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穿越重生] 《盛唐神都小饭馆(美食)》作者:唐久九【完结】
  简介:
  小饭馆老板尹遥穿越到古代,变成了尹家的三娘子。
  手握天残剧本,坏消息一大堆:父母双亡、舅父流放、幼妹懵懂、舅母软弱、外婆年迈……
  唯一的好消息:是大唐盛世,是神都洛阳。
  看着这老幼病残的一大家子,尹遥耸了耸肩:没什么,不过是从头再来罢了。
  好在妹妹天生营销圣体、舅母勤快又肯干、外婆见识多人脉广。
  全家人劲儿往一处使,慢慢将这个家重新撑了起来。
  听闻神都城中最繁华的南市,近日新开了一家四时小馆,内有各色应季佳肴:
  春日有新鲜爽口的翡翠春卷、咸蛋黄肉松青团;
  夏日有清凉解暑的酒酿冰豆花、关中什锦凉皮;
  秋日有降噪温补的生焗百合、云耳菠菜猪血汤;
  冬日有热气腾腾的羊排啫啫煲、胡椒猪肚鸡。
  除了颇为独特的本土菜,它家还不断推出胡汉各地的美味菜品:
  菌菇培根佛卡夏、萨拉米香肠披萨、爽口高丽冷面,
  餐后还有酥皮奶油泡芙和荔枝玫瑰冰淇淋,再搭配一杯杨枝甘露或者冰葡萄海盐奶盖,可别提多舒爽了!
  食客们扶墙进扶墙出,纷纷表示敬佩:“尹娘子,你家研发菜谱都没有瓶颈期的吗?”
  ——
  杜昭出身关中望族,与当今圣上一同长大,随对方几经废立沉浮,在阴谋诡谲中打转半生。
  有天一睁眼,他发觉竟然回到了自己二十岁那年。
  想起前世这位挚友的懦弱无能,杜昭忽然觉得厌烦透了。
  既然重活一次,倒还不如纵马江湖,潇洒浪荡过完这一生。
  这一日,他来到神都看牡丹,不经意间踏进了城中的一家小饭馆……
  嗯,这道粉蒸排骨味道不错,黄焖鸡汤汁浓郁,萝卜丝丸子汤清爽可口。
  只不过嘛,美味归美味,他什么皇家御宴没尝过,又怎会为了这点市井菜肴停步?
  要不是……
  可恶,刚浪荡江湖不过数月,杜昭便平地里翻了船。
  身上没钱结账,被那店家提着菜刀扣下,当了个跑堂伙计。
  今日上房修屋,明日陪老伴幼,后日出门沽酒,整天忙得脚不沾地。
  直到工钱早就足以抵扣欠款,他也没走。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后来贪恋人间烟火没去。
  cp:爽快护短掌柜vs混不吝落拓浪子
  【食用指南】:
  1、半架空唐武则天时期,私设很多,请勿考据。
  2、盛世下的市井小人物,美食经营文,慢热,偏日常流水账。
  3、男主正式出场比较晚,亲情线比较多。
  4、女主穿越,男主重生,上辈子一个沉迷做饭,一个忙着保命,都没什么心思谈情说爱。
  内容标签:欢喜冤家 天作之合 美食 市井生活 经营 唐穿
  主角:尹遥 杜昭
  一句话简介:穿到大唐盛世,洛阳城里搞美食
  立意: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第1章
  大唐文明元年九月初六,皇太后改元光宅,大赦天下,改东都洛阳为神都,改洛汤宫为太初宫。刚登基半年的新帝自此退居别殿,不再过问政事。后世很多史学家都认为,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这位皇太后临朝摄政的时代正式开始。
  不过无论上层权力如何更迭,民间市井的生活却还是一如既往。
  华阴县位于长安与洛阳之间,隶属华州,东辖潼关。县城主街上,有一家小小的食店,门口悬挂着一幅半新不旧的幌子,上写“沈记”二字,下垂一个圆圆的小木饼和木铃铛,随着微风轻轻摇曳作响。
  沿着主街这一排都是大小食店,面朝主街开门,背后则是一间间小院,院子朝着后巷开门。店家白日里在前面的沿街铺子做生意,晚上便回后院居住,这县城之中的商铺也都大抵如此。
  卯正时分,天色刚亮,往常这个时辰,沈记食店早已敞开门做起了生意,但今日店铺却是大门紧闭,门口一个人影也没有。
  反而是沈记的后院里,有一名年轻女子正在厨房忙碌。
  这女子约莫十七八岁的样子,个子高挑,长相可以说得上明眸皓齿,身上穿着一套鸦青色紧袖胡服,衬得肌肤格外白皙,胸前还扎着条粗布围裙,更显得身形利落挺拔。
  只见她拿起一块肥瘦相间的上好羊肉,利索地平铺在案板上,然后双手各抄起一把菜刀,飞速地上下挥舞,手起刀落极有韵律,菜刀敲击案板发出规律的“笃笃”声,伴随这清脆的声音,羊肉也被剁成细细的肉泥。
  与此同时,有个身着粗布衫汉子推着车沿主街而来,他兴冲冲走到沈记门口,这才发现竟然没开张,唉声叹气了一番,只能拐进了隔壁的馎饦店。
  汉子把推车停到一旁,进店找了个空位坐下来,随便点了碗馎饦,有些不死心地又扭头看了看隔壁,跟同桌的另一位客人打听道:“敢问小郎君,天都快亮了,这沈记食店怎么还没开门?”
  跟他拼桌的是个年轻食客,闻言道:“这位郎君,一看你就住得很远吧?”
  “你如何知晓的?我家住城郊,确实很少进城。”汉子面露惊讶,他确实是因为今日要出远门,这才专程过来的。
  此时正值大唐盛世,西域胡商往来不绝,中原百姓们的饮食习惯深受影响。胡饼以其鲜香酥脆的口感,就成了极受欢迎的一种食物。
  这沈记正是一家卖胡饼的食店,这家店的位置好,再加上店主沈娘子素日勤快、手艺又好,因此平日里店门口早早便会排起长队。
  食客若是不急,便坐下吃了再走;若是急的,也能买上一张边走边吃;若是要行远路,更是可以买上几张充作路上的干粮。
  这家馎饦店与沈记紧邻,也是开了多年的老字号。能在这县城主街开起来的食店,自然都有各自的看家本领,只是馎饦虽然美味,却要趁热带汤一起吃喝下肚才行,却不适合出门路上带着,也难怪推车汉子唉声叹气。
  年轻食客见自己猜中,便解释道:“看来你还不晓得,沈家娘子已经没了,沈记自然就没再开。”
  那推车汉子原以为只是今日店家有事,这才没开张,哪想到竟是这个原因,不由得颇为惊讶。隔壁桌客人听二人在讨论沈记,也七嘴八舌地加入了进来。
  “说起来沈娘子不过三十多岁,怎会突然说没就没了?”
  “听说是突然生了场重病,没几日人就不行了。”
  “她家的胡饼,估摸着是再也吃不到喽!”
  “也不知这沈娘子一走,她的两个女儿可怎么办,可怜哟……”
  “喏,后巷那不是有人来接她们了?”
  “我可听说,前些年这沈娘子的夫君病逝,她被夫家宗族赶了出来,这才自立门户,带着两个女儿来城中开了家食店,如今又哪里来的人接她们?”
  “莫不是那尹家人转了性儿?”
  馎饦店家正在灶台边忙碌,将揉好的面团搓成长条,再揪成一指粗的片儿状,下到沸腾的水中,待到水滚得两滚,面片儿飘在上面便算熟了。灶边整齐地摆着一排陶碗,店家抄起勺子,把面片儿盛到碗中,又倒入事先熬好的高汤,再铺上菜码点上猪油,一碗热腾腾的馎饦便煮好了。
  “馎饦来喽,请慢用!”店家是个中年汉子,长得淳朴憨厚,正过来上菜便听有人提到尹家,哼了一声不屑道,“那尹家当日把孤儿寡母赶出来,简直狗彘不如,怎么可能是他们?”
  这话食客们深以为然,亦纷纷点头称是。他又道:“是沈氏的娘家来人,说要把两个娃娃接走照顾呢!”
  “按说她家大女儿平日也在店里帮忙,必是继承了她的手艺,怎么不把铺子开下去?”
  店家有些恨铁不成钢地跺了跺脚,道:“唉,还不是尹三娘生性软弱,全不似她阿娘一般,哪里撑得起来这沈记!”
  这馎饦店与沈记紧邻,两家也是多年的竞争对手,店家往常提起来隔壁总是有些不服气:不过一个女流之辈,又只是家开了五年的新店,生意怎会如此红火!嗐,他才不会承认那胡饼确实美味呢!
  只是话说回来,如今沈娘子人都已经死了,他那丁点儿不服气也早就忘了个一干二净……
  几个常来的食客听到他这语气,都不免笑道:“你话里话外的,倒是怎么听都像是佩服沈娘子嘛!”
  “胡扯,谁佩服她了!”店家被说中了有些羞赧,轻掸手中抹布,又撂下这么句话便匆匆回了灶间,只是那背影看着多少有些落荒而逃的意思。
  不论街面上的人如何议论,后巷里却很是安静,沈记后院的屋顶上正升起阵阵炊烟。
  厨房里忙碌的年轻女子,自然就是隔壁馎饦店里众人议论的主角之一。她闺名叫尹遥,因在族中行三,因此平日里常被叫作尹三娘。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