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报纸上的内容很多,有主要是倾向政治类方向的文章,也有各种喜讯,教育类文章,甚至还有小故事。
杨黛看的津津有味,将不同的报纸按照日期一一排列。
而后在一块不起眼的小角落里,杨黛看见了一则征稿启示。
征稿的方向是称赞劳动人民,劳动人民最光荣。
如果征稿通过,会给投稿者工业券和粮油票布票当做奖励。
杨黛的眼睛紧紧盯着后面的票证奖励。
看看报纸的日期,是上个月的,时间不算久,杨黛动作利索地翻出纸笔,将报纸上的地址抄写下来。
这个时代投稿写作是没有稿费的,甚至连票证奖励都很稀少。
报纸上的大部分文章,其实都是由报社内部的编辑记者完成的。
小部分文章才是个人投稿,而投稿人在投稿的时候也会写清楚自己是谁,来自哪个单位工厂。
如果稿子被报纸选中,各个单位工厂会出资奖励,至于到底奖励什么,就要看单位工厂大不大方了。
直接在征稿上说明,投稿通过会奖励票证的报社,少之又少,杨黛却觉得是个机会。
有了写稿子的打算,杨黛也没了将这些报纸糊墙的心思,而是重新一一放好,准备仔细研读一下报纸上的内容。
杨母听到杨黛说不准备糊墙,还准备收集报纸的时候,表情也只是惊讶了一下。
随后便满足了杨黛的心愿,“等我回去和你爹说,让你爹再帮你找找。”
杨母结结实实忙了一上午,馒头出锅,羊肉和五花肉也都好了,又炒了一盘青菜,这样的菜色摆上来,简直比杨黛结婚那天还要丰盛。
穿越过来这么多天,杨黛终于觉得自己吃了一顿说的过去的饭。
杨母的手艺其实普普通通,但架不住杨黛这具身体缺油水,又经过两天韩霖厨艺的荼毒,自然更显得这顿饭弥足珍贵。
杨黛将小羊羔分出来一半让杨母带走,将其中一只野鸡也塞进杨母的背篓里。
杨母不同意,杨黛就要掉眼泪。
杨母
最终还是没扛过女儿,又是无奈又是欣慰地带着自己的背篓离开。
而杨黛也在全力准备着试课,将小学的课本翻出来看了一遍又一遍,回想着自己见过的老师们,照葫芦画瓢。
很快就到了杨黛试课那天。
试课的时间定在了下午,杨黛早到了半个小时,原以为这次招老师的要求高,不会有很多人来试课。
没想到竟然不知有黄庄大队的人,连别的大队都来了不少人。
杨黛的名声十里八乡多多少少都听过,来试课的老师们看到杨黛的到来,都忍不住窃窃私语。
杨黛倒是保持平静,走到队伍最后等着,一个人试讲二十分钟,她还有的等。
“祝庆国怎么也来了?之前不是说他老丈人能直接让他去公社吗?”
“祝庆国都来了,咱们还有希望吗?”
前方人群再次传来熙熙攘攘的声音,杨黛也顺势抬头看去,发现真的是认识的人。
祝庆国不是黄庄大队的人,而是隔壁垒河大队的,但是这人十里八乡都十分有名。
这种名声和杨黛还有韩霖游手好闲的名声不一样。
祝庆国属于别人家的孩子,自小聪明懂事,优秀好学。
唯独缺了点运气。
上学的时候就给报社投稿,得到了学校和公社的表扬。
高中毕业后,经过老师的推荐,去县城厂子里当临时工,但是也只有几个月的时间,祝庆国便背上包袱,缓缓回家了。
不是祝庆国在工厂犯了错,而是厂子里名额不够,有人想将自己的亲戚插进来,祝庆国这个没有靠山背景的小年轻,成了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随意找个借口,将人赶回家。
后来朱庆国结婚,听说媳妇娘家在公社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大家都说朱庆国时来运转,迟早要去公社上班。
结果没想到,竟然来黄庄大队应聘老师了。
祝庆国的出现,引来了人群的骚动,杨黛也觉得压力重了一分。
本以为小学老师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自己的竞争力最大。
结果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走上试课讲台,发现王立夏正坐在位置上冲她笑得灿烂的时候,杨黛更觉得这份小学老师的工作,同自己无缘。
不过即便如此,杨黛还是发挥了自己的最高水平,最起码她觉得走出试课教室的时候,坐在下面的老校长表情很满意。
但眼看着自己当上老师的希望渺茫,杨黛加快了自己写文章的速度。
赚不到八个工分,赚点工业券也是可以的。
报纸上的征稿内容主要是劳动最光荣。
杨黛每天便拿着自己的纸笔,去田间地头看一圈,这会儿虽然不属于秋收麦收的农忙时候,但也不算清闲,每个人都埋头干自己的活儿。
韩母对杨黛这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行为,十分看不上。
但奈何韩霖护着,杨黛也有正当理由,说自己要给报社投稿。
韩母即便有一肚子牢骚,也只能将话憋回去。
花了几天的时间,杨黛第一篇稿子终于新鲜出炉,毕竟是第一次写这个时代的文章,杨黛为此还专门画了一幅画,是黄庄大队队员们在田里劳动的场景。
稿子写完,杨黛心心念念投稿,根本不愿耽误功夫。
韩霖也遂了杨黛的意,专门从杨母手里借来了自行车,带着杨黛去公社。
杨黛第一时间直奔邮局,将自己的稿子投递出去,打算在公社好好看看。
而韩霖则突然抓着杨黛的手,将人拖进了角落,藏了起来。
第11章
韩霖的动作猝不及防,将杨黛吓了一大跳,下意识就要惊呼出声,但是又及时被韩霖捂住了嘴巴。
杨黛眨眨眼睛,用小幅度挥挥手,示意自己已经反应过来,让韩霖松手。
韩霖侧过身,指了指另外一个方向。
杨黛探出头去看,发现是一个面熟的人,正是如今黄庄大队的会计。
至于走在旁边的人,杨黛没有见过。
只不过见会计满脸笑意,小心翼翼说话的模样,想来是需要巴结的人。
会计满脸笑意,对方虽不至于满脸冷淡,但也没多少表情。
“这两人在说什么?”看着两人从另外一个方向离开,杨黛没忍住疑惑。
两人同这位黄庄大队的会计并不熟,如果只是偶然遇见,韩霖根本没有必要带着她藏起来。
“和大队的账本似乎有些关系。”距离有些远,韩霖其实听得也不是很真切,只能从会计的嘴唇张合之中,隐隐听出内容。
“之前大哥算账的时候,好像说过这半年的账有些地方对不上。”这才是韩霖带着杨黛躲起来的原因。
那会计没有看见两人,但是韩霖却从一开始就认出了对方。
杨黛向两人离开的方向看了一眼,但此时两人早已经走远,什么都看不见。
“咱们也走吧。”稿子寄出,杨黛还记挂着另外一件事,她还准备了金瓜子去黑市换米面呢。
早前杨黛从库房里拿出来的米面,已经吃的差不多了,要是这次来黑市换不到东西,两人就要继续吃红薯和高粱面,杨黛一点都不喜欢这两个东西。
“你去供销社,我先去那边看看,听说最近公社这边换了大领导,估计不太平。”韩霖从兜里掏出两张工业券,塞给杨黛。
他不想让杨黛去黑市,那地方太平的时候是真太平,里面的东西比供销社还齐全,只要能拿的出钱,买什么东西都方便。
但也有不太平的时候,尤其是现在的公社黑市,换了领导人之后,原本的黑市一分为二,韩霖虽然有记忆,但是如今分裂后的黑市,是韩霖第一次来,根本不愿意让杨黛也一起。
“你这哪里来的?”杨黛拿着两张工业券翻来覆去地看。
“以前剩下的。”韩霖囫囵解释,带着杨黛去供销社。
这两张工业券的来历,韩霖根本不好意思启齿。
这是他在原身的被子里找到的。
韩霖和杨黛结婚的时候,杨黛陪嫁了新的被褥,两人分家之后,只将新被褥搬了过来,韩霖原来的被子留在了之前的房间里。
这几天家里两个嫂子和韩母商量着重新规划房间的事情。
毕竟韩霖分出去了,有自己的宅子,家里没必要再留着韩霖的房间。
韩母帮韩霖收拾了以前的行李,送来了韩霖家里。
韩霖对这些东西很看不上眼,本来想直接丢掉,但韩母再一旁盯着,只等着骂他败家子。
韩霖又想了想自己的现状,这些乱七八糟的家伙,虽然称不上是财产,但毕竟是属于原身的东西,他不会再碰,就当是留个纪念。
韩霖将东西放好,搬运被褥的时候,总觉得被子里有东西。
索性拆开看了看,才发现这被子里乱七八糟的放了不少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