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第202节
康熙帝:“哦?”
对德亨说的“实话”,康熙帝态度不置可否。
德亨继续:“但太子似乎对臣很有兴趣……”
德亨眼尖的看到梁九功的眼睛瞪大了,可能是怕他说出什么荒谬之言吧。
德亨继续道:“……臣不明白为什么,也不想明白,不管以前如何,从今天起,臣只希望,再不和太子照面。”
康熙帝面无表情的:“胆大妄为!太子是君,你是臣,太子要见你,岂是你想不见就不见的。”
德亨:“臣是皇上的臣子,不是太子的,臣现在是御前侍卫,臣一心只忠于皇上,太子若有召见,臣理应不见。”
康熙帝:“胡说八道。”
又喝道:“没有规矩!”
再道:“赵昌,你带着他,让他好好学学怎么当差。”
赵昌:“是,奴才领命。”
康熙帝起身,道:“走吧。”
梁九功忙躬身道:“是。”
等赵昌都随康熙帝出了暖阁的门了,见德亨还傻愣愣的站在原地,回首皱眉道:“跟上。”
德亨忙跟上去。
五味陈杂的随康熙帝听了一上午的课,等赐饭的空档,德亨问赵昌:“师傅,皇上生气了吗。”
一声“师傅”叫的赵昌一愣,说出的话不免软了三分,道:“你还是御前侍卫。”
皇上要是真生气了,还会命我来教你吗?
德亨眼睛一亮。
这话说的很对啊。
如果康熙帝心里有想法,他可能会继续让德亨做着御前侍卫,然后等他犯错后将他贬了,而不是多此一举的让赵昌带他。
如果是监视,暗中监视岂不是更好?
用不着挑明了将他放赵昌眼皮子底下让赵昌监视他。
那是不是,康熙帝对他的表忠心很满意?
毕竟,他跟太子闹的不愉快,且屡次三番的得罪太子、还让太子拿他无可奈何是事实。
德亨心思百转,心道,等找机会,一定要弄清楚昨晚太子都给康熙帝说了什么,以至于都让康熙帝疑心上他了。
德亨这一天过的心力交瘁,其实也没做什么,就是康熙帝一刻不离的带着他,还考察他的学问,得了一个“一瓶子不满两瓶子晃荡”的评价,然后让他得空了就去和胤祄一起跟着皇子师一起读书。
等胤祄来给康熙帝请安,德亨才得了片刻的喘息功夫。
德隆找了个机会跟德亨道:“昨夜太子行宫起火,燎伤了好几个奴婢的脸,其中就有衡大妞的,衡老爹不知道使了什么法子,混入了太子行宫的杂役里面,也没人举告他。太子没将你要的那个奴婢找出来,发了好大一通火,厩院的奴才好几个遭了央。”
德亨:“……谢了。”
德隆:“咱们兄弟,说什么谢。”
德亨:“……我以后会改的。”
德隆:“……我想你改,又不想你改……”
第138章
次日早七点, 御驾准时起行,从东宫出发,出南大红门, 沿着官道继续向南,巡视京畿。
今日御前侍卫当值的是赵昌、德亨、阿尔松阿、拉锡。
拉锡是蒙古人,他满语会说能认不会写,汉语基本就是听不懂更不会说不会写了。
富宁安和马尔赛跟德亨说的拉锡是沉默寡言, 不好相处的。
但当德亨用蒙古语跟他打招呼,并叫上他一起吃早餐后,他的嘴就没停过。
只要不在康熙帝面前当差,他就拉着德亨说个不停。
拉锡:“海子里养的羊不好吃,不及草原上的。”
德亨:“我吃着都一样。”
拉锡:“那是你已经习惯了京城的口味,你应该去草原,尝尝那里的牛羊,你就知道差在哪里了。”
德亨:“草原这样大, 牧草种类肯定也不同, 是不是喂养出来的牛羊口味吃着也不一样?”
拉锡惊讶的看着德亨,道:“德亨, 你很懂草原,你应该去蒙古部落,你去了,牧民们一定会将你当做最尊贵的客人招待你。”
德亨:“等有机会,我一定会去的。拉锡,草原上所有部族的牛羊你都吃过吗?觉着哪个部族的最好吃?”
拉锡激动道:“当然是科尔沁草原上的牛羊最鲜美, 那里的天空比天可汗穿的最美的绸缎还要美, 天上的白云比棉花还要柔软, 地上的河流甘甜, 牧草丰美…… 它们是长生天妈妈赐下的乳汁,能哺育出肥壮的牛羊……”
知道了,拉锡一定是或者曾经是科尔沁部人,德亨记得拉锡的旗籍是京蒙八旗中的上三旗正白旗来着。
正在拉锡骑在马上挥舞着拳头唾沫横飞红光满面跟德亨描述夏天的科尔沁草原有多么美丽时,赵昌叫德亨过去。
拉锡恋恋不舍的放走德亨,对着天空忧伤的叹了一口气,不知道是不是刚刚回想了一回美丽富饶的科尔沁大草原,因为自己不能在那里而惆怅。
一个眼风都没给并骑的阿尔松阿一下。
阿尔松阿看了眼自从德亨离开就恢复了往昔印象里的拉锡,考虑着要不要学习一下蒙古语。
他真的没想到,拉锡竟是这样热情的一个人。
以前因为语言不通,他肯定憋坏了。
京城送来了新的折本,赵昌教德亨分折子。
赵昌:“这种封面有个‘题’字的,是题本折,都是各部员和地方官员上呈公事用的;这种封面有个‘奏’字的,是奏本折,除公事以外的折子,都用奏本折,比如这封请安折子,这本奏报地方风俗风物和天气的折子……”
德亨按照赵昌教的,将一连十本请安折子分到一个小竹筐里,想起了之前掉在地上的那本,不由问道:“像是这样的请安折子有很多吗?”
赵昌:“十之六七吧。”
德亨:“……哦。”就跟手机短信栏里十之八九都是公众部门、单位发送的祝福短信一样。
都是用眼睛阅览,皇上可就难多了。
赵昌叮嘱:“皇上批完的题本折要尽快发还给内阁和通政司,奏本折,按照地方和部署分类放入不同的箱子里,箱子上面有白签子,有需要发还的,也要分出来,送往通政司……”
通过收发奏折,德亨基本就能将朝廷各大部门走一遍,并了解各部院的工作内容和流程,要不人人都争做大领导的秘书呢,这就是为自己以后做领导见习啊。
德亨拿出实习生的劲头来,跟赵昌学的认真极了。
赵昌教的也很省心,德亨学的很快,基本不用他说第二遍,有不明白的,也能问到点子上,不需要他多费口舌。
说完折子,赵昌就又说起在皇帝身边当差的忌讳:“……你就当自己是聋子瞎子哑巴,除了皇上的吩咐,什么都不要说,什么都不要做……”
“……密通消息乃是大罪……”
“万事以皇上为重,咱们是御前侍卫,只听皇上一个的就行,昨天你答话就很得体……”
说到昨天,德亨欲言又止的,一副想问不敢问的样子。
赵昌都没看他,继续道:“……不该问的不要问,问了我也不会说的……”
好吧,看来他要是想知道前天夜里太子跟康熙帝说了什么,大概是从赵昌、阿尔松阿和梁九功这里问不出来了。
他们凭什么要冒着杀头的风险跟他说密中之言呢?
一上午就发出去了一封折子,是发往浙江给户部侍郎穆丹的,折子里是关于如何处理一念和尚的问题,而这个一念和尚,就是打着朱三太子的名号在江南密谋造反的头目。
唉,反清复明,不知道复的是个什么“明”。
在路上一连行了两日,第三日,到了霸州苑家口码头,霸州驻防协领、知州、游击等当地官员已经等着朝拜了。
康熙帝站在高高的銮车上,看着远处江面上波光粼粼,水凫结队,心情大好,带人登了御舟。
登上御舟之后,数以千计的两岸纤夫拉动船绳,御舟随水流缓缓前行,由静而动,从加速直到匀速,这就是这个时代的漕运了。
康熙帝的视线不在那些纤夫身上,而在江上的水凫身上。
水凫,就是野鸭子。
康熙帝弯弓搭箭,一箭射中了一只野鸭子,赢来一片叫好声,水围开始了。
皇帝射完了,太子和诸皇子射,然后是侍卫等射,比拼谁射的多,射的多的有赏,跟旱围的规矩相同。
射中的野鸭子集中起来,然后赏赐给随行之官员和来朝见之官员,一派和谐喜乐歌功颂德的情形。
围猎只是日常,康熙帝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巡视堤岸河工,早在登舟之初,康熙帝就命直隶巡抚赵弘燮查勘苑家口南北两岸堤工区了,到了行舟第二日,御舟停泊在岸,康熙帝登岸,驻跸赵北口行宫。
赵弘燮来报。
赵弘燮:“霸州南北堤、高阳县唐堤、安州冯村堤起至新安县各州县应加帮堤工,通共一万三千六百一十九丈零;安州段村、冯村与霸州台山平口等五村,并信安堤岸,择其单薄卑矮者酌量封修。再苏家桥保定县一带,排桩五段,内有朽坏者,亦另换新桩。至加帮堤工土方桩木人夫等项目,估计约需银六千余两。”
康熙帝:“工程不大,依尔等所议。但大雨前完工才好。”
赵弘燮:“臣领旨。”
面上如常,心里却是难掩失望之色。
在几日之前,河道总督又奏疏要钱要粮,康熙帝自是给了,但也就此说了一番话,指出了河工积弊之处:
要钱没个数。
皇帝数万银子已经批了,现今六千两,他就不想批了,看来,这六千银子,他赵弘燮得自己想法了。
赵弘燮离开,一时再无臣子入奏,康熙帝可算是得了片刻安闲。
今日随扈起居注官是阿尔法和徐元正,一人满记,一人汉记,满汉搭配,干活加倍。
德亨这几日当差已经有些心得了,见康熙帝面有疲色,就开口问道:“皇上,可还有谕示。”
康熙帝:“……遣侍卫拉锡去澹泊为德行宫问皇太后安。”
阿尔法和徐元正在起居注簿子上记上最后一句:上遣侍卫拉锡去澹泊为德行宫问皇太后安。
然后合上簿子,跪安。
怨不得小小年纪就被点了御前侍卫,这份眼力介儿,确实常人难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