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108节
保管有人宁愿多花二两豆子换着吃。
更何况这不是还有五香豆干、豆腐皮和油皮啥的么。
“妹夫说得有道理,咱不贪心,就这么细水长流的也是儿孙们的一个进项。”
一户换的少,一村、十村呢,一日、一年呢?
这样天长日久,自然积少成多。
高里正:“大哥,我有个提议。”
陶族长:“你说。”
高里正:“我之前提过,说要是开豆腐坊分二郎媳妇一成,人家不肯要,说教就是教,甭管咱干啥赚多少钱人家不眼气。”
陶族长:“仁义!”
高里正:“我寻思着,要不以后咱管她家吃酱油?就她家一年估计也吃不了几坛子。”
陶族长:“要的。再说了,这媳妇子保不齐还有什么手段呢,我瞅着她来历不简单,不像普通人。你要好好和她维护关系,以后她有什么好东西,说不得厚着脸皮再让她教教。”
高里正:“不只呢,她男人也不简单,我和你说。”
高里正就把裴长青盖房子那套说了一遍,“大哥你来年不是想盖屋子么,我看别请府里那个工匠了,就我的经验,裴二郎比他强,工钱还低呢。”
陶族长:“果真?”
高里正:“那肯定的。”
陶族长:“那成,来年一化冻我就找他。”
“走,大哥,我先去教你点豆腐。”
“哎呀妹夫,还没泡豆子呢。”
“没事,我带了八斤泡好的豆子,够你们学一天的。”
伴随着陶族长家“轰隆轰隆”推磨的声音,张氏、三婶儿、四婶儿几人也挑着担子在村里穿梭换豆腐。
前儿下午练好点豆腐,昨儿一早张氏就撺掇俩婶儿一起挑担子出去换豆腐,“阿宁不是说了么,三里之外的村咱换七两半,远点的八两说不定也行。现在各家新收了豆子,手里没那么紧,他们指定乐意换。”
三婶儿:“你不是要回娘家么,还有时间?”
张氏:“我快去快回,送下豆腐说几句话就回,还留着吃早饭讨人嫌啊?”
她背上豆腐,又跟大伯娘道:“娘,我快去快回,你继续磨浆子呀。”
她娘家不是很远,一路小跑着去,到了娘家放下豆腐坐下喝碗水。
主要是为了显摆她学点豆腐的过程以及阿宁的本事,否则她都不坐下直接回去继续做豆腐了。
没瞅她大嫂拉着个驴脸,一副嫌弃她这个时间回来,是想留下吃早饭的模样么?
她噼里啪啦说完,下巴一抬,瞅瞅大嫂,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大声道:“我们阿宁夸我呢,说我记性好,学东西快,豆腐点得味儿特别正!你们好好尝尝,回头阿宁发话可以教亲戚的时候我再来教你们。”
老娘还好,今儿对她格外热情,拉着她的手闺女长闺女短的,要留她吃饭。
弟媳们也还行,独大嫂的脸跟要打雷下雨似的。
当初她琢磨点豆腐的时候,就这个大嫂,一点不支持不鼓励,净说风凉话,挑唆娘别给她吃饭,省得她祸祸豆子。
她祸祸啥了,没点出来的浆子不是也能喝?
“娘,我走了啊,我得回去挑担子换豆腐呢。这一天换下来,起码换两斤豆子呢。”
说完她摆摆手背着笸箩小跑着去了。
张氏大嫂酸溜溜的,“哎,可下让她抖起来了。”
想起大嫂那酸溜溜的眼神,张氏就觉得痛快,我分明是老张家的闺女,你一个大嫂却处处把我往外人上推,生怕我回娘家多吃一口饭。
爹娘也是,娶进儿媳妇闺女就成了外人。
罢了,她好好换豆腐,多换两斤豆子,自家过得就轻松些,再不用一家子十四五口人吃那两斤豆子饿得前胸贴后背了。
路上三人心里有点没底,也不知道谁先提起来的,说要不咱先七两换一斤,试试水?
毕竟阿宁厉害,大家都信服,别说七两半,八两也有人愿意换,可她还七两呢。
最后三人一起拍板甭管多远,她们就和阿宁一个价儿。
反正远近的她们一天就这些豆腐,最多下午再出来一趟儿,那也没有这些豆腐了。
等过了三里路三人分开,一人找一个村子进去换豆腐,谁早换完谁先来分开地等,集合以后再回家。
张氏还建议她们为了安全,也为了尽快把豆腐换完,一进村就喊:“送豆腐上门啦,豆腐娘子家换豆腐啦,七两换一斤,和去家里一个价儿啦。”
张氏是最敢张口的,毕竟她从小就羡慕那些挑担子的小商贩儿。
虽然走街串巷挺累,但是他们比庄户人赚钱多。
而且再累也没有庄户人累,有些累是喊给外人听的,让人别只眼热他赚钱也看看他多累。
庄户人不喊累,因为没人跟他们抢这活儿,自然也没人听。
张氏自打跟一个小商贩儿搞好关系,知道对方赚钱以后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她脑补过无数次自己也挑担子卖东西的场面。
要挑着担子昂首挺胸,有精气神儿,不能让人觉得有气无力很疲惫。
要头发衣服脸手指都整洁干净,不能让人觉得埋汰。
要面带微笑,不发怵,见人就打招呼,陌生人也能变熟人。
再者她们进村先喊豆腐娘子,可以拉近跟村里人的关系,他们都去阿宁家换过材料。
果然,一听张氏喊豆腐娘子,没下地的村里人就出来看怎么回事。
很快一群人围上来,“真的是豆腐娘子家的豆腐,我要换!”
张氏:“我是她本家嫂子,还有俩婶子一起出来的。我家弟妹说了,近处的去她家换,远一点的不方便过去俺们就给送过来。”
闻言立刻就有长辈发话:“都听见了啊,这是豆腐娘子的家人,谁也不许添乱,要换豆腐的赶紧,换完让人家回去吃饭。”
也有人围着问豆腐娘子家房子盖如何了,啥时候教俺们做豆腐啊。
张氏都笑呵呵地说快了,大家伙儿别急,这几天俺们先送过来,过几天你们就自己学。
有豆腐娘子的名头加上长辈们发话,张氏三人的豆腐就换得非常顺利。
不要小看这个,有了这个,村里的混混就不敢随便调戏欺负她们。
若是她们挑担子去一个陌生的村子试试?
那些心怀恶意的不给抢了也得围着威胁恐吓说风凉话,非给吓得落荒而逃不可。
不到晌午,她们就在分开地集合了。
三人都很激动,换得太顺利了。
虽然只有七两,但是一斤也能赚二两呢。
大伯娘带着丫头小子们在家里不停地推磨点豆腐,一天差不多能做60斤。
这是极限,毕竟石磨太小,除非借别人家的石磨。
大伯娘说60斤就很多了,去借石磨让人觉得多大的买卖呢。
她们三个人挑着豆腐出来卖,回家将豆子凑一起平分,差不多一人分两斤半。
别瞧不起两斤半的豆子。
一天能得两斤半豆子是多了不起的事儿啊。
得多大一块地才能收两斤半豆子呢!
这么一说,张氏越发上瘾,“咱们赶紧的,下午还能换一拨,一天60斤豆腐轻松。”
如果能早上就把六十斤豆腐做完,那她们一上午就可以换完的。
可惜豆腐做不那么快。
就这么着,张氏打了鸡血一样非常上瘾,
今儿刚吃过早饭,她们便又挑着担子出发了。
不到晌午她们又把一笸箩豆腐换完。
辛苦当然辛苦的,一天不停地走路,磨得脚底板起水泡,站得膝盖肿胀。
可只要能换来更多豆子,再辛苦也值得。
有了这些豆子,家里人就不用挨饿,丫头子就不用为了给小子省口吃的半夜饿得直哭。
阿宁是好人啊,这样赚钱的营生都教给她们了。
这以后再让她们听见谁说阿宁和二郎的坏话,甭管是童生娘子还是啥的,都拿鞋底抽她!
荷花嫂子那边更省事,她和婆婆在家做豆腐,让她娘家一个哥哥来取豆腐去另外村里换。
张氏几个往北走,他就往东走却不到童庄那边儿。
张家石磨大,推磨快,做的豆腐就多。
男人力气大,挑得多,脚程快,卖得自然也多。
但是荷花嫂子还帮沈宁换本村六两的,所以算起来也和张氏几个持平。
不过大家都很满意,毕竟在乡下想赚点钱和粮食那真是太难了。
当然王木匠赚钱从来都不难的,难的是怎么把俩儿子支棱起来。
傍晚收工的时候接过裴长青递过来的一大串钱,他自己赚的多却感觉不大,看着儿子那串钱反而更开心。
“檩木处理完了,先停几天,过几日你开始砌墙了我们再来做门窗。”
裴长青把工期算得很清楚,王木匠自然不会拖时间,多混人家两天工钱,留下恶感反而不美。
裴长青:“到时候还要劳烦王伯和王大哥。”
王大背着叮叮当当的工具包,恋恋不舍地看了裴长青一眼,很想说点什么,表达谢意也好,预祝房子快点盖起来也好,可惜嘴笨,什么也说不出。
那热切的眼神反而让裴长青赶紧给他们送走。
送走王木匠父子二人,裴长青转身回去跟裴大民几个干活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