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黄公公,昭昭竟也认得皇后娘娘吗?”
  黄锦瞥他一眼,哦,礼部的人,乔尚宇的同乡,乔尚宇是吏部尚书,杨廷和的死忠,他师傅的名号更响亮些,是杨一清。
  杨一清十四岁乡试中解元,十八岁中进士,相比四十几岁才中举的张璁,这位可称是少年英才。
  他历经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历任兵部、户部、吏部尚书,两次入阁,位极人臣,且此人还是个实干派,“博学善权变,尤晓畅边事,羽书旁午,一夕占十疏,悉中机宜”。
  既能入中枢谋划天下大事,又能亲赴边关督促军事,文德武功,出将入相,是个全才人物。
  此时他正赋闲在家,得知朝中争端后,便对乔尚宇道,只怕最终还是要依着皇帝来。
  乔尚宇不肯听从,到现在仍然是护法派的支持者。
  看见是对面一派的,黄锦就呵呵一笑:“皇爷的事,怎么轮得着咱们这些奴婢说嘴。”
  自然也轮不到你说嘴。
  把人气了个半死,你是奴婢,我可是大臣,谁跟你“咱们”啊?你这阉人是不是在骂我?!
  李盛看着那边,忽然从脑子里想起来,杨一清是在嘉靖三年才被起复的,那时候是因为杨廷和被免官,朝廷需要有人挑大梁,但是现下完全可以先把人挖出来啊。
  不过朱厚熜前阵子才派遣官员赐金币慰问,杨一清谢绝,知道两年后才正式启用的。
  李盛召唤系统,查了查,嘉靖三年十二月,朱厚熜是以少傅、太子太傅起用杨一清,不久便改任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督促军务。
  现在杨廷和仍在朝中,杨一清若要入朝,最好便要避开这些纷争。
  杨廷和固然大权独揽过于偏执,但是经略治国之才是毋庸置疑的,当年武宗荒唐,但朝中事却丝毫不受影响,由此便可知杨廷和的才能了。
  不到万一,李盛也不想朱厚熜把人逼走,一来名声不好,二来嘛,这么好的打工人可遇不可求啊,大明朝这艘船已经有些沉重破败,如今可不是起内讧的时候,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同心抵抗外敌啊。
  那么杨一清便可以往边地去镇守练兵,回头把京中的武勋子弟弄过去跟着历练,也是一件好事,没办法,土木堡之变,折损了不少武官,下面的后备力量得提早准备啊。
  还有王阳明、也就是王守仁,这位大佬在宁王谋反一事中立下大功,但是平叛大功却并未得到应有的奖赏,反而被疏远搁置。
  一来,当时武宗朱厚照是一心要亲自捉拿宁王,结果还没等他发力,宁王就被王阳明擒住了,这让皇帝和身边凑趣的太监都很不高兴;
  二来,才高遭嫉,杨廷和心胸也没多么宽大,见皇帝态度冷淡,他也就顺水推舟,对王阳明的功劳置之不理。
  自从武宗末年为了躲避政治事端,王阳明称病至今。
  李盛甩了甩尾巴,打算明天就去找朱厚熜提醒他。
  杨一清也好,王阳明也罢,都别歇着了,老子一只猫猫都整天忙得团团转,你们既然有才能有资历,正是制衡杨廷和的好角色啊。
  “昭昭?昭昭?怎么啦?”尾巴被撸了一下,李盛回神,孙念正端着一盘小鱼干,有点担心地戳戳他的毛耳朵。
  大猫猫刚才就呆愣愣的,好像神游一样,以前看见鱼干早就开始踩爪爪了,今天好像丢了神一样。
  “喵呜~”大猫猫站起来扒拉着她的肩膀蹭了蹭她的下巴,然后就凑到鱼干旁边粉色的小鼻子动了两下,叼着一条放到桌子上,用一只前爪按住开始啃。
  看着猫没事,孙念放下心,然后拽住猫爪,接过丫鬟手里的湿帕子擦了擦爪垫,刚才还踩在地上,这会儿就要踩鱼干了,还是擦擦吧。
  到了晚上,李盛窝在孙念的枕头旁边睡的,早上起来还有热羊奶喝,吃了蒸好的鸡肉丸子,李盛被按住擦干净毛毛嘴旁边沾的一圈奶渍,然后梳梳毛,吃饱喝足精神焕发地跑掉了。
  朱厚熜上朝回来,刚进了文华殿,就看见守书房的小太监丧着脸一副要死的表情,他奇怪地看了人一眼,黄锦的徒弟,平时挺稳重的啊。
  一推门他就明白了——屋子里的架子上被翻得乱七八糟,一只金黄色的大毛团子正在里面翻腾,看见他来了也没空理会,忙得四只爪子都要起飞了。
  “昭昭?”
  干嘛呢这是?
  朱厚熜知道小太监们不敢拦着,就连黄锦,在昭昭这估计也没这么大的面子,就连他自己,咳咳,被大毛爪子抡过也不只一回了,晚上被大尾巴盖到脸上憋醒,他还不是委委屈屈地轻轻把毛尾巴拿起来放好,弄醒了猫,猫还要瞪他呢。
  搁外边谁信啊?
  但是昭昭却一副习以为常的样子,他觉得昭昭知道他是皇帝,但是皇帝在他这好像也没啥大不了的,昭昭还经常用他绣着龙纹的常服擦它的毛爪子。
  太监们平时看着,都知道这位是个祖宗,谁敢拦着它啊?
  看着一片狼藉的书房,朱厚熜有些头疼,上前抱住猫:“昭昭?你要什么?我给你找好不好?这奏折都弄乱了。”
  李盛在他怀里扑腾,你知道啥啊?
  没法子,朱厚熜只能看着猫翻腾,好在猫猫也知道不损坏东西,只是顺序乱了,于是,昭昭在前面翻,朱厚熜和黄锦麦福几个人在后面整理,外面的小太监们低着头不敢乱看,万一皇爷觉得没面子回头迁怒怎么办?
  又翻了两刻钟,李盛终于把杨一清和王阳明的述职剳子翻出来,叼着放在了朱厚熜面前,然后自己跑去里间干饭喝水了——累死了!
  跟内阁拉扯了几天后,朱厚熜下诏书。
  王守仁被起用,任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任巡抚,黄绾借此机会上书争辩王守仁功绩,请赐铁券岁禄,皇帝从善如流。
  杨一清在郭勋的建议下,出任南京兵部尚书,总制陕西三边军务。
  李盛站在宫墙上晒太阳,两只眼睛眯起来看着远处振奋展翅的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都是大佬,天赋异禀,心性坚韧,才德具备,怎么能摆烂呢?大明朝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啊!都给我卷起来!
  第126章
  杨一清与王守仁,都是武宗时候曾经大放异彩的杰出人物,他们两个一入朝,虽说不进中枢而是赴边地督军,但朝中大臣们,仍是敏锐地察觉到了什么。
  能站到大殿上面君上朝的,都是摸爬滚打在官场练出来的人精子,自从新君入朝,先是驳了杨廷和拟的年号“绍治”而用“嘉靖”开始,后面坚持入大明门,执意住乾清宫,为父母上尊号,不肯入继孝宗一脉,到如今借着一场火把后位给了孙家女儿,这一桩桩一件件,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
  杨廷和在皇帝初入宫门时自恃拥立之功,又为新君定了新政的基调,自认为是定策国老,因此在刚开始是大权独揽,狂到什么份儿上呢?当日大礼议事件起,杨廷和公然上奏:“天下不认此事者,便是奸邪逆臣,论罪当诛!”
  皇帝都没说话呢,你就开始量刑了!
  若是旁人,没有政治班子,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帝王厚黑学教育,见了这帮子大臣们威势气焰,左一个“祖宗家法”右一个“法统正嗣”,怕不是早就被摆弄得说什么听什么了,但是,谁能想到,这位皇爷,人家端地是稳得住!
  咬死了不认孝宗,咬死了父亲遗命,咬死了伦序当立,从去年春日到今年三月间,这一年来,硬是耗得杨廷和一方眼见着没了气势,后位一定,他们连张太后遴选皇后的权利都没能争取到,更显颓势。
  如今又是启用杨一清王守仁等大臣,又是召孝宗旧臣入朝,这不是明摆着呢,要找人制衡杨廷和这位首辅。
  于是,虽说明面上仍是君臣相得共治天下,但底下却也已经是暗潮汹涌。
  杨廷和虽有些感触,但他久在高位心高气傲,又在朝中门生故旧众多,觉得一时间皇帝也不会把他怎么样;但也确实感觉最近有些不顺,于是暂且偃旗息鼓。
  定下皇后之位后,朱厚熜也觉得自己赢过这一局,安心理政。
  朱厚熜年轻,也对国事有一腔热情,即位诏书中的裁撤内臣、崇尚节俭、外放宫人、广开言路等举措都一一安排下去,朝野皆盛赞英明果决。
  “世宗初政,求治锐甚”。
  嘉靖元年先是因为尊号与选后之事有一个晦暗的开场,但是后面却颇见祥和,到了九月份,皇帝大婚,更是普天同庆。
  皇后是先父遗愿,自己心爱,这当然是好事,但是朱厚熜心中仍有不足——大婚事宜都是张太后做主,自己明公正道的祖母绍太后和母亲蒋太后,却不能参与到这场人生大事中来,甚是可惜。
  但他一时间也无法,论法统,张太后确实是更尊贵更名正言顺,过去的一年纷争不断,在母亲的劝慰下,他暂且忍耐,也不想为此再添风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