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帝座下第一走狗 第223节

  不过,我倒认为,应先开在朝廷可完全把持,且近河道之地……
  开市之初,最快聚集银钱的法子,还是贸易,如此,便极度依赖运输。
  不过再往后,便要鼓励‘发明’,令那些造出好商品的商贾多赚钱,如此未来可期。”
  郭解元连连点头,已经提笔记录。
  准备以今日赵都安所讲述之法,细化为可施行的奏疏。
  见赵都安讲完,董太师忽然看向角落里,码字到手腕疼的录事官:
  “你取一块学士腰牌,给赵使君。”
  众人都愣住了,旋即猛地意识到发生了什么。
  赵都安也眉毛一挑,道:
  “太师这是……”
  董太师背负双手,深深看着他,道:
  “陛下先前带你来,如今看来,倒是老夫怠慢了。
  如今陛下闭关,不好打扰,赵使君若不嫌弃,便先持一块编外学士腰牌,如此可自行来修文馆,畅通无阻。
  接下来这段日子,新政制定,或还要时时问你看法。”
  所以……自己今后也是“学士”了?恩,虽然是编外的……
  虽然,可能是临时的。
  虽然,修文馆还只是个内阁雏形。
  但……
  这可是大虞王朝最高决策机构啊……自己真的就,一脚踩进来了?
  哪怕只能做一段时间的学士,无法长久任职。
  赵都安沉默了下,迎着众人复杂的目光,拱了拱手:
  “为陛下分忧,分内之事,本学士便不推辞了。”
  众人:……
  见气氛突然古怪尴尬起来,赵都安咂咂嘴,又回答了几个散碎问题,便告辞离开。
  今天该说的,都说完了。
  董太师见状,也宣布“散会”,让众人回去好好消化,并再次重申,不得泄密。
  赵都安倒不怕泄密,这法子全是阳谋。
  隐瞒一时,等推行的时候,也还是瞒不住。
  从录事官那里拿到了学士腰牌,又签字画押,走了一个入馆的手续。
  迈步走出修文馆,夜色已深。
  赵都安仰起头,深深呼吸了下空气,仰头见繁星点缀,远处宫城明亮。
  “你怎么还不走?”
  身后,大冰坨子走了出来,阴阳怪气,“赵学士?”
  “诶——”赵都安微笑道:
  “再叫一声我听听?”
  莫愁气的胸膛起伏,扭头就走,心想陛下怎么就看重了这么个人。
  ……
  ……
  赵都安是被董太师安排人送回去的。
  在众人散去后,董太师也乘上自己的马车,缓缓朝府邸返回。
  终归是没有修行的凡俗老者,熬了一天,此刻已是疲惫不堪。
  但闭着眼睛,想着那黄金三策,董太师却睡不着。
  心底的一股兴奋,难以遏制。
  忽然,马车走了一阵后,缓缓减速,外头的亲随车夫道:
  “太师,袁公的车。”
  董太师睁开眼睛,抬手掀开窗帘,就看到侧方,一辆有着徽记的马车正朝这边过来。
  很快并排停下。
  对面的车窗也掀开,露出了一张模样清俊,内蕴沧桑的脸孔。
  袁立露出笑容:
  “太师这么晚才回府?首日开馆,看来学士们献策不少。”
  董太师也回以笑容,只是表情多少沾点复杂:
  “你这也是才从都察院回府?莫不是故意堵老头子我。”
  袁立洒然一笑:
  “修文馆主持新政,满朝上下,哪个不关注?风吹草动,都是大事。”
  倒是坦然承认了。
  董太师笑呵呵道:
  “你倒是坦诚,不过馆内事务,只留在馆内,却是要让你白跑一趟了。”
  袁立毫不意外,他也压根没指望,三言两语获得情报。
  而且,才开馆第一日,新政必然还在讨论中,最多有个模糊方向,哪有这么快确定?
  所以,嘴上说是来问,实则倒不如说是关心。
  “太师的口风,一如既往的严实,让我猜猜,今日怕是首要商讨的,还是吏治吧?那韩粥颇为才智,想必大放异彩。”袁立闲聊道。
  董太师呵呵,心说你猜的全对,也猜的全错……
  不过按考成法,一旦推行,袁立的都察院权力也会受限,他关心倒也不意外。
  “对了,你与那个赵都安打过许多交道,对此人评价如何?”
  董太师与他闲聊了几句,忽然话锋一转。
  袁立愣了下,他并不知赵都安今日去过修文馆,略一思忖,道:
  “董太师可是又听了一些读书人,对他的抨击?呵,依我之见,那赵都安却非外界所说的那般,此子颇有才智,尤其在办事,与人争斗上,极有手段……”
  顿了顿,想到董太师不喜武夫的性格,他又帮赵都安粉饰了下:
  “上次,其关在台狱中数日,我曾去看过,发现他酷爱读书,在牢狱中数日,手不释卷……
  学问自然远不如真正的读书人,些许斗人的手段,也上不得台面,无法与修文馆中学士治国相比……
  但总归也有向学之心……”
  “在狱中亦手不释卷么……”董太师抓住重点,若有明悟。
  似乎,终于找到了个能接受的解释。
  “多谢袁公解惑,老夫疲惫不堪,先行告辞了。”
  董太师说道,继而放下车帘远去。
  袁立目送其离开,有些疑惑。
  “谢我解惑?我解了什么?”
  以大青衣的智慧,竟是丝毫想不明白。
  ……
  另外一边。
  京城某条街道上,王猷也坐在马车中,消化着今日受到的冲击。
  既包括那个赵都安的表现,更令他震撼的,还是那“黄金三策”。
  若当真施行,只怕不少门阀都要受到冲击……身为门阀子弟出身的王猷,有些矛盾复杂。
  这时,马车忽然减速。
  “少爷,是李家人。”车夫低声说。
  哪个李家?
  王猷疑惑,先命停车,这才掀开帘子,借助月光,隐约看到对面出现了一台轿子。
  大虞官员很少会乘轿,但也有一些人例外。
  王猷立即明白对方身份,皱起眉头。
  却见对面轿子已经落下,轿夫拎着灯笼,掀开了轿帘。
  显露出里头端坐的,一名年近四十,长相阴柔,鼻梁较高,眼窝深陷的中年人。
  中年人微笑道:
  “王公子,不,应称你为王学士,可否下车一叙?”
  王猷却没动,眼神警惕。
  盯着对面这位曾经的京圈第一纨绔,先帝时期,曾被称为“小阁老”的,当朝相国李彦辅的亲儿子,李应龙。
  神色淡漠:“李公子,这是在等我?”
  第172章 一石二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