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第484节
如此三辞三留,终于将禁军防务之职给卸下了。
如此君臣相得的场面,定为后世佳话传颂,呵呵。
第347章
衍潢卸任, 谁领宫禁防务呢?
雍正帝圣心独断,着庄亲王允禄和恒亲王世子(原为贝勒,现册封世子)弘昇同领, 令在半月之内,新旧交接完毕。
营建健锐营和卸职的事情说完,衍潢告退,德亨有眼色的没再提告退的事情。
允祥展开那封一直握在手里的折子, 禀道:“近两月来,八旗王公、官员多有到皇上梓宫前祭奠,画押、做录之时,臣弟发现,多有目不识丁之辈,莫说汉文,清字都不会写……”
“咳咳咳……”德亨以为自己听错了,被茶水给呛咳了一下。
苏培盛忙过来侍奉, 德亨自己胡乱擦了擦嘴, 只将茶碗给他,换一杯新的来, 见雍正帝和允祥都看着他,德亨惊讶问道:“居然有不会写字的王公和官员?一个字都不会写吗?”
德亨是知道官员府上都是有幕僚代为执笔奏疏的,比如当年叶勤才刚当差,他自己文墨不行,就只得四处寻访师爷来帮忙,最后还是衍潢荐了自家王府上精明强干的管事来, 才帮他度过了最开始的难关。
只是, 当官的, 不识字可还行?
在梓宫跟前, 画押、做录多是写自己的名字和所属佐领、旗分,咱不说让你写一封奏章,你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是不是有些太过分了?
允祥道:“八旗官员以骑射为重,不通文墨也是寻常。”
这不是理由吧?
德亨去看雍正帝,雍正帝也大为皱眉,允祥继续道:“除了文墨之外,臣弟还发现,来者多有气弱体虚、轻浮无力、面部浮肿,这些皆是嗜饮者表露迹象,如此形态,如何能担兵丁之役。”
德亨已经不作任何表情了,这就是八旗子弟,拿着朝廷的俸禄,享着世袭的爵位,不事生产,怠惰骑射,嗜酒如命,更是个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的文盲。
这哪里是在养兵,这是在养一群猪呢。
还不如猪呢,过年的时候,猪可以杀了吃肉,祭祀祖宗,这群不事生产的八旗子弟能做什么?
白白增加朝廷负担罢了。
雍正帝道:“宗学需尽快筹办起来。马尔赛,宣简亲王雅尔江阿和廉亲王允禩觐见。今日咱们就将宗学商议个具体的章程来。”
允祥道:“宗学是长远之计,一时半刻见不到效果,需皇上下谕旨训斥、教诲,让他们知道厉害才行。”
雍正帝摇头,道:“这些个八旗子弟,平时闲散惯了,先帝待之甚宽,如今非是朕一道谕旨所能管的了的。”
允祥:“先做警示也是好的,待到日后严谨起来,也不是无的放矢,怪不到皇上这里。”
雍正帝:“罢了……着八旗都统,各查该属官员兵丁内酗酒不肖之徒,定以限期,速令悛改,能改则已,如不能改,系官员即行题参……应袭者令人承袭,系兵丁即行革退,以示惩戒,法在必行……”
弘晖执笔将谕旨记下,等会要发去内阁,诏谕八旗都统。
在等人的当口,允祥又说起另外一件事来:“去年黄河漫溢,直隶、河南、山东等省多有波及,灾民流乱。好在去年京城有不世盛事举办,直隶灾民多有在南海子以西、以南的凉水河安定下来,来往南北的商贾、行人驻足客店,买卖小货,为他们谋得一口营生……”
说到这里,允祥多有感慨,去年他还是一闲散皇子,属于半监视状态,除了京郊自己一亩三分地,哪里都不能去。他在京郊见到很多流窜而来的灾民,以为朝廷又要大肆赈灾,或者郊外又要生事端,谁知道,灾民一出现,就被衍潢手下巡防的官兵引走了,相较于往常,一切都安安静静的,好像那些灾民从未出现过一样。
后来他才知道,那些灾民,都被引去南海子之外的凉水河安顿了,他们被安排着或去修剪花木,或去挖渠引水,或去平整道路,或去杀虫除疫,或去修建房舍、驿站、客店、集市……
而报酬,仅仅是饱腹的口粮和他们自己修建的房舍罢了,这可比内务府的劳工们便宜多了。
允祥继续道:“如今即将开春,直隶巡抚上折子问,这些灾民什么时候回乡,好准备春耕。”
又拿出一张折子,道:“这是山东巡抚的奏折,说,山东连年遭灾,民不裹腹,小民流窜,尤其是青州、沂州两府,县乡村落,门户空废,十不存三……”
再拿出一张折子,道:“这是河南巡抚的奏折,说,去年河南黄河水灾,冲垮良田,二麦失收,资生无策,亦有携家觅食……请求朝廷赈济……”
雍正帝叹道:“除了直隶,山东、河南二省,竟皆需要赈灾。”
允祥看了一眼垂首静默饮茶的德亨,对雍正帝道:“其实,除了直隶,山东灾情也尚可。”
雍正帝疑惑:“十三弟可是有最新消息?”
允祥沉吟道:“臣弟也是听某个宗室说的,他曾去山东当差赈灾过,很是结识了一些山东人,据他所说,这两年,山东小民并不以灾情为苦,他们……尤其是青州、沂州二府小民,都从登州府、日照港出海谋生去了。”
雍正帝:……
德亨的头不由垂的更低了,弘晖拳头也不由捏紧了些。
雍正帝:“……十不存三原来是这个意思。德亨,这些人可还能回原籍?”
德亨哼哼:“回去等死吗?”
雍正帝&允祥:……
想到前年沂州府士绅做的非人事情,就连雍正帝都不好说什么了。
允祥忙道:“皇上,现在关键是山东的灾情如何赈济。山东巡抚只说小民流窜乞食,并没有说走失的这些人对治下有何影响,将人追回,岂不是要多不知道多少张口?依臣弟看,哼,山东巡抚巴不得人都不回来呢。”
人都回来了,田地该怎么办?人走了,田地该由“官府”收回,人回来了,再把田给回去?
雍正帝:“罢了,去年山东巡抚所报丁口,相较往年,可有很大的浮动?”
丁口损失不少吧?
丁口走失,意味着缴税的人丁少了,山东巡抚应该有所报才是。
允祥道:“臣弟需查看一番户部所报。”
弘晖开口道:“禀汗阿玛,户部所报山东人丁户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永不加赋滋生人丁更是相较往年要多上一成。”
雍正帝面色沉了下来,允祥面色也凝重,问道:“具体有多少数字,你都记得吗?”
弘晖连报三年山东年末向户部所报丁口数字,的确是一年比一年增加的。
允祥:“那山东巡抚所说十不存三是虚报还是假报?”
德亨开口解释道:“既不是虚报,也不是假报,活不下去的只是无田无根的田奴罢了。这些人依附大户人家而生,连私奴都算不上,更不算在丁口之内,算是死人。等需要朝廷赈灾报人数时候,这些人就又活了过来。如果不是向朝廷要钱粮,我等又怎会知道两府小民十不存三?
他所报‘十不存三’的话,估计也是在给皇上上眼药呢。
前年我在山东走了一遭,释放了大量青州府和沂州府的田奴,因为当时这事儿闹的挺大,这些释放的田奴当地大户不敢收,被当做流民四处驱赶,加上山东境内因为天灾人祸闹瘟疫,他们上天入地竟无容身之处,我便让他们往东走,能不能走到海边全看他们的命够不够硬了。
山东官吏每年年末报往户部的丁口数量,都是有户籍、可以向朝廷缴纳赋税的有田产丁口。丁口繁衍滋生,数量自然是逐年增加的。
所以,不管是山东巡抚所报,还是户部所报,都没问题。”
允祥惊讶道:“山东豪强收拢私奴竟如此之多吗?”
德亨无所谓道:“不仅仅是山东,其他省份也是如此,只不过,山东有个孔圣人,整个曲阜都是孔圣人家的私奴私产,所以瞧着势大罢了,在其他地方,也不遑多让。”
雍正帝冷哼道:“汉人最会蝇营狗苟,盘剥起自己人来尤甚,你我所见,不过冰山一角罢了。”
这一点,德亨不做反驳,雍正帝说的本也没错。
天下所有豪强都一个德行。
允祥道:“如果是这样,那丁口赋税岂不是都落入豪强手中了?怪不得近十多年国库空虚至此,赋税收不上来,年年亏欠,国库可不就空虚了。”
雍正帝点头,允祥问道:“皇上可有应对之法吗?”
雍正帝迟疑道:“如果要整治这等乱象,需要重新厘定田亩,查验户籍,想想就犯难。”
允祥点头,士绅、地方官吏、地方大员、朝中要员关系槃根错节,确实难。
雍正帝道:“然,朕初初御极,做事就畏首畏尾,以后还要如何执政?为国库计,为民生计,朕也要迎难而上。”
众人:……
允祥迟疑问道:“皇上可有钦定主事之人?”
雍正帝叹气:“朕求贤若渴啊!”
行吧,您才做皇帝,对朝臣何人可用还没个数儿呢。
允祥又说回之前的折子,问道:“直隶巡抚询问凉水河灾民折子可要如何批复呢?”
雍正帝道:“春耕乃是一年之计根本,令凉水河流民即刻回原籍。”
德亨道:“凉水河也在直隶境内,为何不能让这些人就地落籍,在凉水河春耕呢?经过去年一年,他们手中已经有些余裕,也已经落下脚来,若是就此回原籍,不说原籍家宅已经变成什么样,就说他们现有的,回到原籍就能保得住吗?若是被乡豪地痞盘剥一通,他们可还有余力春耕?徒劳靡费罢了。”
雍正帝:“南海子乃是皇家御园,周围皆八旗驻地,启容流民驻足。去年乃是权宜之计,现如今一切皆妥,那些齐聚流民,应打回原籍,着原籍官员管理束缚,命他们安分耕田为要。”
德亨还要再争取,道:“南海子行宫所需不少,留他们在附近,行宫也有所维系。”
雍正帝:“维系行宫自有内务府,衍潢也即将在南海子筹建健锐营,军营重地,更要禁止无关人等近处。”
德亨:……
雍正帝还要等德亨辩驳,谁知道,德亨很干脆的说了句:“是,都听皇上的。”
这么听话了?
雍正帝眼神奇怪的看了他一眼,见他的确没有话再说,只得道:“你体恤小民是好心,朕也祈愿小民能得到实惠,而不是被上下盘剥完了。小民就如河道中流淌的水,若是随意流窜,就会冲垮堤岸,毁田灭宅,酿成大祸,不可不防。”
德亨听训:“是。”
其实雍正帝不用跟德亨说这么多。满人、尤其是皇帝防范汉人是刻在骨子里的,用土地束缚汉人,不让他们乱走就是一种方法。
像是德亨这些年所做,想方设法的将汉人往外迁移,到现在都不出问题,德亨自己都觉着是老天爷在帮他。
就在刚才,雍正帝问他走失的山东之人可还能回原籍,如果那些田奴真的有原籍的话,德亨毫不怀疑,雍正帝一定会下令让出海的人全部会原籍。
他不会考虑这些回原籍的人会不会一夜之间又回到赤贫,他只要作为皇帝的安全感。
允祥又适时的询问有关河南的赈灾,以及,去年冲垮的黄河堤岸需要趁着开春水少进行抢修。
雍正帝提出了‘以工代赈’的赈灾方式,兄弟两个商议其中的可行性,有提问德亨的地方,德亨就回两句,也算言之有物。
允祥手里的折子都说的差不多了,雅尔江阿和允禩才姗姗来迟。
雅尔江阿先回禀了一件事情:“喀尔喀呼图克图大喇嘛病重,稍候,理藩院应会报上来。”
之前,康熙帝曾和喀尔喀活佛笑言,说今年会是他七十寿诞,也恰好是活佛九十寿诞,等今年到来,活佛一定要来京城,两人一起过寿。
活佛自是答应了下来。
不成想,去年有如此盛会,加上缅藏道路打通,关系到整个西北蒙古各部族,活佛就先一步来京,打算今年和康熙帝一起过完大寿再回喀尔喀的。
可惜,天不假年,去年康熙帝宾天,才过了年,还未出正月,活佛也病了。
不管是七十大寿,还是九十大寿,两人都不能赴约了。
雍正帝沉默良久,道:“朕派内大臣去看望一番。”
德亨起身,请命道:“皇上,儿臣曾有缘听呼图克图大喇嘛讲法,深有体悟,常恨不能再听,如今他就在京,竟已病重。请皇上命儿臣去代皇上看望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