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本想直接睡觉,可手还是不自觉地摸出手机,然后不自觉点进视频平台,再不自觉搜索某个账号,点进去,里面都是这个人的vlog。
滕彧在这里叫“行走的鱼”,备注标签:帆船运动员,俱乐部主理人,吃货一枚。
姜河不得不承认,自己很闷骚,会偷偷看滕彧的视频,会琢磨他的生活,当然有很长一段时间她克制住自己不去旁观他的世界,因为那些粉丝评论确实疯狂,看的人脸红心跳,但主要原因是她想斩断对他的念想。
可总有控制不住的时候,比如决定回来后,比如他再次坦白还爱她后。
这份爱如火种,时不时勾起她对未来的憧憬,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能有勇气去相信,或许他们是可以在一起的,未来是会得到父母支持的。
滕彧的视频什么都录,吃饭,洗漱,锻炼,旅行,帆船,等等。
他在视频里教大家如何正确使用健身器材,以及如何不用器材也能达到健身的目的,什么矿泉水瓶当哑铃,跳热身操,正确做平板支撑等,常常亲自上阵,爆汗时上衣浸透,显出线条美好的肌肉,汗水划过喉结,在漂亮锁骨处停留,凑近屏幕,粉丝尖叫。
不过也挺让人心疼的,姜河想,他的头发都被汗打湿了,累到边说话边喘。
唉,他竟然对那么多人喘。
滕彧还会带大家去看帆船基地,教人如何升帆、下水、登船、跑航线,他在船上极为灵活,任缭绳在他身上缠绕勾勒,也要近距离带粉丝享受被海浪冲刷的快感。
还有吃饭的时候也会录。就算吃员工餐都津津有味,姜河知道,这具身体在少年时就吸收旺盛,吃嘛嘛香,而且是你看着他吃饭就会产生“饭很好吃”的念头。
这两天他更新了一条。姜河没有关注他,每次只搜账号,虽然她自己在平台上“一无所有”,就算关注也会被淹没进百万粉丝里,但以滕彧的洞察力,还是保持谨慎为好。
新发这条是他和朋友聚餐。
一家喧嚷的烤肉店,虽是包间,但依旧挡不住外面嘈杂的声音,滕彧和大家介绍这家店的历史,音色舒缓,用粉丝话讲,很苏。然后一边讲解一边负责给朋友们烤,不锈钢夹子在他手里灵活翻动,滑嫩的牛舌烤好后放进盘子里。
姜河记得这家烤肉店,之前滕彧邀约过她,她忙没功夫去。
包间一直有人说话,姜河猜应该得有五六个人吧,傅明瀚的声音若隐若现。
她听着、看着,犯困,手腕一抖,手机掉下床去,忙胡乱拾起来,这下清醒点,想着退出视频,却看见界面是粉丝评论。
最顶上有个叫“糯米糖”的说:“牛舌好吃!【调皮】【调皮】”
这条评论下还有几个跟评,其中一个叫“傅少(有主人版)”的说:“都让你吃了能不好吃?”应该是傅明瀚无疑。
剩下的都是来自粉丝的质疑:“这……有情况啊?”“什么情况?鱼恋爱了?”“啊啊啊不要啊!我的鱼!”……
心里泛起涟漪,姜河毫不犹豫点进“糯米糖”的主页。
果然,不出所料。
第一条便是唐一诺与滕彧的合影,但更像是她的自拍。她一手端着盛有牛舌的盘子,一手竖起大拇指,指向旁边正低头专心烤肉的男人。
文案是:“享受美食,更享受某人服务。【暗中观察】【萌萌哒】”
第59章 乡愁
中秋节当天,高孝平老人要回乡祭祖,以及看望卧病在床的妹妹高孝珍。
昆仑大酒店负责派车,虽然高家晚辈、公司秘书、医疗团队依旧跟随,但保险起见,酒店这边除了姜河跟车,还加派了营销部经理张涵,她比姜河大两岁,性格开朗,比较擅长宣传工作,尤其是历史文化方面,姜河下个月就要去营销部轮岗,正好跟着张涵学习一下。
高孝平老家在离市区不远的高疃村。“疃”就是曾经的军屯,这个字就很有意思,左边一个田,右边一个童,村里壮年男丁都去参军,只剩下老幼留守,耕田种地。所以这种村一般建在路边,方便行军出发,然后沿着道路有成片农田。高疃村的坟地就建在农田边,一个宗族连在一起。
因提前安排,高孝平父母的坟头已经被打扫过,去除了杂草,碑前放好鲜花和果盘,竹篮子里装着用来祭奠的草纸和几束香。
去时是十几岁的孩童,归来则变成鬓毛衰的老人。高孝平在亲友搀扶下给父母上香磕头,虽然身体多有不便,但在父母面前,孩子还是孩子,多老也是孩子。高孝平用手擦拭墓碑,又转到旁侧拍了拍,夯实坟上的土,眼泪不断在眼眶打转,风吹来,带来阵阵麦香,这是高孝平一辈子眷恋的土地,这是他的乡愁。
他嘴角颤抖着,小声喊出“爹、娘,儿子回家了……”,霎时涕泗横流,哭声呜咽,跟随而来的小辈也都纷纷跪下来,姜黄色的草纸被点燃,放入火盆,火苗在日光下越升越高,越升越高,最后化作一缕青烟。这位归乡的游子正和天那边的父母诉说着几十年的奔波和思念,真情实感令众人动容。
姜河远远看着,眼睛渐渐湿润,想起了余光中先生的那首《乡愁》,其中一句就是: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祭祖完回村里看望老宅。
村民得知高孝平要回来,都纷纷出来迎接,在村口堵得水泄不通。经过一番极为隆重的寒暄,高孝平一行人终于看完老宅,出了村去往镇子上的妹妹家。妹妹高孝珍住在闺女张敏家,那是一间带院子的二层小楼,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装修风格,但收拾得很干净。
张敏和众亲友早早等在院门口,高孝珍老人则坐在轮椅上,腿上特意搭了条橘红色的薄毯子,闺女怕她晒着,给她打了阳伞,但老人家精神头很好,知道哥哥要回来,早早就醒了,还喝了一大碗黍米粥。
高孝珍身体一直不好,常生病,长年累月,已经没法走路了,能活到现在已是不易,家人说她要等哥哥回家,说哥哥走的时候告诉她,要等他回来,哥哥会给她带城里裁缝做的花布衫。
车子抵达张敏家门口,高孝平被搀扶下车,先是在原地愣了愣,脖子倾着,眼睛使劲睁了睁,紧接泪水夺出眼眶,他伸展双手,踉跄过去,走向轮椅上的高孝珍。
“珍珍啊……”高孝平弯下腰,紧紧握住妹妹的手,“我是哥哥啊,你哥哥,孝平……”
高孝珍貌似认不出高孝平,记忆里他还是个青涩面容的小男孩,她仔细瞧着这位自称是她哥哥的老人,嘴巴张得很大,却只沙哑发出几个字:“我看看你左耳朵后,我哥哥左耳朵后面有胎记……”
确认胎记的那刻,众人忍不住笑了,电视剧里演的认亲诚不欺我。
就在这时,高孝平回头望向秘书,秘书忙递过来一个质朴的包袱,高孝平接过,拆开,里面是红底白花的布衫,对襟款式,黄玉扣子,仔细看那花是绣上去的,雅致美观。
他将布衫轻轻放在妹妹怀里,指着上面的绣花说:“珍珍,你看,你最喜欢的梅花呢……哥哥在台北,找最好的裁缝来做……”
可能因太过激动,高孝平还没说完,就咳嗽起来,儿子扶起他,做到椅子上。
高孝珍捧着衣服,开心地笑,那梅花仿若开在她的眼里,仿佛又变回七十多年前那个送哥哥离乡的小女孩,她终于哭出声来:“是哥哥,哥哥回了……”
“哥哥对不起你啊珍珍,我回晚了,爹娘都走了……”
高孝平边说边用手绢拭泪,在场亲人也都潸然泪下。
等到了屋里坐了会,张敏准备了丰盛午饭,都是当地特色,朴素的家乡味道,主食除了饽饽,还有炝锅面,猪油打底,将肉丝炒成半熟,加入韭菜大葱芸豆碎继续翻炒,清水入锅烧开,放入面条,打个荷包蛋就成了。
由于来的人颇多,媒体记者等其他服务人员都去了附近的小馆子吃饭,留在家里的主要是相关领导和高家人。
姜河和张涵吃完饭回来时,这边还在吃着。她见高孝平吃面时并无什么反应,回身去到厨房帮忙,挽起袖子帮张敏刷碗。张敏忙阻止:“不用不用,你们是客人,等会我自己来就行。”
姜河只好从命,笑着问她:“张阿姨,您知道高老先生在台湾经营面馆吧?”
“知道知道,二舅可是大老板,白手起家,很不容易的。”
“不怕您笑话,我之前查阅过资料,说是高老因想念家乡的手擀面才做面馆生意的,不知道是不是咱家这谁做的手擀面有什么特色?”
张敏笑了笑,用抹布擦锅台:“我小时候听我妈说,那时因为太穷,吃不上饭,有碗面吃已经谢天谢地了,家里人是看他要走了才舍得做的,清汤寡水,哪像现在面里净加好东西,那个年代能吃上肉脂渣就不错了!估计二舅忆苦思甜,有个面馆也有个念想。”