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165节

  他和小少爷就是合眼缘,小少爷救过他,他救过小少爷。
  自此他发誓会守护小少爷到成年。
  他笑起来,想了个折中的法子,“我虽然不能收你为徒,但是我可以指点你。你还小,把我说的练好,打个好基础,以后学武就事半功倍。”
  “蹭”,小珍珠眼睛里燃烧起小火苗,“好呀,我要学!”
  这蓬勃旺盛的生命呀,把阿鹏都感动了。
  阿鹏:“咱先吃菊花糕行吗?”
  他突然馋了。
  小珍珠嘿嘿一笑,就跟阿鹏分享起来,也没想着给小少爷和谢掌柜。
  阿鹏尝了尝,的确好吃,清甜不腻,爽口熨心。
  他把剩下的给小少爷留着,然后领着小珍珠去楼下后院,指点她练功。
  第67章 弟子珍珠 娘娘庙
  “第一,你以后每天要跑一大圈,先慢,再快,再慢,跑步的姿势呢要按照我说的来。”
  他先示范,教小珍珠跑步的注意事项。
  如何呼吸吐纳,手臂如何摆动,头颈肩、后背腰臀、大腿小腿双脚,都有姿势要求。
  小珍珠学完了,“第二呢?”
  阿鹏:“先把第一做对做好,然后我教你第二。”
  小珍珠答应了,“阿鹏哥哥,我肯定好好学。”
  阿鹏也没有带她出去跑,就让她在院子里跑,“注意呼吸吐纳,注意四肢配合,要跑出感觉符合呼吸的韵律。”
  这不是阿鹏发明的,这是一位留名青史的将军留下来的练兵之法,被不少人偷了去悄悄练私兵。
  他以前就是一名私兵,后来成为死士。
  他一边训练小珍珠,一边听着小少爷和阿年在楼上讨论争辩。
  向来不屑与人争吵的小少爷这会儿也生龙活虎地跟阿年争论。
  想想就觉得好玩,多鲜活的生命呀。
  一刻钟以后,他让小珍珠加速,并且提醒她呼吸、节奏、肢体配合等,如果错了就让她慢下来。
  两刻钟以后,他本以为小珍珠会腻歪,结果她不但没腻歪,反而好像得了什么乐趣,跑得很享受。
  她真的是一个非常棒的学生,老师说什么她就能执行。
  她的身体也很棒,天生习武的料子。
  三刻钟以后,他让小珍珠减速,继续慢跑,感受身体里涌动的热流,要配合呼吸之法。
  半个时辰以后,他让她停下来,简单活动一下,然后开始扎马步。
  “这是第二步,静,呼吸吐纳的方式要改动一下。”他重新引导,让小珍珠记住如何呼吸吐纳,如何站得更加稳当。
  “什么时候你把自己站成一棵大树,就成功了。”
  至于如何站成一棵大树,就需要每个人在练功的过程中领悟了。
  脚踏实地,用脚感受大地的脉搏,仿佛可以与大地一同呼吸。
  这是他的感受。
  但是人与人不同,小珍珠什么感受,只有她自己去领悟。
  马步半个时辰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阿鹏要求也没那么严格,他让小珍珠一刻钟一次,休息一会儿再来一次,一个时辰里来三次就好。
  第三就是临睡前的呼吸吐纳了,那个他会等傍晚下学再说。
  现在他们要收拾去遛马了。
  小少爷要带着阿年去和学堂的先生们会合,请教问题,
  小少爷让小珍珠骑阿鹏以前骑过的驴
  这驴子就养在他们在镇上的落脚点,在书肆后面那条胡同的院子里。
  小鹤年还想提醒小珍珠骑驴要领呢。
  结果小珍珠自己就踩着马镫蹭地爬上去了。
  小少爷看得一怔,“阿年,珍珠比你利索。”
  小鹤年有点没面子,“她是姐姐嘛,在娘胎里就比我有力气,吃得也多。”
  小珍珠得意道:“那是,我现在也比你们力气大!”
  她学着沈宁的样子比了比自己的大臂肌肉。
  细细的小胳膊在她眼里是粗壮有力的。
  大家笑起来。
  阿鹏提醒道:“珍珠,即便你会骑驴也不能自己跑开,要缓慢慢行。”
  小珍珠很听话,“阿鹏哥哥,我知道的。”
  小少爷依然骑着那匹温顺的大马,也没有跑马而是缓步慢行,大家一起走,一边走还能聊天。
  他们还带了一个仆从和厨子,带着谢掌柜给收拾的一篓子食材。
  小少爷出门有时候很讲究,比如去某些地方会自备食材,有时候又很随意,比如去乡下农户家里吃粗茶淡饭也无所谓。
  、
  、
  宋家,闹哄哄了一早上,终于吃过早饭收拾利索,大家也一起坐车出门了。
  宋母是没空的,她有生意要忙。
  大儿媳也要帮她盘账,不能去,大儿子二儿子要跟他爹出去处理生意上的事务,也不能去。
  最后就是宋福瑞带队,女眷以二嫂郑氏为首。
  今儿说白了就是镇上几户人家一起出去交际的。
  这些大户有自己的交际圈子,花朝节、端午节、消暑节、登高节是大家扎堆聚会联络感情的机会。
  这种时机一般是年轻姑娘、媳妇互相攀比的时间,谁礼仪学得好,谁绣活儿做得鲜亮,谁衣服首饰漂亮谁得宠等等。
  而到了一定年纪的娘子们就歇了那些攀比的心思,大部分聚会就是说说体己话、吐吐槽,疏散疏散心情。
  当然,喜欢攀比的在哪里都会比,年纪大了还可以比谁的男人没纳妾,谁的儿子有出息,谁的女儿嫁得好,谁的婆婆让她当家了等等。
  比如郑氏,打做小姑娘时候就和姊妹比,嫁人以后和姊妹妯娌比,现在也改不了。
  她比不得大嫂,大嫂得婆婆看重,跟着管家管生意,她虽然也帮着管,却只给大嫂打下手。
  但是她比得过老三媳妇儿呀。
  她咋也比裴云强。
  到了目的地大家就扎棚子凑堆了。
  娘娘庙不大,毕竟就是乡下地界儿镇上的一座庙,顶多一个小院儿,禅房都没几间,自然也没有给他们这么多人入住的地方。
  他们也更愿意在外面扎棚子,聚堆闲聊。
  大家都是自己带扎棚子的材料,到了这里让仆人火速扎起几个棚子,女人们坐棚子里休息说话,男人们去钓鱼、蹴鞠、跑马的。
  还有附近不少百姓挎着篮子挑着担子的过来卖吃食,豆浆、豆腐脑、烧饼、肉馒头、发糕、茴香豆,虽然没什么精致货,却胜在热气腾腾。
  那边儿有聚文学堂的先生们带着学生过来郊游,他们没有扎棚子,但是都带了厚衣服挡风。
  聚文学堂的学生是统一服装的,宝蓝色的长袍,头戴同色头巾,先生则是网巾。
  只是棉布衣衫,并不是绸缎料子,可他们的身份却高人一等。
  尤其在这些商户家眷眼里,越发高不可攀。
  郑氏叹了口气,“我们平儿原想去聚文学堂念书的,托了好些人也进不去。”
  聚文学堂收学生很严格,不是给钱就能上的。
  他们初衷是收谢家子弟,后来才逐渐放宽收外姓子弟。
  一开始只收和谢家身份地位差不多的乡绅子弟,都是家里有官身的。
  后来也有一些小地主托关系送自家聪慧的孩子进去读书。
  而像他们镇上这些商户,即便有钱,即便能托人,人家也不收。
  明晃晃的歧视,可他们不觉得受歧视,反而觉得理所当然。
  只想着若是自己孩子能进去就好了,就长脸了。
  禚家二儿媳李氏:“谁不说呢,我们也托人了,没进去。最后没法儿,进了咱镇上的学堂。”
  各家虽然有点家底,完全可以请先生回家教,可事实证明,你请先生回家教,那孩子更不爱学,反而喜欢捣乱惹事。
  给先生气走,给家里丢人,让先生出去说嘴,还不如送学堂去呢。
  镇上几户商家也建立了自己的学堂,请先生过来教书。
  但是吧这年代就是如此,大家是有鄙视链的。
  士农工商不是说着玩儿的。
  不说那些秀才,即便童生都敢瞧不起他们,不是直接瞧不起,而是那种眼神、态度,让人不舒服。
  明明你花钱请他,他倒是一副纡尊降贵的样子呢。
  他们被穷书生鄙视了,反过来也瞧不起穷人。
  甭管书生还是农户还是别的商户,只要穷,就被他们鄙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