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第100节

  裴母打了个哈欠,笑道:“这俩孩子,晚上给自己整激动了睡不着,非等着听二蛋嗷嗷叫唤,结果也没听着。”
  用现在时间说,俩崽儿平时差不多八点半躺下,不用两分钟就能睡着,昨晚上估计躺到九点吧。
  沈宁想问问俩崽儿是怎么撺掇二蛋的,结果没说两句张氏和大伯娘来了,忙打住话题。
  张氏:“二婶儿,弟妹,今儿我替你们打下手。”
  她上前就抢裴母的推磨杆儿。
  裴母不好意思,却被她硬抢过去,只得松手。
  大伯娘也笑:“弟妹,大柱媳妇力气大,你让她干,咱说说话儿。”
  张氏一边推磨,一边笑:“阿宁,你们住前面,昨晚听没听到二蛋家嗷嗷闹?”
  “啧啧,闹得那叫一个邪乎,给孩子打得光着屁股满村跑,半村人都出来看热闹了,哈哈。”
  沈宁:“……”
  那么晚你还起来看热闹?不怕冷?
  张氏:“你们说二蛋爹是不是有毛病啊?后娘让带来的儿子跟他姓,他就把人家当亲儿子,可人家后娘可不把二蛋当亲儿子。也不知道图啥。”
  大伯娘:“快别说了,阿宁可不像你那么好凑热闹。”
  阿宁这里四敞大亮的连个围墙也没,万一让人听见不好。
  沈宁想说,不,大娘,我想听。
  总不能只让人听我的,不让我听别人的吧。
  张氏朝她挤咕眼睛,表示回头再说。
  大伯娘对沈宁道:“阿宁啊,二郎那里土坯砖换够了吗?依我说你先别急着教俺们,等你那边土坯砖换够再说。”
  土坯砖可不怕多,要盖房子、砌围墙、再盖个猪圈鸡窝、柴房仓房啥的。
  沈宁笑道:“大娘,差不多了呢。”
  大伯娘就点点头,“那就好。一切可着你们这边儿来。”
  这时候荷花嫂子也跑过来,对沈宁道:“妹子,我昨儿就通知到了,今儿他们就来换豆腐,你可多做呀。”
  沈宁笑道:“放心吧,泡儿一缸豆子。”
  有点夸张,但是的确有二十来斤。
  得亏平时用豆子换豆腐,家里的豆子越来越多,否则都不够。
  荷花嫂子说完就要走,沈宁喊住她,“嫂子,你家大哥现在不忙吧?”
  荷花嫂子随口道:“还行呀,不算很忙,有事儿找他?你只管说,他指定能腾出空儿来。”
  沈宁也是知道她家情况才说的。
  张本力独子,但是荷花嫂子娘家兄弟多,每次收庄稼种地啥的都会来帮忙。
  所以张本力收庄稼并不很忙。
  他们家的农活儿都比别人早干完好几天,剩下的他爹也就收尾儿了。
  沈宁就说裴长青那边还缺俩人,20一天,问张大哥来不来。
  荷花嫂子娇笑道:“妹子,你真好,你有好事儿想着我呢。当然来呀,我这就家去跟他说,让他现在就来。”
  张本力虽然是独子,但是并不娇气,干活儿卖力。
  他就是第一批抢着过来刨地的。
  果然张本力一听很高兴,麻溜地先来干活儿,等会儿回家吃饭,吃完再来。
  裴长青感动得不行,才20文呀,人家早晚的自动加班儿。
  真赚大发了。
  沈宁这边也忙中有序。
  张氏推磨沈宁喂磨眼,浆子差不多推好的时候三婶儿和四婶儿也来了。
  张氏又主动烧火。
  她早就急得挠心挠肺了,真是好奇啊。
  她当姑娘时也琢磨过点豆腐的方子,可惜一直没成功,还祸害不少豆浆,没少挨她娘的小荆条,还被大嫂翻白眼。
  今儿!她!张桂花!就要学会做豆腐啦!
  十几年困扰她的技术难题终于要被攻破啦!
  怎么能不激动?
  她恨不得跳起来鼓掌。
  沈宁手把手教她们点豆腐,细节也都教到位,从泡豆子开始水和豆子的比例关系浆子的浓淡、豆腐等成品的口感。
  煮豆浆的要点细节以及注意事项也告诉她们,譬如要勤搅拌免得糊锅底,豆浆上层的浮沫要撇掉,否则影响点豆腐的成色。
  “在熬豆浆这一步,最关键的是火候温度的把握,温度把握不好,点豆腐就失败了。”
  豆浆煮开以后要放凉一会儿,差不多80-85°左右,太热或者太凉都影响效果。
  至于这个温度怎么掌握,现在没有温度计,而且老手艺人也不靠温度计,都是凭经验。
  等待的时间里,沈宁叮嘱了不少事项。
  她约莫一下时间,伸手在浆子上方感受一下,差不多了。
  “来,咱们都舀一点小口尝尝,记住这个烫嘴的温度,下一次就照这个来。”
  这时候肯定烫嘴,但是可以吸溜吸溜地喝一点点。
  张氏是第一个动手的,吸溜一口,烫得差点跳起来,伸着舌头呜噜呜噜。
  大伯娘:“……”
  快别给我丢人了。
  沈宁把卤水轻轻倒下去,轻轻搅拌,“咱别动了,十……一刻钟差不多就行。”
  乡下没有更漏,说一刻钟大家也不知道是多久,就约莫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智慧,也有自己独特的计时方法。
  过了一会儿,豆浆里析出絮状豆花,越来越多。
  张氏激动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娘哎,是真的,是真的!我可太了不起了,我学会做豆腐了!”
  大伯娘悄悄戳她一指头,让她稳重点。
  张氏稳重不起来,她都要飘了好吧?
  “二郎媳妇,弟妹,阿宁,你真能耐!我活这么大年纪,你是我见过最能耐的女人!不,你比那么多男人更能耐!”
  大家都笑起来,大伯娘也顾不得大儿媳不稳重了,也点头说是,都夸沈宁。
  沈宁被夸乐滋滋的,并没有不好意思。
  虽然这不是她发明的,但是会做豆腐也很了不起好吧,她动手能力可是杠杠滴。
  沈宁:“你们回去先一点点试,慢慢地熟能生巧,就能回回成功了。”
  她又教着几个妇女压豆腐。
  裴母按照她的要求拿来另外一块长方形的粗麻布,放在做食盒的木匣子里,一层包袱倒两勺子豆花,叠起来再倒,如此反复,最后压起来。
  沈宁:“这就是千张,你想做多薄就做多薄,只要不碎就行,厚一些就是豆干了。”
  豆腐就是整个压起来,这个没多少技术含量,要注意压平整,别凹凸不平的。
  不过沈宁家没做豆腐模子,直接用笸箩,所以豆腐底部都带着笸箩的花纹,很独特。
  自家吃不讲究这些,要是以后做豆腐生意还是要注意,做那种底下带格子的豆腐盒子,出来的豆腐一块块有纹路,切的时候就很方便。
  “二郎媳妇儿,是多少豆子多少水来着?”四婶儿又忘了。
  沈宁看向另外几人,“你们谁告诉四婶儿?”
  张氏抢着道:“要是想做老一点的豆腐,就3到4斤水一斤豆子,要是做嫩的就6到8斤水。”
  各家虽然没有秤,但是他们有自己的办法。
  比如借人家的秤称几块大小不等的石头,一两的、半斤的、一斤的,这样自己家要称东西就可以用棍子两头栓布袋比划比划。
  不用很精确,大差不差就可以。
  然后量出一瓢水是几斤,以后也就有数。
  四婶儿:“8斤水,柳家那豆腐坊真黑啊。”
  大家都笑起来,“可不咋滴,幸亏没买过他们的豆腐。”
  大伯娘几个年纪大学东西慢,记住这里忘了那里,都想赶紧回家磨浆子试试。
  张氏忍不住:“弟妹啊,那、那揭油皮呢,咋揭啊?”
  大伯娘几个都忘了,因为豆花豆腐豆腐皮豆干就够她们忙活的,根本记不住。
  大伯娘拽拽张氏,让她别那么贪心。
  沈宁笑道:“没事儿,早就说要教你们的。大嫂,做豆腐的步骤你都记住了吗?”
  张氏立刻说了一遍,分毫不差。
  沈宁夸道:“大嫂好记性,说得很对,回头就照这个做。”
  张氏被夸了,得意,又被婆婆瞪了,赶紧老实点。
  沈宁就把留出来自己喝的一砂锅豆浆端过来,让裴母帮忙生起小铁锅。
  等锅热她就用大勺子一勺一勺地往锅里倒浆子,“不要直接哗啦倒进去,要让它挂壁,贴锅边轻轻泼过去。”
  张氏连连点头,手上比划着,“弟妹,我试试呗。”
  沈宁便交给她。
  张氏学着沈宁的样子,一勺勺泼得很到位,得了沈宁的夸奖又笑得合不拢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