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启禀太皇太后,广平王拓跋宪于狱中......请见太皇太后。”
  “他终于肯松口了?”
  冯芷君紧抓着手间白菩提珠,垂眸间,凝着案上铜香炉,不知在想着些什么。
  “是。”
  冯芷君握着木槌的手放了下来,妙观会意,立马上前,将她扶起身来。
  “......你先出去罢。”
  “诺。”
  妙观微愕,但还是听话地退了出去,轻手将殿门合上。
  冯芷君拨弄着手中的菩提子,至那枚被她摔出裂隙的白菩提子时,指腹按在上头,进退两难。
  释迦牟尼像拈花而笑,慈爱地看着她。
  脑海中蓦地想起了许多人。
  她的先帝夫君,和她年岁相仿,一眼将她从掖庭暗无天日的犄角旮旯里选了出来。
  他喜欢柔顺明媚的女人,她就变成柔顺明媚的女人,让他喜欢她。
  出于对掖庭生活的恐惧,她熬成了皇后,拿捏着他的宠爱,让他任用冯家子弟。
  她试探着他的底线,在她被册封为皇后的那一天,冯初出生,她将她捧上神子托生的位置,只为看看他对自己容忍几何。
  她赌对了。
  拓跋家的皇帝总带着一股天妒英才的宿命感,她的夫君英年早逝,撒手人寰,将小她七岁的长子拓跋弭托付给了她。
  她记得拓跋弭被贺顿欺压时朝自己哭诉的模样,记得自己亲眼瞧着下面人传来贺顿伏诛时的表情。
  那一日,她在佛前焚香祷告,仰头诵经。
  她没看见释迦牟尼的佛像。
  她看见了登天之梯,在朝她招手。
  之后的记忆越发斑驳,拓跋弭、拓跋聿、冯初还有......李拂音。
  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记着一个如此卑微的婢女这般久,只因为她想杀了自己么?
  可她不怕死。
  拓跋弭斥她饮鸩止渴,李拂音咒她会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
  可她不后悔。
  绝不后悔。
  ......
  诏狱之中,干沉的实木包了铜皮,固若金汤,黄尘冷地上盖着杂草,东一摞,西一叠,暖不得人。
  来到这儿的人,多半命数将尽,也不会有几个在乎草席冷暖。
  拓跋宪身上还穿着进来时的那身貂裘紫袄,内里都是丝织刺绣。珍贵的料子少了打理更换,在这暗无天日的狱中,毛皮成结,丝织褴褛,更显颓唐。
  拓跋宪哼着荒腔走板的调子,唱着边民常唱的小曲儿,在幽暗的狱中更显怪诞。
  外头的牢门传来铜铁木料相撞的声,紧接着,熟悉的女音回荡在这给他单独布置的牢房里头。
  “殿下好兴致。”
  拓跋宪面前的牢门迅速地打开。
  身后的妙观提着食盒酒水,动作轻敏迅速,布菜、离开,一气呵成,旋即退了出去。
  牢门又再度迅速合拢,将他与冯芷君隔绝开来。
  “呵......皇嫂,别来无恙。”拓跋宪自地上爬起,挪到食盒面前,“呦,羊奶酥,难为皇嫂还记得我爱吃这个呢。”
  拓跋宪拾起一枚酥糕,咬了一口,牢中昏暗的灯火依稀能瞧出他闭眼享受的模样。
  金黄的炸酥不过拇指大小,面上炸制的脆衣破开后是柔软的馅料,带着羊奶的香醇和蜜糖的甜。
  囫囵吃了,拓跋宪轻嗤,“......我还是怀念你还是我皇嫂的时候。”
  “温柔和顺,倾国倾城,我都羡慕我皇兄。”
  冯芷君浅浅笑着,拨动珠串,“皮相而已,何得殿下挂念至此。”
  “是啊,皮相而已。谁知你底下藏着这么大的祸心。”
  他说这话时神色平静,挪了挪身子,让自己在草垛上坐得更舒服些:“不过......你现在能依靠的,不也是我们这些宗亲了么?太皇太后......”
  “聿儿那孩子,很让您头疼罢?”
  冯芷君低头笑笑,不置可否。
  “我想也是,这孩子看似乖顺,实际上却是个不甚安分的,她同阿耆尼不清不楚,让您白白耗费那么多年心血。”
  依冯芷君的性子,能将他的党羽一网打尽,却没有急着杀他,定是有旁的打算。
  他到底在朝中多年,他猝不及防被下了诏狱,本想着赫连归当会携军北上逼宫,但结果传来的居然是拓跋聿出走洛阳。
  一来二去,自然也想明白了,冯芷君为何迟迟没有要他性命。
  多半是冯初倒向了拓跋聿,她被自己亲侄女背后捅了一刀。
  “宗室之中,唯有我有这般威望,能替您安抚朝野动荡,咱们携手,另立新帝,您还是太皇太后,我还是广平王。”
  “前尘旧事,咱们两相算清!”
  拓跋宪提起漆盒中酒壶,琥珀色的酒液倾泄出一道柔和的弧线,在烛光下分外诱人。
  他举起金杯,手臂穿过牢房木栅之间,将酒液往前递,浅色的眼瞳焠闪着火光:
  “怎么样,皇嫂?让我们......狼狈为奸,何如?”
  【作者有话说】
  宁为高贵乡公死,不为常道乡公生。
  [高贵乡公:指曹髦,因反抗司马昭专权,被成济当街刺死。常道乡公:指曹奂,曹髦被刺死后,曹奂继位,后司马炎废其为陈留王。]
  历史上这句话是北魏末代皇帝元子攸不满尔朱荣专权时说的。
  另:元家末代的两个君主,元子攸和元善见(东魏)都是身不逢时但是很有气节的人。
  元善见在面对高澄的‘殴帝三拳’‘陛下何意反耶’‘朕朕朕,狗脚朕!’则亦是说出:自古无不亡之国,朕亦何用此活。
  第71章 失信
  ◎天下事在我,在太皇太后。◎
  “阿耶!你瞧见了么,这里所有人的射术都比不过我!”
  拓跋祎鞭笞骏马,拎着弓箭,炫耀着自己的成果。
  洛阳之围,魏地血泪,亲身见证过战事之残酷后,锁儿彻底对冯初心服口服,登门拜访,致歉请名。
  她是冯初阿姊的女儿,纵是有过无礼,但好在敢作敢当,为人落拓。
  冯初一早便想好了名,‘祎’有珍贵、美好之意,拓为土意,祎属土行,倒也相得益彰。
  她仍是锋芒毕露,在营中飒沓而行,总害得人提心吊胆。
  莫说冯瑥,便是见惯生死、自己也大大咧咧的拓跋驰自个儿都不免为她担忧。
  她太优秀、太耀眼。
  上天偏爱之人,往往上天也会过早地收回她。
  拓跋驰隐下担忧,神色淡淡,不见夸赞,只说:“大军将班师,慕容将军欲让你进羽林,你应是不应?”
  拓跋祎的眸子霎时间亮了起来,眼中的欣喜丝毫不加掩饰:
  “那自然要去!”
  她当然听得懂隐含的意思,慕容蓟是冯初提拔上来的人,她让自己入羽林,极大可能是要亲自栽培她。
  来日出将入相,同冯初一般,也未尝不可!
  ……
  重阳秋风乍,冯初的箭伤好了个七七八八,洛伊水畔秋菊花曜,冯初牵马而行,远有禾麦香。
  身后骤起马蹄声,冯初侧身而望,便见一驿兵飞身下马,须臾间单膝而跪,呈上文书。
  “郡公,邸中急报。”
  拓跋聿召衙署官员南下洛阳,响应者并不算多,冯芷君把持朝政十余年,没人敢贸然在皇帝与太皇太后之间站队。
  冯初接过急报,竟是发自任城王府,言世子拓跋琅入宫。
  与此同时,相似的急报传至拓跋聿的案前,只不过她手上的,却是宋直呈上的。
  冯芷君知晓宋直是她的人,故意让宋直请拓跋琅入宫,也带着让他将消息透给皇帝的意图。
  她在逼拓跋聿回宫。
  冯初暗暗折下文书,收于袖袋,敛了神色,丢下句:“去我府中受赏。”
  扯了缰绳,叱马回府。
  甫一入内,就瞧见位于主座上的拓跋聿隐忍地瞧着手中文书,见她进来,慌忙匿去愁色,转而带笑:
  “阿耆尼怎得如此早便回来了?洛水畔的秋菊开的好么?可有为我带上一枝?”
  她藏住心事的功夫是越来越好了,若不是冯初眼尖心细,都险些叫她骗了过去。
  冯初不言,只挥了挥手,请周围人下去。
  紫乌踟蹰地看了一眼拓跋聿,见她微微颔首,方才跟着底下人一齐离了。
  房门合上,拓跋聿嘴角上的笑容立时难以挂住,她竭力地想抬起唇角,可努力了多次,俱是无功而返。
  挺直的脊梁登时垮了,颓唐而无力。
  冯初被她这般模样扎得心疼,莲步轻移,主动行至她身侧,坐了下来。
  拓跋聿偏过了半个身子──她在躲着她,她觉得自己这模样总是难堪的,她不愿冯初瞧见她的难堪。
  “......陛下缘何失信?”
  缄默许久,冯初甫一开口,却是在问她为何失信。
  “我何曾失信?”
  拓跋聿焦急地转过身子,为自己辩驳,在撞见冯初眼瞳的那一刻整个人便僵住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