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李盛穿过来才知道,自有宋一朝,宠物市场便兴旺起来,市场上已经有卖做好的猫食了,还有逗猫的布条、顶端缀着几只最艳丽的公鸡尾羽、细细竹条编的小球,里面还有铃铛,甚至还有专门给猫儿狗儿染色的小店......
果然,除了没有现代科技用品,古代的老祖宗们跟现代人们一样,也是爱玩会玩,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嘛。
看着昭昭过来蹭蹭,黄锦赶紧带着这个小祖宗过去梳毛,把盒子打开,大猫咪就已经在桌子上蹲好了,还自己在爪子下面放了一个小枕头——是有一次大夫来给朱厚熜把平安脉的时候被昭昭霸占的,挠住人家的腕枕就不肯放了。
后来王妃屋里的大丫鬟给做了好几个,但李盛还是最喜欢这个——上面有种青草香味让猫猫欲罢不能,不知道是不是猫薄荷。
小枕头抱着睡觉很舒服,梳毛的时候在脚底下,舒服了就会忍不住踩奶,也很合用。
李盛梳完毛毛,就跑到里间朱厚熜的矮榻上趴下睡觉,今天跑了老远去驿馆,又是盯梢又是跑酷,可累坏猫猫了!
李盛睡得很沉,直到第二天一早,迎驾的官员们严装正色,前往兴王府谒见,李盛听见隔壁院子里传来众人争议的声音,烦躁地用前爪捂住耳朵——他没睡够!
但这并没有用,挣扎了一会儿后,李盛很不开心地带着起床气跳上了隔壁院子的院墙,瞪着一双明黄色的猫瞳看着里面的人说话——他们正在商议到底是以什么规格行奉迎礼。
按说诏书已下,用天子礼也不为过,但如果现在就用天子礼,那劝进、辞让之礼便无法进行,这是彰显天子美德的重要政治程序,不可废弃。
最终,在礼部尚书毛澄的阐述下,朱厚熜欣然接受暂且以亲王礼来举行仪式。
这番争论告一段落,看着正事忙完了,大家开始端起茶杯谈笑,商议具体的细节小事,李盛从墙上跳下来,径直跑到朱厚熜面前,跃起到他的怀里,两只后爪支撑身体站起来,前爪指了指面前的奶皮卷子——他要吃!
陪坐的两边大臣们只觉得眼前一花,一只金黄色的大毛团子就从门口滚了过去,再一眨眼,那毛团子正大摇大摆地蹲在新君的腿上,还非常嚣张地正在要吃的。
这位兴王世子竟然丝毫没有不高兴,甚至连一点尴尬的神色都没有,极其怜爱地摸摸猫头,就把一块奶皮卷子放在手心里,任由那猫儿吃起来。
在座的有些格外守礼的大臣便皱起眉头来——这位新君,未免也太不讲规矩了些,就算是爱宠,今日是大臣们第一次谒见,也该让人好好看着猫,怎么能容忍它乱跑到这里来撒野?
他正要说话,那边的驸马都尉崔元先开口了:“这狸奴竟是殿下您的,昨日还去了驿馆玩耍呢。”
他是皇亲,还是驸马,就连公主来日荣辱,都要新君照拂,自然是要恭顺些,眼看着那边人就要开口,他赶紧先截住话茬儿。
朱厚熜闻言抬起头来,微微笑着答应:“昭昭是爱四处跑动。”
“敢问殿下,是哪个字?”礼部尚书毛澄忍不住便问起来,皇宫中也养猫,当年宣宗皇帝也爱猫,还爱画猫,但宫中的猫,取名字也不会这么尊贵,昭字,一只猫怎么配呢?
朱厚熜微微一笑:“就是日月昭昭的‘昭’。”
不待他说话,李盛咽下嘴里的一口点心,跳下桌子,走到了毛澄身边,站住后把两只前爪抬起,放到了他面前——喏,你可以仔细看看。
毛澄看过去,当即便惊掉了手里的茶碗,滚烫的茶水泼了他一袍子,他却也顾不得,立马从椅子上跳起来,弯腰看着面前的猫猫爪垫——左爪是一轮红日,右爪是一弯月影,日月,这是大明朝的国号啊!
再抬眼,便看到了那一双明黄色的猫瞳,便是皇帝身上的龙袍颜色,也没有这等生动耀眼。
“毛尚书!”
“毛大人!”
接连有人站起来了,毛澄却恍若未闻,只愣愣地看着,几息后才醒过神来,站起身子,对着朱厚熜长身一礼:“臣为殿下贺!”
旁边的几个人已经有凑近了看到的了,这会儿也是惊得两眼瞪大了呆呆地看着,李盛举着前爪有点累,但是想一想,这么难得的装逼时刻,嗯,可以坚持!
等一圈人都看完了这只名为“昭昭”的猫猫,被日月爪垫和明黄色猫瞳震到了,都默而不语,每朝也都有些所谓嘉禾祥瑞之事,什么黄河水清天光月明之类的,但今天,这超出认知范围了啊。
良久,有人率先跪下了:“此等祥瑞,臣为殿下贺!”
既然已经有机灵懂事的,大臣们也不会塌台子,于是呼啦啦都跪下了,跪吧,今天的殿下,明天的陛下,不就是提前跪一下嘛,给未来老大拍马匹,不丢人,何况还是事实。
这会儿也没人讲究猫咪用“昭昭”这个名字是不是不合适了,大家都非常懂事地闭嘴,齐声道:“臣等为殿下贺!”
第111章
在一个春风和煦的上午,迎驾大臣们在锦衣校卫以及地方官员的簇拥下来到兴王府门前,朱厚熜率领王府官员等人在王府大门迎候,而后一同到王府中承运殿,行谒见礼。
走完这套仪式后,奉迎使宣读遗诏,朱厚熜升座,受金符,诸位大臣再次以文武分列两侧,同藩王府中及安陆官员共同行谒见礼,这一次,便是拜见皇帝的大礼了。
自此,兴王府世子朱厚熜,走上了更大的政治舞台,开始驾驶着大明这艘航船走向下一段旅程。
如今的大明进入了一个很危险的新旧更替的“空位期”,虽然在张太后以及以杨廷和为首的诸内阁大臣主持下,国家机器仍在照常运行,但无论是庙堂还是朝野,都希望新君能尽快入朝,定鼎大位,主持大局。
也因此,在定下名位之后不久,朱厚熜便开始着手安排接下来的事务——这一去,不知有生之年还能否回到安陆,因此为孝道计,是必要去辞陵的;兴王府人手有限,谁跟着去京城,谁留下看护母亲及兴王府,都要细心筹谋。
张景明与袁宗皋这两位长史,在上一代兴王时代便辅佐尽忠,如今少主入主大位,朝中博弈风云变换,他们扶助辅弼新君治理天下,也是职责忠义所在。
更有结盟伙伴,已经内定属意的孙交家族,将会在安陆暂且留驻看护王太妃蒋氏,而后朝局稍定,便可入京起复,为新帝尽忠。
而皇宫大内事务繁杂,没有可靠的身边人绝对不行,朱厚熜身边的太监们自然也要跟着主子前往,如张佐、鲍忠、麦福、黄锦等大太监,是要分掌大内各衙门的。
一切安排就绪,朱厚熜依礼前往兴献王园寝祭拜辞别,这种仪式太过庄重严肃,李盛没去,他最后去了一趟孙家。
孙姑娘做了一个小巧而精致的如意结,红色丝线劈开,又细细地绞了金丝进去,下面悬着一块圆形的白玉牌,和猫爪差不多大,上有“平安如意”四字。
丝扣小小的,一环扣一环,编得又密又结实,看着就很费时间的样子。
“大姐儿辛苦了这好几天,总算送得出去了。”
李盛歪头看一看,果然,孙姑娘眼下有一片淡淡的青色,估计是熬夜了。
她手里拿着那个有一次李盛落在孙家的荷包,把如意结放进去,然后在荷包两边缝了绳子想挂在猫猫脖子里。
李盛抬高猫猫头方便她系上绳子,等她放好后歪头蹭蹭她的手——你也要平安如意啊。
祭拜兴王陵寝后第二天一早,朱厚熜便辞别母亲,前往京城。
李盛自然跟随,昨天府里忙得团团转,他就没去找小朱,还没把孙姑娘的礼物给他呢,不过那个荷包已经被他像是脱毛衣那样从头上扑棱着拽下来了,昨天晚上就被他藏在了小朱马车倚枕的下面。
兴王妃蒋氏眼圈泛红,她与兴王年少结发,从北京城来到安陆就藩,安家置业,生儿育女,本以为会在安陆就这样安静祥和地过完这一生,谁知天意难猜,唯一的儿子,就要离开她前往京城了。
当皇帝自然好,但是,她的心中不免也有着深深地忧虑——宫中有张太后,朝中有杨廷和,皆是武宗旧人,儿子这一去,身单力孤,安危祸福难料。
但眼下,她也只能忍下这些别离之念,嘱咐儿子万事小心。
朱厚熜最后看一眼兴王府大门,进了马车。
李盛蹲在里面,帘子一掀开阳光照进来,金色猫瞳眯了眯,然后,就被一把抱起来按在了怀里。
毕竟只是个十四岁的少年,哪怕在人前是举止端方有礼有节,但要远离故土去往完全陌生的京城,他的心中又怎会平静?
李盛挣扎着把一只前爪掏出来,用爪垫拍拍朱厚熜的肩膀:好歹,这次他有两位长史了,嗯,还有自己陪着。
在真正的历史上,张景明病逝在他继位前夕,袁宗皋去世在他登基不久,两位兴王府的潜邸老臣都离开了他,这就导致,后面与世宗旧臣们发生冲突的时候,他的身后,没有一个老成持重的自己人能劝解安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