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第334节

  然后归座,暗暗抹了把额头上的汗,彻底消停了。
  这回,众人再看还在空地上站着的胤禛,眼神意味可就不一样了。
  这位四王爷,要受皇上重用了?
  他昨儿晚上一宿没睡,是干什么去了?
  康熙帝对胤禛道:“你也落座吧。看茶。”
  胤禛:“是,汗阿玛。”
  然后站到了胤祉的下一位,胤禩起身给他让座,道:“四哥,您坐。”
  胤禛面色平静无波:“嗯。”
  胤禩下移,胤禟起身,胤礻我起身……
  所有的皇子都起身下移一个座位坐下,胤祄在后排,早就带着德亨移到下一个位子去了,无声舒了一口长气,对跟他坐一起眨眼睛,意思是吓死个人了。
  德亨也无声叹气,要说这些皇子们,也就康熙帝这个做老父亲的能治的住他们了,唉。
  人已经落座了忽视了德亨坐在了胤祄身侧康熙帝继续刚才的话题,对陈廷敬道:“《永乐大典》乃前明之典,如何适用于我朝。”
  在德亨和胤禛来之前,康熙帝正在和这些王公、部院大臣们在喝茶吃点心闲话是否要重印《永乐大典》之事。
  作为汉臣,陈廷敬当然愿意《永乐大典》问世,但作为康熙朝的臣子,他又不能以死明鉴前朝之典,所以,刚才,康熙帝问的时候,就只是提了一下,需重印,以彰显国朝文治。
  康熙帝能有此说,也在他意料之内,所以,他回道:“皇上功高至伟,堪比汉武唐宗,如今国朝富庶,百姓归心,何不在大典之上,再添新章,以表我皇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之伟志。”
  “说得好!”德亨大声赞扬,大力鼓掌起来,惹的所有人都去看他。
  德亨起身,对康熙帝激动又不失恭敬道:“皇上,这才是老成之言。既有我新朝开阔无边的宏大气势,更有皇上厚德载物之宽广胸怀……”
  “咳哼。”前面的胤禛掩唇轻咳。什么驴唇不对马嘴的,你连老九都比不上了。
  德亨顿时歇了吹嘘的意思,挠挠后脑勺,道:“总之,臣附议。”
  康熙帝拿手指头点点他,恨铁不成钢道:“这里有你说话的份儿?坐下。”
  德亨:“是,皇上。”乖乖坐下。
  胤祄拉拉他袖子,掩唇在他耳边道:“你刚才声音太大了。”都震到他耳朵了。
  德亨跟他咬耳朵:“对不起。”
  “咳咳。”坐两人前面的胤祹轻咳一声,提醒两人声音太大了。毕竟地方小,一丁点声音都显的很大。
  康熙帝问其他人:“你们怎么看?”
  众人只相互对视,并无开口之意。
  康熙帝笑道:“只是闲话而已,何不畅所欲言?李光地,你先说。”
  李光地先起身拱了拱手,以做臣礼,康熙帝压压手,让他坐下说,李光地坐下,才道:“皇上,臣附议德国公方才之语……”见德亨在对面,从胤祹和胤礻我脑袋间隙里跟他作揖,就赶忙回了一个揖,继续道:“陈公所言,实乃谋心保皇之良策,只是,臣另有一言,可做补充。”
  康熙帝感兴趣道:“快快说来。”
  李光地:“刊印名目不能再叫《永乐大典》,需改换我朝名目才可,届时,还要请皇上赐名。”
  康熙帝抚掌笑道:“此亦为老成之言矣。”
  李光地起身再躬腰一礼,谢皇上夸奖。
  坐下时,状似无意的和坐他上首的陈廷敬对视一眼,又自然的转开眼睛。
  不管以何名目,所有的退让,都是让这部尘封的大典成功问世,不仅要问世,还要郑重其事、轰轰烈烈的问世。
  为此,他不介意为新朝书褒赞之语、拍马屁之言,将当朝皇帝拍舒服喽。
  康熙帝再问道:“其他人呢?”
  揆叙道:“皇上,臣有不同看法。”
  康熙帝道:“快说。”
  揆叙道:“《永乐大典》成书于永乐朝,里面不乏赞扬前明之言辞,至我朝,如何能原封不动的直接刊印。臣建议,组织翰林院学官,重新编纂新典,此大典,方可为我皇所用。”
  康熙帝眼睛大亮,笑道:“爱卿此言,甚好,甚妙……”
  德亨心下一沉,看着揆叙的目光都快凝化成刀子了。
  揆叙后背一凉,奇怪四望,并未觉有意,便不在意了。
  接下来,康熙帝又问了几个老臣的意见,除了揆叙,其他都是泛泛附议之言,算是给《永乐大典》的问世铺垫了一个基调。
  可以刊印,但必须符合康熙朝的意识形态才行。
  第225章
  既然已经确定重新编纂大典的基调了, 那么,谁做修纂总裁呢?
  不是正在茶话会吗,气氛一时非常融洽康熙帝以为的康熙帝决定民主一回, 让大家推荐一位总裁出来。
  推荐谁都行,票多者得。
  没错,大家人手一张小纸条,施行记名投票。
  就跟康熙四十七年那次立新皇太子一样, 当时德亨故意拖延着在塞外不愿意回来,没有赶上当时盛况,现在,倒是让他赶上一回。
  德亨第一个想些的人就是陈廷敬,但是,看一眼对面一脸病气的陈廷敬,又将首要人选给按了下去。
  若是陈廷敬晚生十年,或者身子骨再强健一些, 德亨一定会想法子促成他为新大典总裁之事。
  但修纂新大典, 不仅需要深厚的学识,更需要强健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
  修纂大典目的是弘扬, 不是要人命的。
  除了陈廷敬,还能有谁呢?
  李光地?温达?还是……
  看着对面一堆的老头子,德亨将目光移开,落在了正当壮年的徐元正身上。
  徐元正,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当时他二十出头, 绝对的青年才俊。
  跟所有汉家学子一样, 徐元正考中进士后, 先入翰林院做了三年编修, 然后靠着文采和学识,成为康熙帝的翰林侍读、翰林侍讲、起居注官,接受皇帝的近距离考察。
  若是皇帝觉着你还行,一般先从礼部学官、省科考考官、学政等一路做起,然后升至礼部侍郎,再以礼部侍郎为跳板,去六部三司任职。
  此时轮任六部三司的话,起步就是侍郎,若是去御史台,就是副都御使,最后就是尚书。
  期间,皇帝若是喜欢你,或者你做出了成绩,会给你加学士头衔,最后是大学士。
  汉家学子,在清朝为官,最高的目标,就是大学士了。
  德亨从六岁第一次在畅春园面见康熙帝开始,就与徐元正相识。那个时候,徐元正正是康熙帝的翰林侍讲,兼任起居注官。
  据后来他跟德亨调侃时所说,德亨第一次面圣,所行所言,皆被他记载在起居注册上,德亨受封辅国公时,册文也是他操刀亲笔书写的,为此,他还在自己的诗集上赋诗一首,褒奖德亨人物钟灵毓秀,神童当世,他还将这诗拿给德亨去品评,问他写的怎么样。
  德亨当时是茫然不知其所云的,认真读了诗,然后问他:“你这诗里写的是我吗?我怎么觉着是从哪个深山老林里走出来的小妖怪?”
  被徐元正抱着肚子笑了好久。
  八年时光,倏忽而过,就在去年十一月,徐元正已经是工部尚书了。
  年五十一。
  徐元正履历光鲜又顺风顺水,本人也十分的有文采,工诗文,现在已经著有《清啸楼草》一卷,《鸾坡存草》一卷,自己出钱油印了,免费散播给京中学子们,反响也很不错。
  现在,徐元正唯一遗憾的,就是还没有加上学士头衔,但看他每天怡然自乐的样子,似乎也没有很在意。
  德亨不止一次的调侃他:你不去皇上面前拍马,皇上怎么知道你的好呢?又怎么会对你另眼相待呢?
  徐元正就哈哈大笑,说一些他志不在此的话来搪塞德亨。
  但德亨心里知道,他这是文人风骨作祟,做不了阿谀奉承说违心话的事情,就跟那个被康熙帝提拔至一等侍卫就遗忘在脑后的鄂尔泰一样。
  要德亨说,鄂尔泰才是真正的文人风骨,就算吃糠咽菜,也不去阿谀奉承走官,徐元正嘛,就是官途太顺风顺水了,没吃过什么苦,才能毫无保留的说他“志不在此”。
  但不管怎么说,徐元正是个比较纯粹的文人,德亨愿意和他交好,他的私人生活上,也无可指摘之处。
  而且,真正让德亨高看他一眼的是,他虽然娶了一个小脚夫人,但并不强制自己的女儿裹脚,挑儿媳妇时,也不以脚大小为标准。
  他还曾经写文章批判汉家女人裹脚这种社会风气实在要不得,可惜,招致来其他文人的嘲笑,气得他回家一连作诗三首泄愤。
  也是通过这样一件事,才让德亨觉着他可爱可敬起来。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德亨才真正和他走的近了。
  朝中如徐元正这样的官员不少不考虑私人生活方面但德亨决定就选他了。
  最大的原因就是,徐元正和他是好朋友啊,徐元正做总裁官,他说的上话。
  为了给徐元正拉票,德亨偷摸着将自己的小纸条给胤祄看了,胤祄又招呼胤礼和两个亲哥一起投徐元正。
  可惜是在康熙帝的眼皮子底下现投,没有搞小动作串联的机会,要不然,德亨一定去多串联几个。算算,在座的,他至少能串联三分之一呢,且不是如衍潢这样位高权重的八旗王公,就是如陈廷敬这样的大儒。
  真是可惜了。
  小纸条很快收上去,并且很快算出来计票来。很简单,因为这间屋子里拢共坐着的,加上康熙帝,也就二十多个人。
  票数很平均:
  揆叙6票
  陈廷敬5票
  徐元正5票
  李光地4票
  另外还有几个人得了1票的,可做忽略。
  康熙帝一看到票数,基本就能判断出这些票数的来历。
  揆叙不用说,都是胤禩他们一伙人投的,话说,居然只有6票,看来,在座的朝廷栋梁们,八爷党并不多嘛。
  这让康熙帝心情更舒畅了些。
  陈廷敬5票,李光地4票,两人的票数都很正常。
  两人本就不分伯仲。陈廷敬多出1票来,也很好理解,毕竟已经乞骸骨的人了,硬是被皇帝返聘了来,你不投他,不是打皇帝的脸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