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这世上居然真有这样天上掉馅饼的大喜事!
  他本以为自己势单力薄,既无强势母家,亦无军中势力,更没能结交诸多大臣,说不得便是庸庸碌碌一辈子,将来混个亲王就不得了了,谁知道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他前边的竞争者们竟然一个个地都倒下了!
  胤祉不由得开始想入非非:上天这样安排,难不成他果真有帝王之命?
  皇位摆在那里,谁都会冲昏头脑。
  胤祉想着这时候正该做件事为皇父分忧,让皇阿玛想起他这个德才兼备的三儿子来才是正理!
  推测皇帝最近对大阿哥严加斥责之事,胤祉干脆往坑底里的胤禔身上又压了一块石头——十月十五日,皇三子胤祉告发胤禔私下行魇胜之术,数年来在府中对废太子多加诅咒。
  胤祉为什么知道呢?——因为那个喇嘛巴汉格隆本来一开始是他府中的人,不被重用,才被大阿哥招揽过去的。
  康熙闻言大惊。
  但是事情的走向啊并没有像是胤祉想的那样顺利。
  他以为皇阿玛会嘉奖他这份忠心,并大加赞赏,他在皇帝面前有了脸面,自然有人来依附他,可以积攒力量;
  但是,康熙这阵子被儿子们的争执攻击搞得头昏脑涨心有余悸,看着胤祉的告发,心里也不由得阴谋论起来,并没有给他多少好脸色。
  按着胤祉的说法,那个喇嘛巴汉格隆以前是他府中的门人,那胤祉养着这个喇嘛干什么?就算他并无异心,他自己早就知道胤禔行此等邪术,为何不早日告知?非等到今日胤禔倒台了才说出来?
  可见胤祉也是心存他念,并非出自公心。
  事情的走向让胤祉很失望,康熙没有对他加以青眼,反而另有思虑:他觉得废太子胤礽的悖逆狂妄之举都是有情可原了。
  毕竟是唯一一个从出生看着长大孩子,还是跟自己情深意重的元配皇后所生,虽说有几年龃龉,但康熙当老爹的心疼胤礽,已经积年累月成了一种习惯,既然胤祉告发,康熙便自觉理所应当地为废太子开脱起来:是有人害了胤礽,迷惑了他的心智!
  于是,在第二天,也就是十月十六日,康熙便召见废太子胤礽,父子两人一番谈论之后抱头痛哭,康熙随即下令,胤礽迁往咸安宫安养,自此之后,不提往事。
  他心情一好,被锁拿的老八胤禩也被放出来,复了爵位。
  这偏心劲头,元福看了都摇头。
  李盛蹲在花园里看娃,顺便开视野看着这边,不由得感慨:要是康熙都一直这么偏心,那也怨不得老大的疯癫举动了,谁受得了这么对比双标啊!
  康熙召见废太子的事不是秘密,于是随后便有人上折子试探皇帝:皇上,您这是打算复立太子吗?
  康熙确实有这个心。
  在他看来,诸多皇子都不够格,而且朝中如今风云卷涌人人不安,与其这样,不如还是立胤礽。
  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四日,皇帝命满汉文武大臣各自举荐太子,除大阿哥意外,诸皇子均可入选。
  一开始大家都不敢说话:“此事干系重大,非人臣所能言。”
  您看好谁就立谁行了,这没我们下臣们说话的份儿,我们听话就行。
  但是康熙也不知道是抽了哪根筋,非得给废太子作脸,想扯个“众望所归”的大旗再立太子,于是再次下旨,看似很大度地表示“众议属谁,朕当看顾听从”,一副自己宽和大度倾听群众心声的样子。
  按照康熙的设想,这阵子自己频繁召见胤礽,已经暗示得很明显了,他的臣子们应该会好好懂事的吧!
  嗯,他想多了。
  朝臣们很叛逆——众望所归的确实有人,但并不是废太子胤礽,而是皇八子胤禩。
  八爷党在胤禩被夺爵后很是消沉了一阵子,自家团队的核心都被搞了,看起来大家这些年的筹谋好像都没希望了,大家都丧丧的。
  但是没想到八阿哥一点事没有,而且皇上还要让他们举荐太子!
  行,这可是皇帝你自己说的——“众意属谁,朕即从之”,那还等什么,咱们八爷党别的不提,就是人多!
  大学士马齐一马当先,对另一个大学士张玉书道:“众议欲举胤禩。”
  随后,领侍卫内大臣鄂伦岱、理藩院尚书阿灵阿、户部尚书王鸿绪、工部右侍郎纳兰揆叙等暗中联接,在手掌中写“八阿哥”,以示众人,朝臣见此,相继举荐皇八子胤禩。
  康熙一看,天杀的你们竟然不按我的剧本来!
  于是皇帝马上把脸一抹不认账了,转过头说之前众位爱卿你们说的是,这太子的事确实兹事体大,不应该让你们做主的。
  随后,想到满朝举荐胤禩的情景,康熙也不由得心生忌惮,有些恼火,当众称胤禩不宜立为太子。
  一来,他没有办理过政事,经验不足,没能力;
  二来,他才犯过错,为臣为子之心不诚不真,有前科,品德有问题;
  三来,他生母低微,出身辛者库,血统不高。
  综上,你们举荐的八皇子,朕不满意,驳回!
  不提朝臣们多么内伤,旁观的李盛都想吐槽:md果然当老板的就是任性,给皇家打工不容易啊!
  康熙不但把胤禩批评了一回,还开始拉踩,当众夸奖起别的皇子来。
  胤禛“能体会朕意,前拘禁胤礽之时,并无一人为之陈奏,惟有四阿哥性量过人,深知大义,屡在朕前为胤礽保奏,似此居心行事,洵是伟人。”
  胤祺“心性纯善,为人淳厚方正。”
  胤佑“心性举止蔼然可亲,殷情恳切,颇为诚孝。”
  眼下之意,这么多好皇子你们看不见,非得选老八是吧?没眼光。
  搞得胤禩和八爷党都非常脸面无光。
  ——都说了,老爱家祖传的小心眼!!!
  事情暂时告一段落,大家都不敢在这个风口浪尖上再找死。
  宫内康熙经常派人传胤礽来教导告诫,劝他要改恶从善,待宗亲大臣和兄弟们都要以礼相待,“观性理之书,以崇进德业”,可谓用心良苦。
  胤礽无论心中怎么想,面上自然是一派濡慕,当起了老爹的乖崽。
  李盛不关注他们之间的父子情深,他只在乎一件事——既然胤礽已经被皇帝宽待,两人之间也解释清楚了那一晚的事情,那么,胤祥什么时候能被放出来?
  胤禛也是心焦不已,天气越来越冷,养蜂夹道本来就是破旧屋子,十三在那缺医少药的,若是病了可怎么好?
  他看管太子期间,多次为太子保奏,周全衣食,看顾家小,一半是为君心,一半是为十三。
  如今太子放出来了,他私下求过太子为十三进言,太子也只是说要找时机,眼下还没动静。
  在气温骤降,李盛通过系统看到胤祥开始不自觉地抓挠膝盖的时候,他意识到,不能再等了!
  秋冬天气干燥,宫内多用木料,这几日便有几场小火灾发生。
  李盛知道,时机到了。
  他当天下午就跑去福晋的正院,顺了一小壶专门治关节骨头的丸药,那个葫芦状的小壶只有成人拇指大小。
  当晚,李盛把小壶叼在嘴里,再次溜进了养蜂夹道。
  这次比上次来顺利许多,他不到二更天就摸进了屋子——胤祥在这关了很久了,守卫的士兵都有些懈怠,晚上都敢披着厚衣裳躲在廊下打盹了。
  李盛照样砸积分卡视野,顺利滚进了屋子,动作熟练地先用尾巴堵住胤祥的嘴,然后用爪垫把人推醒。
  胤祥睡梦中就感觉有什么毛扎扎的东西碰自己的嘴,随后被推了两下,他猛然惊醒。
  他伸手摸摸嘴巴上的毛,然后顺着尾巴摸上去,捏了捏软绵绵的耳朵。
  “元福?”
  尾巴拿开了,毛茸茸的大狗头上来蹭了蹭他的下巴。
  胤祥慢慢坐起来,元福用爪子把他的手拉出来摊开,然后张开嘴,一个黏糊糊的葫芦状小壶落进了他的手心。
  胤祥走到门边,院墙边上有挂灯,他借着微弱的光线,用上衣的下摆擦干净上面沾的元福的口水,仔细观察这个小葫芦。
  这阵子他夜里经常失眠,有时候自己在门前一站就是一晚上,这阵子,他自觉夜间眼睛的视力都好了不少。
  这个葫芦他有些眼熟,胤祥沉吟一会儿,想起来了,前年自己和四哥一同前往五台山,四哥在临行前便送了自己一大盒各色丸药,都是清一色的小葫芦。
  他大概看清了小壶上的刻字:经骨活络丸。
  四哥准备的?他怎么知道自己膝盖骨头发痒不舒服?他已经说出去了,但是太医还没来过。
  四哥他买通了侍卫?
  能得到这个消息,也不知道他在外面打点了多少。
  胤祥满心感慨,立马就拧开盖子吞了五粒,这药他以前经常吃,每次出去骑马摔着或者是崴着,就会用。
  胤祥轻轻走回来,元福趴在床边的地下,黑乎乎的一大团,只有胸口的白毛毛能看清楚一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