做针线呢。
裴母也没闲着,她现在得空就纳鞋底,不做裴云那么复杂的,就做正常鞋子。
以前家里冬天都穿草鞋,现在二郎和阿宁赚钱,老头子也赚钱,家里不愁吃喝,哪里还能穿草鞋?
老人孩子的都要穿布鞋。
其实现在花钱买鞋子也轻松,可裴母还是舍不得,宁愿自己做。
现在沈宁有两双棉鞋换着穿,阿年和珍珠也有,她还要给小少爷做。
虽然小少爷有七奶奶那些人给做,可孩子在自家住着,久了在她心里和阿年一样,自然也要管的。
陈玉箫上午下午会和她一起做一会儿针线活儿。
谭秀儿要么帮裴母纳鞋底,要么就去作坊帮忙晒米粉、盘米粉。
裴母怕宫嬷嬷和水嬷嬷觉得无聊,笑道:“两位大妹子,坐累了去院儿里溜达溜达。”
东院儿三间是做素鸡、腌白菜和腐乳的地方,院子里堆着白菜、大大小小的缸、坛子。
过去是编席的地窨子,再过去是米粉作坊。
沈宁说哪里都不怕看,即便素鸡被人学去也没什么,因为她的顾客群稳定了,价格也不高,别人学了也没法低价抢客。
低价就意味着不赚钱,不赚钱瞎折腾啥呢。
现在价格和她一样也竞争不过她,所以根本没什么好怕的。
再者想偷学的心怀鬼胎,也不敢大大方方来她跟前。
像谭秀儿、水嬷嬷宫嬷嬷这些,也不可能是为这个来的。
毕竟不管萧先生还是阿恒、阿鹏,都品行绝佳之人,不可能随便介绍俩来捣乱的。
想想人家也不会为了她的豆制品远道过来。
水嬷嬷和宫嬷嬷不管出于自己的好奇心还是肩负的任务,也让珍珠和宝儿领着参观一下。
虽然谭秀热情,可她毕竟是客人,不能反客为主。
小珍珠和宝儿又当了一回向导,领着两位嬷嬷游览自家不大却简陋的作坊。
他俩骄傲得很,半点不觉得有什么寒酸的。
大伯娘等人也习惯别人参观了,甭管谁来,她们只管干自己的活儿就是了。
参观到地窨子的时候水嬷嬷和宫嬷嬷看到几个残疾老头儿,不禁捂住了嘴巴。
她们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小时候也有娘家、亲朋,自然知道民生多艰。
像这种没了腿脚的人,大部分拖延个把月就死了,能活下来的少之又少。
即便活下来,也是废人一个,自家人都嫌弃,哪个作坊会要?
沈娘子家竟然找这样的废人来做活儿,确实和别的作坊不一样。
等等,怎么还有一个老婆子?一只眼眼皮耷拉着,是瞎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