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136节
小鹤年觉察出娘的异样了,牵着她的手,“娘?”
沈宁垂眸朝他笑,“阿年,累不累啊?”
小鹤年摇头,“不累。娘,我读书不想给家里添太多负担,咱们能省的钱就要省,好不好?”
沈宁笑道:“放心吧,你娘可是个省钱小能手,不会乱花的。”
小鹤年:“娘,你放心,即便我读书,以后有了弟弟、侄子,我也会教他们读书的。”
沈宁笑容微顿,该死的裴端,这是给阿年多大阴影啊。
她顿住脚步,蹲下,扶着小鹤年的肩膀,笑道:“乖乖阿年,你不要把自己和别人比,他们不配和你比,在娘和爹的眼里,你和珍珠是天底下最好看最乖最懂事的崽崽,你们是爹娘最宝贵的宝贝。无论到什么时候,无论有没有别的弟弟妹妹,你们都是。”
小鹤年也笑起来,张开手臂抱住沈宁的脖子,和她贴了贴脸,“娘,我记住了。”
沈宁起身,领着小鹤年开开心心地去镇上了。
这一次他们哪里都没去,直奔聚文书肆。
进门之前,沈宁和小鹤年在外面蹭了蹭脚底板,又用柴刀拍了拍,虽然没有泥,但是也有土啊什么的。
一进门,沈宁就看到身穿长衫,正和人说笑的谢掌柜。
她笑出两个酒窝,声音清亮地打招呼,“谢掌柜,早呀,我带我们阿年来给你问好啦。”
谢掌柜正和一个抄书的书生讲事情,听见沈宁的声音立刻扭头看过来,当即迎上来,“沈娘子有礼。”
不等沈宁介绍,谢掌柜立刻热情又主动地跟小鹤年打招呼,“阿年小公子。”
若是过去,普通人家的孩子是不能叫公子的,但是如今称呼泛滥,民间为了表示对读书人的尊重,哪怕没有功名也称呼他们公子、相公。
谢掌柜平时对其他书生也没这般殷勤的,可谁让人家得萧先生夸了呢?
萧先生从乡下回来就跟他夸了裴二郎夫妻和俩孩子,还特意叮嘱若是裴二郎家里来借书,只管借给他们。
萧先生甚至给裴鹤年做保,只要裴家愿意就可以进聚文学堂读书,束脩减半。
谢掌柜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这可是萧先生啊,从京城到江南,多少名门世家、青年才俊请他做先生他都没兴趣,只把一个小少爷看入眼。
现在却对一个乡野小孩子照拂有加,怎能不让他好奇万分?
那个连块砚台都不配用的阿年小郎君,今儿算是见着本尊了。
若是其他小孩子难免要害羞胆怯,小鹤年却没有,他大大方方地跟谢掌柜行礼问好,又感谢对方的抬举以及对娘亲的照顾。
“那日我娘回家,说谢掌柜给了便宜,我们都铭记于心的。”
谢掌柜忙摆手,“哎呀,说什么外道话,没什么没什么,快,屋里请。”
他亲自给两人请到里面隔间,是谢掌柜休息处,又喊小书童给上茶。
沈宁也不害臊,“谢掌柜,我们喝不惯茶,两杯水就好,劳烦了。”
谢掌柜就让人上了蜜水。
沈宁先问书,想买一套论语原文。
谢掌柜诧异道:“小公子读书进度如此快么?”
沈宁没好意思说是给裴长青背的,便道:“买回去备着,让阿年有时间多看看,早点看早点背会嘛。”
谢掌柜又无语了,你们可别揠苗助长啊。
他启蒙时期,连个启蒙先生都没,却开始看四书五经,可不是好事儿。
读书是要和阅历结合的。
他好心劝道:“还是买带释义的吧,咱家书肆有五六版名家释义,最盛名的是萧氏释义,眼下卖得最好的是谢氏释义。”
有释义看得有意思,也能给孩子解读,不至于枯燥乏味,死记硬背。
本身如果有先生,先生还会根据现实讲一些有趣的故事,不至于让孩子死读书。
他们这样让孩子死读书,很容易读成书呆子的。
但是他不能说,他知道沈宁小心眼儿。
他亲自去拿了几套论语过来。
沈宁倒是也没拒绝,翻了翻几版释义,看看和自己当初学的有什么不同。
大差不差的,她就可以教裴长青啦。
把省钱刻入骨髓!
她又看了看原文,和她背诵的差不多,可能个别字句有出入。
毕竟古今版本不同。
当然她也不可能全背下来,主要是学过的基本都没忘。
她没选印刷体,而是选了一套上中下三册的手抄本。
估计是穷书生们抄的,可以补贴家用。
虽然印刷体便宜一丢丢,但是沈宁依然选手写体,一是可以让书生赚点家用,二是手写体比印刷体字漂亮好看,有助于裴长青练书法,更有助于保持背书兴趣,不会打瞌睡。
印刷体呆板无趣,看得人很想打瞌睡。
三本书,一共一两半。
沈宁很意外,她以为至少三两,还可能五两呢!
没想到才一两半?
她都不好意思划价了。
要是五两,她即便有求于人也会厚着脸皮划划价,要是三两,她就小刀一下。
一两半……她可能是被高物价虐习惯了,竟然觉得好便宜。
原本吧,她是没预算买书的,这不是高里正和陶族长主动谈合作了么,材料他们负责,她只出技术,那就省钱了呗。
她看了谢掌柜一眼,怀疑他给自己便宜了。
谢掌柜神情如常,看不出端倪,心里却道:我就是给你便宜了,但是我不承认,我要让你家阿年和我们小少爷熟识以后再知道欠他的。
这是人情。
沈宁便没问,她想的是我现在钱不多,我假装不知道就占你这个便宜,等我有钱我再从别处还你这个人情。
买了书,她开始请教学堂的事儿,表示阿年想进学,希望谢掌柜给引荐,裴庄里正可以作保。
谢掌柜笑道:“自然可以的,我们萧先生之前与我说过,若是沈娘子来问,就让阿年只管去进学。”
沈宁很是意外,惊喜地和小鹤年对视一眼,“萧先生和谢小公子真仁义啊,只是一面之缘就为我们说话,万分感谢。不知道萧先生和谢小公子可在镇上?我们去拜访一下。”
谢掌柜道:“不成的,萧先生几日前已经启程回京了,我们阿恒这几日去了学堂,要过两日才会来镇上。”
萧先生回京了,不在镇上,那他们就没法拜访了。
但是人家居然帮忙进学,实在是大好人啊。
这真的出乎沈宁意料,原以为怎么也要拜托一番,谁知道人家提前给打了招呼。
既然不能去拜访萧先生,沈宁就不急了,多叨扰谢掌柜,问问学堂事项。
这才知道聚文学堂不在龙庙镇里面,而是在西边两三里处的小谢庄。
那离家要七八里了。
沈宁给换算了一下时间,早上差不多7点进校舍,晌午在学堂吃饭,下午四点放学,也可以吃过饭再回家。
早上有点赶啊,晚上时间倒是宽裕。
其他时候好说,冬天寒风呼呼的,到处冰天雪地,一早就要起来赶路阿年多遭罪啊。
小鹤年小声道:“娘,没关系的。”
谢掌柜看出沈宁的纠结,帮出主意,“我们学堂提供学舍的,学子们可以住在学舍。”
沈宁眼睛都瞪大了,小学生就住校?
太残忍了!
古人可以,她家阿年不可以,她舍不得。
虽然天天和俩崽儿在一起也没非要怎么亲热,可一旦想到孩子要读书了,不能天天回家,沈宁就有点分离焦虑了。
看不到崽儿她会想他,吃饭会担心他吃不好,会担心他在学校被人欺负,会担心这那的。
最关键的是他们家没有多余的被子给阿年住宿。
学堂是肯定不会提供被褥的喽。
严格说起来,他们家现在的条件,真的不适合读书。
进学束脩贵,还要交伙食费,主食可以交粮食,菜肉就得一天五文钱,好像柳家三文钱就够?
住宿的话也要交宿舍钱,还得准备被褥、脸盆等物品。
所以暂时还是走读吧。
小鹤年小声对沈宁道:“娘,冬天我可以借住在小姑家的,小姑父肯定乐意。”
小姑父对他的亲切不是装的,他能感觉得出来。
沈宁眼睛一亮,哎,她怎么没想到?
可以的,她小时候就借住在亲戚家。
可她初中高中才借住,小学也没呀。
哎呀,她家阿年好可怜。
再说她借住过,知道借住亲戚家的不易,不想阿年受这份委屈。
即便小姑小姑父好,不会嫌弃阿年,宋母出于利益考虑也不会,但是宋家其他人呢?
那些捧高踩低的小人,都会说阿年打秋风什么的。
阿年才这么点,就要承受别人的白眼。
沈宁想想就心疼,她眼圈都红了,“阿年,娘舍不得你。”
小鹤年也心酸酸的,他也舍不得爹娘珍珠和奶奶,但是他要读书,必须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