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侯爷,您这装扮稀奇啊!”
“伺候猫祖宗不容易吧,这一下午,净在那小步子颠着跑了,可怜咱们这大青鬃马了,跑都跑不痛快。”
他们笑吧,又不敢笑得太大声,毕竟这猫忒灵性了,可别记仇喽。
但是马蹄声一停,李盛也很快就醒了,他探出一颗猫头来看着驿站的大门,嗯,比上一个驿站豪华一点,看来这地方富庶些,那今晚上会不会吃到一些新鲜东西呢?
大猫猫从布兜子里爬出来,两只后爪在郭勋胸口处一蹬就跃下来了,把郭勋蹬地往后仰了仰身子,嘶,这猫劲儿真大啊,怪不得当初能把冯致一下子扑倒在地上。
李盛抖了抖毛打算去见铲屎官,但是又回头看了看郭勋——带孩子一下午也不容易,走,带你去见见老大吧。
看着郭勋不动弹,李盛站起来伸长了两只前爪扒拉他的靴子——赶紧着,都饿了!
郭勋试探性地下来,就被一只猫爪子勾住他的衣服下摆往朱厚熜的轿子那边去——郭勋是在皇帝仪仗前面护卫的。
金黄色的大猫猫在前面走,时不时还停下等等他,看见他走得慢还上来扒拉,一人一猫走到了那顶明黄色的轿子前面。
刚才还在笑的几个勋贵子弟不笑了——早知道能单独晋见去皇帝面前刷脸,他们也会伺候猫啊!伺候这猫也不丢人,活体祥瑞呢!
大家都是躺在祖宗的功劳薄上吃老本儿,京中的勋贵子弟多了去了,皇帝用人,只有他挑别人的份儿,自然是紧着更亲近更忠心的使唤。
郭勋行礼拜见,李盛蹭了蹭小朱的手臂,由着他摸摸头,就跑走找黄锦要吃的了。
远远听到那边朱厚熜与郭勋一来一往的谈话声,李盛嘎嘣一下嚼碎了嘴里的烤肉干——郭勋在嘉靖初年就靠向了朱厚熜,是朱厚熜争夺话语权的重要支持者,十来年间一直君臣相得,但后面却为了自己的权柄和威势,一味逞强,更是骄横忘形,最终,在嘉靖十八年下狱,死于狱中。
但是,后世猜测,嘉靖最初并没有想要这位礼仪派元老的命,郭勋的死,有文臣一派推波助澜的参与。
如今故事才刚开始,这位握着军权的勋贵,如果能更早一步倒向朱厚熜就更好了,要知道,嘉靖初年,可也有不少奇怪的事儿呢。
往后的几天,李盛经常去找郭勋玩儿,有几个跟他交好的勋贵子弟过来凑,李盛也很友好,看到顺眼的也不介意过去玩一下,搞斗争嘛,就是把朋友弄得多多的,能拉拢的就不要冷待。
四月二十一日,新天子的车驾到达了京师西南的良乡,礼部大臣早已在此迎候,拜见新帝后,呈上早已拟好的礼仪状,本以为这就是走个流程——朱厚熜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又是藩王入京人生地不熟,难不成还敢有什么异议吗?
他敢。
朱厚熜看过一遍后,便皱起眉头发问:“遗诏上写的清清楚楚,伦序当立,以我嗣皇帝位,而非皇太子位,如今却为何以皇太子即位之礼?”
在旁的袁宗皋和张景明对了个眼神,袁宗皋随后便躬身答应:“主上所言极是。”随后便将这份礼仪状转给礼部尚书毛澄,令他再行斟酌。
旁边蹲在郭勋马上的大猫咪环视周围,悠闲地打了个哈欠,张精明和袁宗皋在路上又不是一路看山看水游玩的,自然是殚精竭虑,把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考虑过了,这种情况也在意料之中。
若以皇帝的身份进京,自然是名正言顺;反之,若以皇太子位进京,就说明他无形中承认了自己是作为先弘治帝的嗣子来继承皇位的,似乎强调了是旁枝入继这一点,那张太后,自然也更是地位尊崇,对新帝名份上的压制更厉害。
朱厚熜怎么会愿意?
一来,他在安陆是独生子,自小就被兴王夫妇俩宝贝爱护着,对父母都极尽依恋尊重,怎么肯认别人当父母?
二来,大家都是一个祖宗,甚至当年的弘治帝也不是嫡子,甚至论起地位来,当初的兴王之母邵贵妃位更高呢,如今你主宗自己不争气,连个根苗都没留下,那皇位落入宗室也是理所应当,就如遗诏所说,他是伦序当立,又不是你张太后或是杨廷和施恩才得了皇位,凭什么低三下四的?
故而,一看到这些不妥之处,且是对自己不利的细节,朱厚熜丝毫不肯让步。
毛澄也多少知道了些新君的脾气,不是个好糊弄的,于是也答应了,准备回头和首辅在商量。
次日上午,车驾抵达京郊,杨廷和率领众臣迎驾,解释说朱厚熜尚未登基,仍是藩王身份,故而应由东安门如文华殿,在那里登极正位。
这种时候就需要下边人出战了,袁宗皋当即出列高声质问:“今上继序即皇帝位,安可再行藩王之礼?”
杨廷和没回应,数年的首辅生涯让他的眼光也高了,在他看来,袁宗皋不过是在地方藩王府中为一长史,这等大事,自然是由中枢大臣们决定,故而只是向袁宗皋点头示意,但并没有回应。
袁宗皋有些生气,他是新帝近臣,杨廷和这么不给面子,就要向前一步,却被拽住了——脚下蹲了一只昭昭,正伸爪子勾住他的裤脚。
李盛冲着他眨眨眼:谈判的时候,不能着急啊。
就要让大家看。
随行的诸臣一路上已经把新君当成了主上,也知道他与张袁两位长史情分,今天看着首辅对待袁宗皋的骄矜态度,未免有些嘀咕:就算是首辅,也有些过了,那可是新帝师傅一样的老臣啊,他连句话都不回给人家。
又有张景明站出来温言细语据理力争,新帝进京,必须是皇帝身份!
也已经是皇帝身份了!
当初在安陆,既然已经升座受了君臣参拜大礼,又怎能再以藩王或是太子身份受这群文臣、乃至受张太后的挟制!
两边僵持下来,良久,朱厚熜温言道:“礼仪乃是国家大事,既大礼未定,不如吾等便在此等待,杨先生可与礼部再参详。”
杨廷和愣住了,今天是钦天监选定的吉日,百官都已经正冠严服,在宫中等着呢!
第115章
这番话显然大大出乎了杨廷和的预料,但他毕竟也是执政多年,很快便稳住心神。
一见此状,便知今日的事按照计划走已经是不可能了,于是,他一面派人去往宫中将事情报给张太后,一面打点精神,和这位新君寒暄起来。
不管正在宫中等待朱厚熜拜见的张太后如何不满,但天下万民朝中百官皆知,新君是今日入宫,若是继续搁置,难免引起动荡猜疑,于是很快,礼部官员疾驰至良乡回报:请新君在行殿接受百官劝进而后由大明门入皇城,继皇帝位。
劝进仪式随机在行殿进行,参加的有文武百官、军民代表等,由魏国公徐鹏举领衔奉笺表劝进。
“奉《皇明祖训》,稽“兄终弟及”之文,......以宪宗皇帝之孙,绍孝宗皇之统,名正言顺,天与人归......”
政治程序嘛,自然是要三辞三让,过后,臣下的劝进之言则一次比一次恳切夸张。
“武宗在世之时,即有‘天位当传之语’”;
“当临大位,上以绍祖宗百五十年之基业,下以开宇宙千亿万载天平之治。”;
李盛在殿外听着都感觉,真能扯,朱厚照知道你们这么说吗?你们古代人也很夸张哎。
往来三次之后,朱厚熜便受笺,按照流程下谕令给礼部,定于四月二十二日即皇帝位。
双方经过这样一场争执,杨廷和也对这位新帝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有政治敏感度,主观意识强,并非之前大家认为的“年轻好把控”固有印象。
而在这样的前提下,礼仪注中的“谒见武宗几筵,拜谒张太后,遣官祭告宗庙社稷”流程,在被朱厚熜看过后,也调整了顺序,在见过百官宗庙后,再去见张太后。
杨廷和默然应允,眼见着压不住,君臣名分在这里,难不成他还能要皇帝的强?
李盛在树上摇尾巴,两只猫瞳眯起来看着下面一片朱紫袍服的官员,论起治国,小朱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论政治权谋,他可是天赋型选手啊!
先见张太后,就意味着是在得到这位太后的允准和赋权后,才去行使皇帝的权利告宗庙见百官;
而颠倒后则不一样,是在见过百官,已经成为名义上的皇帝后,以皇帝的身份去拜见这位皇室中的长辈。
政治意义不同啊。
当日便是二十二日,正午时分,朱厚熜进入华盖殿,审阅他的即位诏书——自是杨廷和主笔。
杨廷和虽说权柄过盛,但对于朝政,是真的洞明察真,当年武宗一朝,朝中弊政不少,更有宦官专权、皇亲骄横等多事。
如今新君即位,当有另一番新气象才是,于是在新君的即位诏书中,他把心中关于大明朝未来的政治期望全数彰显。包括向来棘手的太监监军、皇店之设、禁卫将官不法、豹房番僧等敏感事件,都包含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