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短短几句话便说得杀气腾腾铮铮铁骨,不愧是世代戍边的军士之后。
  林芷有些怔然:“年年如此?”
  “是。”杨娘子不甚在意的点点头,反来安慰林芷,“你别怕,外族当年被太祖皇帝打得差不多啦。现在这些个时常来骚扰边关的蛮夷,也只敢偷偷摸摸地来,小打小闹的成不了气候,咱们这儿的人都见惯了。”
  她说着说着叹了口气:“只是我娘年纪大了,我爹、我哥还有成丁的侄儿们,她都送过。年轻时还绷得住,人老了心肠便软了,这几年便有些……”
  她不肯多说,很快又扬起笑来:“得了,我得赶紧回去。今儿从你这得了上好的糟鱼,我去沽一角小酒,回去与我娘痛痛快快喝上两盅,甚愁啊怨啊的,都消了!”
  杨娘子与林芷告别,也不肯让她再送,顶着风匆匆家去了。
  林芷立在原地,习惯?刀剑无眼,送自个儿的骨肉亲人去往战场。这样的事,要如何习惯?
  绿禾在一旁看着林芷,犹豫了半晌才道:“娘子,天儿冷,咱们进屋吧?今日不止有芦菔羊肉,您之前一直念着的糟鱼,现在也可以吃两口了。”
  宣威县鲜鱼难得,林芷月子里吃了太多汤汤水水,后来瞧见鱼只想吃用辣子炒的酒糟鱼,念叨了好几回。今日万妙春一宣布她出月子,她头一件事就是吩咐厨房午食要一道鲜辣开胃的酒糟鱼。
  林芷忽然想起了县衙角门时不时出现的几尾活鱼。
  她转头瞧见了绿禾惴惴不安的小脸,忽而一笑:“对,先去用饭!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儿!”
  绿禾跟在身后一头雾水,干活儿?家里还有甚需要娘子亲自动手的?
  沈知衍下衙后往后院来,迎面碰上了金菊带着人在库房搬东西,粗粗一打量,俱是布料棉花。这是作甚?难不成林芷出了月子还是想给安安亲手缝制几件衣裳?
  他匆匆回去,正好听见林芷在吩咐:“这些怕是不够用,金娘子,你着人再去武威郡买些棉花来。”
  沈知衍听了一耳朵,奇怪道:“咱家上上下下的冬衣棉被早就备好了,这是怎了?又要买棉花?”
  林芷抬头瞧见沈知衍,冲他招手:“你来得正好,我有事儿同你商量。”
  金菊一听主家有事相商,利索一礼便出去了,在她走时林芷还不忘嘱咐她快些打发人去买棉花。
  “边关是不是时有战事?”不等沈知衍坐下歇口气,林芷便出声询问。
  沈知衍四下看了一圈儿,没瞧见自家小崽子的身影,便知道这是林芷的意思,也知道林芷现在所说之事于她而言十分要紧。当下也不再左顾右盼找安安,他坐在林芷身旁,抬头看着林芷的双眸。
  正色道:“不算是战事,只是边关之地,经年累月的受外族骚扰。可外族惧我大虞,秋后劫掠多是抢粮,对本地百姓倒是不下死手。偶有伤亡,人数不算多,他们来去如风,朝廷没下令讨伐,此种规模着实算不上战事。”
  第71章 酸菜汆白肉
  棉花入水打湿,压成薄薄一片晒干,一层又一层不断叠加,然后和做棉袄一样絮进棉布里,表面用线细细纳好固定,确保里头的棉花不会再跑。缝制好后,再次将整件棉背心再用水泡透了,然后令人不断踩踏,将其完全踩实在。
  如此一来,一件棉甲便算做好了。
  晒干后的棉甲,较之现在的皮甲、藤甲和重甲轻便许多,可防御能力居然不算差。
  林芷前世去某著名的旅游景点时,听着导游的小蜜蜂叭叭过明清两代的棉甲,说这棉花软乎乎轻飘飘,可用棉花制成的棉甲,不止轻便灵活保暖,还可以防火铳大炮,是古代版的防弹衣。
  林芷当时挤在人堆儿里,只远远看了一眼那几件玻璃罩子里的棉甲。
  可耳机里导游卖力的介绍还是入了她的心:“而且这棉甲好做,就像缝夹袄絮棉花一样,只不过反复用水打湿又踩扁。从轻薄软绵的棉花团变成如今防刀防火铳的棉甲,古人的智慧,永远超乎大家的想象!”
  现在实物出现在她面前,连她也觉得不可思议。她依稀记得棉甲好似是专门针对火器发明出来的,利用棉花特质减缓冲击力,对火器有奇效。可对锐器,譬如弓弩的防护力会稍显不足。
  可它便宜啊!
  林芷在制作的时候已经合算过,一件棉甲用棉七斤,一斤棉即便是在此处也只需三十文,若是在产棉之地,棉价还要更低些。
  大虞朝也有棉花,朝廷也曾下令推广钟棉,虽力度不大,可棉花在大虞朝不算是稀罕物。
  一件棉甲,合算下来居然只需二百来文。
  且林芷记得导游说过明清的正规军,有用铁片与棉混合,铜钉固定的暗甲;也有用棉、牛皮与纸复合制成的缉甲。这两种复合甲,无论是对火器还是锐器,都有较强的防御之能。
  嗯,铁这玩意犯忌讳,牛皮在宣威倒是不难得。林芷便试着在棉里头混夹了一层牛皮,期间想起护心镜这个梗,还让人打了一面四周带孔的铜镜缝在了胸口处。缝制了牛皮和铜镜的棉甲,从样子上来说,已经很能唬人了。
  沈知衍和林芷还从县衙的器械房里拿了把军刀来实验,普通棉甲能护人,但效果一般,可混了牛皮的复合甲,防御力实在不容小觑。
  林芷还是把纯棉的棉甲也捎带上了,这玩意儿实在是便宜还保暖,若是在军中推广,完全可以穿重甲加棉甲作战。
  她记得曾经在解说牌上看见记载:“英明汗之军士,先以重甲外披绵甲,盔外戴大厚棉帽者,在前执盾而进。”[1]嗯,据说这种三明治盔甲的穿着,保住了许多兵士的性命。
  两件棉甲摆在跟前,记录制作过程和实验数据的文章也已经整理成册。沈知衍摸着棉甲面上是毫不掩饰的激动。
  “这次的棉甲,你准备呈验给哪位上官?”林芷把人都打发走后,与沈知衍直白问道。
  沈知衍沉吟半晌,最终道:“我准备走御马司司正大人的路子,本来么,军备之事,与郡守大人也不相干,此举不算逾越。”
  大虞朝的文与武分得特清楚,掌一地民生财政的封疆大吏,是绝不可能再掌此处兵马之权。中间还有个都察院杵着,地位超然,起监察百官之职。
  先前沈知衍挖井蓄水堆肥之事,都规规矩矩写了呈文上表,郡守大人也派了人到宣威查看了一番。可后续就没下文了,沈知衍连一句口头上的表扬都没得到。可农桑为本,事关稼穑,整个大虞朝对农桑之事都颇为慎重,郡守的态度实在不正常。
  消息灵通又离得近些的知县,还曾写了照会文书令户房小吏来宣威当地取经。总掌一地之事的郡守会没有这点儿政治敏锐度?
  沈知衍缘何如此拼命,因他知道这是大功一件,他指望着凭借勤政和实绩调一调。知县三年一调,可大虞朝实在庞大,如他这样毫无根基的小小知县,在官海里压根翻不起浪来。
  若是不想被遗忘在这偏远的下县里,必得拿出一份儿亮眼的政绩来。他有了安安,还有他的知知,他不想让她们与他一样,被遗忘在这遥远苍茫的西北之地。
  挖井堆肥疏浚河道都没起作用,很难不令沈知衍怀疑,他的上峰,武威郡的郡守大人在其中扮演了何种角色。
  他有报效家国的心,可他也想为自己的小家多考虑几分。林芷跟着他已经很苦了,若不是选择了他,凭她的才智,她原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
  “行!”林芷一锤定音,“这些事儿都听你的。此地冬日甚寒,御马司得保证战马安全越冬,司正大人克己奉公尽忠职守,必定巡视殷勤。咱们来时丁大夫还给了两坛子亲手泡的药酒,也算是能拿的出手,你一并带去。”
  北地风雪欺人,即便是穿裘着袄的司正,顶着风雪巡视,身边儿还真会带一囊酒,顶不住的时候喝两口去去寒气。这也算本地的一大特色了。
  沈知衍一个从不好酒的人,秋后出城巡视时,偶尔也会饮酒。林芷当时知道宣威县当地如此御寒后,很是心惊。骑骆驼或者驾车的时候怎可饮酒呢?她后来便把家里外出之人的酒囊全换成了红糖姜茶,里头的姜加得足足的!
  别喝酒了,都喝姜茶。虽然成本比浊酒高出许多,可林芷愿意出这笔银钱。道路千千万,安全是第一,拒绝酒驾!
  林芷将册子和棉甲都交与沈知衍,又备了一份儿礼之后就彻底将这件事丢开手去了。他俩自来分工明确,对不擅长的事儿从不多言。对于官场上的那些个弯弯绕绕,她是全然不懂的。既不懂,便不插话不插手,免得添乱。
  她要去逗自家的崽了!
  安安已经是个三个月的大宝宝了,长大的安安清醒的时间会长些,也能认人,偶尔还会发出咿咿呀呀的婴儿语。这时候的他逗起来要好玩儿多了。
  此时林芷手里就拿着一朵红艳艳的绒花逗他,看他圆溜溜的大脑壳跟着转来转去,水汪汪的小嘴大张,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惊奇样,林芷可太开心了,她伸手轻轻戳了戳小崽子肉嘟嘟的脸蛋儿。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