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庄青翟这些年也看明白了,这位陛下的丞相就是当个木头花瓶占着这个位子,只管听话办事儿就是了,甭想着劝谏直言,你要是入了天子的眼,兴许还能让陛下听你几句,比如汲黯老大人,可如果天子待你平平,那最好识相闭嘴。
于是庄青翟就一点脾气都没有地老老实实地当着这个丞相,对于刘彻的政令一向是:对对对好好好陛下您英明天纵!
可谁知道,皇帝没怎么着他,张汤竟然先看不惯他了!
泥人还有三分火性呢,何况庄青翟本是出自开国功臣之家的世家大族子弟,他没脾气,那是对着皇帝,我与你张汤无冤无仇,你倒是欺辱到我头上来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
还病着,庄青翟就把府中的三位丞相长史请来,把事情说明。
说起来也巧,这三位长史,之前也都担任过高官职位,位比两千石,当时他们显贵的时候,张汤还是个小官吏呢。
后来他们因事降职,张汤却成了御史大夫,位居三公。
在李蔡被免职后张汤代行丞相职务时,他都觉得自己马上就要当上丞相了,于是看着这前任丞相留下来的三个长史助理就很看不惯,多有责备,想着把人挤走放上自己的亲信。
谁知道刘彻一通骚操作,嘿,他从代理丞相又退成御史大夫了!
因为被张汤折辱过,这三人本就怀恨在心,见庄丞相也要被张汤冤枉,那等张汤上位,还有他们的命在?
于是三人一商量,决定得先把张汤搞下去。
具体方案是这样的:他们打算抓捕一名叫田信的商人,让田信出面指证张汤曾经多次提前把朝廷政策透露给他,从而可以探听动向提前囤货以此谋利。
不得不说这一招正打在了张汤七寸,他之所以得居高位不就是因为皇帝的信任吗?若是天子知道张汤居然敢这样随意泄露信息,一定会大怒。
历史上的他们把这件事做成功了,张汤因此被逼自杀,但留了绝笔书信以死明志,随后这三人和庄青翟也因此事涉罪而死。
但这一世,他们的计划并没有成功,当他们的人手趁着夜色去抓捕田信的时候,刚冠冕堂皇地念完抓捕令要动手,田家院子里灯光大亮,韩说带着人从堂屋里走出来,皮笑肉不笑地冲着后面摆摆手。
不光没抓到田信,自己还被抓了!!!
看着鹰扬卫亲自把人一个个捆起来塞上嘴,韩说打了个哈欠,冲着旁边:“行了吧,小祖宗?咱们能回去歇着了吧?”
——天知道他刚睡着就被大翅膀拍醒,顶着夜风出来上马的时候有多绝望嘛!
大金雕从后面的柱子阴影里飞出来落在韩说肩膀上,蹭蹭他的侧脸,跟着鹰扬卫一起飞出去了。
李盛实在是看不惯这种高层争斗拿小人物当刀子使的招数,田信不过是个商人,官场倾轧平白牵连到他身上,半夜被从自己家里抓走,被逼着去出面指认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何等惶恐,何等无辜?
他落在未央宫的高墙上,看向庄青翟府上的方向,史书中并没有记载这件事中庄青翟有没有参与,但他直觉庄青翟也并非全然不知。
反击可以,何必牵扯旁人呢?
鹰扬卫出面,刘彻就必须亲自查问了,于是,三位丞相长史的阴谋还没成行就被戳破,而庄青翟也受到牵连被第二次免职。
至于张汤,先前的鲁谒居之事确然属实,再加上庄青翟亲自面君陈情,道张汤实乃面忠心诈之人,为谋高位才指罪于自己,他自知才德不堪愧对陛下,可这样的人在陛下身边,他也实在是心中不安,故而冒死进谏。
就算再欣赏张汤的才华,刘彻心里也不免有些被辜负的惆怅愤慨,不久后,张汤便从御史大夫的职位上远谪西北边城去做郡官了。
丞相和御史大夫相继免官,朝中一时风平浪静。
李盛看了一场官场斗争,看得心累,还不如去打仗痛快!
但现在没仗可打了,李盛干脆去找刘据了。
刘据现在十四岁,正跟着朝中大儒学《公羊春秋》和《谷粱》,但李盛总觉得刘据学得有点太好了,太伟光正了。
刘彻是面上尊儒,实际上是为了中央集权,但刘据好像是真的推崇儒学啊!
这不行啊,你老爹那哪儿是尊儒?那妥妥的外儒内法啊!
得带着孩子出去接触一下阴暗面了!
于是第二天刘彻就带着刘据去廷尉看卷宗了,负责人去找刘彻报告,刘彻得知是大金雕带着去的,只犹豫了片刻就拍板:“你们照常审案就是,让太子旁听。”
毕竟是自小就被立为太子,母家有给力,刘据长到这么大还真是顺得不得了,刘彻宠着他,宫人捧着他,连朝中大臣们见了他,看起来一个个也都是端方有礼君子彬彬。
说起来,刘据还真是有点太理想主义。
在廷尉待了半月,刘据知道有人能为了家中财产逼死孤儿寡母,有人能为了两亩水田害死亲兄长,有人能为了色欲亲自把自己的义兄弟坑进牢狱......
知道百姓艰难到为了一顿饭要终日劳苦,知道有些面上风清气朗的官吏为了贪腐朝廷治水筑墙的拨款,能拿人命去填钱窟窿......
刘据自小被父皇教养,也知道人心叵测钱权动人心,可知道是一回事,在廷尉堂上看着那些人横眉张目面目可怖地嘶吼,涕泪交加地求饶,直面冲击,这种感受,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刘据去找亲亲父皇谈心了。
刘彻跟儿子说了很久,也是他的疏忽,早该让太子多接触一些朝野间的世情。
刘彻想了想,觉得可以让儿子出去游学一阵子,鲁地瑕丘人江公,善治《谷粱》,可以让太子从其为师,在长安附近游览,多派人跟着点应该也没事,他这么大的时候也整天带着人出去打猎,据儿也可多了解一些民间风土人情农耕田事。
刘据对于这件事还挺新奇,跟李盛说的时候还拿着一个墨狐皮的新袖筒给大金雕看。
“阿曜你看,这就是上次你给父皇猎回来的那只玄狐,做两套袖筒,父皇给了我一套,还有灵芝制成的药丸,父皇也赐给了我一壶,父皇说,上次就是你见他大病一场后身子不好,才跑出去那么多天去给他找珍奇药材,怕父皇阻拦才不打招呼就去了,他担心了很久。”
“我也担心了很久呢阿曜,你以后要是偷偷出去,跟我说一声好不好?我肯定不拦着你。”
“不过这墨狐皮真好看,在太阳底下都泛着蓝光。”
见阿曜不出声,刘据就抬头看看大金雕。
旁边的李盛已经听呆了:不是,刘彻这么不要脸的嘛?!
第284章
元鼎三年,张骞病重,虽然有宫中的医者尽力救治,刘彻也赐下不少珍奇药材,但数十年间两次出使西域,奔波劳苦,还是积劳难医。
博望侯张骞,在元鼎三年的夏日病逝了。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被拘扣在匈奴数年,还是匈奴政变才逃回长安,在后面的几次征战中,张骞带领汉军寻到水草免受饥渴,功劳不小;第二次出使后又带回了西域各国的消息,还有乌孙良马。
安平富贵的日子才不过了一年,就病重而死,想到此事,刘彻也颇为伤怀,亲口下令为这位博望侯加设祭典以彰其功。
就在张骞病逝后三月,元鼎三年的秋日,张骞之前派去康居、大夏、安息等小国的使者都相继回到了长安,随着他们一同来到长安的,还有西域各国的使者。
在公元前一百年这个时间段,大汉,是当之无愧的强国大国,听闻汉朝使者说起中原人物风华,这些人少地狭的小国自然是心向往之,各自派了使者带着各种新奇的特产来长安朝见。
刘彻本就是喜欢摆场面的性格,这种万国来朝的荣耀感简直让他上头,于是非常痛快地答应了使者们与大汉的外交请求,并允许他们在长安内采买物产,将来也可以带着商队与汉朝贸易往来。
可以说,自张骞的第二次出使开始,中原才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官方认可的外交关系。
在此之前,西域各国与汉朝边境当然也有商业文化的交流,但在这种贸易往来有了官方的保护后,以长安为起点的河西走廊,丝绸之路,才开始了一段最闪耀最繁荣的高光时段。
在张骞之后,也有效仿当年的博望侯向天子上书请求出使,“上书言外国奇怪利害”,极力想说服天子,希望能像当年的张骞一样,带着巨量财物和成队的随从,以使者的名义出使西域。
说得花团锦簇,但实际上,这些人只是为了一己私欲罢了,匈奴断绝,西域通达,他们根本不需要多少随从保护,而索要财物,也不是为了结交各国,而是为了去西域各国买卖物产以此牟利,甚至,以他们汉朝使者的身份,说不定还会在别国或者路上欺负小商人。
这件事可以说是一本万利,朝廷派人保护着,出差经费官方报销而且极其丰厚,最重要的是,他们只要去外面溜一圈回来,完全可以说那些货物被抢劫了\用来交游他国使者了\在路上遗失了\遇上意外天灾毁掉了......反正没人知道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