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226节

  可这一遭老头子回来她瞬间发现不对劲儿。
  他对现在这俩丫头不一样,不知道是老了老了突然又有真情还是怎么的,竟然想拿她儿子的东西给别人!!!
  岂有此理!
  为了这个家好,老三她都没给什么,他居然要给外人?
  难不成真想生个小杂种来跟她儿子抢家产?
  宋母瞬间不能忍了。
  但她不是没经验没阅历遇事只会发脾气的小媳妇,她如今对老头子也没什么情情爱爱。
  半截身子入土的人,当然是为儿孙打算。
  她有三个成年儿子,好几个孙子孙女,哪个都比行将就木的老头子重要!
  如果需要争夺家产,那她将毫不客气、快准狠地抢到手!
  这时候从前觉得难当大用的老三也重要起来。
  别说什么一个丫头有啥好怕的,悄悄弄死之类的。
  大庆律令,即便是权贵官宦人家也不能随意杀奴婢,即便是病死、意外死亡也得去官府报备,请官府派人审核。
  普通人家,尤其商户之家,更严格。
  宋母虽然有魄力,却也知道不能随便杀人,更没生出要杀人的念头。
  正常人、一般人他就生不出这人是我对手,阻碍我,我就要杀了她的念头。
  除非她被逼到绝地,又无力反抗,才会这样困兽斗。
  但凡有出路有手段,她都不会这样极端。
  宋母有儿有孙,地位稳固,想的就是拿捏住家业,老头子既然那么稀罕俩丫头那就早点颐养天年稀罕个够,家业都给儿子们管好了。
  就算你个朽木老狗还能下种儿,生出来也没机会分家业。
  老头子都多大年纪了,等他两腿一蹬,那孩子才多大?
  给他往乡下一丢,谁会管商户家一个庶子吃不吃苦?那不是应该的吗?
  宋母连给丫头弄流产啊、给孩子弄死什么的念头都没。
  这年代大家都信鬼神报应,尤其宋母做生意、儿孙绕膝,更讲究个福报和报应。
  她不会为了这点子事儿影响自己的福报,连累儿孙的。
  今儿县城这院子她必得给老三要到手。
  宋父沉默了一会儿,发现自己拗不过宋母。
  不说她生了五六个孩子,三个儿子都成年,老大老二还管着家里生意,她年轻时候就是他贤内助,帮着把家里的布庄做大做强。
  如今布庄可是她说了算,他都没她说话好使。
  “行叭。”他只能同意,又对宋福瑞笑道:“老三,爹娘从来也没想亏待你,以前不给你,是想让你无忧无虑多玩两年。既然你现在愿意担当了,那爹娘自然也会给你的。”
  甭管他真心不真心,宋福瑞都高兴地接着,“谢谢爹娘,我得帮二舅兄接订单,临时走不开。这样吧,明儿让宋管事送阿云和宝儿去看看呗,顺便收拾收拾,再跟我二舅兄说说,让他们去那里住,正好让我二舅兄给参详参详适合开什么铺子。”
  宋父:“……”
  你小子真是和以前不一样了。
  宋母对老三抢家产不拖后腿的行为很欣慰。
  她不希望老三跟老大老二抢,但是老父亲手里还没分的,尤其还想分给外人的,那当然得抢。
  也必须抢。
  她道:“阿云,那俩婆子学的如何?”
  裴云起身,回道:“娘,两位大娘学得好着呢。”
  旁边的陈氏眉头微挑,虽然她不想把县城的院子给三房,毕竟原本都是她大房的,谁怕自己房产多呢?
  尤其还是县城的,一处院子也一百五六到四百多两银钱呢。
  一般人家哪敢想去城里买院子,就镇上都买不着呢。
  也就他们这样的人家,做了近百年的买卖才攒下一些家底,才敢说一个儿子给一套县城的院子。
  即便她不乐意,也不会蠢到在婆婆和公爹较劲的时候出言阻拦,那样的话婆母会直接厌弃她。
  当然,她若是那样的性子,也不会受宋母看重。
  心里总归是不舒服的,即便她和二房都有,就三房还没,可原本已经把这些家业当成自己的囊中之物,现在又分给三房,尤其裴云又要起来,她如何甘心?
  在她看来甭管红花还是绿草的都不是大房的威胁,只有二房三房才是跟大房抢家产的人。
  宋母扭头问外面:“二娘子呢,怎么还不来?”
  陈氏面色一囧,却也不好当着公爹的面和婆婆咬耳朵,就小声把郑氏火炕没盘好,又是倒扑烟又是漏烟的事儿给说了。
  宋母:“……”
  宋父听得乐呵,笑道:“不比不知道,裴二郎真挺厉害,咱这个炕就好好的,一点没漏烟。”
  他感受感受屁股下的热乎劲儿,对宋福瑞道:“回头让你二舅兄给咱县城也盘上火炕。”
  宋福瑞也没拒绝,“成呀。”
  他拿了一座院子,正高兴呢,自然不拒绝。
  此时裴长青和沈宁正在商量呢。
  裴长青带人去县城,起码得结冰下雪的时候回,时间不短。
  毕竟一天一两银子,他得趁着这段时间赚够钱。
  不可能给麦掌柜盘完炕就回来,肯定一边干活儿一边接新单子。
  直到环境限制不能再干。
  而来年,他会一边读书一边带人盖房子,盘炕这活儿就让其他瓦匠去做吧,想必他们也该研究出来了。
  如果研究不出来,他甚至愿意收钱办个速成班,教教他们。
  又能赚一笔。
  沈宁:“你们吃饭是自己做还是对方管饭?一天一两银子再管三餐不可能吧?”
  人家估计没这么大方。
  裴长青笑道:“放心吧,有里正伯,还有宋家在县里,还有你们那么多餐饮界的客户,我们还能饿着不成?我会让麦掌柜帮忙赁处小院儿,再让雇主管一顿晌饭,早饭我们自己做,晚饭就从常老板或者哪里订劳工餐。”
  货栈和码头那些汉子们吃的饭菜,便宜量大管饱,有少量荤腥。
  比他们乡下人吃得已经好太多了。
  他自然不会因为去城里就铺张,给工人吃馆子餐或者天天供肉菜。
  比他们自家吃得好点就行。
  沈宁也懂,“要不你们把鏊子背上,到时候让三婶儿给你们摊煎饼吃。”
  他们一天天都出大力气呢,早上也没心思做什么饭。
  不如每天摊煎饼,卷着豆腐、腌白菜啥的吃。
  隔几天买两斤肥肉,熬出猪油,不管是抹饼还是煮汤喝都能补充油水。
  而三婶儿现在也跟不上张氏的步伐,看来不适合做销售,留在城里没事儿自然得回来。
  现在裴长青他们过去,正好让她给做段时间的饭。
  裴长青笑道:“大老远的背着多重啊,再说了,家里还得用呢,我去那里再买个或者借个也行。”
  沈宁又给他收拾衣服。
  说实在的原主和裴二郎也没什么衣服。
  这么多年也就一人一身棉衣,再有两件套在外面换洗的衣裳。
  当然这也不错了,毕竟很多庄户人就两身衣裳,夏天穿单的,冬天絮上棉花穿棉的,破了补,实在不能补才会换新的。
  也是裴二郎裴父原主以前能干,裴母还织布,否则都没这衣裳呢。
  裴母这段时间不断给他们做鞋子,棉衣也拆洗加絮了棉花,裴长青和沈宁也穿上布鞋了。
  当然他们的鞋底没千层底那么好,顶多三层,这样省袼褙,纳得快,底下再加缝一层草鞋底。
  草鞋底磨差不多了就再换一双,反正自己做的,没什么成本。
  知道二郎要去县里,裴父晚上就默默地编草鞋底,多编几双,让他带着换。
  裴母也拆家里的破衣服啥的,把好布收拾出来给裴长青带上,万一衣服破了有布补。
  他们干力气活儿的,不定什么时候衣服刮个口子、扯破什么的,要是没布补,在外面多麻烦啊。
  小珍珠把自己攒的15文钱用一根麻绳系起来,打算给爹当压箱底。
  压箱底是听二丫说的,说石榴姐要弄啥啥压箱底的。
  她觉得爹出去干活儿,也得有压箱底儿。
  小鹤年给爹剪裁装订了一本新账本。
  以前爹和娘用一个,或者今儿一片纸,明儿一块石板的,还得娘给抄下来,他也帮忙抄过。
  账本不会很大,可以放在爹的大口袋里。
  娘教着奶在棉袄上片衣襟上缝了一个大口袋,用结实的麻布料,可以装不少东西呢,装个账本很轻松。
  他们都有这样的口袋。
  娘还给爹裤子上也缝了口袋,大腿外侧各一个,方便装小工具。
  另外娘还让奶用麻袋给爹改装了俩好几层很结实的背包。
  一个挎包,一个双肩包。
  双肩包上面一条绳子,直接一抽就把口系紧了。
  想想别人出门不是背个包袱就是背个褡裢,他爹却是双肩包加挎包,瞅着都很拉风。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