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这…能是能,不过村子里道路复杂,不少没有标注被人踏出来的不知名土路,而且这些孩子们都正是爱玩的年纪,平常总是在村子里跑着乱窜。你们要自己一个一个过去找的话,估计不是很容易。”
  陶书禾、崔明玉和小莹三人再次沉默不语,全都低头看着面前的项目书。
  突然陶书禾脑海里想起一个人,她转头对崔明玉说:“我有办法了。”
  三人离开了村委会大院,接着往李岩家的住址走。
  一路上,她们越走越深入村子的深处。
  这村子蜷伏在山脚下,像一只疲惫的老狗。土路从村口爬进来,弯弯曲曲,被雨水冲刷出许多沟壑,又被无数脚印踏平。路两旁立着些房子,墙皮剥落处露出红砖砌的筋骨,倒显出几分倔强来。
  走在这泥泞的路上,陶书禾不禁再次思考起自己的项目书是否会给偏远山区孩子带来福祉,还是说只是临场做戏?
  确实此次项目对于陆家而言,只是一次外交举措。他们出钱出力只是为了给舆论一个交代,从而维持自己的利益,对于这些孩子的以后到底有没有获得意义和影响,对他们来说好像并不算什么,他们也不会去在意。
  那他们不在意,那你呢?陶书禾那你呢?你也要敷衍了事逢场作戏吗?
  村子里的路是一半水泥地一半原始的土地,前几天刚下过雨使得一些路面走起来泥泞难行,前方的崔明玉和小莹一边拎着裤腿一边艰难的走着。
  崔明玉回头看着停在原地的陶书禾,“桃子,你怎么不走了?”
  陶书禾想明白了。之前她在做出这篇项目书的时候是坐在港城市中心的高级公寓里,而如今她身在山坳里,脚踩在黄泥路上,她才做到了平视,才能切身处地能想到这里的孩子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她猛然回神,接着继续卖力跟着她们朝前走着,向着村南面的老槐树。
  很快她们便走到一间大门敞开的院落外。
  崔明玉问前方正在导航领路的小莹,“你确定是这户吗?”
  小莹来回转了四个方向,最终在面朝南方处停下,环顾四周确实见那个屋落旁有一棵老槐树。
  “应该没错的,村南面并且有颗老槐树。”
  陶书禾捋了捋袖口,率先前去敲门。
  “你好,有人在吗?”
  “谁啊?”屋内传来一阵中气十足的呼喊。
  “你好,我们找小岩。”
  “找小岩?”
  没过多久从屋里走出一位年龄大约60岁左右的大爷,“你们找小岩啊,他去捡柴了!还没回来。你们找他什么事啊。”
  陶书禾向李大爷简短讲述了她们此次前来的目的,并且稍微美化了一些她们和小岩初次遇见的情景。
  “奥!原来是善人们啊,快请进,都进家里来等吧。”
  此时正值夏季,山里蚊虫很多她们经常会被叮咬。所以三人没有推脱,先进去李大爷家的院子里等待。
  “都坐都坐!”
  三人看着院子里手工木制的桌椅,没和李大爷过多地客气。
  陶书禾低头打量她坐着的椅子,看起来十分的结实并且精巧。
  李大爷看她们露出的皮肤上有不少被蚊虫叮咬的红肿块,于是不顾众人劝阻非要进屋去给她们拿止痒消肿的草药。
  在李大爷进去屋内之后,陶书禾悄悄打量起这个院子。她们坐在院子角落处的棚子下,院子里还放着一些农具以及一些木头制品。
  陶书禾对倚着墙的一些木制品起了兴趣,她起身走上前去细细打量。
  墙角处摆放着一堆大大小小的和木雕有关的工具,还有一些已经雕刻完成的山水相关的作品。
  这些作品每一道的凿痕和打磨显得尤为的老练,那些凹凸的线条从大自然获取灵感,藏着风的轨迹、水的流动、山的轮廓,灵韵十足。
  陶书禾不免赞叹这些木雕精湛的工艺。直到李大爷从屋内走出,看到陶书禾正弯着腰低头打量着那堆木材。
  陶书禾询问道:“这些木雕是…?”
  “哦这堆啊,这些是小岩没事乱着玩的。我年轻的时候是个木匠,从小他跟着我学了些,但是没学到我制家具的手艺,非喜欢刻些乱七八糟的玩意。”
  “刻这些有什么用啊,还不如都拿去烧柴来得实在!”
  第20章
  港城地势多山且临海,加上季风气候,导致雨水充沛,尤其夏季集中且强度大。但像这几日这般雨水不间断地落下,却也是难遇。
  封熤站在封氏集团高层写字楼的落地窗前,淡漠地看着外面的雨水冲刷着地面。
  虽然此次意外的气象条件于他而言并无影响,但是想到远在山村里的她,封熤这几天的心境却不能平静了。
  但是气象部门预测此次台风不会途径国内,会沿着海线一路向南驶去。所以目前看来都还是一片祥和,可是他就是内心不安,总感觉会有什么事会发生。
  封熤拧眉走到办公桌前,拨打了一个电话。
  “文京,我记得你姑姑在m国国家气象局。”
  ……
  对话那头原本听见他的请求,还觉得诧异有些摸不着头脑。但听他语气恳切不似开玩笑,又联想到陶家那位好像最近远在山村里,连忙说着他立刻去办。
  封熤挂断电话后还是觉得心头和指尖都有点麻麻的,虽然陶书禾言之凿凿地禁止他再去过问她的生活。可是一想到她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会遇见危险,他就难以控制住自己去关心。
  他继续打开气象预测,显示还只是暴雨黄色警告,没有一丝有关台风改变航线的预测。
  希望一切都如表面这般祥和宁静。
  他在心里祈祷般想。
  …
  陶书禾手里摩挲着面前的木雕作品,以她的专业水平以及见过那么多大师作品的眼光来看,这绝对是很有灵气的作品。
  更别提这个木雕作品的作者仅仅只有不到10岁。
  但是当她仰起头环顾四周的大山,她嘴唇蠕动却不知道该说什么。
  山里的孩子读书,像是在对抗一种无形的重力。这种重力不单是翻山越岭的脚程,不单是漏雨的教室,甚至不单是铅笔短得捏不住的窘迫。这些甚至都能用扶持和资助来解决,可惜它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的悖论,当砍柴、放羊能立刻换来一袋盐、一桶油时,书本里那些“遥远的未来”就显得格外虚无缥缈。
  如果连“教育等同”甚至是教育普及都无法真正做到的话,那自己的“美育计划”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的“何不食肉糜”?
  那到底该如何让山外的光,真正照进山的褶皱里。
  陶书禾有些迷茫,仰着头进行思考。
  小岩是出门上山捡木头的,所以没过多久他就背着一个满是木块的竹篓回来了。
  李爷爷见他进门连忙走过去接,陶书禾一行人也站起身来去迎。
  李岩看陶书禾真来了他家,激动的不行,急忙想把身上的竹篓卸下。
  陶书禾怕他太着急反而伤了自己,于是笑着劝他慢慢来。
  李爷爷探头见他竹篓里装的一大半都是黄杨木,忍不住有些埋怨。
  “怎的又都捡些黄杨木来?这个木头不适合烧锅呀!”
  李岩笑着挠了挠头,解释道:“前几天下雨,能捡到干木头不错了。”
  陶书禾却若有所思,盯着他竹篓里的黄杨木看。
  李爷爷见几人留在他家院里,非要给几人露一手,要拿出当地的美味菜肴来招待大家。
  于是陶书禾她们几人就先带着李岩,慢慢地寻去那些村子里的孩子们。
  由于村子坐落在山坡下,四周若是太贴近山体,难免会遇到山体滑坡的风险。所以村子不大,人口居住的也相对十分集中和密集。
  因为李岩会木雕,他经常雕些小动物甚至是动漫卡通人物送给周围的小朋友们,所以他在这些孩子们中十分有“威望”,算是“孩子王”的存在。
  于是在李岩这个孩子王的带领下,短短两个小时陶书禾她们就完成孩子们信息的初步调查和采集。
  徒步走了一整个村子,就算是身强体壮如崔明玉,也是觉得有些气喘吁吁。急忙要回李岩家里品味美食补充能量。
  崔明玉和小岩精力还算旺盛,二人走在最前面。剩下陶书禾和小莹两人被落在了身后,无奈地互相搀扶着跟上前面那二人。
  回到小岩家吃了顿朴实但极有地域特色的家常菜,虽然她们在港城吃惯了大鱼大肉玉盘珍馐,可还是能品出其独特魅力来。
  也可能是她们饿的太久了,吃什么都觉得十分美味。
  于是剩下的一些也全被她们打包带走,待会给“独守空房”的摄影组小哥们尝尝。
  临走前小岩还给她们指了条小路,说是这条路不会特别的泥泞。她们和小岩挥手道别,崔明玉向后方大声喊着“明天见”。
  陶书禾看了她一眼,只一眼就看出她的心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